文字润笔

风俗

宋朝仍然存在这种风俗,只有苏轼很少给别人写碑文,只给五个人写过,而且还是因为这五人德高望重的缘故,这五个人是富弼、司马光、赵清献公、范镇、张方平等人。此外赵康靖、滕元发二人的碑文,还是代张方平写的。苏轼任翰林学士时,皇帝诏令他给同知枢密院赵瞻写碑文,苏轼也推辞不写。曾子开与彭器资是挚友,彭器资死后,曾子开给他写了碑文,彭器资的儿子送给他金带绢绸作为酬谢,曾子开推辞再三,说:“这篇碑文乃是尽朋友之情义而写的,如果你送给我钱物,那么这就不是你对待你父亲挚友的方式了。”彭器资的儿子听了很不好意思,赶紧收回了东西。这篇碑文现在还藏在他家中。

原文
作文受谢①,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李邕传》:“邕尤长碑颂②,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③,多赍持④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故杜诗云:“干谒⑤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又有《送斛斯六官诗》云:“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盖笑之也。韩愈撰《平淮西碑》,宪宗以石本赐韩宏,宏寄绢五百匹;作王用碑,用男⑥寄鞍马并白玉带。刘义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刘禹锡祭愈文云:“公鼎侯碑⑦,志隧表阡⑧,一字之价,辇金如山⑨。”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先寺碑》,度赠彩以车马缯⑩甚厚,湜大怒曰:“碑三千字,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酬以绢五千匹。穆宗诏萧撰成德王士真碑,辞曰:“王承宗事无可书,又撰进之后,例得贶遗,若黾勉受之,则非平生之志。”帝从其请。文宗时,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买然。大官卒,其门如市,至有喧竞争致,不由丧家。裴均之子,持万缣诣韦贯之求铭,贯之曰:“吾宁饿死,岂忍为此哉?”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曰:“予与元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予念平生分,贽不当纳,往反再三,讫不得已,因施兹寺。凡此利益功德,应归微之。”柳玭善书,自御史大夫贬泸州刺史,东川节度使顾彦晖请书德政碑。玭曰:“若以润笔为赠,即不敢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