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姑鱼(学名:Argyrosomus japonicus)是石首鱼科、黄姑鱼属鱼类。日本黄姑鱼属石首鱼科大型种类,个体最大记录为体长1.35米,体重25千克。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尖突;吻尖突,吻上具4小孔,上行1个圆形小孔,下行3孔。眼上侧位较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个,前鼻孔圆。前位口斜裂较大。两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唇薄、口腔淡灰色。上颌牙外行较大,圆锥形,内行细小。舌前端游离、圆形。体被栉鳞,吻被圆鳞,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1-2行小圆鳞组成的鳞鞘。侧线平直,伸达尾鳍后端。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间具一凹陷。体背部黑褐色,腹部银白色,胸鳍腋部具一黑斑,眼后头长明显短。
动物学史
日本黄姑鱼试养和人工育苗等基础研究工作在日本开展较早,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人工试养,1985年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年育苗量可达百万尾以上。20世纪90年代之后,韩国从日本引进日本黄姑鱼种,逐渐将其发展成为该国重要的养殖对象。中国迟于日本和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开始日本黄姑鱼的养殖和育苗研究工作,在育苗技术和养殖技术上均已十分成熟。
形态特征
日本黄姑鱼属石首鱼科大型种类,个体最大记录为体长1.35米,体重25千克。1年生日本黄姑鱼全长可达47厘米以上,2年生长可达68厘米,3年生可达80厘米,4年生可达87厘米。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尖突;吻尖突,吻上具4小孔,上行1个圆形小孔,下行3孔,两侧孔裂缝状较大,中间小圆孔;吻褶完整,边缘波状。眼上侧位较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间隔宽而平坦。鼻孔2个,前
鼻孔圆,后鼻孔半月形,位于眼前方。前位口斜裂较大。两颌约等长,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唇薄、口腔淡灰色。上颌牙外行较大,圆锥形,内行细小;下颌牙两行,内行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
犁骨、
腭骨及舌上无牙。舌前端游离、圆形。颏孔6个,为“六孔型”,无颏须。耳石侧面观其尾部呈“J”型。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具2扁棘,鳃盖条7个。有假鳃,鳃腔灰黑色,鳃耙粗短。
体被栉鳞,吻被圆鳞,
背鳍和
臀鳍基部具有1-2行小圆鳞组成的鳞鞘。侧线平直,伸达尾鳍后端。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后上方,鳍棘部与鳍条间具一凹陷;第1鳍棘短,第3鳍棘最长约为头长的2/5;臀鳍第1棘短小,第2鳍棘强大约为眼径2倍。胸鳍较短约等于眼后头长。尾鳍双凹型,上叶9鳍条,下叶8鳍条。腹腔中大腹膜白色。肠粗短,作2次盘绕。指状幽门盲囊8个,鳔较小,前缘圆形,无突出的短囊,末端细尖,鳔侧肢26对,第4、5对侧肢特大,具腹分枝,无背分支。体背部黑褐色,腹部银白色,胸鳍腋部具一黑斑,眼后头长明显短。
栖息环境
日本黄姑鱼喜栖息于水深100米以内沿岸浅海区的中下层,主要分布于暖海区,特别是砂泥质海区,属大陆架浅海底层生活圈中鱼类。产卵期游向近岸的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浅水区,水深一般<20米,对盐度的变化适应性强,低水温期移入深水越冬场,适宜生活水温6-32℃,最适18-28℃,适盐范围14-34‰,最适18-30‰。
生活习性
日本黄姑鱼为肉食性鱼类,摄食凶猛,主要捕食表在性底生动物(Epifaunal banthos feeder)。仔鱼期浮游生活于水表层,主要摄食轮虫等微小浮游动物及其卵粒等,稚幼鱼期随其生活空间向底层转移,其食性相应转换,主要摄食桡足类、
糠虾、
磷虾等,随个体增长,还可捕食甲壳类(虾、蟹等)、小鱼和其他动物,生殖期摄食量相对降低。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韩国、莫桑比克、阿曼、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日本黄姑鱼为大型鱼种,秋、冬季产卵型,在日本自然海区日向滩繁殖期为2-4月份,土佐湾11月发育成熟,中国东海一般繁殖期为1-4月。日本黄姑鱼雄性3年性成熟,而雌性4年性成熟,雌、雄鱼性别特征不明显,雌性成熟期腹部膨大而柔软,雄性轻挤腹部有精液溢出。成熟期日本黄姑鱼的腹腔(发音筋)鳔发达,时常发出“鼓鼓”声,亲鱼发情时,相互追逐,发音雌性较雄性大。产卵时间多在夜间18:00-24:00时,日本黄姑鱼属多次产卵型,亲鱼的怀卵量全长120厘米为756万粒,全长135厘米的为1186万粒,全长100-106厘米的平均为730万粒、。产卵期的适宜水温18-23℃,卵径0.90-1.03毫米,平均0.94毫米,平均卵数1800粒/米,卵比重1.022。
人工繁殖
日本黄姑鱼要选择4龄以上个体,体重>3千克,全长>70厘米的健康捕捞或养殖个体做亲鱼。雌、雄比1∶1,亲鱼培育要精心管养。作者一般采用海上网箱和室内水池培养。培养密度为1-1.5尾/立方米。亲鱼的饵料质量和日投喂量至关重要,饵料要选用新鲜或冰冻无变质的蓝圆鲹、沙丁鱼、竹筴鱼、乌贼、小虾、比管鱼、牛肝等营养价值高的品种。根据培养水温调节投喂量让亲鱼吃饱,每日2次。每周加投复合维生素E和维生素B少量,产卵前1个月可投喂激素促熟,在室内采用光温控制来促进亲鱼成熟,亲鱼培育环境要保持安静,光照强度不要太强。
日本黄姑鱼若获得性腺发育好的亲鱼,可自然产卵。一般需要人工促熟催产。催产雌、雄比为1∶1,催产0.5尾/立方米,催产时间一般于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自然水温培养的亲鱼以3-4月份催产为宜。催产剂为:升HRH-A、HCM、DOM+sMnRH,脑垂体混用或单用,加上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注射液配制而成。用MS-222将亲鱼麻醉后,在胸鳍基部无鳞处进行肌肉注射。注射量根据亲鱼性腺发育情况、产卵要求适当调控。一般用量HC米150-500IU/千克、升HRH-A10-100微克/千克,DOM5-10毫克/千克,DOM+sMnRH40毫克/千克+40微克/千克。一般注射激素效应时间30-40小时,便可自然产卵。
日本黄姑鱼的受精卵孵化适宜水温20-24℃,盐度>25‰,最适28-32‰,受精卵采用流水法或120目筛拖网收集,除去死卵,孵化密度(5-10)×104粒/立方米。孵化期间微量充气。在盐度30-33,温度22-23.5℃时,日本黄姑鱼29小时即可孵出。
人工养殖
室内苗种培育
仔鱼孵出后,接入小球藻(50-60)×104个/毫升在水泥池中进行绿水培养。仔鱼期培育(1-2)×104尾/立方米,中期(0.5-1)×104尾/立方米,后期(0.3-0.5)×104尾/立方米。每天换水1-2次,前期1/4,中期1/3,后期1/2多。充气要小且均匀,用布帘调节光照柔和,切忌直射光,光照<1000勒克斯。水质要清新,隔天吸底1次,及时清除池底残饵死鱼等杂物。pH7.8-8.5,DOM>5.0毫克/升,NH3-N<0.3×10-6。最适温度20-28℃,盐度28-32‰。为了防止病害发生,定期投放(0.5-1)×10-6抗菌素。当鱼苗体长达2厘米后要及时筛选疏苗,避免大小差异过大,相互残食。
仔鱼孵出后,第3天口器发育开始摄食,根据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对饵料营养需求及适口性,混投不同的饵料品种。其饵料系列与中国其他石首鱼相似,只是在使用时期上有所差异。
鱼苗土池培育
选择3000-10000平方米,池深1.5-2.0米的长方形土池作培育池。首先要清塘消毒,用生石灰(100-200米/平方米)或漂白粉消毒,若用茶子饼消毒,至少要停半个月才能放苗。消毒后注入新水,加网过滤防野杂鱼虾进入。第1次进水50厘米左右。“肥水”使用低C:N比的棉籽粉、鸡粪、苜蓿粉等作有机肥,肥水时间在鱼苗下塘前3-7天为宜,透明度以30-40厘米为好,水质太肥。鱼苗易生气泡病。要根据池塘条件接种浮游生物,经常检查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对酸性池塘要撒石灰来提高无机肥的肥效,同时对水质也起消毒作用。鱼苗培育期的使肥方法可参考美国得克萨斯州海洋发展中心鱼苗场肥池程序。
在放养仔鱼前,池塘中的浮游动物量(特别是轮虫、桡足类无节幼体总和)要大于200个/升。在同一鱼池中要放养同一批受精卵孵出的仔鱼,放养时间在孵化后,由混合营养期间向外源营养阶段转化的第3天下塘最好,当然要提高成活率在仔鱼向稚鱼过渡转型期下塘也可以。当池内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放苗,放苗宜选择晴天无风的早晚,放苗后要连续投喂2-3天牡蛎浆,每天白天投喂3-4次,4-5天后根据池内生物种类密度情况,可适当投喂一些牡蛎浆,鱼肉糜以及苗种用人工配合饲料。刚开口仔鱼的放养密度根据培养条件和目的而异。若培养30-40天,体长30毫米便收获,则可放养70-120尾/平方米,若要培养至50毫米,则放养密度为30-40尾/平方米。
鱼苗培育阶段,要坚持每天巡塘,观察池水的肥度是否合适,测定透明度的深度以判断肥度,结合浮游动物取样和计数,以决定第2天是否需要施肥。水质过肥或闷热无风的天气,要特别注意鱼是否浮头,鱼苗浮头不像大鱼那样明显,必须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可利用溶解氧测量仪测定池水中的溶解氧含氧量,如含量低于4毫克/升时,应注入新水,在正常情况下,每隔5天要注入1次新水,每次增加池水15-20厘米,水过肥或天气炎热应多进水,水瘦和阴雨天可少进水。每次进水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鱼苗顶水游泳时间过长,影响体质。如果饵料生物的数量不够摄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鱼糜,20日龄的鱼苗就可摄食粒径0.3毫米的人工配合饲料。补充投喂饲料,可以保证鱼苗有足够的食物用于生长和发育。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濒危(EN)。
主要价值
日本黄姑鱼需求量大,价格高,且个体越大。市场价格越高。2千克以下的商品鱼主要用作鱼肉食用;2千克以上的,大部分出口,主要食鱼鳔或将鱼鳔加工成鱼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