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是原籍不在当地,因工作或上学等各种原因来到一个城市的各种群体的集合统称。
发展情况
新市民是我国城市建设的
主力军和
生力军,他们为我们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流血流汗,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理应受到尊重,理应享受
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一直戴着“外来者”“农民工”的帽子,难以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
2006年2月15日开始,青岛市为使120万
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提高他们的
社会地位,将外来务工人员改称为“新市民”,其子女称为“新市民子女”。取得
暂住证的“新市民”可享受保险、房贷、
考驾照、
出国旅游、子女入学等待遇。
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垂范,尊重到青岛市建设的每一位外来者,尊重每一个农民工,首先在称谓上进行了改革,同时将“新市民”纳入全市市民的
统一管理,享受保险、房贷、考驾照、出国旅游、子女入学等待遇。人们期待着全国的所有城市都能消除对外来建设者的一切歧视,取消城乡不同的
户籍制度,让共同的建设者享受同等的权利和待遇。
背景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
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
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虽然不是
城市居民,但也与农民有着很大不同。由于在生活方式、思想
文化观念上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不少农民工对于
城市化的生活道路有着强烈的渴求,但在此时的环境下又面临着诸多困难。最近在全国一些地方出现的变农民工为“新市民”的活动,让农民工的
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城市化转变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新华网杭州10月3日电(记者裘立华)在拥有世界上最多流动劳动大军的中国,习以为常的“农民工”称谓正在逐渐被“新市民”所代替。
暂住证
已在浙江
嘉兴工作三年的山东人李昭军告别了在中国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
暂住证”,取而代之的是“
居住证”。这本新证,让李昭军可以享受免费的
就业培训,和本地居民一样参加
社会保险,免费获得
艾滋病等特定
传染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以及在街道和镇计生服务站享受免费计生服务。而这些服务在原来“暂住证”时代是没有的。更让李昭军高兴的是,他的儿子可以和当地孩子一样,在嘉兴免费上学,而不需要回原籍,忍受常年的分离。
居住证
用“居住证”代替“暂住证”,中国浙江、广东等一些省份都在推广这一制度。虽然只有
一字之差,但是对务工者的意义完全不同,持“暂住证”时务工者几乎无法享受
公共服务,而“居住证”则像
绿卡,务工者可以享受在就业地的各种服务。
由于制造业蓬勃发展,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人工荒”,
供求关系的改变让“农民工”有了讨价还价的权力,农民工的地位迅速提高。
在浙江绍兴工作多年的湖南籍务工者黄荣宝说,找工作完全不同了,以前老板挑三拣四,不一样,轮到我们挑三拣四,先问老板宿舍有没有卫生间,如果没有,那你应该扭头就走;如果有,那应该再问有没有
电扇,如果你有好的技术,甚至要求企业给你的宿舍装空调。
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务工者住上了公寓。拥有1000多万农民工的
江苏省,在农民工集中的
苏州、
无锡等地,已建起了一批供农民工集中居住的“
安居工程”。苏州有70%以上的农民工住在政府花钱盖的公寓,
无锡市投资10亿元兴建了5200多个农民工集中居住区(点),集中居住的农民工达50%。
江苏省一项对3000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7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享受了“
市民待遇”,75%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
满意度提高。
据上海市总工会统计,上海的从业人员超过800多万人,其中农民工超过400万。上海市总工会从2004年起加快农民工的工会组建工作。到100多万名农民工成为工会会员,约占农民工的1/4。
在中国,过去许多人把农民工叫做“打工仔”、“
外来妹”,但更多的人称农民工为“杭州新市民”、“新
绍兴人”等。与此同时,许多过去的农民工成了企业的管理者,还被选举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社会态度
现年29岁的李时梅是中国鞋业龙头企业
温州康奈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同时她也是温州市
鹿城区的人大代表,这个身份使得她能够在当地参政议政。
“我原来工作的地方治安很差,我提出一项建议,要求政府加强
社会治安,没想到当地政府
马上有了反应,一个月后街上随时可以看见巡逻的警察,我下班再也不需要老公护送了,我没想到外来务工者也能拥有这样的力量。”李时梅笑着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从“农民工”到“新市民”,这不光是称谓的改变,而是社会
态度的转变。对农民工的歧视包含制度歧视和
社会歧视两方面,从称谓上有了改变,农民工从最初被排斥、被歧视,到逐步被认可、被接纳,并融入当地社会。
热潮涌起
2006年,对于
西安市的许多农民工来说,也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一场由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新市民”热潮在这个城市一再掀起。
事情始于2006年8月,8月21日西安市
雁塔区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新市民”称谓的通知》,标志着“新市民”成为雁塔区40万农民工及
外来务工人员的新称谓。这一文件要求,从即日起,“外来人口”、“
外来务工人员”、“打工者”、“农民工”等称谓统一规范为“新市民”。今后在雁塔区的各种文件、汇报、资料、讲话和口头称呼中,一律将使用“新市民”。
雁塔区还组建了“雁塔区新市民援助
服务中心”,出台了具体办法,为“新市民”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进行帮助。援助服务中心从法律援助、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就业指导等方面,为“新市民”提供帮助。同时建立“新市民”援助服务中心基金,对因家庭遭受天灾人祸,造成
重大经济损失致使生活难以为继的“新市民”,对
因工伤亡,家庭困难,子女面临辍学的“新市民”,援助服务中心将给予一定救助。
“新市民”子女就学按照
就近入学原则,按暂住地就近直接到学区内所在公办学校报名,学区内所有公办学校无法容纳的,由区教育局调整到相邻学区公办学校就学,就学收费标准按雁塔区学生收费标准执行,并享受同等选先评优待遇。
雁塔区还将
西安同济医院、西安和平医院、
陕西省红十字会医院等12家医院,命名为“新市民
医疗援助服务定点医院”。今后凡是经过援助服务中心审定,来此看病的困难“新市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各医院擅长的专科病将免收
挂号费、
诊疗费;对化验、
B超、
心电图、X光检查、
治疗和手术费优惠30%;对住院病人床位费优惠50%。
同时,雁塔区聘请了10名法律顾问,专门为“新市民”提供法律援助。劳动部门对“新市民”免费进行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咨询;成立“新市民”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免费提供职业指导、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免费进入区劳动力
资源库进行登记,免费提供用工信息,免费参加区劳动局举办的每月一次的用工招聘会。
新市民
雁塔区的举动在西安市引起了很大反响,越来越多的单位投入到了“新市民”运动中。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西安文理学院和在当地颇有影响的《
华商报》社很快推出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市民大学班”活动,旨在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教育。在数百人报名参与的情况下,最终有5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拿着
通知书,开始了学业。
据
西安文理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市民”大学班免费授课,授课时间为每周的星期六和星期日,学习时间为一年。针对这些“特殊的学生”,西安文理学院设计了专门的课程,除了开设文化
基础课和英语课外,主要有个人职业规划、
个人创业指导、投资与理财、
心理健康与调试、社交礼仪、公共关系与
人际关系、城市
风险规避等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城市的实用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全国具有领先和探索性。“新市民”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与其他学生一样共享
公共资源,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获得西安文理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除了西安之外,国内许多城市也掀起了“新市民”热潮。
沈阳、
长春以及
长三角的一些城市,纷纷提出将外来务工人员当作“新市民”看待,尽力消除各种针对他们的不合理待遇和歧视。
各地政策
2022年9月16日,
天津市
住房城乡建设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支持新市民合理购房需求,非
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就业的新市民、
大学毕业生,持连续6个月的
社会保险或
个人所得税证明可在本市购买1套住房,
滨海新区仍执行原购房套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