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江,也称斜江河,长江支流岷江右岸支流南河的支流。发源于大邑县境内邛崃山脉雄黄岩东麓,主流三岔河经龙王庙、八角台、鲁店子,再经大邑县城关晋源镇和苏家、安仁、唐场、邛崃市高埂、羊安两街道(原冉义、泉水、安仁、牟礼、羊安等乡镇),于羊安合江寺注入南河。干流河长78.4公里,平均比降3.5‰,流域面积821平方公里。
名称由来
《邛州直隶州志》载:“其源二,一出灌口粗石河,合大邑官渡河;一出大邑鹤鸣山,委曲斜流数十里经州东,故名斜江”。
干流概况
大邑段
斜江,发源于
邛崃山脉雄黄岩东麓,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斜源镇境北红岩山龙洞子,《邛崃县志》称大邑县山区太平乡(此乡建置已撤,位置不确)金刚山,其水南流,受梯子岩、炼焦坪之水,至神仙桥折而东流,受瓦子坪之水至太平场,纳观音坪、许家沟、九龙沟、孙家坡水东流经三元场、萧河坝,于金陵寺受黄河之水,流至鹤鸣山,称西涧。大支流源于雾山乡境北红岩山观音岩老顶,水出经王爷庙、虾子口,至兴隆场名三岔河与雾山水汇流,经接待堂、茅草坡、土地坎至鹤鸣山称东涧。东西两涧在鹤鸣山三官庙汇流,水量增大,河道增宽,经鹤鸣乡的胜会寺、奔河湾和灌口场、旋滩子,至悦来镇两合水受大溪河水,又东流经悦来镇葛藤堰和凤凰乡杨河坝、凤凰村,至晋原镇西南流,经斜江、五龙、苏家3乡境,在莲花墩受粗石河水,在苏家场受干溪河水,再下经永济堰和安仁镇芦灰窑、唐场,在但瓦窑出县境。
斜江河在大邑县境主河道长66公里,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9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2869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71万千瓦。
邛崃段
斜江经大邑唐镇入邛崃市(原邛崃县)傅庵乡(已并入高埂街道)境,经高埂街道(镇),至羊安街道(镇)合江寺南1000米处黄塔(有资料称戴林渡)注入南河。邛崃市境内河段长23.4公里,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河床宽200~300米之间,沙砾底,沙泥岸,两岸平沙一片,湾多滩多,水流紊乱,冲刷严重,河道变化大。
《邛崃县志(第一轮)》载:河全长81.4公里,流域面积821平方公里。《成都市水利志》载:干流河长78.4公里,平均比降3.5‰,流域面积821平方公里。又有资料称河长82公里,流域面积85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20.0立方米/秒。
水文特征
据大邑水文站1956~1994年(1968~1976年无实测资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斜江年平均流量6.8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15亿立方米,径流深814毫米;最大年平均流量9.83立方米/秒,最大年径流量3.11亿立方米(1987);最小年平均流量3.98立方米/秒,最小年径流量1.26亿立方米(1965),年平均流量最大最小值较差2.47倍;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040立方米/秒(1978),最枯流量为零,斜江断流(1956)。
下游《邛崃县志》称,斜江多年平均流量7.1立方米/秒,最枯月平均流量0.723立方米/秒,历史上最大洪峰量1820立方米/秒。县境河段长23.4公里,河宽200~300米之间,比降1.4‰。
主要支流
干溪河,源于崇庆县青山堰水,于青霞乡分水岭流入县境,后汇各溪流经龙凤场、里仁场、镇东场等地,在苏家场汇入斜江河。此河在县境内主河道长21公里。倒马坎至苏场桥河段为大邑、崇庆两县界河。
粗石河,源于斜源乡飞凤山后天宫堂,名杨沟。经联和水库,至两合水纳火夹沟水,至丰收水库纳刘沟水,流至观音堂纳傅家沟水,至江水碾纳罗沟水,向东南流,经敦义乡金洞子水库、灯笼场,至斜江乡莲花墩汇入斜江河。粗石河全长12.35公里。
逩江河,是大邑、邛崃两县平坝地区泄水排洪河道,源于大邑县山麓,从高山乡入邛崃前进乡(已并入临邛街道)境,向东南流入高埂乡后称小南河,再经牟礼乡(已并入羊安街道)郭河坝注入斜江。
治理开发
斜江是排灌兼用的河流,历史上有水运之利。1957年前,船筏可通大邑县城,后被陆运所代。又,高埂场以上,河道坦浅弯曲,排泄不畅,形成大片渍涝地。逢大邑区间暴雨,流域乡村常内涝成灾。本河有排灌之用,无水运之利。
旧有渠堰
民国时期,在斜江河取水的渠堰有75道,凤凰村以上为斜江河上游丘陵区,渠堰58道;风凰村以下为斜江河下游平坝区,渠堰17道。永济堰是斜江河最大的堰,主干渠长约10公里,分支12座半堰,灌邛、大两县农田2万余亩。分支即均、杨、余、周、高、傅、八三、上门、下门、四河子、夫子、何堰,再加伍、曹两水碾为半堰。解放后,1951年统计,上游58道渠堰,灌面14545亩;下游17道,灌面49505亩。1955年,三合堰建成,平坝区便废除16个堰,留存永济堰,废除的铁桩和新堰并入永济堰。1956年,堰口设进水节制闸,并疏通渠道,增大引水量,于是灌面扩大为32929亩。
改造渠堰
千功一支渠,此渠属外江灌区渠系。堰口在崇庆县西江桥下首,渠道穿公路至李板桥,分两支,左是二支渠,右是一支渠。一支渠引水流量为5立方米/秒,流经崇庆隆兴、燎原后,入大邑安仁,尾水落入斜江河。支渠全长121公里,大邑境内44公里,分出斗渠8条,灌溉安仁农田13278亩,董场509亩,合计13787亩。
千功二支渠,此渠属外江灌区渠系。在崇庆县李板桥与千功一支渠分流后,经崇庆西江、集贤、中和,入大邑董场,经安仁、唐场,至三轮堰口,尾水落入斜江河。引水流量为6立方米/秒。渠道全长153公里,大邑境内58公里,分斗渠9条,灌溉龙凤农田4893亩,董场16296亩,安仁4596亩,唐场7803亩,蔡场6473亩,合计40061亩。
石头支渠,此渠属外江灌区渠系。堰口在崇庆牛皮场,流经集贤,入大邑,流经龙凤、董场、蔡场、韩场、唐场,入邛崃,经傅庵、冉义后,尾水落入斜江河。引水流量为6立方米/秒,渠道全长161公里,大邑境内105公里,分斗渠8条,灌溉蔡场农田17184亩,韩场13227亩,沙渠12262亩,龙风9840亩,董场442亩,唐场20亩,合计52975亩。
永济堰,此堰属民堰灌区渠系。渠首原在斜江河右岸弯道处,1978年将渠首延伸,县境内新筑河堤,建成双孔进水闸和单孔冲沙闸,从元兴曾石桥起水,经元兴、上安入邛崃太平。干渠在大邑境内长94公里。一至六支渠灌溉元兴农田8515亩,上安21514亩,唐场8172亩,安仁59亩,合计38260亩。
联合堰,此堰属民堰灌区渠系。1971年冬渠系改造中,苏家、元兴、三岔共同新建联合堰,次年竣工。此堰前身为马流堰,渠首在五龙华乐寺,引斜江河水。渠道经五龙、苏家、元兴、三岔、高山,尾水落入永济堰,全长127.公里,主干渠长73.公里,有支渠9条,一至四支渠为主灌区,灌溉苏家农田4791亩,元兴7495亩、三岔3247亩、五龙11亩,共计15544亩。五至九支渠是提供余水以补给水源的灌区,仍属三合堰灌区,不属民堰范围,灌溉元兴农田3004亩、三岔3088亩、高山4607亩及省石油局农场166亩(后交县),共计10865亩。
新建渠堰
英雄堰,解放后,丘陵区除原有渠堰外,先后兴修了一些引水工程。英雄堰的堰口在鹤鸣乡金陵寺,1957年11月动工,次年6月主干渠通水,1969年完成配套工程。此堰引斜江河水,经唐湾,穿大双公路,绕行鹤鸣、悦来境内山腰,尾水落入宁江水库。引水流量为1立方米/秒,干渠全长15公里,灌溉鹤鸣农田965亩、悦来农田2028亩(包括宁江、红旗水库在内),共计2993亩。全部工程共投工12万个。国家补助305万元,其余自筹。
群英堰,是龙泉公社黄泥、太平、水鸭大队共同修建的,1965年10月动工,1972年3月竣工。此堰起水于西廓大队干岩子,横切桐子、黄土、乌木三堰,尾水落入水鸭水库。渠长6公里,灌溉面积1040亩,其中水田455亩,旱地585亩。修建时投劳45万个。总投资约2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055万元,自筹1.75万元。
龙江堰,是鹤鸣公社合江大队修建的,1974年8月动工,12月竣工。堰口在斜源公社柑子坡,引斜江河水至不开门,经倒虹管跨斜江河及大双公路,穿撑腰岩等7个隧洞,凿岩开渠至马鞍山。尾水落入七一水库,渠长8公里,灌溉面积为15075亩,其中水田171亩,旱地喷灌13365.亩。此堰修建时投劳4万余个,国家补助081万元。
下游河堰
三轮堰,属灌面万亩以上的中型渠堰,在斜江河左岸三河场上首取水。此堰修建较早,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邛州志》即有记载。此堰水源最枯流量0.72立方米/秒,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至1985年,干渠长3.16公里,支渠4条21.94公里,斗渠8条15.01公里,灌溉傅庵、冉义、羊安3乡农田1.48万亩,其中地0.02万亩。
黄沙堰,始建于清嘉庆前,原名菱塘堰。渠首在大邑县唐场下场口斜江右岸,原为竹笼扎堰,敞口进水。1970年渠改时,渠线移至高桥下侧穿川藏路,到小南河的余河湾处建溢洪湃。此堰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7立方米/秒。渠首闸底高程487.33米。干渠长10.15公里,支渠4条16公里,斗渠10条20.59公里。灌溉傅庵、冉义、泉水、高埂乡农耕地13793亩,其中田13779亩,地14亩。
汤堰,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以前。系跨县渠堰,从斜江河左岸取水。渠首位于冉义乡喻河坝。1961年渠首上移,降为无坝引水。此堰水源最枯流量0.723立方米/秒,设计过水流量4立方米/秒。干渠长5.5公里,支渠3条,长11.09公里,灌溉羊安农田0.81万亩(其中地0.02万亩),新津县铁溪公社农田0.41万亩,共1.22万亩。属灌溉万亩以上中型渠堰。
永济堰,渠首在大邑县元兴乡新石村曾石桥斜江右岸。干渠经元兴、上安、高埂、前进乡至固驿镇,全长12.57公里,邛崃境内3.17公里。邛崃、大邑共同管理使用。原灌大邑3万余亩,邛崃1.27万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两县重新布置渠系。1985年灌本县付安、冉义、高埂、前进乡农耕地15948亩,其中田15852亩,地96亩。
水库工程
金阳水库,库在金星乡金羊村境内,1965年9月动工,1969年12月竣工,是斜江河支流大溪河上的一座防洪、灌溉并重的水利工程。集雨面积47平方公里,总库容28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有效灌溉面积2400亩。大坝为均质土坝,高34米,顶长160米,体积25万立方米。最大放水能力为19立方米/秒。左右引水干渠共长19.5公里,支渠长3.5公里。
金洞子水库,库在敦义乡金洞子出口处,引蓄粗石河水。1965年10月动工,1969年5月竣工,是河流型水库,回水长5.5公里。集雨面积53.15平方公里,总库容24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15万立方米。设计改善都江堰尾水灌面6038亩,实际为8000亩。此库主体工程为拦河闸,是混凝土平板射水溢流闸墩坝。坝顶长105米,最大坝高174米。总泄洪量614立方米/秒。放水暗渠长07.公里,主干渠长409.公里,支渠长6.61公里。
丰收水库,库在粗石河上游盘龙堰地,拦蓄粗石河水,1971年10月动工,1974年4月竣工。集雨面积198平方公里,总库容87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3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00亩,有效灌溉面积600亩。大坝为均质土坝,高22米。最大放水量为566.立方米/秒。
七一水库,库在鹤鸣乡永和村粗石河支流上,1971年12月动工,1975年12月竣工。集雨面积328.平方公里,总库容609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00亩,有效灌溉面积230亩。大坝为均质土坝,高17米,长80米,顶宽4米。最大放水量为05.立方米/秒,最大泄洪量为244.立方米/秒。引水渠长5公里。
河道治理
光绪年间,大邑县唐场人集资在场附近用卵石浆砌修筑了一条长约250米的防洪堤。民国时期,唐场垮河坝修筑了一条防洪土堤,长约500米。两处工程都在民国23年被洪水冲毁。28年,二十四军1个营在万河坝抽挖河心,长约500米,试图把水理正,以减轻洪害,结果洪水一来,工程被毁。
解放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邑县上贯彻灌溉与防洪并重的方针,采取分濠走水,放宽河面,退守老岸,护岸筑堤,适当挖河的治理方案,每年冬季,选择险段抽挖河槽,输通河道,安放竹笼,修筑鱼嘴河堤。工程多为临时性的,需年年养护。
1971年,斜江河开始进行浆砌护岸工程建设,首先在西桥下左岸做浆砌护岸330米。1972至1973年共完成浆砌护岸3077米,1974至1975年共完成6491米。1975年冬,县里采取裁弯取直,新挖河床的方法开始改造斜江河西门大桥至唐场白糖房段,动员城关、上安、高山等23个社、镇参加施工建设。1977年,工程完工,新挖河床2000米,新作浆砌护岸6169米,修复加固堤岸5833米。
1981年冬,县里开始治理位于原五龙公社斜江大队境内的王滩。1982年,第一期工程完工,裁弯取直后的河道长850米,占地110亩,当年还耕80亩。这次治理工程分三期进行,至1985年1月工程全部完成。共计新挖河床1550米,浆砌护岸1492米,堆沙堤1500米。斜江河应治理河堤全长为4462.公里,至1985年已完成浆砌护岸2255.公里,临时沙堤、铅丝笼和竹笼护岸10.83公里。
下游邛崃,在耕牛冉义乡颜河坝、冉义场、王河坝、东河出口、汪堰沱,泉水乡袁坝、打靶场,共建四级堤防工程7处。左岸3971米,右岸3955米,总长7926米。其中安全超高不够的危险工段1552米,堤埂实际超高只0.5~0.74米。尚有部分工段堤身单薄,基础浅,急待加宽加固。已建堤防工程,保护了冉义场、永安场和国道线的羊安大桥,保护了农耕地7830亩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易被洪水包围的羊安仁和场地区建筑救生台一处,面积350平方米。利用河滩已建渔池143.1亩,尚有宜渔面积263亩、宜林面积89亩待开发。各堤防工程,于1977~1982年先后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