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是指在新疆地区生产的棉花,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棉花,属于长绒棉。
历史发展
古代情况
新疆棉花起源于
南亚地区,古称“吉贝”。据记载,大约在
东汉年间传入中国新疆。1959年,
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发掘出来的东汉合葬墓里,出土了大批织物,其中发现棉布裤和棉手帕。1964年,在阿斯塔那的高昌时期墓葬里,还发现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借贷棉布的契约。汉晋时期,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出土了100克棉铃壳的籽棉,经鉴定为草棉的种子,表明汉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草棉。唐代,草棉在新疆迅速发展,普通人家不仅能穿上棉布服饰,连油盏中的灯芯也用了棉。吐鲁番考古发现的棉织品和《新唐书》记载显示,当时吐鲁番的植棉和棉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新疆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在喀什地区巴楚县墓葬中发现了唐代时期的棉籽。宋末元初,国内大力发展植棉和棉纺织品,草棉和亚洲棉因种植区域受限、棉纤维因不易剥除等原因慢慢被淘汰。比起东疆吐鲁番和南疆,北疆的棉花种植相对较晚,根据《新疆通志·农业志》记载,元代在今伊犁州霍城县附近种植过棉花,这是北疆植棉最早记载。19世纪,海岛棉(长绒棉)传入新疆,品质世界顶级,做衣被,暖和、透气、舒适,长年供不应求。
现代突破
新中国成立时,新疆棉花产量5100吨,仅占全国总产量(44.4万吨)的1.1%。2021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2.9万吨,占全国近九成。
兵团启动:新疆棉花生产起步基础薄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和成建制投入生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动棉花生产“新疆奇迹”进程。1950年春,第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在史骥、安崇文、王云龙带领下,在玛纳斯河垦荒,发现小拐垦区的无霜期为146至156天,有种植棉花的可能,于是,他们找来棉种,在芦苇地上开垦三亩地种植棉花,经精心呵护,一株株棉苗破土而出。玛纳斯垦区试种棉花成功的消息引起王震将军关注。1951年,王震决定推广小拐垦区的植棉经验,扩大北疆棉花的试种面积。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新疆兵团军垦战士,不断改良棉花种植技术和推广棉花种植新技术。为了减少国家长绒棉的进口量,1953年中央农业部从苏联引进了埃及长绒棉品种“莱特福阿金”的种子500克,希望发展自己的长绒棉。1955年,陈顺理从上千万株棉苗中找到了“天然杂交变异株”,经过3年的育种和优选,终于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长绒棉品种“胜利1号”,打破了“南疆种不出长绒棉”的魔咒。1963年,经过8年的杂交选育,陈顺理培育出了真正有推广种植价值的长绒棉新品种——“军海1号”。这个品种早熟、高产,纤维品质与埃及品种媲美,很快被推广种植。随着新疆兵团长绒棉种植技术的进步,涌现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杨亚东,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长绒棉育种专家”李尔文等。由此,棉花种植开始在全疆推广。
改进技术:借助新疆兵团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新疆在全国首创棉花“密矮早”模式、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及膜上精量点播技术,在节水、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种植棉花的成本不断降低,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
2022年6月7日,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李雪源又接到2家
种子企业的电话,希望和他合作,为
企业计划重点推广的棉种“构建身份”。就在前不久,李雪源团队运用
指纹图谱构建技术让棉花品种
新陆早84号拥有了指纹图谱和二维码身份证。如今,李雪源已经带领团队构建了130多个新疆棉花品种指纹图谱和二维码身份证,将新疆棉花品种的农艺信息、分子
指纹信息、特异基因
识别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了对棉花品种身份和特性的识别。该项技术同时获得
国家发明专利,已在疆内10家
企业推广应用。截至2022年,新疆采棉机保有量超过6300台,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49%。中国棉花协会指出,新疆棉花生产通过强化技术集成,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率预计达到82.8%,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23年,新疆“长绒棉全程标准化种植及提质增效技术”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活动在阿瓦提县启动,旨在提升棉花品质和种植技术。
在惠及数百万新疆棉农的同时,棉花不仅成为新疆主要经济作物,也成为新疆的优势产业。数据显示,仅1980—1985年,新疆棉花总产量由7.92万吨增至18.78万吨,种植面积增39.9%,单产提高72.4%。新疆植棉面积的迅速攀升,总产量与面积的单产量不断优化,经济效益的逐年提高,惠及了众多棉农。
生长环境
新疆棉主要生长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巴音郭楞、喀什等地。该地区日照时间长,最长可达16小时以上,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昼夜温差大,干燥气候和无霜期长,为棉花生长提供了充分的生长时间。新疆棉花生长季节水热同季,得益于天山和昆仑山的雪山融水,提供了充足稳定且优质的水源。干燥的气候及冬季极寒天气不利于害虫的生长繁殖,减少了棉花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
形态特征
新疆长绒棉纤维较长,一般为33~39毫米,最长可达64毫米。细度为7000~8500米/克。纤维宽度大约在15~16微米之间。新疆长绒棉的强度较高,为4~5克力/根。新疆长绒棉的断裂长度可达33~40千米。新疆长绒棉的纤维横断面接近圆形,对阳光的反射率比较强,做成的织物丝光好,染色效果佳。
分布范围
塔里木盆地:新疆长绒棉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巴音郭楞、喀什等地。
吐鲁番盆地:新疆长绒棉也产于吐鲁番盆地,该地区同样适宜棉花生长。
叶尔羌河流域:新疆棉花主要产区之一,是新疆棉花种植的重要区域。
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棉花种植的另一重要区域,与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共同构成新疆棉花的三大产区。
南疆棉区:南疆棉区在新疆棉花种植中起主导作用,是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
北疆棉区和东疆棉区:北疆和东疆棉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变化相对平稳,与南疆棉区相比,面积较小。
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是新疆植棉历史最悠久、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棉区。
现有品种
军海1号:属于早熟长绒棉花品种,纤维长度为38-39.7毫米,细度7510米/克,强度4.4克,断裂长度33.2千米,衣分32-33,棉花铃重3克左右,主要产于阿克苏、巴音郭楞等地农垦团场。
新海棉:从“5230弗”品种的变异类型中定向选育而成。在吐鲁番生育期131天,在南疆146-171天,纤维长度34.37毫米,细度7080米/克,强度4.84克,断裂长度34.27千米,主要产于吐鲁番盆地。
混选2号:由数个品种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50-155天,纤维长度38-39.7毫米,细度7510米/克,强度4.44克,主要产于喀什。
重点品种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塔河2号,源棉8号;二师铁门关市:新陆中38号,新陆中55号;三师图木舒克市:塔河2号,新陆中61号;十三师新星市:塔河2号;四师可克达拉市:中棉113;五师双河市:H33-1-4,新陆早78号;六师五家渠市:中棉113,惠远720,H33-1-4;七师胡杨河市:Z1112,K07-12,金科20;八师石河子市:新陆早84号,惠远720,新陆早80号,新陆早79号;十师北屯市:中棉113;十二师:中棉113。
军海1号、新海棉、混选2号是新疆长绒棉的主要品种,而重点品种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育和推广的优质品种。
主要价值
新疆长绒棉以其柔软度、光泽度、亲肤度、透气性、弹力等指标远超普通棉,常年一二级花达80%以上。质地柔软,手感舒适,吸水性好,色彩鲜艳,吸水性好,质量远优于其他普通棉纱毛巾。除了纺织产业,新疆棉花还被运用到食品加工、医疗、日化、造纸等众多领域。
栽培技术
节水技术:“干播湿出”技术结合高效低成本滴灌技术的研发,既节水又填补了农艺防雨灾技术空白。
有机栽培技术:新疆农科院研究员田立文创新了新疆机采长绒棉关键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新疆长绒棉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率与效益。
采收技术:新疆棉田集中,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近年来以年均超百万亩的速度增长。据新疆农业部门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兵团统计局数据显示,兵团拥有采棉机2760台,机采棉面积1180万亩,棉花机采率达90.9%。
育种技术:以“新农大棉4号”的选育、推广为例,其对现有棉花品种进行改良,经过抗病、抗旱、耐盐碱等多种环境精准鉴定、评价及筛选,创制一批耐高温、耐盐碱、耐寒、适宜机采的优异种质资源并加强保护利用,不断补充棉花种质资源库。
特点介绍
优质的育种资源:新疆棉花品种优质,技术成熟,加之规模化经营,带来了棉花整齐度好的优势。新疆棉花“内外双修”——外在品级高、色泽洁白、丝光性好,内在品质优、纤维长、强力高、适纺高支纱。
纤维特性:新疆长绒棉纤维柔长,一般为33~39毫米,最长可达64毫米,超过了埃及棉,强度较高。新疆长绒棉的纤维横断面接近圆形,对阳光的反射率比较强,做成的织物丝光好,染色效果佳。
产量数据
2020年12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棉花产量591.0万吨,比上年增加2.1万吨,增长0.4%。新疆棉区
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棉花长势较好,棉花
单位面积产量2062.7公斤/公顷(137.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93.8公斤/公顷(6.3公斤/亩),增长4.8%。因此,新疆棉花产量比上年增加15.9万吨,增长3.2%。
2021年新疆将棉花种植区域重点向植棉大县集中,全区次宜棉区、低产棉区、果棉间作棉区共退出棉花种植30余万亩,全区(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
种植面积3718万亩,预计总产520.06万吨,较上年增加3.96万吨。
2022年,新疆棉花产量为539.1万吨,较2021年增加26.2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比重持续提升,达到90.2%,创历史新高。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商品调拨量连续28年位居全国第一。确定2022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为3745.4万亩,较2021年减少13.9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83.2%;通过抽样调查,确定新疆棉花(皮棉)单产为143.9公斤/亩,较2021年增加7.5公斤/亩,高出全国棉花平均单产11.1公斤/亩。
2024年10月5日,测得新疆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百亩方高产攻关示范田产量769公斤/亩、千亩方高产创建示范田产量636公斤/亩,且纤维品质均达双30以上。至此,新疆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百千万”高产创建亩产远超预期目标,创产量质量协同提高纪录。
相关事件
美海关扣优衣库衬衫
2021年5月,美国海关以使用新疆棉花为由扣留了优衣库一批衬衫。5月10日,优衣库提交了未使用新疆棉花的证据,但美方以“证据不足”为由未予采纳。中国外交部回应称,新疆不存在“强迫劳动”,当地人民是自愿就业、自主择业的。同年12月21日,英特尔在其官网发布了一封多语言信件,要求供应商确保供应链不使用新疆地区的劳工、采购产品或服务,以遵守多国政府对新疆产品实施的限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自愿劳工行为。
优衣库抵制新疆棉
2024年11月,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在BBC采访中表示,优衣库不使用新疆棉花,尽管中国是其重要市场,门店数量超日本。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称,新疆棉花品质世界领先,希望企业排除干扰,自主决策。新疆棉花协会声明,新疆气候地理条件优越,棉花品质上乘,是纺织业重要原料,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助力脱贫。美国却以“人权”为由,造谣抵制新疆棉,抹黑其声誉。新疆棉花产业已实现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机械化率达100%,机采率约90%。协会呼吁国际社会理性看待新疆棉,期待优衣库等品牌恢复使用,维护棉纺织产业稳定发展。11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表示,新疆地区的棉花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之一。我们希望有关企业能够排除政治压力和不良干扰,独立自主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商业决策。
现代化作业
精准农业技术:新疆棉花产业广泛应用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自动驾驶播种、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与病虫害预警系统。
机械化采收:2023年,新疆投入近7000台采棉机进行机械化采收作业,机械化采收率由2014年的35%提升至85%以上,显著提升了棉花生产综合效益。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超级棉田”项目中,两位“90后”农民利用物联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对棉田实施精准管理,减少了对个人经验的依赖,并实现了增收增产效果,平均亩产籽棉从2021年的254公斤增长到2023年的420.9公斤。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新疆的自动驾驶精量播种机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精准播种,每公里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种植机械化率达到100%。截至7月,新疆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农业
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5000台,作业面积逾2000万亩。
国产机械的重要作用: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国产机械企业在棉花生产种植全程机械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产品主要销往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机艺融合技术:构建了新疆机采棉田群体结构和机艺融合技术体系,包括关键栽培技术信息化,促进新疆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
现代化机械装备:新疆绝大部分植棉县、市、团场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比例已高达90%以上。农业无人机已成为棉农进行
脱叶剂作业的首选智能农机。
2024年,新疆棉花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棉花平均采净率达到了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