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佛经经卷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是1966年,庆州市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的印有《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佛经经卷。

佛经简介
佛经信息
唐 天竺三藏 弥陀山 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毘罗城大精舍中。与大比丘众无量人俱。复有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摩诃萨。其名曰除一切盖障菩萨。执金刚主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无尽意菩萨。弥勒菩萨。如是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时彼城中有大婆罗门。名劫比罗战茶。归敬外道不信佛法。有善相师而告之言。大婆罗门。汝却后七日必当命终。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心怀愁恼惊惧怖畏。作是思惟:谁能救我。我当依谁。复作是念:沙门瞿昙。称一切智证一切智。我当诣彼。彼若实是一切智者。必当说我忧怖之事。作是念已即往佛所。于众会前遥观如来。意欲请问而怀犹豫。
时释迦如来于三世法无不明见。知婆罗门心之所念。以慈软音而告之言:大婆罗门。汝却后七日定当命终。堕可畏处阿鼻地狱。从此复入十六地狱。出已复受旃陀罗身。命终之后复生猪中。恒居臭泥常食粪秽。寿命长时多受众苦。后得为人贫穷下贱。不净臭秽丑形黑瘦。乾枯癞病人不喜见。其咽如针恒乏饮食。得人捶打受大苦恼。
时婆罗门闻是语已。生大恐怖悲泣忧愁。疾至佛所顶礼双足。而白佛言:如来即是救济一切诸众生者。我今悔过归命世尊。唯愿救我大地狱苦。
佛言:大婆罗门。此迦毘罗城三岐道处有古佛塔。于中现有如来舍利。其塔崩坏汝应往彼重更修理。及造相轮橖写陀罗尼。以置其中兴大供养。依法七遍念诵神咒。令汝命根还复增长。久后寿终生极乐界。于百千劫受大胜乐。次后复于妙喜世界。亦百千劫如前受乐。后复于诸兜率天宫。亦百千劫相续受乐。一切生处常忆宿命。除一切障灭一切罪。永离一切地狱等苦。常见诸佛。恒为如来之所摄护。
婆罗门。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善男女等。或有短命或多病者。应修故塔或造小泥塔。依法书写陀罗尼咒。咒索作坛。由此福故。命将尽者复更增寿。诸病苦者皆得除愈。永离地狱、畜生、饿鬼。耳尚不闻地狱之声。何况身受。时婆罗门。闻此语已心怀欢喜。即欲往彼故坏塔所依教修营。
时众会中。除盖障菩萨从坐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何者是彼陀罗尼法。而能生长福德善根。佛言:有大陀罗尼。名最胜无垢清净光明大坛场法。诸佛以此安慰众生。若有闻此陀罗尼者。灭五逆罪闭地狱门。除灭悭贪、嫉妒罪垢。命短促者皆得延寿。诸吉祥事无不成办。
时除盖障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佛说此陀罗尼法。令一切众生得长寿故。净除一切诸罪障故。为一切众生作大明故。
尔时世尊闻是请已。即于顶上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遍觉一切诸如来已。还归本处从佛顶入。时佛即以美妙悦意迦陵频伽和雅之音。而说咒曰:
南谟飒哆飒怛底(颠以反下同)弊(毘也反唇声) (一)
三藐三佛陀俱胝喃(奴暗反下同) (二)
钵唎戍(输聿反下同)陀摩捺娑 (三)
薄(去声引)质多钵唎底瑟耻哆喃 (四)
南谟薄伽跋底阿弥多喻杀写怛他揭怛写 (五)
晻 (引声) (六)
怛他揭多戍第 (七)
阿喻毘输达你 (八)
僧[日*歇](嗬葛反)罗僧喝罗 (九)
萨婆怛他揭多毘唎耶跋丽娜 (十)
钵剌底僧喝啰阿喻 (十一)
萨么啰萨么啰 (十二)
萨婆怛他揭多三昧焰 (十三)
菩提菩提 (十四)
勃地(亭也反下同)毘勃地 (十五)
菩驮也菩驮也 (十六)
萨婆播波(引)阿伐喇拏(上)毘戍第 (十七)
毘揭多末罗佩焰 (十八)
苏勃驮勃第 (十九)
虎噜虎噜莎(引)诃(引) (二十)
佛言:除盖障。此是根本陀罗尼咒。若欲作此法者。当于月八日或十三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右绕舍利塔满七十七匝。诵此陀罗尼亦七十七遍。应当作坛于上护净。书写此咒满七十七本。尊重法故于书写人。以香花饮食净衣洗浴。涂香熏香而为供养。或施七宝或随力施。当持咒本置于塔中供养此塔。或作小泥塔满足七十七。各以一本置于塔中而兴供养。如法作已。命欲尽者而更延寿。一切宿障诸恶趣业悉皆灭尽。永离地狱、饿鬼、畜生。所生之处常忆宿命。一切所愿皆得满足。则为已得七十七亿诸如来所而种善根。一切众病及诸烦恼咸得消除。
若人病重命将欲尽。当为作方坛。于上画作种种形状(所谓轮形、金刚杵形、蠡形、戟形、月字形、莲花形,四角画莲花,上安瓶) 瓶满香水置于四角。布列香炉烧众名香。以五色钵盛种种食及三白食 (谓乳、酪、粳米饭)。 复以五钵(各盛香花、水及粳米)坛上供养。种种饮食盛满一器。及水一瓶置坛中心。于坛近边画作毘那夜迦像。顶上安灯。将彼病人在于坛西。面向此坛。盛一器食对病人前置于坛上。咒师要须清净如法。咒此病人七十七遍。令将死之人惛冥七日。命续识还如从梦觉。
若有护净日别一遍。诵念此咒满足百年。是人命终生极乐界。若一切时常念诵者。乃至菩提恒忆宿命。永离夭寿及诸恶趣。
若复有人为于亡者称其名字。至心诵咒满七十七遍。若彼亡人堕恶趣者。应时即得离恶道苦生天受乐。或称彼名依法书写此陀罗尼。置佛塔中如法供养。亦令亡者得离恶趣生于天上。或复得生兜率天宫。乃至菩提不堕恶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佛塔或右绕或礼拜或供养者。当得授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转。一切宿障、一切罪业悉皆消灭。不至飞鸟畜生之类。至此塔影当得永离畜生恶趣。若有五无间罪或在塔影。或触彼塔皆得除灭。置塔之处无诸邪魅夜叉、罗刹、富单那、毘舍阇等。恶兽恶龙毒虫毒草。亦无魍魉诸恶鬼神夺精气者。亦无刀兵水火霜雹饥馑。横死恶梦不祥苦恼之事。于彼国土若有诸恶先相现时。其塔即便现于神变出大光焰。令彼诸恶不祥之事无不殄灭。若复于彼有恶心众生。或是怨雠及怨伴侣并诸劫盗寇贼等类欲坏此国。其塔亦便出大火光。即于其处现诸兵仗。恶贼见已自然退散。常有一切诸天善神守护其国。于国四周各百由旬结成大界。其中男女乃至畜生。无诸疫疠疾苦斗诤。不作一切非法之事。其余咒术所不能坏。是名根本陀罗尼法。善男子。今为汝说相轮橖中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唵(引) (一)
萨婆怛他揭多毘补罗曳(栘热反下同)瑟[打-丁+致](竹几反下同) (二)
末尼羯诺迦(举佉反)曷喇折哆(上) (三)
毘菩瑟哆曳瑟[打-丁+致] (四)
杜噜杜噜 (五)
三曼哆尾噜吉帝 (六)
萨啰萨啰播跛尾输达尼 (七)
菩达尼三菩达尼 (八)
钵啰(上)伐啰(上)曳瑟[打-丁+致]伐[口*丽] (九)
末尼脱誓 (十)
鹘噜止啰(上)末罗毘戍第 (十一)
吽(引)吽莎(引)诃 (十二)。
善男子。应当如法。书写此咒九十九本。于相轮橖四周安置。又写此咒及功能法。于橖中心密覆安处。如是作已。则为建立九万九千相轮橖已。亦为安置九万九千佛舍利已。亦为已造九万九千佛舍利塔。亦为已造九万九千八大宝塔。亦为已造九万九千菩提场塔。若造一小泥塔。于中安置此陀罗尼者。则为已造九万九千诸小宝塔。若有众生右绕此塔。或一礼拜或一合掌。或以一花或以一香。烧香涂香铃铎幡盖而供养者。则为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塔已。是则成就广大善根福德之聚。若有飞鸟蚊虻蝇等至塔影中。当得授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转。若遥见此塔或闻铃声或闻其名。彼人所有五无间业。一切罪障皆得消灭。常为一切诸佛护念。得于如来清净之道。是名相轮陀罗尼法。善男子。今为汝说修造佛塔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唵(引) (一)
萨婆怛他揭多 (二)
末罗毘输达尼 (三)
键陀鞞梨钵娜伐[口*丽] (四)
钵啰底僧塞迦啰 (五)
怛他揭多驮都达丽 (六)
达啰达啰 (七)
珊达啰珊达啰 (八)
萨婆怛他揭多 (九)
阿地瑟耻帝莎(引)诃 (十)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自造塔若教人造。若修故塔若作小塔。或以泥作或用甎石。应先咒满一千八遍然后造作。其塔分量或如爪甲。或长一肘乃至由旬。以其咒力及至心故。于泥等塔中出妙香气。所谓牛头栴檀赤白栴檀。龙[脑-月+骨]麝香郁金香等及天香气。自作教人皆得成就广大善根福德之聚。命若短促便得延寿。后临终时得见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佛。常为一切诸佛忆念。而与授记生极乐界。寿命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岁。常得宿命、天眼、天身、天耳、天鼻。天栴檀香从其身出。口中常出优钵罗花香。得五神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若咒香泥下至极少。如芥子许涂此塔上。彼人亦得如上所说大福德聚。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书写陀罗尼法。以清净心尊重供养如佛无异。于书写人亦增上供养。如前所说书咒印已。置于塔中。及所修塔内。并相轮橖中。如法成就。是人当得广大善根福德之聚。
佛说此陀罗尼印法时。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乃能善说此大陀罗尼印法。令一切众生皆无空过。获大利益摄大福聚。乃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尔时。众中天龙八部。及诸菩萨执金刚主。四王、帝释、梵天王。那罗延、摩醯首罗。摩尼跋陀罗、补那跋陀。及跋罗神、夜摩神、婆楼摩神。俱薜罗神、婆飒婆神、诸仙众等。闻此法已起厌离心。调伏柔软生大欢喜。以大音声互相谓言。希有希有。诸佛如来。希有希有。真正妙法。希有希有。此陀罗尼印法。如来所说甚难值遇。
是时。劫比罗战茶大婆罗门。闻此大功德殊胜利益大陀罗尼法印。即得明达法性。远尘离垢。断诸烦恼。灭诸罪障。寿命延长。生大欢喜。踊跃无量。令一切众生亦皆当得心意清净。
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持一宝台。种种众宝间错庄严。以佛庄严而庄严之。爱乐法故供养如来。右绕三匝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此大陀罗尼坛场法印甚难值遇。世尊说此一切众生妙法库藏。镇阎浮提。令诸众生种大善根。施其寿命消灭烦恼。我今亦当为令众生种善根故。供养一切诸如来故。今于佛前说自心印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薄伽伐帝纳婆纳伐底喃 (一)
三藐三佛陀俱胝那庾多设多索诃萨罗(引)喃 (二)
南谟萨婆你伐啰拏(去声)毘瑟剑鼻尼(引)菩提萨埵也 (三)
唵(引) (四)
睹噜睹噜 (五)
萨婆阿伐啰拏毘戍达尼 (六)
萨婆怛他揭多摩庾播喇尼 (七)
毘布丽 (八)
[目*尼]末丽萨婆悉陀南摩塞讫栗帝 (九)
跋罗跋啰 (十)
萨婆萨埵缚卢羯尼 (十一)
吽(引) 萨婆尼伐啰拏(上声) 毘瑟剑毘泥 (十二)
萨婆播波毘烧达尼 莎诃(引) (十三)
世尊。此陀罗尼是九十九亿诸佛所说。若有至心暂念诵者。一切罪业悉皆消灭。若有依法书写此咒。满九十九本。置于塔中或塔四周。有人礼拜及以赞叹。或以香花、涂香、灯烛供养此塔。彼善男女于现生中。灭一切罪。除一切障。满一切愿。则为供养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恒河沙等诸如来已。亦为供养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恒河沙等舍利塔已。是则成就广大善根福德之聚。若有比丘于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洗浴护净着鲜洁衣。于一日一夜而不饮食。或时唯食三种白食。右绕佛塔诵此陀罗尼满一百八遍。百千劫罪及五无间皆得除灭。我除盖障即为现身。令其所愿皆悉满足。得见一切诸佛如来。若有诵满二百八遍得诸禅定。若有诵满三百八遍。得净一切障三昧。若有诵满四百八遍。得四大天王常来亲近现身卫护。加其身心增大威德。若有诵满五百八遍。摄得无量阿僧祇不可量诸大善根。若有诵满六百八遍。便得此咒根本法成就。为持咒天仙。若有诵满七百八遍。得大威德具足光明。若有诵满八百八遍得心清净。若有诵满九百八遍得五根清净。若有诵满一千八遍。当得须陀洹果。若诵满二千遍当得斯陀含果。若诵满三千遍当得阿那含果。若诵满四千遍当得阿罗汉果。若诵满五千遍当得辟支佛果。若诵满六千遍当得普贤地。若诵满七千遍当得初地。若满八千遍当得第五地。若满九千遍当得普门陀罗尼。若满十千遍当得不动地。若复满十一千遍当得如来地。成大人相大师子吼。
若复有人欲于现生。成就功德大利益者。应修故塔。诵咒右绕满百八遍。心中所愿无不成满。
时释迦牟尼佛。赞除盖障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如是随顺如来所演咒法而助宣说。
时执金刚大夜叉主。白佛言:世尊。此大咒王陀罗尼法。同如来藏亦如佛塔。世尊以此胜法镇阎浮提。令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能于后时作大佛事。佛言:执金刚主。此大咒法若在世时同如来在。以其能作佛所作事。少有所作成大福聚。况多功用所获善根。假使百千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说不能尽。佛眼所见不可为喻。不可量不可说。执金刚主言。以何因缘少用功力成大福聚。佛言:谛听。当为汝说。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满足大功德聚。当依前法。书写此四大陀罗尼咒法之王各九十九本。然后于佛塔前。造一方坛牛粪涂地。于坛四角置香水满瓶。香炉布列以供养。钵(盛香花、水、粳米)置于坛上。及三味食(乌麻、菉豆、粳米和煮)并三白食。各置瓶中布于坛上。种种果子数满九十九。并四种食一切所须。及诸香花皆置其上。以陀罗尼咒置相轮橖中及塔四周。以咒王法置于塔内。想十方佛。至心诵念此陀罗尼。即说咒曰:
南谟纳婆纳伐底喃怛他揭多俱胝 喃(一)
弶伽捺地婆卢迦三摩喃 (二)
唵(引) (三)
毘补丽毘末丽 (四)
钵啰伐丽 (五)
市那(上)伐丽 (六)
萨啰萨啰 (七)
萨婆怛他揭多驮都揭鞞 (八)
萨底(丁耶反)地瑟耻帝萨(引)诃 (九)
阿(引) 那(夷我反下同) 咄都饭尼莎(引)诃 (十)
萨婆提婆那婆阿耶弭 (十一)
勃陀阿地瑟侘那(上) (十二)
三摩也莎(引)诃 (十三)
应烧香相续诵此陀罗尼咒二十八遍。即时八大菩萨八大夜叉王。执金刚夜叉主。四王、帝释、梵天王。那罗延、摩醯首罗。各以自手共持彼塔及相轮橖。亦有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恒河沙诸佛。皆至此处加持彼塔。安佛舍利由加持故。令塔犹如大摩尼宝。是人由此则为已造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诸大宝塔。由此当得广大善根。寿命延长身净无垢。众病悉除灾障殄灭。若见此塔者灭五逆罪。闻塔铃声消诸一切恶业。舍身当生极乐世界。若有传闻此塔名者。当得阿鞞跋致。下至鸟兽得闻其声。离畜生趣永不复受。当得广大福德之聚。
若复有人欲得满足六波罗蜜者。当作方坛先以牛粪涂。后以净土而覆其上。洒以香汤滑净涂拭。五供养钵置于坛上。写前四种陀罗尼咒各九十九本。手作小塔满九十九。于此塔中各置一本。其相轮咒还置小塔相轮橖中。行列坛上以诸香花供养。旋绕七遍。诵此陀罗尼曰:
南谟纳婆纳伐底喃怛他揭多 (一)
弶伽捺地婆卢迦 (二)
俱胝那庾多设多索诃萨啰喃 (三)
唵(引) (四)
普怖哩 (五)
折里尼 (六)
折哩慕(上)哩忽哩 (七)
社逻跋(上)哩莎(引)诃 (八)
若依此法而受持者。六波罗蜜悉皆成满。是则同造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恒河沙等七宝塔已。是则供养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如来应正等觉。皆以诸天大供养云。种种庄严诸天宫殿。诸天供具而为供养。彼诸如来皆悉忆念此善男女。令其当得广大善根福德之聚。若有于此咒王。如法书写受持读诵。供养恭敬佩于身上。以咒威力拥护是人。令诸怨家及怨朋党。一切夜叉罗刹富单那等。皆于此人不能为恶。各怀恐怖逃散诸方。若有得共彼人语者。亦得除灭五无间业。若有得闻此人语声。或在其影或触其身。令彼一切宿障重罪皆得消除。所有诸毒不能为害。火不能烧水不能漂。厌祷邪魅不得其便。雷电霹雳无能惊挠。常为诸佛而共加持。一切如来安慰护念。诸天善神增其势力。非余咒术之所能制。是故应当于一切处求此咒法。写已置于当路塔中。令往来众生。下至鸟兽蛾蝇蚁子。皆得永离一切地狱及诸恶道。生诸天宫。常忆宿命至不退转。
尔时。佛告除盖障菩萨摩诃萨、执金刚主、四王、帝释、梵天王等及其眷属。那罗延天、摩醯首罗等言:善男子。我以此咒法之王付嘱汝等。应当守护住持拥护。以肩荷担宝箧盛之。于后时中莫令断绝。应善执持应善覆护。授与后世一切众生。令得见闻。离五无间。
是时。除盖障菩萨、执金刚主、四王、帝释、梵天王、那罗延天、摩醯首罗及天龙八部等。咸礼佛足同声白言:我等已蒙世尊加护。授此咒法及造塔法。咸皆守卫、住持、读诵、书写、供养。为护一切诸众生故。于后时分令彼众生悉得闻知。不堕地狱及诸恶趣。我等为报如来大恩。咸共守护令广流通。尊重恭敬如佛无异。不令此法而有坏灭。佛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坚固守护。住持如是陀罗尼法。
时诸大众。闻佛说已。欢喜奉行。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