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岭是秦岭东延陕西商南县南部山脉。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左右,属中、浅切割类型。
位置境域
新开岭,西起山阳与商南交界处,向东,东西向延伸,成为丹江干流与丹江一级支流滔河的分水岭。
地质地貌
【中山地貌】 这一区域是由中山组成的地貌类型,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500米左右,属中、浅切割类型。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沙坪、两岔、曹营乡和位于新开岭山地主脊的白鲁础、梁家坟乡以及开河、太子坪、耀岭河、江西沟、柳树湾等乡的南端。地势高、山形陡峭,沟谷纵横,纵比降大。农田多为沟台地和坡地。多石碴,土质差,但山上植被覆盖率高,多成片森林,水土流失轻微,是商南水源涵养地区和用材基地。面积约79.4万亩,占总面积的23%。
主要山峰
磨石岭 城西南,白鲁础乡境内,长3公里,海拔810米,土石结构。
天保山 城西南,柳树湾乡境内,长3公里,海拔867.1米,砂石多,土质较硬。
八保山 城西南,江西沟乡境内,长7.4公里,海拔797米,植被较好。
马家梁 城西南,梁家湾乡境内,长5公里,海拔909.5米,粘黄土结构。
庵坡台 城西南,梁家湾乡境内,长4公里,海拔500米,土石结构。
五沟寨 城西南,梁家湾乡境内,海拔932.7米,土石结构。
玲珑寨 城西南,徐家店乡境内,长2公里,土石结构。
窑 岭 城西南,徐家店乡境内,海拔600米,土石结构。
老君山 城西部,党马乡境内,海拔1378米,沙石结构。
乌龙垛 城南部,水沟乡境内,长3公里,海拔679.4米,土石结构。
龙洞 城南部,文化坪乡境内,长2公里,宽1公里,海拔1158.4米,土石结构。
北 岭 城西南,白鲁础乡境内,长6公里,海拔1579.6米,白浆土、石结构。
范家山 城西南,白鲁础乡境内,长1公里,海拔1466.8米,土石结构。
鸡冠寨 城西南,十里坪乡境内,长2公里,海拔940.3米,土石结构。
青龙山 城西南,十里坪乡境内,长2公里,海拔1222.3米,沙石结构。
中河山 城西南,余家棚乡境内,长2公里,海拔732.9米,土石结构。
黄家岭 城西南,余家棚乡境内,海拔1055米,土石结构。
九里岗 城西南,江西沟乡境内,海拔913.8米,土石结构。
太阳寨 城西南,太子坪和毕家湾乡交界处,长1.7公里,海拔1136米,砂石结构。
鸡冠寨 城西南,太子坪乡境内,长3公里,宽1.5公里,海拔1201米,均岩石结构。
天平山 城西南,太子坪乡境内,长2公里,海拔1287.2米,粘土、石结构。
华祖山 城西南,太子坪乡境内,长3公里,海拔1075.3米,粘土、石结构。
地理环境
植被
【南部中山松、栎、核桃、用材、经济林带】 这一地带是商南县丹江南岸的天然屏障,地势由东向西。海拔等高线逐渐升高,新开岭主脊两侧,高山起伏,山势陡峭,土壤比较复杂,南部海拔等高线1300米以上属森林棕壤分布区,由此向北,海拔等高线1400米以下。大部分属于黄棕壤和初发性黄棕壤分布区,新开岭主脊一带属于石灰岩区。植被以新开岭为界,明显地分为两部分。新开岭以北丹江流域东南部的低海拔区,以亚热带植物为主,有油桐、乌桕、棕榈、柑桔和马尾松、杉、栎等。而新开岭以南滔河、冷水河河源段,则有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核桃、漆树的分布,森林覆被率为37.94%,覆盖率60%。
野生动物
【林麝】 属蹄目鹿科,本地亦称香子、麝香子、香獐子等。主要分布在丹南的新开岭山地及蟒岭南坡。境内的林麝一般不栖于深山老林,而活动在海拔800~1400米的松栎林山地和疏林草坡上。林麝性怯弱孤独,很少结群。行动敏捷,善爬悬崖陡壁,喜食苔藓、苔草、竹叶、蕨草以及芳香性的树叶嫩枝,黄昏活动。所产麝香是珍贵的药品和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十分有益的兽类。
【豹】 亦称豹子、金钱豹、土豹子,属食肉目猫科。全县均有分布,以新开岭山地较多。一般活动于海拔1000~1600米的栎林、松栎林山地及荒山草坡中。豹的四肢矫健,跳跃力强,主要活动在夜间、傍晚及黎明。很少见到两只以上成群活动的豹。豹常攻击野猪、青羊等大型食草兽类及野兔等,所食多为农林害兽。
【獾】 本地称獾子,是食肉目鼬科兽类中较大的种类。境内以猪獾为主,各地都有,以新开岭山地为多。一般穴居在700~1800米的川塬山地的栎林、松栎林、草丛、田野、坟旁荒地或河沟旁边。春、夏、秋三季活动最频繁,有半冬眠习性。一年繁殖 一次,每胎2~6只.成獾重约10~15公斤。獾常夜间活动,食性杂,主吃植物的茎根、蚯蚓、昆虫、青蛙、鼠类。肉可食,油入药,但严重危害玉米、洋芋、红薯、荞麦、花生和瓜果,并常沿堤坝穴居,影响堤坝安全。
境内鸟类繁多,如前所述有101种之多。其中:东洋种有大白鹭、长尾雉、锦鸡、小鹄、竹鸡、八哥、画眉、灰卷尾、里枕黄鹂、嘴鹂等。古北种有:白鹡鸽、
红尾伯劳、灰头鹀、小鹀、灰喜鹊、灰棕鸟、鹭鸶等。广布种有:鸢、灰鹭、环颈雉、啄木鸟、喜鹊、乌鸦、白脸鹡鸽、山斑鸠、家燕等。
水文
【滔河】 滔河发源于白鲁础乡白龙洞,干流流经十里坪、余家棚、赵川、三官庙等4个乡,流入湖北省。在本县境内全长51公里,总落差约49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83立方米/秒,由于流域内多为石灰岩地区,溶洞泉水多,可补给河道,使滔河枯水流量大而稳定,白岩河口以上,枯水流量约0.5立方米/秒,白岩河口以下至赵川区,枯水流量约1.0立方米/秒至锅底坑汇入晒水台河以后,枯水量可达到1.2~1.4立方米/秒。滔河干流在本县境内可分为3个河段:一是河源至孙家坪峡谷段。长约13公里,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常流量约0.2立方米/秒。河谷坡降大,总落差可达230米。二是孙家坪至前坡河段。长21公里,落差95米,平均比降约1%。三是前坡至边界河段。长17公里,落差65米。
【湘河】 湘河是丹江的一级支流,全长46公里,集水面积232平方公里。由3条支流汇合而成。3支流中以冷水河最长,水量最大,应视为湘河主流,其它两条支流为小湘河和泊河。集水面积分别为62.5平方公里和52.8平方公里。冷水河发源于梁家坟乡陈家沟,河源为石灰岩山区,溶洞发育。降水均渗入地下变为潜流,故河源有4公里多长的河段无常流水。位于该地区梁家坟乡的碾子坪、疙瘩坪以下河流开始有常流水,由此至河口,总落差约875米,按地形、地貌特征及水力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将全河分为3段:一是分水岭至花子潭上游的河谷川道段。此段长11公里,河道比降较平(平均1/50)河谷比较开阔,河滩较多,是主要农田分布区。二是花子潭至对窝坪段。此段为峡谷。长约9公里,落差280米。河峡深切,谷坡陡峭,特别是花子潭至羊角寨有几个大跌水瀑布,十分壮观。三是对窝坪至河口段。此段长26公里峡谷,谷宽一般30~50米,局部地区有小川道,河湾道特别多。
【小河】 小河又名太吉河。发源于白鲁础乡核桃坪,流经太子坪乡,在太吉河街东头流入丹江。干流全长26.5公里,流域内有多股石灰岩溶洞泉水补给,河水常流量大而稳定.河口最枯流量可达0.4~0.5立方米/秒。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枯水径流模数可达5公升/秒…平方公里,高于其它地区3倍以上。按河流状貌特征,全河可分为以下3段:一是河源至卧虎坪段,长约5公里,为季节性的河流,非雨季河流干枯。二是卧虎坪至布丈沟口又称庙台子段。长9公里,落差350米,平均比降3.9% ,常流量约0.1~0.2立方米/秒。三是庙台子至河口段,长12.5公里,落差380米,常流量0.3~0.5立方米/秒左右。
【耀岭河】 耀岭河全长37.7公里,流域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流经耀岭河、水沟两个乡,入丹江。有效落差600米,平均比降1.7%,河流主要特点是;干流从上到下地形条件基本一致,既无大川道,也无明显狭谷段,河谷宽度一般在120米左右。
山阳新开岭西南麓,为汉江流域,有汉江支流
天河(谢家河)水系的两条河流:
1.东河。在太平山东麓。源出王阎乡白岩沟,南流经鱼洞,至照川蛇颈垭与西河交汇。上段名双河,中段名南水河。全长17公里,流域面积139平方公里,落差280米,水能蕴藏3150瓩。上段峡谷跌宕,水声如雷,下段谷宽地阔,稻田片片。
2.西河。源出天桥乡大岭南,至照川蛇颈垭与东河汇。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流速每秒0.83米,流量每秒0.9立方米,落差330米,水力资源3140瓩。上段称天桥河,沿途峡谷长深,岩壁巨石,陡峭如门。下段河谷较宽,多弯道,弯处土地成片,土质肥沃。
气候
地处我国中纬度偏南地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暖温带气候区,占49.3%,中部和南部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占50.7% 。由于北有秦岭天然屏障,阻挡寒潮不易侵入,致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据县气象站1958年至1980年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气候14.0℃,平均年较差24.5℃,年极端最高温为40.5℃,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2.1℃,出现在元月。与月平均气温的年内变化规律相同,7月最热,元月最冷。年平均降水量803.2毫米,1日最大降水量152.4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9月,以7月为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年平均风速1.7米/秒(相当于1级风力),年平均日照时数1973.5小时,占应照时数的45%,无霜期216天,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稳定在北方,本地主要在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盛行偏北的冬季风,雨雪稀少,天气干冷。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热带海洋气团推到这里,盛行东南风,是气温最高,雨量最多的时期,当极峰北进过境时,降水集中,多雷阵雨天气,极峰过后,副高压控制,容易形成高温伏旱,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弱,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进入冬季风渐弱,夏季风渐强的交替转换的过渡时期,雨水较少,气温回升较快,气候温和,但常有春旱。秋季,蒙古高压逐渐增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退出,成为冬季风逐渐转强,夏季风相对减弱的过渡时期,秋高气爽,由于极峰南退,受地形阻滞,阴雨较多,气温下降迅速,多连阴雨天气。由于境内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海拔最低处与海拔最高处相差悬珠,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地区成为北亚热带气候与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带,使本地具有差异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
经济发展
商南经济,以农为主。大约相当于西安半坡母系氏族早期阶段,生活在境内的先民已开始定居,过着以农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秦汉时期,不仅丹江流域农耕发达,武关古道沿线,也成了人口密集,农业耕作较细,收成较好的地区。汉代,古阳城驿(今富水镇)发展成10里长街,人烟阜盛,市面繁荣。据汉墓出土的陶釜,陶水槽砖、纪年砖和亭阙画像砖等秦汉文物,均说明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发展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其时,丹江航道早已开通,秦楚攻伐,皆道于此。唐宋时期,丹江已成为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经济纽带。至此,丹江水道和武关旱道纵贯东西,将境内特产生漆、木耳、桐油、核桃、中药材运出,将茶叶、布匹、陶瓷、纸张、红白糖输入,推动经济开发。早期农民耕种,先用刀斧将柴草砍倒晒干,再放火烧掉柴草,在草木灰上播种庄稼,名为刀耕火种,俗称“打火斫”,劳动组织形式,农闲以户单干,忙时合作互助,俗称“唐将班子”。常常聚众帮助困难户,俗称“响大工”,劳动时鼓乐敲奏,专人领歌助兴。北宋诗人王禹偁曾赋《畲田词》记述这种劳动生活:“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明、清两代,是商南经济开发的重要时期。明洪武年间,明王朝向陕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移民。其间,有一部分定居于富水、曹营、清油河、白玉一带,入境后,插标为界,垦荒种粮,发展生产。清朝初叶,清王朝下令湖广填陕西,并把垦荒多少和人口增减作为州县官员年终考核的依据。自康熙初年起,南方移民陆续入境,至乾隆时已“糜集其间”,“生齿渐蕃”。移民实行苞谷洋芋间作套种。道光年间,引种红薯成功。粮食自足有余后,带动酿酒、熬糖和养殖业发展。农民除种粮外植桑养蚕,种棉织布,竹、木、铜、铁器制作等家庭手工业不断发展。移民以自种土靛作染料,开染坊染布;利用河流落差,以水推动轮盘,用山竹为原料,开厂造纸。
中华民国建立后,商南县粮食亩产50余公斤,小麦种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生漆、油桐是主要农副产品。工商业有所发展,生漆一般年产15万公斤,最高年产22.5万公斤。是当代生漆生产量的2~3倍。矿业曾开采沙金,年产量仅数十两;工业以造纸、铁、木、竹器制作为主。商业有经营桐油、生漆的7大商行及50余家百货店铺等。运输以丹江水运及骡马驮运及人力肩挑背驮为主。民国二十五年(1936)长坪公路通车,直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每月才有商运汽车3次往返。
旅游开发
金丝峡景区,位于商洛市商南县东南部新开岭腹地。地处秦岭南麓连接巴山北坡,居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距商南县城40公里,距金丝峡镇18公里。景区内有白龙峡、黑龙峡、青龙峡、石燕寨和丹江源五大景区,一百多个景点,峡谷总长度20.5公里,纵深10多公里。2015年10月,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是秦岭地区罕见的而且是最完整的嶂谷地质构造。金丝峡以窄、幽、秀、奇而闻名,河流密布、森林茂密、野生动物、植物繁多,原始生态保存完好。“一日历三季,十里兰花香”,是休闲度假,寻觅探幽的旅游胜地。
林业
【用材林基地】 丹江以南新开岭地区以及曹营以北的高海拔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是本县的用材林基地,在保护好现有林木的基础上,开展更新造林。主要树种有华山松、落叶松、油松、橡栎和部分核桃,已建板栗林2.3万亩。1990年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0%,基本形成了本县南北两面的生态屏障。面积约90万亩。
商南县属于陕西省林区县。林特、林副产品多达191种之多(不包括木本药材),其主要林产品有:
【木材】 商南县用材林面积49.02万亩,蓄积量达144.19万立方米,年净生产率为4%。可生产各类木材6.33万立方米。年采伐木材总量为4~6万立方米。其中次生林林木改造出材1.1万立方左右,低产林改造出材0.96万立方米左右,中幼林抚育出材2.7万立方米左右。消费去向有7个方面。一般年销木材6.13万立方左右。其大致比例为;(1)上调统配材占1%;(2)自售出省材占5.3%;(3)县级单位基建用材占6.86%;(4)区、乡(镇)级用材占5.9%;(5)农民自用材占79.87%;(6)林区本身消耗占0.1%;(7)不可予见消耗占0.95%。
【栓皮】 是从栓皮栎等树种10年生以上树干上采剥的树皮,是软木工业的重要原料。具有防震、绝热、隔音、防火、抗水、耐磨擦等特性。是造船业、交通业、航空业不可缺少的部件。从1985年至1992年,商南县年产量40~50万公斤,主要销往陕西省林化厂和安徽、河北、河南等地。
与栓皮生产相关的产品——橡栗和橡壳。橡栗籽可生产纯淀粉,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也可作代食品;商南群众还有用橡栗籽酿酒的传统习惯和传统工艺。年产橡栗籽大约在50万~75万公斤左右。橡栗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分离提炼烤胶,是航海、航空、军事工业的重要原料。1958年商洛烤胶厂建成后,商南县即成为烤胶原料供应基地之一。广大农户在秋忙结束后的农闲时节,进山入林拣拾橡籽,采集橡壳,是山区群众开展副业活动的门路之 一。
【木耳、香菇】 商南县传统的林副产品之一。原为天然生长,人工采集,80年代后期,主要是人工培养。商南木耳、香菇以赵川、曹营、腰庄等地春木耳、春香菇质量最好,享有名产的声誉。年产木耳7.5万公斤左右、香菇2.5~3.5万公斤左右。为保护栎类资源,除生产香菇、木耳仍用小径材外,用栎树叶、枝条、麦草混生作为培养基而培育成的凤尾菇已经试验成功投产。
【药材】 商南县野生药材种类多,数量大,约有270种之多,年产量近千万斤。其中85%以上属于林产品范畴(森林植物和森林动物),如朱苓、天麻、丹皮、山芋肉、党参、连壳、麝香、豹骨、蛇胆以及重要出口药材杜仲(也叫丝绵木)等。
商南县药材分布遍及全县山山岭岭、沟沟岔岔,收购量逐年增加,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商南县林副产品中的主要项目之一。
商南县林产品除以上4大类外,还生产松香、松脂、竹编、竹器、木炭、野生香料、野生纤维、野生木本油料等100多种,鉴于生产量小,经济效益不显著,此处从略。
商南县可利用的经济树种(包括药用树种在内)多达47种。已初具规模,收入较高,形成基地化生产的,除油桐、生漆、茶叶(见《特产卷》)而外,还有山楂(红果)、弥猴桃、核桃、板栗、水杂果等5个项目。
【山楂(红果)】 商南县是野生山楂的适生区.海拔400~1000米大面积的低山缓坡上都有野生山楂分布。1976年以前主要作为药用。在明、清两代的《商南县志》中均列入“药之属”第18位。
商南县野生山楂主要有两种:(1)欧楂,落叶乔木,树冠大,生长期长达百年以上,主要分布在南北二山的高海拔地区,梁家坟、开河、太子坪、曹营、两岔河等地。(2)小叶山楂(又叫猴楂),落叶灌木。树形小,约1.5米左右。在商南县400~800米的荒坡上都有分布。以清油河、试马、富水、东岗等地为集中分布区。1977年从辽宁引进良种“辽红”接穗500株。1979年陕西省果品公司将商南县列为山楂基地县后,又从山东益都县引进良种“敞口大金星”接穗1000余株。1980年又从河南、湖北等地引进“小金星”良种接穗2000株。上述良种接穗全部用当地小叶山楂为砧木嫁接建园。清油河乡是商南县山楂面积较大、建国较早的基地乡。绝大部分是1979年至1983年利用当地小山楂为砧木,就地嫁接改造而成园的。1990年底全县共有山楂园1。2万亩。从1981年生产商品山楂。10年来累计总产达127.875万公斤。以1990年社会不变价计算,经济收入达127.8万元,其中:1989年产量最高达到52.5万公斤。1992年产量60万公斤,社会产值200余万元。
山楂的利用前景十分广阔,除药用外,可生产山楂系列产品。清油河康乐食品厂生产的山楂浆、山楂片、山楂汁、糖水山楂等。新研制的山楂酒畅销省内外。
【猕猴桃(杨桃)】 猕猴桃,当地群众称之为杨桃,系
雌雄异株的藤木灌木。根据1980年调查,商南县属猕猴桃的适生区。共有3个品种2个变种:(1)
中华猕猴桃(群众通称为杨桃),在商南县
野生猕猴桃中约占90%。有两个变种:一是软毛猕猴桃(群众称为光杨桃)。果皮光滑无毛,果实形状不定,大多数圆形,一般重30~50克,特大者重130余克,果肉育黄、白、绿3种颜色。味芳香、酸甜,是食品加工中的上品,也是鲜果生食中的佳品。该品种占全县资源的70%,是我国珍贵的优良品种,国外尚未发现此变种。二是
硬毛猕猴桃(群众称为毛杨桃),果皮、枝叶密生刺状硬毛,果实形状多样,个大,每个重50~60克。果肉多为绿色,酸甜适口,略带芳香味。也可生食和加工。其口感不如光杨桃好。(2)
葛枣猕猴桃(群众称为牛奶杨桃),果皮光滑无毛,果实较小,每个重2~5克.形状多呈乳头状,果肉呈血红色,可生食,加工利用,经济价值不高。(3)
狗枣猕猴桃(群众称为羊奶),果皮光滑,果实较小,每个重5~7克,果形似小枣状,果肉绿黄色,可生食,经济价值不高。上述3个品系,其中中华猕猴桃分布范围很大,张家岗、徐家店、两岔河等16个乡、镇都有分布。
为了开发、利用、改造野生资源,从1978年开始,商南县科技人员着手进行人工栽培和良种选优试验,经过连续5年试验,选育出的“徐家店三号”猕猴桃,单株产量高,维C含量多,甜中带酸,经济价值高。1983年11月全国猕猴桃优株鉴定会上,正式列为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从1980年开始对集中连片的猕猴桃山,进行垦复保护,10年来共产猕猴桃275万公斤,以1990年社会不变价计算,经济效益达165万元。国际上称猕猴桃为“果中之王”。生食或加工品对人体极为有利,在食品市场上有广阔的前途。
【核桃】 核桃树为高大乔木,树冠大而浓密。农家多栽植于房前屋后,路边渠旁。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核桃树14.49万株,折合2636亩。主要分布在清油河、开河、文化坪、白鲁础、曹营、两岔河等地。由于大部分地区温差小,核桃产量低而不稳,平均单株产量12.5~20公斤,亩产300~400公斤。1990年社会产量较高,达到125万公斤,收购量达20万公斤,总收入171万元。核桃仁是商南县传统干果之一,每年都有外贸任务。自1985年开始,每年提供外贸桃仁5万公斤左右。核桃木是上等木材,它以坚实、光滑,纹理清晰而著称,是木器加工和家具加工的最佳原料。商南县木器工艺厂加工制作的核桃木茶几、屏风、珠宝盒等,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
【板栗(毛栗)】 毛栗树为高大乔木,育苗造林嫁接后的结实即是板栗。商南县南北深山区都有分布,全县约有板栗树25.3万株,折合3606亩。主要分布在青山、赵川、两岔河、余家棚、石柱河、店坊河等地。毛栗个小、肉细,有浓郁的栗香味,但产量低,不易加工。单株产量平均20~25公斤。经过嫁接后的板栗,产量增加,外形鲜丽,在食品市场上供不应求。从80年代中期开始,商南县林业科技人员,在板栗主要产区传授嫁接技术,每年春季嫁接板栗都在20万株以上。
【水杂果】 商南县鲜果种类繁多,择其要者,列述于后:(1)柿:商南县柿子品种有5种,磨盘柿、葫芦柿、尖柿、牛奶柿、软枣。全县约有柿树13.5万株,大部分分布在丹江沿岸和长坪公路沿线川垣地区。年产量在200~250万公斤左右。(2)桃:商南本地桃个小、味酸。1965年从南阳调回大白桃,又从周至县调回水蜜桃,丰富了商南桃品种,主要载植在任家沟、金盆等地。家生桃在商南数量不多.而丹江两岸低山缓坡上,却有满山遍野的野毛桃,每年早春,艳丽桃花,含苞待放。明代游记文学家徐霞客过商南时曾有“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的生动记述。(3)李:商南当地人称为李梅。分布狭窄,产量少,以徐家店小栗园为集中产区.有红李、黄李两种。(4)杏:商南县家杏较少,野杏多,主要分布川垣区。生食味酸,杏仁可作药,年收购0.5万公斤左右。西界公路沿线农家,在房前屋后栽植有从临潼引进的巴旦杏。(5)苹果:商南县原不生长苹果树,仅在浅山地区有一部分海棠、棠李灌木丛。60年代后期从关中引进嫁接苹果苗,品种有小国光,黄元帅、红玉等。主要栽植在清油河、清泉两地,但感染病虫严重.产量不高。(6)梨:商南县无成片梨园,仅在农家的房前屋后,村旁坡根零星栽植。
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陕东南地处秦头楚尾,商南则扼南北要冲,秦楚鏖战,汉刘兴兵必争必经之地。北魏景明元年(500)置县,名南商县,苌和郡领此一县。此后,建置更迭,沿革多变。隋开皇四年(584)撤销建置,并入商县为商洛县。唐属山南道,宋属京西南路,元归奉元路。明成化十三年(1477)二次置县,名商南县,隶属商州。民国初期,属第四专员公署行政督察区(系19绥靖区)直辖县。1949年2月7日解放,隶属陕西行政主任公署第二分区;1950年5月,隶属陕西省商洛地区专员公署(1969年改称陕西省商洛
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县辖6区1镇,33个乡,3个乡级镇。居住汉、回、蒙、壮、满、朝鲜等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
商南地域,虽无重关险隘,但地处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形复杂,踞此,可审时度势,东图中原,西联关中,历来是兵家休养生息,重振旗鼓,或新军以退为进的战略要地。秦二世二年(前208)汉刘邦纳张良计,挥兵富水,筑城屯兵,养精蓄锐。翌年,出武关,进关中,成帝业。明、清时期,境内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刘通、太平军、白莲教与官军反复激战的地方,其中:李自成三进三出,并留下筑寨屯兵,娶妻生子的轶事。
抗日战争中、晚期,商南成为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国民军政部后方医院、弹储所、军械库及正规军、别动队云集于此,其中第十三集团军司令汤恩伯中原战败,在境内休整长达8个月之久。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商南是陕南游击队接应中原军区北路突围的前沿阵地;是中原突围北路主力入陕后的第一个立足点;也是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与东南门户。其间,李先念、贺龙、关向应、郑位三、方升普、汪锋、陈先瑞、王震、陈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军事将帅,曾在此留下浴血奋战的篇章,艰苦卓绝的业绩。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