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

南朝梁刘勰创作的古文

《风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论述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风骨和风格有一定联系,却又有显著的区别。正如本篇的“赞”中所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作为情与辞的最高要求的风骨,和作者的情志、个性是有其必然联系的,但风骨并不等于风格。因为风格指不同作家的个性在作品中形成的不同特色,风骨则是对一切作家作品的总的要求。刘勰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于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的,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内容简介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说明风骨的必要性。所谓“辞之待骨”,就是指文辞的运用必须有骨力;“情之含风”,则指思想感情的表达,要有教育作用。总的要求是:“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即文辞方面要准确不易,教育作用要丰富有力。其次说明没有风骨的作品的弊病。最后举潘勖和司马相如的文章为例,分别说明辞句和内容的感人力量。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有着密切联系。次论风骨和文采的关系,认为风骨和文采兼备,才是理想的完美作品。
第三部分讲怎样创造风骨。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立新意奇辞,才能使作品“风清骨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只强调向书本学习而忽视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是刘勰论风骨的局限。
原文及注释
《诗》总六义1,风冠其首2;斯乃化感之本源3,志气之符契也4。是以怊怅述情5,必始乎风;沉吟铺辞6,莫先于骨7。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8;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9。结言端直10,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11,则文风清焉12。若丰藻克赡13,风骨不飞14,则振采失鲜15,负声无力16。是以缀虑裁篇17,务盈守气18;刚健既实19,辉光乃新。其为文用20,譬征鸟之使翼也21。故练于骨者22,析辞必精23;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24,结响凝而不滞25,此风骨之力也26。若瘠义肥辞27,繁杂失统28,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29,索莫乏气30,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31,思摹经典32,群才韬笔33,乃其骨髓畯也34;相如赋《仙》35,气号“凌云”36,蔚为辞宗37,乃其风力遒也38。能鉴斯要39,可以定文40;兹术或违41,无务繁采。
〔注释〕
1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风、雅、颂是诗体,赋、比、兴是作诗的方法。
2风:刘勰开宗明义,指明“风”是“六义”之一。《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3化感:教育,感化。
4志:情志,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气:指作者的气质、性格。符契:指作者志气和作品的“风”相一致。符:古代作为凭信的东西。契:约券。
5怊(chāo抄)怅:悲恨,这里指感情的激动。
6沈吟:低声吟哦思考。
7骨:指作品在文辞方面能达到完善境界而具有较高的感动读者的力量。
8骸:腔骨,这里是泛指人的骨骼。文章要有骨才有力,就像人要有健全的骨架才能行动有力。
9形:指人的形体。气:指人的气质。文章要有好的内容,才能起好的教育作用,就像人要有好的气质,才能给人好的影响。
10端:端庄整饬。直:正直准确。要有端直的文辞,才能产生感染读者的力量。
11意气骏爽:指作品中表现出作者高昂爽朗的意志和气概。骏:高。爽:明。
12清:明显。
13藻:辞藻。克:能。赡(shàn善):富足。
14不飞:不高、无力的意思。
15鲜:明。
16声:指作品的声调、音节。
17缀虑:就是构思。缀:连结。
18务:必须。盈:充满。
19刚健:指文辞的骨力。实:充实,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20其:指风与骨。用:作用。
21征鸟:指鹰隼一类的猛禽。征:远行。
22练:熟悉。
23析:分解,这里有抉择运用的意思。
24捶字:即练字。捶:锻炼。
25响:回声,这里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在读者身上所起的作用。不滞(zhì志),不停止,指作品的教育作用很丰富。《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高诱注:“滞,止也。”
26力:功效。
27瘠(jí吉)义肥辞:内容少而文辞多。瘠:瘦弱,不丰。
28统:统绪,条理。
29环周:全面、周密的意思。环:围绕。
30索莫:枯寂。莫:同寞。气:这里指气势。
31潘勖(xù续):字元茂,东汉末年作家。《锡魏》:指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见《文选》卷三十五)。当时曹操功业日隆,希望汉献帝给他特殊的赏赐,潘勖迎合曹操的意图,代献帝起草了这个文件。
32思:企图。摹:模仿、学习。
33群才:当时其他文人。韬(tāo涛):隐藏。
34骨髓:即文骨。畯(jǔn俊):一作“峻”。峻:高。潘勖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什么可取,但在辞句上和经典比较接近,所以刘勰认为有一定的骨力。《才略》篇说:“潘勖凭经以骋才,故绝群于《锡命》。”正能说明这点。
35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仙》:指他的《大人赋》,里边主要描写神仙生活。赋载《汉书·司马相如传》。
36气号“凌云”:被称为有“凌云之气”。《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司马相如向汉武帝奏《大人赋》,“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里借以指《大人赋》的感染力。凌云:指如驾云飞入天空,形容汉武帝被《大人赋》所写的神仙生活所陶醉。
37蔚(wèi卫):盛大,这里指文章写得好。宗:宗匠。《汉书·叙传下》说司马相如的作品:“蔚为辞宗,赋颂之首。”
38遒(qiú求):强劲有力。因为汉武帝爱好神仙之道,所以这篇赋的内容对他有巨大的感染力量。
39鉴:察看。
40定文:写作完成,最后定稿。定:写定,改定。
41术:方法。
故魏文称1:“文以气为主2,气之清浊有体3,不可力强而致4。”故其论孔融5,则云:“体气高妙6。”论徐干7,则云:“时有齐气8。”论刘桢9,则云:“有逸气10。”公干亦云11:“孔氏卓卓12,信含异气13;笔墨之性14,殆不可胜15。”并重气之旨也16。夫翚翟备色17,而翾翥百步18,肌丰而力沈也19。鹰隼乏采20,而翰飞戾天21,骨劲而气猛也22。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23,则鸷集翰林24;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25。唯藻耀而高翔26,固文笔之鸣凤也。
〔注释〕
1魏文:魏文帝曹丕。这里所引的话,见于他的《典论·论文》。
2气:《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气”,指作者的气质在作品中形成的特色。所以下面说气有“清”、有“浊”;有的作者有“齐气”,有的作者有“逸气”。
3清浊:指阳刚与阴柔两种类型。体:主体。
4强(qiǎng抢):勉强。
5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
6体:这里指风格。“体气高妙”也是《典论·论文》中的原话。
7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
8齐气:齐地之气,特点是比较舒缓,属于阴柔的一类。“时有齐气”也是《典论·论文》中的话。
9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
10逸:超越一般人之上。曹丕《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但未遭耳。”(见《文选》卷四十二)
11公干亦云:下面所引刘桢的话,原文今已失传,但在本书《定势》篇及陆厥的《与沈约书》中,都曾引到他的议论。
12孔氏:指孔融。卓卓:优越。
13信:的确。异:指高出一般。
14性:性质、特征,这里指优点。
15殆(dài代):几乎。
16旨:意旨。
17翚(huī灰):五采的野鸡。翟(dí敌):长尾的山鸡。
18翾翥(xuānzhù宣注):小飞。
19沈:即沉,低沉。
20隼(sǔn损):猛禽,与鹰同类而较小。
21翰:高。戾(lì力):到。《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22劲:有力。气:这里指气概。
23采:指文句上华丽的修饰。
24鸷(zhì志):猛禽。翰林:即文坛。翰:这里指笔。
25文囿(yòu右):文坛。
26高翔:和上文鹰雉比喻联系起来看,是指风骨俱高。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1,翔集子史之术2;洞晓情变3,曲昭文体4;然后能孚甲新意5,雕画奇辞6。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7。若骨采未圆8,风辞未练9,而跨略旧规10,驰骛新作11,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12?《周书》云13:“辞尚体要14,弗惟好异15。”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16,各适所好,明者弗授17,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18。若能确乎正式19,使文明以健20,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21,何远之有哉22?
〔注释〕
1熔铸:取法,学习。《汉书·董仲舒传》:“犹金之在熔,唯治者之所铸。”颜师古注:“熔,谓铸器之模范也。”《体性》篇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其“熔式”和这里的“熔铸”意近。
2术:道路,这里指子、史的写作道路。在子、史的写作道路上飞翔,也就是观察、参考其写作方法。
3洞晓:通达。情变:指文学创作的变化情况,和《明诗》篇中“铺观列代,而情变之数可监”,《总术》篇中“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的“情变”意同。这里的“变”,指后面要讲的“通变”问题。
4曲:详尽。昭:明白。体:体势,指后面要讲的“定势”问题。
5孚:即莩(fú扶),芦苇杆里的白膜。甲:草木初生时所带的种子皮壳。莩甲,即萌芽新生的意思。
6雕画:指文辞的修饰。
7黩(dú独):污点。
8圆:圆满。
9练:熟练,引申为运用恰当。
10跨:超越。略:省去。
11骛(wù物):疾驰。新作,《通变》篇说:“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
12纰缪(pīmiù披谬):错误。缪:同谬。经:常。
13《周书》:指《尚书·毕命》。
14体:体现。
15惟:独。好(háo浩):爱好。
16门:类。
17“明者弗授”二句:范文澜注称即《神思》篇所云“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之意。明者:指深明创作方法的人。
18流遁忘反:张衡《东京赋》:“流遁忘反,放心不觉。”(《文选》卷三)指恣意所为,任情发展。
19正式:正当的方式。
20文明以健:这是借用《周易·同人·彖辞》的话,原文是:“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21诸:指本段以上所讲“熔铸经典之范”等各项内容。
22何远之有:指接近成功。《论语·子罕》:“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赞曰:情与气偕1,辞共体并2。文明以健,珪璋乃骋3。蔚彼风力4,严此骨鲠5;才锋峻立6,符采克炳7。
〔注释〕
1偕:共同,这里有配合的意思。
2体:风格。
3珪璋(guīzhāng规张):古代朝聘时所用的珍贵玉器。骋:应作“聘”,指征聘、聘请。《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4蔚(wèi畏):盛大。风力:指风教的力量。
5骨鲠(gēng耿):指文句的骨力。鲠:直。
6才锋:指才力。锋:锋芒。
7符采:玉的横纹。刘勰常用以形容事物的密切结合,如《宗经》“四教所先,符采相济”,《诠赋》“丽辞雅义,符采相胜”。这里借指“风力”和“骨鲠”的统一。炳:光明,显著。
现代译文
《诗经》具备“六义”,第一项是“风”;这是进行教化的根源,同作者的情志和气质是一致的。所以作者内心兴感而要抒发时,就应该先注意风教的问题;而在考虑怎样用文字来表达时,就应该先注意到骨力。文字应该有骨力,就好比身体必须树立骨架一样;情感要能起教化作用,就像人都具有某种气质似的。文辞如写得整饬准确,文章便有了骨力;能表达出作者昂扬爽朗的意志和气概,文章便能起明显的感化作用。假使辞藻虽繁多,但风教作用不大而骨力软弱,那么文采必将黯淡无光,音节也难于动人。所以在构思谋篇之前,便须充分培养自己的气质,做到辞句有力而内容充实,作品方能放射出新的光彩。这对于写作所起的作用,就像猛禽运用翅膀一样。所以,懂得怎样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文辞一定选择得精当;懂得怎样使文章有教化作用的作者,思想感情必然能抒写得显豁。文字运用得准确而不能改易,作品发生的影响牢固而没有止境:这就是讲究风教与骨力的功效。如果内容本来不多而辞句过于拖沓,文章写得杂乱而缺乏条理,这是没有骨力的表现;如果思想不周密,内容枯燥而文章的气势不足,这是无益于教化的说明。从前潘勖写《册魏公九锡文》,企图学习经典的文辞,使别人都不敢下笔了,那是由于文辞骨力的高超;司马相如写《大人赋》,被称为有“凌云之气”,蔚然成为赋家的宗匠,那是由于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若能看到这些重要问题,就可以从事写作了;假使违背这些基本法则,就不要徒然追求文采的繁多。
因此,曹丕曾说:“文章的气势随作者的气质而定,气质或刚或柔的主要倾向,那是勉强不来的。”所以他评论孔融时就说:“他的风格特色是很卓越的。”他评论徐干时却说:“常常有齐地的特点。”他评论刘桢时又说:“有俊逸的特点。”刘桢也说过:“孔融很杰出,的确具有不平常的特色;他的创作中的优点,别人很难超过。”这些话都是重视作者气质和文章气势的意思。野鸡有着不同色彩的羽毛,但最多只飞一百步,那是由于肌肉过多而力量缺乏。老鹰没有什么彩色,却能一飞冲天,那是由于骨骼强壮而气概雄健。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也和这差不多。如果文章写得既在内容上能起风教作用,而又在文句上富有骨力,但是缺少辞采,那好像是飞集文坛的老鹰;如果只有辞采而缺乏教化作用和骨力,就恰像文坛上乱跑的野鸡。只有既具备动人的辞采,又富于感化作用和骨力的作品,才算是文章中的凤凰。
如果学习经书的典范来写作,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的写作方法,并深知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详悉各种文章的体势;然后才能产生新颖的意思,锤炼出奇特的文辞来。明确了各种文章的体势,就能意思新颖而不紊乱;懂得了创作的继承和革新,就能文辞奇特而无瑕疵。假如文章的骨力和文采既配合得不圆满,风教作用和辞藻也联系得不恰切,却想摆脱掉原有的规范,追求新的写作技巧,那么即使得到巧妙的文意,也常常会失败。难道徒然用些奇特的字句,就错误地算作正常的做法了吗?《尚书·毕命》中说:“文辞应该抓住要点,不能一味追求新异。”这是为了防止文辞的浮滥。不过写作手法不止一种,各人有自己所喜爱的;所以优秀的作家也难于传授给别人,学习写作的人也没法向别人领教。后人渐渐地走上华侈的道路,越走越远而不想回头。如果能够确立正当的写作方式,使文章写得又明畅又有力,那么风教作用既明显,文辞骨力又高超,全篇都能发射出光芒来了。只要研讨上述这些问题,写作的成功是不会太远的。
总之,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