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维吾尔语:شىنجاڭ ئۇيغۇر ئاپتونوم رايونى),简称“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面积166.49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2023年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住人口2598万人截至2024年9月,新疆现有 14个州市地,包括5个自治州、5个地区和4个地级市。新疆主要使用普通话和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5种少数民族语言。
名称衍变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特指新疆地域范围从古代一直延续至清朝中期乾隆帝统治时期。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艺术的发展。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西汉王朝征服西域之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后强盛。汉朝对北方地区,包括西域的统一管辖,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以来诸游牧部落不相统属的分割局面,为后来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城郭建立了联系,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三年两伐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西域的许多城国相继臣服于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
因匈奴内争,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率万余众降汉,汉使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统治力量随之瓦解。于是汉廷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地的郑吉“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故号曰都护”。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同时,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
东汉初立,无暇经营西域。最初欲通过莎车控制西域以达到对抗匈奴的目的,但西域诸国不满莎车王贤的奴役和侵凌,西域诸国皆附匈奴。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汉明帝遣将出塞北击匈奴,又遣班超至鄯善、于阗计杀匈奴使,鄯善、于阗遣子入侍,归属于汉。永平十七年(74年),疏勒归汉。该年冬,东汉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恢复了汉对西域的统治。
东汉建初元年(76年),焉耆、龟兹攻没西域都护陈睦,汉章帝放弃经营西域,罢除了戊己校尉与都护。东汉永元三年(91年),汉军在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该年冬季,龟兹、姑墨、温宿降附,汉重置西域都护,以班超为都护,治龟兹它乾城,又置西域长史及戊己校尉,永元六年(94年),班超破焉耆,西域50余国悉纳质属汉。
任尚任西域都护时,为政严苛,引发诸国不满。延平元年(106年)秋,西域诸国叛汉。汉廷征还任尚,以段禧为西域都护。永初元年(107年),汉安帝以“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为由,罢西域都护,迎还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汉廷弃西域后,北匈奴复收属西域诸国。延光二年(123年)、永建元年(126年),班勇先后击败匈奴伊蠡王、呼衍王。永建二年(127年),焉耆乞降,西域诸国俱归属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1年,三国之一的曹魏(220年~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265年~316年)末年,前凉政权(301年~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罶哒、吐谷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386年~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10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罶哒,起于塞北,5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4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唐至宋元时期
吐谷浑伏允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隋大业四年(608年),隋朝击败吐谷浑伏允,隋炀帝在西域东部以及青海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青海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巡幸河西,高昌王麴伯雅等27国首领使者,到张掖觐见。
唐贞观九年(635年),唐朝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数次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伏顺率领吐谷浑全国投降于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占领高昌,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在之后的二十年间,唐军发动了对西突厥的一系列远征,唐高宗发大军分南北两道进攻西突厥,一举灭掉了西突厥,在唐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彻底投降,西突厥领土全部为唐所有。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
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蕃进入安西,唐咸亨四年(673年),唐朝重新控制安西;唐仪凤三年(678年),吐蕃取龟兹等四镇;唐调露元年(679年),唐将崔知辩率军击吐蕃,占领龟兹、硫勒等四镇;唐垂拱三年(687年)至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削减安西防务,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长寿元年(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安西四镇,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长安二年(702年),唐王朝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唐玄宗年间(712年~756年在位),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此后,唐王朝抵御吐蕃、阿拉伯帝国对西域的争夺,于开元三年(715年)、开元五年(717年)、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取小勃律)、天宝十年(751年)(怛罗斯之战)与吐蕃、阿拉伯帝国及其附属势力多次交战。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被严重削弱,贞元六年(790年)左右,吐蕃占据西域北庭,贞元六年(790年)以后,吐蕃占据安西。不久之后,回鹘驱逐吐蕃,占据西域。怀信可汗(795~805年在位)时,回鹘驱逐吐蕃,控制北庭。回鹘保义可汗(808~821年在位)时,回鹘势力已向西扩展至焉耆、龟兹。9世纪中叶后,吐蕃和回鹘都衰落下来,这一地区进入混战时期。西域出现了几个国家并列存在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黑汗王朝和于阗等地方政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灭高昌与喀喇汗王朝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族建立地方政权。于阗是古老的塞人居地。唐亡后,于阗尉迟王族执政,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因曾受过唐朝册封而自称李姓。诸黑汗王朝在10世纪和11世纪控制今日的新疆西部,同一时期回鹘的一支在新疆中部定居。
辽国覆灭前夜,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在占据西州回鹘和黑汗国旧地后,向西扩展到阿姆河流域,大石于1132年(一说1131年)称帝,建立西辽政权。疆域包括天山南北,帕米尔高原以西至咸海以南的阿姆河西岸,巴尔喀什湖东北至蒙古西部。
蒙古成吉思汗二年(1206年),蒙古帝国建立,元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即察合台汗国。另外元朝在今伊犁河流域曾设置阿里麻里(阿力麻里)行省,但不久就并入察合台汗国。又在阿姆河南岸曾设立行省,后并入伊利汗国。今乌鲁木齐一带曾设置别失八里行省,后一度被察合台汗国占据,后期重新成为元朝的辖地。
明清时期
明代,在西域处于退缩状态,在今克什米尔东北和藏西设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建别失八里,都城在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明永乐四年(1406年),又设立哈密卫,任用当地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商贸通道安全,对西域地区实施羁縻控制。永乐十六年(1418年),迁都亦力把里(今伊宁)。15世纪中叶,吐鲁番部强大,明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等卫所一度被吐鲁番攻破,诸卫内迁,后复,明正德九年(1514年),再度被并,明朝最后退守嘉峪关。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
17世纪,准噶尔(蒙古的一支)叛乱,并攻打外蒙古。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军击败了准噶尔,控制了新疆东部。雍正皇帝时,贵州东南部新辟疆土亦称新疆。当时,西域新疆和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新纳入清王朝统治之下的地域,统称“新疆六厅”。《清史稿》载:“十二年,哈元生进新辟苗疆图志,以尹继善督云、贵,而复有黔苗之变。初,苗疆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增营设汛,凡腹内郡县防兵大半移戍新疆。”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攻占固勒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又平定天山以南因准噶尔部消失而趁机坐大的回部,即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反叛,从此完全确立了清朝对新疆的稳固统治,也解除了哈萨克汗国来自准噶尔贵族的威胁。大、中、小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回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要求归附的不仅仅是哈萨克和布鲁特,葱岭以西的各部落,还有新疆西部的巴达克山、帕米尔、布哈尔、山克、塔什干、爱乌罕(阿富汗)等纷纷表示归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打败沙皇俄罗斯的阻拦从几千里外的哈萨克草原回归祖国。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列强的践踏,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外国入侵,反对分裂以及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任务更为繁重。新疆同祖国的命运越来越密切。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咸丰元年(1851年)到咸丰十年(1860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大约4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割让给俄国,后归塔吉克斯坦。同治四年(1865年)春,毗邻新疆的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从喀什进入新疆,统治新疆绝大部分地区达6年,给新疆人民带来沉着灾难。同治十年(1871年),借口伊犁农民起义和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俄国侵占包括固勒扎城(伊宁市)在内的伊犁河谷,清朝在新疆只剩下塔城等少数据点。
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光绪四年(1878年)1月,清军陆续收复了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史称“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使臣曾纪泽经过与沙俄艰苦的外交斗争,达成《中俄伊犁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等作为代价。光绪八年(1882年),伊犁回到祖国的怀抱。
光绪八年(1882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沙俄根据《中俄伊犁条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性约定,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哈巴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由此又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以东7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在新疆实行与中国内地一样的行政制度。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光绪十八年(1892年),俄国强占了中国清朝新疆西南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见沙俄侵占帕米尔事件)。
清朝对新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和范围皆远胜从前历代,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至宣统元年(1909年),新疆省下辖4道,道以下共隶有6府、10厅、3州、21个县或分县。
中华民国时期
清王朝进入公元20世纪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不久,新疆革命党人刘先俊等人计划于迪化城策动起义。因叛徒出卖而失败。翌年,以杨缵绪、冯特民、李辅黄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伊犁起义成功。宣告清朝在伊犁反动统治的结束。
之后因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杨增新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革命党人妥协,资产阶级领导的伊犁起义失败。
对清朝所设府厅州县一律改为县,全省共八道三十七县。道有迪化道、伊犁道、塔城道、和阗道、焉耆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 ,划归者一,阿尔泰。
杨增新担任新疆都督后,在统治新疆17年后,死于统治集团内讧。民国十七年(1928年),金树仁继新疆都督,社会动乱进一步加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末,金树仁被迫出逃。盛世才接任都督,开始其长达10年之久的统治。
在一些进步青年的影响和苏联的帮助下,盛世才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形成“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同盛世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盛世才同意中国共产党在迪化成立八路军办事处,滕代远任主任。随后,党中央派遣了一百多位党员来疆工作。
民国三十年(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盛世才错误估计形势,公开与苏联、中共对抗。制造“四一二阴谋暴动案”捕杀中共党员,杀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共党员,抛弃六大政策,投向国民党。
抗战末期,苏联再次介入新疆事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爆发了反对国民党统的“三区革命”,艾力汗·吐烈窃取了“三区革命”初期的领导权,在伊宁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任“主席”。同年9月,蒋介石将盛世才调到南京,派吴忠信任新疆省长,并命令西北军阀甘肃省主席马步芳派一个军的骑兵驻扎在新疆各地,进行武装平叛。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为代表的力量逐步排除反动势力,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等撤销了艾力汗·吐烈的职务,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国共内战末期,邓力群奉命携带电台至伊犁和迪化(现乌鲁木齐)分别与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伊斯哈克伯克、阿巴索夫等人以及陶峙岳、包尔汉见面。中央决定新疆派五名代表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并希望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有代表出席。五位代表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重新派出赛福鼎、阿里木江、涂治三人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开创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4个地、州、市,90个县(市),其中34个为边境县(市)。
1981年12月,中国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设立县级双河市,实行兵团城市“师市合一”模式,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管理。同年2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河市正式揭牌。双河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年来成立的第七座城市。
2015年3月18日,批准可克达拉建市,这是新疆兵团的第八座城市。4月,经国务院批复,吐鲁番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吐鲁番市,新设地级吐鲁番市实行市领导区、县的体制,原吐鲁番市建制(县级)改设为高昌区,鄯善县和托克逊县保持不变。
2016年1月7日,国务院(国函〔2016〕9号)批复撤销哈密地区和县级哈密市,设立地级哈密市。哈密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伊州区建国南路19号。哈密市设立伊州区,以原县级哈密市的行政区域为伊州区的行政区域。伊州区人民政府驻东河区街道广东路2号。哈密市辖原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和新设立的伊州区。
2019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县级胡杨河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胡杨河市人民政府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30团光明东路8号。
202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沙湾县,设立县级沙湾市,以原沙湾县的行政区域为沙湾市的行政区域,沙湾市人民政府驻三道河子镇世纪大道南路29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新星市,新星市人民政府驻十三师黄田农场兰新东路57号。
2023年1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白杨市。白杨市人民政府驻光明路1号。白杨市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管理方式按有关文件规定执。
2024年12月2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和安县。和安县人民政府驻红柳镇。和安县由和田地区管辖。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和康县。和康县人民政府驻赛图拉镇。和康县由和田地区管辖。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东经73°32'~96°21',北纬34°22'~49°33';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跨度约22°50';南北最宽约1600公里跨度近14°30';土地面积为166.49万多平方千米,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新疆东部与中国的甘肃省、青海省相连,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陆地边界线长5700多公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
气候
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集中在山区,平原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年均降水量177.4毫米。2023年,全疆年内平均降水量152.2毫米,较常年偏少12%。
2023年,全疆气候整体呈现温高少雨的特征。全疆年平均气温9.8℃,较常年偏高0.9℃,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仅次于2022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0.15℃,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最热月(7月),在号称“火洲” 的吐鲁番平均气温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居全国之冠。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之说。 年平均日照时数2819小时,年总辐射155.1千卡/平方厘米。
地质
新疆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地壳结构复杂,不同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着明显的不同。
新疆以横贯新疆中部的博罗科努一阿其克库都克大断裂为界,将新疆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古生代以来,新疆只有被海水包围的塔里木和准噶尔两个陆块,随着古生代的地壳运动,海水逐渐退去,大约在古生代晚期,阿尔泰山、天山地区褶皱隆起,又经中生代和新生代早第三纪夷平之后,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呈断块隆升,形成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系,而稳定的塔里木和准噶尔地块成为群山包围的陆地。
早古生代造山运动初步奠定了新疆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各个微陆块之间的古洋盆在奥陶纪之后已相继关闭,从志留纪后期开始,新陆壳再次裂解,新疆北部形成额尔齐斯、南天山两个分隔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古板块的古洋盆。晚古生代各陆块之间以有限洋盆分隔,新形成的哈萨克斯坦板块内部还保留了规模不大的残余洋盆(西准噶尔、北天山等地区),更多的地区是在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陆壳基底上拉张形成了裂陷槽、裂谷等。
新疆地层发育齐全,从上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广布于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和东西准噶尔地区,而且沉积类型多样,岩性、岩相复杂,厚度变化甚大,古生物地理区系既有“南型”又有“北型”。
上太古界仅见于阿尔金山北坡,属于深变质岩系,麻粒岩出现较多。元古界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天山、昆仑山区。下元古界以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上部以兴地塔格群为代表,二者属变质岩系。震旦系主要发育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天山地区,以成熟度较低的碎屑岩为主,夹有三套冰碛岩和火山岩。下古生界寒武系至下奥陶统全疆多数地区为以含磷硅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化石,属稳定型地台盖层。
上古生界是新疆分布最广,岩性、岩相最复杂,厚度变化最大的地层。大致以博罗科努一阿其克库都克大断裂为界,北部以优地槽沉积为主,南部以稳定的地台型和冒地槽型沉积为主。早二叠世塔里木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出现陆相中基性一碱性火山岩系,晚二叠世全疆均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生界以陆相地层为主,海相地层较少。新生界第三系除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有少量下第三系海相膏盐沉积建造外,全区均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在昆仑山还有火山岩堆积,形成火山地貌景观。
新疆是中国火山岩最发育的省区之一,火山岩的数量大、类型复杂、分布广泛、形成于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新疆火山岩的 80%以上都是海相火山岩,在剖面上以层状地质体夹于海相地层之中,横向上与海相沉积岩层相变过渡。火山岩中以安山岩类分布最广,其次为玄武岩类,英安岩和流纹岩类也有较广泛的分布。各类侵入岩出露总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占全疆基岩出露面积16%,约占中国侵入岩总面积的1/7。自元古期至喜马拉雅期均有侵入岩生成,以华力西期最多。各类区域变质岩石均有出露,以极低级变质岩、板岩、千枚岩分布最广,片岩、片麻岩 、大理岩、变粒岩、浅粒岩、混合岩等分布也较广泛,麻粒岩类较少。
地形地貌
新疆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位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贯穿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全长约2486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位于北疆的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在天山东部和西部,还有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盆地和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谷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盆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4.31米,是中国陆地最低点。最高点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
水文
新疆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座巨型山脉,这里有总面积2.6万平方千米的冰川占中国冰川面积的42%,是该地区的天然固体水库。全区多年平均年河川总径流量为879亿立方米。新疆有570条河流,大部分是流程短、水量小的河流。
新疆是中国也是亚洲中部最大的内流区之一。新疆的河流除额尔齐斯河经俄罗斯境内鄂毕河入北冰洋, 喀喇昆仑山高山区奇普恰普诸小河经印度河入印度洋外,其余河流均属内流河,根据内流盆地的分布,新疆境内的内流河分为4个区,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内流区、中亚西亚内流区、准噶尔盆地内流区、山间盆地内流区。
新疆有许多自然景观优美的湖泊,总面积达9700平方千米,占全疆总面积的0.6%以上,其中大于1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139个,其中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30个,面积超100平方千米的也有10多个。其中著名的十大湖泊是: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吉力湖、阿克萨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的湖泊面积广大,仅次于西藏、青海、江苏,居中国第4位。新疆的湖泊的成因复杂,分布十分广泛。天山南北有断层湖、冰川湖、堰塞湖、风成湖、河迹湖等等。这些湖泊星罗棋布,分布在高山、盆地、森林、草原、沙漠中。
土壤
新疆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是风沙土,占全疆土壤面积的22%以上,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地区。其特点是土壤沙性强,土体干燥、质地粗、松散、层次结构简单且不明显,具有显著的漏水、漏肥特点。另外,新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种类多、面积广,是典型的内陆型盐碱地区。第二次中国土壤调查数据显示,新疆各种类型的盐渍化土壤总面积达1336.1万公顷,占中国总盐渍化土壤面积的36.8%,是中国盐渍化土壤面积最大的分布区。
自然灾害
综述
新疆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土地沙漠化和洪水灾害。新疆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大雪、冰冻沙尘暴、大风、冰雹、泥石流、山体滑坡、干旱等。其中地震、洪涝、雪灾、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较为频繁。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雪灾和冰冻主要发生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风雹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
新疆地区是处于两个大陆板块结合的部分,处于地震带,当板块运动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震。这两个地区就像牛的两个犄角一样,在顶撞中最吃劲,地壳活动最激烈,能量积累最快,因而地震也特别多。此外,强烈上升的山脉和相对下降(稳定)的盆地的衔接地带,其构造运动剧烈、复杂,也是能量积累快、地震多的地方,新疆的大地震多发生在那一带。新疆地区有西昆仑、天山和阿尔泰3个主要地震带,使得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活动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是中国主要的内陆地震活动区,其中天山地震带的强活动威胁最大。
2024年1月23日凌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此次地震全县23万余人仅1人受伤、无人死亡,相比国内外同震级地震人员伤亡较小。2024年,新疆将推进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实事,全面排查并加固房屋,确保群众住有安居、住有宜居。截至2024年9月,新疆已建成地震监测预警站1398个,并在地震多发频发区域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部署了2452台专用预警终端设备。
新疆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千米,占新疆国土面积的64.18%、占中国荒漠化土地的41.52%。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在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扩张,给绿洲城郭带来现实危害。南疆地区的人口和城镇集中在有限的绿洲上,这些绿洲主要分布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第六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新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实现“双缩减”,结束了中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阻挡沙漠对绿洲的侵蚀,是实现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拓展各族群众生存空间的永恒主题。
洪涝是新疆主要自然灾害。新疆洪水的成因主要为融雪性洪水,新疆境内有众多高大山脉,截获了较多的水汽,在山区形成较多降水、积雪。新疆冰川面积约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44%,春、夏季节气温上升,大量冰雪融化就会使得河流水位暴涨,容易造成洪灾暴雨洪水。受气候变化和地形影响,新疆中低山带多暴雨。在春夏季节,升温融雪与暴雨叠加容易引发较大河流的洪水溃决型洪水。这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冰凌等阻塞河道形成的突发性洪水。因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新疆的洪灾主要特点有洪水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季节性强、南疆大于北疆,暴雨洪水最频繁,并且多发生于山区,以天山南北坡最为集中。
2024年8月3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洪水冲击使河道变宽,据新疆气候中心发布的实况数据显示,7月新疆气温偏高,降水偏多。7月25日以来,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河来水持续增加,与和田河来水叠加汇入塔里木河干流导致多处河流出现超警戒流量洪水。新疆水利等相关部门组织应急抢险队伍,24小时值守防汛一线,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洪水,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河道堤防安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科学实施流域水利工程调度运用,积极协调源流所在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采取分洪措施减少下泄水量并通过“拦、分、蓄、滞、排”等措施,削峰错峰,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同时,新疆各级水利部门发挥水利工程调蓄作用,引洪灌溉、引洪补水、引洪下泄、引洪蓄水,将此次洪水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截至8月3日,塔里木河流域共利用洪水资源1.95亿立方米,用于保障农业充分灌溉和灌区周边生态补水。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格局,且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河道天然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衡。截至2024年3月,新疆冰川储量2.1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2.7%,有“固体水库”之称。区内共有河流3355条,其中年径流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有18条。其中,北疆地区因其纬度高、湿度大,降雪丰富,使得新疆成为中国冰雪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21年,全疆地表水资源量767.8亿m3,与上年相比偏多1.1%,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偏少3.0%,属平水年。2021年,全疆总供水量和用水总量均为571.4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20.07亿m3,地下水供水量147.12亿m3,其他水源利用量4.18亿m3;生产用水537.97亿m3,生活用水18.28亿m3,生态环境补水量15.12亿m3。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新疆总面积为16315.43万公顷。其中农用地5171.57万公顷;建筑用地166.13万公顷;未利用地10977.73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24.23万公顷,园地面积61.97万公顷,林地面积895.73万公顷,牧草地面积3571.0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18.62万公顷。
矿产资源
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截至2024年8月,区内发现的矿产有153种、占中国已发现矿种的88%。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3种、占中国的63%,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32种、非金属矿产59种、水气矿产4种。保有查明资源量居中国首位的有10种、前五位的有52种、前十位的有77种。据新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新疆石油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煤炭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40%,煤层气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26%。铁、铜、铅、锌、金、铬、镍以及稀有金属、盐类等矿产蕴藏丰富。
位于准噶尔盆地的新疆油田是中国原油有效稳产千万吨级的一个大油田。2002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疆累计为国家生产原油8.36亿吨、天然气5852亿立方米,为中国工业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基地,中国石化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先后发现塔河油田、顺北油气田两个十亿吨级油气田。
风能资源
新疆是多风地区,风次多,延续时间长,年风能理论蕴藏量为3万亿千瓦时左右。风季一般为3~6月及8~9月,风向主要为西北和东北风,风力一般5~9级,最大可达10~12级。山口是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在每平方米10800兆焦耳左右。新疆利用风能资源已经起步,现拥有亚洲最大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厂,未来开发潜力巨大。
电力资源
2025年1月24日,新疆电网新能源日发电量达5.09亿千瓦时,首次突破5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光热资源
新疆是中国日照时间最多的省区之一,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817.70小时,全年太阳能总辐射量为每平方米5000~6490兆焦耳,仅次于青藏高原,光热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为丰富的日照和积温为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多样性
截至2024年10月,区内有脊椎动物730余种、占中国的11%。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8种、占中国的18%,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4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33种,包括普氏野马、藏野驴、藏羚、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新疆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山区,共有林地面积677.70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7.8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3.1亿立方米,林木蓄积量2.8亿立方米,占中国的2.3%,位居中国第11位。现有林木中,乔木林120.80万公顷,防护林8万公顷,薪炭林3.33万公顷。主要品种有西伯利亚落叶松、雪岭云杉和针叶柏等高大灌木。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约70万公顷,主要树种有白杨、榆树、白蜡、槐树、白桦、沙枣、桑树及各种果树。塔里木盆地中的胡杨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胡杨林,总面积4758平方千米。
野生高等植物约4000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8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37种,甘草、肉苁蓉、雪莲等中药材植物分布广泛、品质优良。
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01个,总面积24.06万平方千米(不含交叉重叠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14.5%。
其中,自然保护区共计28个,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3个,总面积分别为12.35万平方千米和7.67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区陆域国土面积7.4%和4.6%。风景名胜区24个,森林公园57个,地质公园13个,湿地公园51个,沙漠公园27个,自然遗产地1个。
行政区划
政区
截至2024年9月,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包括5个自治州、5个地区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4个地级市;共有108个县(市、区),包括66个县、29个县级市、13个市辖区,其中有6个自治县、34个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14个师、179个团场;12个兵团管理的自治区直辖县级市、65个建制镇、15个村、533个社区,嵌入式分布在新疆14个地(州、市),辖区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山路479号。
重要城市
乌鲁木齐,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现辖7区1县(米东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总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建成区54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08.5万人,聚居着56个民族,是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2023年11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为中国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79.66平方千米,其中乌鲁木齐片区134.6平方千米(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30.8平方千米,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2.41平方千米)。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
克拉玛依,坐落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总面积7333.58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4万人。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被喻为共和国石油长子、中国石油工业的西圣地。
吐鲁番市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辖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有33个乡(镇、街道、场)、173个行政村、91个社区。2023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9.34万人。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东临哈密,西、南与巴州毗邻,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昌吉相接,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距离首府乌鲁木齐市183公里。
吐鲁番自然条件独特,属典型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热量丰富又极端干燥,降雨稀少且大风频繁,有“火洲”“风库”之称,是全国著名的干热区。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为农业、园艺业、有机瓜果蔬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是名副其实的“葡萄和瓜果之乡”,被誉为“葡萄圣城”。吐鲁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68种,发现各类矿产地约760处,上表矿产地201处,其中大型矿床36处、中型矿床31处、小型矿床122处,小矿12处。全市主要有煤炭煤电煤化工、石油天然气、绿色新能源、硅基新材料、农林牧产品加工、特色文旅、现代物流等产业。吐鲁番旅游文物资源富集,共有A级旅游景区41处,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出土文物4万多件,历史上至少使用过18种以上古文字、25种语言,是世界上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七大宗教的交融交汇点。
哈密市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哈密瓜的故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素有“新疆门户”“新疆缩影”之称。2016年2月撤地设市辖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总面积14.2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人。哈密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82.7亿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3653元、23870元,分别增长7.6%、9.1%。2024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经济发展总体在全保持领先态势。
政治
自治区
兵团
参考资料: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住人口259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539万人。城镇化率为59.24%,比上年末提高1.35个百分点。其中男性1345万人,女性1253万人,男女占比为51.8:48.2;从年龄结构来看,0-15岁557万人,16-59岁1704万人,60周岁及以上337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56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截至2019年7月,超过100万人口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4个民族,超过10万人口的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个民族。根据新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920098人,占42.24%;少数民族人口为14932247人,占57.76%,其中:维吾尔族人口为11624257人,占总人口的44.9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7.85%。
语言
新疆是语言文字使用的大区,主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5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英、俄、阿拉伯等语言文字也有使用。主要民族中,汉族、回族共用汉语汉文,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有自己的文字。
现代维吾尔语是维吾尔民族的共同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语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突厥语阶段(7-13世纪),察合台语阶段(14-18世纪),近代和现代维吾尔语阶段(19世纪-现在)。在中国,现代维吾尔语分为中心、和田、罗布三个方言,标准语以中心方言为基础,以伊犁—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维吾尔语与同语族的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等亲属语言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独具的特点。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由于长期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人民频繁的交往,彼此在语言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人民不仅在自己的语言中吸收了他们的词汇,而且有不少人兼通这些民族的语言。根据近年来哈萨克地区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哈萨克族先人(如七河流域的古代塞人、乌孙人)早在公元前即已使用某种形式的文字。后来,哈萨克族又曾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即古代突厥文、后期粟特文和阿拉伯字母文字。哈萨克族从1965年开始,一度使用拉丁字母新文字。该文字系统由33个字母组成。1980年以后哈萨克族又逐渐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文字。
宗教信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千百年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目前,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等。 截至2016年6月,新疆有清真寺、教堂、寺院、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2.93万人。其中,清真寺2.44万座,教职人员2.9万名;佛教寺院59座,教职人员280名;道教宫观1座,教职人员1名;基督教教堂(聚会点)227个,教职人员26名;天主教教堂(聚会点)26个,教职人员27名;东正教教堂(聚会点)3座,教职人员1名。有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新疆伊斯兰教经文学校等宗教院校8所。宗教团体112个,其中自治区级宗教团体2个,即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佛教协会,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还设有教务指导委员会;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14个,佛教协会3个,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个;县、市伊斯兰教协会88个,佛教协会2个,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个。
经济
综述
2023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19125.9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2.24亿元,比上年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710.27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8673.40亿元,增长6.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774元,比上年增长6.6%。分区域看,南疆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44.1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北疆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11.01亿元,增长6.6%;东疆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0.77亿元,增长10.4%。南疆、北疆、东疆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