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章句

《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四篇

《章句》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四篇,专论分章造句及其密切关系。刘勰所说的“章”,是沿用《诗经》乐章的“章”,用以指作品表达了某一内容的段落。本篇译注中用“章节”二字,亦即此意,和现在论著中常说的“章节”不同。刘勰的所谓“句”,也和后来“句子”的概念有别。如其中说“以二言为句”,只指语言的一个停顿。古有句、逗之分,本篇所说的“句”,都包括在内。

内容提要
本篇分两大部分。首段为第一部分,论“章句”的意义和分章造句的基本原理;要求做到文采交织于外,脉络贯注于内,结构严密,首尾一体。后三段为第二部分:第二段论句子的字数,要求短句不促迫,长句不松散;第三段论用韵,既反对“两句辄易”,也不赞成“百句不迁”而主张“折之中和”;第四段论虚字,认为虚字虽无实际意义,但“在用切实”,为诗文创作所必需。
纪昀评本篇第二部分“但考字数,无所发明”;“论押韵特精,论语助亦无高论”,基本上是对的。这部分所论三个问题都一般化,论韵虽略有可取,亦非“特精”。但第一部分的一些意见,是有可取之处的。刘勰从任何作品都必须由字而句,由句而章,然后积章成篇的道理,提出要写好文章,就要一句不苟,一字不妄;从而深刻地说明了篇章字句的关系,也有力地说明了“振本而末从”在写作中的必要。对章句的处理,其总的要求是“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但又注意到问题的复杂性,所以,一方面主张根据具体内容而“随变适会”,一方面又强调章句的运用如舞蹈有定位、歌唱有定节,不能乖离其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原始要终,体必鳞次”,把文章写成一个有条不紊、结构严密的整体。
原文+译注
(一)
夫设情有宅1,置言有位;宅情曰章2,位言曰句3。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4。局言者,联字以分疆5;明情者,总义以包体6:区畛相异7,而衢路交通矣8。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9,章无疵也;章之明靡10,句无玷也11;句之清英12,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13,知一而万毕矣14。夫裁文匠笔15,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16,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17。其控引情理18,送迎际会19,譬舞容回环,而有缀兆之位20;歌声靡曼21,而有抗坠之节也22。寻《诗》人拟喻23,虽断章取义24,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25,原始要终26,体必鳞次27。启行之辞28,逆萌中篇之意29,绝笔之言30,追媵前句之旨31;故能外文绮交32,内义脉注33,跗萼相衔34,首尾一体。若辞失其朋35,则羁旅而无友36;事乖其次37,则飘寓而不安38。是以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39,文笔之同致也40。
〔译文〕
文章内容的安排要有适当的位置,言辞的处理要有一定的次第;组成位置有定的内容叫做“章”,组成次第有定的言辞叫做“句”。所谓“章”,就是显明;所谓“句”,就是局限。对言辞的局限,就是联结文字,分别组成句子;使内容显明,就是汇总各个句子,构成完整的意义。章和句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二者的联系是很密切的。人们进行写作,是由个别的文字组成句子,再把句子组成章节,然后由章节组成一篇。所以,要全篇光彩,必须各个章节没有毛病;要各个章节都明丽,必须所有的句子没有缺点;要所有的句子都优美,必须一切文辞都不乱用。由此可见,抓好字句就能写好篇章,懂得章句的基本道理,就有可能写好一切文章了。韵文和散文的写作,篇幅有长有短;分章造句,音节有缓有急:这些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临机应变,是没有固定的准则的。一个句子统领若干文字,有待适当地联系,才能起到它的作用;一个章节汇总一定的意义,必须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才能成章。在内容的掌握上,要取舍得当,就如回旋的舞蹈,行列有一定的位置;柔丽的歌声,高低有一定的节奏。考查《诗经》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虽是分章说明意义,但章节和句子在全诗中,和在蚕茧上抽丝一样,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联系紧密而丝毫不乱的。开头说的话,就考虑中篇的内容;结束时的话,则是继承前面的旨意;因而能文采交织于外,脉络贯注于内,前后衔接,首尾一体。如果文辞和整体失去联系,就像孤独的旅客没有同伴;叙事违反了正常的次第,就像飘荡的游子无处安身。所以,组合句子要避免颠倒,分判章节要按照顺序:这的确是文章情趣的共同要求,散文与韵文都是如此。
〔注释〕
1宅:住所,这里指一定的位置。
2章:音乐的一段,这里指诗文的章节。
3句:止,语言的一次停。(不同于如今说完一个意思为一句的“句”)
4局:限制。
5分疆:划分疆界,指把文字分别组成句子。
6包体:把各句的内容汇成一个整体。
7区畛(zhěn枕):区域,这里指章、句。畛:田间小路。
8衢:大路。交通:互相通达,指章与句在文章中的密切关系。
9彪炳:光彩鲜明。
10明靡:明丽。靡:轻丽。
11玷(diàn店):白玉上的缺点,这里指句子中的小缺点。《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12清英:和上句“明靡”二字意近。清:明洁。英:美。
13振:举。本末:树根和树梢,喻字句和篇章的关系。刘勰认为字句是构成文章的基础,要写好文章,必须首先从一字一句打好基础。
14一:指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道理。万:指所有章句的道理。毕:全部。
15裁,匠:都指写作。文:韵文,笔:散文。
16司:主管,引申为包括的意思。
17意穷:把意思说完。体,物体,这里指“章”。
18控引:控制,掌握。
19送迎:取舍。际会:遇合,指取舍得当。
20缀兆:舞蹈的位置。《礼记·乐记》:“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孔颖达疏:“缀,谓舞者行列相连缀也;兆,谓位外之营兆也。”
21靡曼:歌声的细长柔弱。《列子·周穆王》:“简郑卫之处子,娥媌靡曼者。”张湛注:“娥媌:妖好也。靡曼:柔弱也。”
22抗:高昂。坠:低沉。《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节:节奏。
23《诗》人:《诗经》的作者。喻:晓喻,说明。
24断章取义:这是对作诗而言,和说诗者割裂原意的“断章取义”不同,指《诗经》分章,各写一相对独立的内容。
25绪:丝端,这里泛指丝。
26原始要(yāo腰)终:《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原意是探讨事物的始末,这里指写作的从头到尾。
27鳞次:如鱼鳞的排列整齐和紧密。
28启行:起程。《诗经·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29逆萌:预度,事先考虑。
30绝笔:范宁《春秋谷梁传序》:“因事备而终篇,故绝笔于斯年。”这是说孔子作《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刘勰取“终篇”之意以指篇末。
31追媵(yìng映):承接的意思。媵:《释名·释亲属》:“侄娣曰媵。媵,承也,承事嫡也。”
32绮(qǐ起):有花纹的丝织品。
33脉注:脉络贯注,指文章有条理而联系紧密。
34附(fū夫):《管子·地员》:“朱跗黄实。”尹知章注:“跗,花足也。”萼(è遏):托在花下的绿片。
35朋:同类,指文辞和作品的整体关系而言。
36羁旅而无友:宋玉《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羁旅:滞留外乡。
37乖:违背。次:次序。
38寓:寄居。
39指归:意旨所归向。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
40同致:趋向相同。和上句“指归”二字义近。
(二)
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1: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2;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3。至于诗、颂大体4,以四言为正;唯“祈父”、“肇禋”5,以二言为句。寻二言肇于黄世6,《竹弹》之谣是也7;三言兴于虞时8,《元首》之诗是也9;四言广于夏年10,《洛汭》之歌是也11;五言见于周代,《行露》之章是也12。六言、七言,杂出《诗》、《骚》13,而体之篇14,成于两汉15。情数运周16,随时代用矣17。
〔译文〕
至于散文,虽没有固定的句式,但用字有一定的技巧:四字句比较紧凑但不促迫,六字句虽然较长,但不松散;有时变化为三字句、五字句,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方法。至于诗体、颂体的一般格式,则以四言句为正格。但《诗经·小雅·祈父》中以“祈父”二字成句,《诗经·周颂·维清》中以“肇禋”二字成句。查二字句的作品开始于黄帝时期,如《弹歌》这个歌谣就是;三字句的作品产生于虞舜时期,传为帝舜所作《元首》歌便是;四字句的作品发展于夏代,传为太康之弟在洛水边所作《五子之歌》就是;五字句的作品出现在周代,《诗经·召南》中《行露》篇就有部分五言句。六字、七字的句子,在《诗经》、《楚辞》中已搀杂出现;整篇文字或七字的作品,到两汉时期才完成。随着发展中内容不断复杂,各种句式就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更换使用了。
〔注释〕
1条数:一作“常数”,指用字有一定的技巧。数:术。译文据“常数”。
2格:《说文》:“长木也。”这里指长句。
3权节:变通的法度。
4诗:这里指以《诗经》为标准格式的诗体。刘勰认为诗体“以四言为正”,《明诗》篇也说“四言正体”。颂:指颂体,也包括“赞”一类的四言韵文。《颂赞》篇说,赞“必结言于四字之句”。大体:大致,大概。《史记·货殖列传》:“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大体如此矣。”
5祈(qí其)父:官名,管理王畿千里之内的兵马。《诗经·小雅》有《祈父》篇,以“祈父”二字为句:“祈父,予王之爪牙。”肇(zhào赵)禋(yīn因):开始祭祀。《诗经·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6黄世: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7《竹弹(tán谈)》:指传为黄帝时的《弹歌》,全诗以二字句组成:“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8虞:传说中的虞舜时期。
9《元首》之诗:即《原道》篇说的“元首载歌”。元首:指舜。歌辞见《尚书·益稷》:“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除语气词“哉”字,都是三字句。
10夏年:指夏帝太康时期。
11《洛汭(ruì锐)》之歌:《尚书·夏书》有《五子之歌》,其序说:“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洛:洛水。汭:河水弯曲处。今存《五子之歌》是后人伪造的,歌辞以四字句为主。第一首的开头几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2《行露》:《诗经·召南》中的一篇,全诗三章,共十五句,其中八句是五言。如:“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13《诗》、《骚》:《诗经》、《离骚》。如《豳(bīn宾)风·七月》中的“五月斯螽(zhōng钟)动股,六月莎鸡振羽”等为六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为七字句。《离骚》中的六、七字句更多,如“帝高阳之苗裔(yì异)兮,朕皇考曰伯庸”等为六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为七字句。
14而体:据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当作“两体”。译文据“两体”,指通篇六言和七言的作品。
15成于两汉:汉代六、七言的作品,现存不多。但当时不仅作者不少,并已出现了“六言”,“七言”的文体名称。如《后汉书·文苑传上》说杜笃著有“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崔琦著有“赋、颂、铭、诔、箴、吊、论、九咨、七言凡十五篇”,《班固传》说班固著有“典引、宾戏、……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等。又《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穷劫》曲十八句,全是七言。其前四句是:“王耶王耶何乖烈(疑当作“劣”),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白氏族几灭。”
16情数:指作品内容的多种多样,和《神思》篇中“情数诡杂”的“情数”二字意同。运周:运转不停,和《通变》篇中“文律运周”的“运周”二字意同。
17代:更易。
(三)
若乃改韵从调1,所以节文辞气2。贾谊、枚乘3,两韵辄易4;刘歆、桓谭5,百句不迁:亦各有其志也。昔魏武论赋6,嫌于积韵7,而善于资代8。陆云亦称9:“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10观彼制韵,志同枚、贾。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11;百句不迁12,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13,虽触思利贞14,曷若折之中和15,庶保无咎16。
〔译文〕
至于改换韵脚,变动音调,是为了调节文章的语气。贾谊和枚乘的辞赋,是两韵一换;刘歆和桓谭的作品,则是一韵到底:这就是各人的爱好不同了。从前曹操论赋,不满于同韵的重复,而主张善于变换。陆云也说:“四言句的转变,以四句一换为好。”他对用韵的意见,和枚乘、贾谊相同。但两韵一换,声调音韵略嫌急促;如较长的辞赋一韵到底,读起来又会使人感到疲劳。才情昂扬的作者,虽然运思顺畅,怎如折中用韵,不疏不密,可保不出大的毛病。
〔注释〕
1从调:铃木虎雄《校勘记》疑作“徙调”。译文据“徒调”。
2节:调节。辞气:语气。《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刘宝楠正义:“辞气者,辞谓言语,气谓鼻息出入,若声容静,气容肃是也。”
3贾谊:西汉初年文学家。枚乘:字叔,西汉初年辞赋家。
4辄:即,就。
5刘歆(xīn欣):字子骏,西汉学者,刘向之子。桓谭:字君山,东汉学者。
6魏武:魏武帝曹操。他论赋的原文今不存。
7积韵:重复同韵。
8资代:一作“贸代”,译文据“贸代”。贸:迁,变化。
9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陆机之弟。
10“四言转句”二句:这是陆云《与兄平原书》中的话。原文是:“文中有于是、尔乃,于转句诚佳,然得不用之益快,有故不如无。又于文句中,自可不用之,便少亦常。云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全晋文》卷一百零二)四言:四字句。意为四字句的诗赋以四句一换韵为好。
11躁:急迫。
12不迁:指不换韵。
13激扬:指作者的才情高昂。
14触思利贞:构思顺利。贞:正。
15曷(hé河):何。中和:中正平和,指用韵适中,不松不紧。
16庶:将近。咎(jiù旧):过失。
(四)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1,《楚辞》用之,字出句外2。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3,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4;“乎”、“哉”、“矣”、“也”者5,亦送末之常科6。据事似闲7,在用实切。巧者回运8,弥缝文体9,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10,况章句欤!
〔译文〕
《诗经》的作者把“兮”字写入句内,《楚辞》中用“兮”字,常常在句子之外。查究用“兮”字组成句子,只是为了辅助语气的声音。从舜帝的《南风歌》以来,“兮”字的运用已很长久了。曹操讨厌用“兮”字,大概是他认为对作品的内容没有什么益处吧。至于“夫”、“惟”、“盖”、“故”等,是句子开头的发语词;“之”、“而”、“于”、“以”等,是插入句中的常用语;“乎”、“哉”、“矣”、“也”等,则是用于句末的老话头。对于说明事理,这些虚词本身似乎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的作用却是很必要的。高明的作者加以灵活运用,组合成完整的作品,将使若干个句子,靠一虚词的帮助而很好地联系起来。既然虚字还惟恐其不妥,何况所有的章句呢?
〔注释〕
1入于句限:指“兮”字用在句子之内。如《诗经》以四言为主,“兮”字常常是构成四言句子的组成部分。《曹风·鸤鸠》四章二十四句,全是四言。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2字出句外:和《诗经》的一般用法相反,《楚辞》中的“兮”字常用在句外。如《离骚》的首四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六字句外加上“兮”字。但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并非全部如此。
3《南风》:《南风歌》载《孔子家语·辩乐解》,共四句:“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4劄(zhā扎):同“扎”,刺入。
5者:此字据《文心雕龙校证》补。按以上几句结构,这里应有“者”字。
6常科:普通项目。
7据事:称引事理。闲:空,指没有实际意义。
8回运:灵活运用。
9弥缝:弥补缝合,指利用各种虚字来组合文章。
10外字:外加的字,即虚字。难谬:患其谬误。难:《释名·释语言》:“惮也,人所忌惮也。”
(五)
赞曰:断章有检1,积句不恒2。理资配主,辞忌失朋。环情草调3,宛转相腾4。离合同异5,以尽厥能6。
〔译文〕
总之,处理章节有一定的法度,积字成句却没有常规。每个章节的内容要配合主旨,每个句子的文辞应避免孤立。围绕内容来安排音韵,就能紧密结合而相互发扬。在千变万化中离章合句,以尽章句之能事。
〔注释〕
1断章:分章,指对章节的处理。检:法式,即前面所说“缀兆之位”、“抗坠之节”等。
2积句不恒:即前面所说的“笔句无常”。恒:常,有定。
3环:围绕。草:草拟。调:音节。
4宛转:委婉曲折。《明诗》篇所说“婉转附物”,《物色》篇所说“随物以宛转”,都指情与物象的密切结合。这里承上句之意,指情与音韵的密切结合。腾:奔驰,飞腾,比喻得到很好地表达。
5离合:即前面说的“离章合句”。同异:有同有异,指章句的千变万化。
6厥(jué决):其,指章句。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