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姓

中国姓氏

昌姓,现行较罕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今河南洛阳、信阳、固始,山东肥城、平度、齐河,湖南益阳桃江、邵阳、常德,湖北仙桃、潜江、武汉,安徽巢湖、金寨、宿州、繁昌;江苏连云港、宝应:江西吉安、新余、萍乡; 四川邻水、岳池、广安:重庆万盛、垫江及云南昭通、贵州余庆,海南屯昌等地有昌姓群居。

历史发展
昌[昌,读音作chāng(ㄔㄤ)]
姓氏渊源
昌(chāng)姓,源出有:
①出自远古黄帝之子昌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玄嚣、昌意、龙苗。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西陵氏女,号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区)生第二个儿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为古代著名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zhuān xū)(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高阳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②出自黄帝的臣子昌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昌寓的后世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昌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出自远古黄帝之子任,属于传承先祖之姓。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认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记述,中国的昌氏族人要数岭南地区最多,就是今两广地区,当为五代战乱时期迁徙而致。
出自唐朝时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著名的新疆罗布泊,在汉武帝后元元年以前归属酒泉郡管辖,南北朝时期为回纥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到唐朝时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国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下,部分国人向东方迁徙,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区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后来,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汉族习俗,指地名为汉姓,产生了蒲氏、昌氏等汉姓。昭武九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古粟特文字带入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后,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新疆和平解放时,王震上将率人民解放军入疆,在镇压叛乱、建立军垦建制之时,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积极协助。今新疆军垦建设兵团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出自汉朝时期长沙太傅由章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由章氏,源出战国时期楚国芈姓,历为书记,即掌管文书札记的小官,因称“由章”。据史籍《汉书·儒林瑕丘江公传》、《宋祁笔记》、《风俗通·义姓氏篇》的记载:汉朝时期,有位长沙太傅,复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称“由章阳夏公”。由章昌,是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第六个儿子(一说第十个儿子)刘发于公元前155年成为长沙王后,即出任长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导下,长沙王以孝著称,时常运大米至长安,并带回京都之土筑“望母台”,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谥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分衍为单姓昌氏、曼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
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中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昌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十一位。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巢湖市、金寨县,宿州市;山东省平度市;四川省邻水县;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连云港、宝应;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固县;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1)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昌家屯有昌氏300余户。
(2)江西省萍乡市荷尧镇青云村严鹰山(古称茂田)。
(3)江西省万安县枧头乡南洲大队富田村有昌氏五六十户约300人。
(4)江西省泰和县万和镇桑芫大队昌家村有昌氏80余户,约400人。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田高车村,有昌氏百余户。昌氏族人在该村的历史近千年,明洪武年间,该村属吉安府庐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欧里镇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约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当地旅游村,首富村。
(7)湖北省仙桃市大昌湾、小昌湾(现已成为市区)、昌家榨、彭场镇、邓李湾、下查埠、沙咀等地有始祖友谅公支下数千人。潜江市城关、造台村、东门口、积玉口千余人同为友谅公后裔。
(8)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狮子脑、牛头山都有昌氏族人的祖居村落。武汉市现在共有昌氏1267人,这不包括其配偶。如果加上其配偶人数,大约有1700余人。
(9)湖北省孝昌县有始祖万隆公支下世系数十人。
(10)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乡有昌氏群居。
(11)湖南张家界人,有400多昌氏族人。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金田镇安众村现有昌氏族人约1500人。
(13)广西桂林全州县昌郑大队昌家村有400多人。
(14)陕西省汉中市城古县沙河营镇西湾村现有昌姓108人。
(15)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金郝庄镇昌庄村有昌姓人约200人。
(16)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东王屋有昌姓人大约200人。
(17)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石横村及济南市齐河等几个村都有昌氏群居.总共大约有1000多人姓昌.
(18)江苏宿迁城区有几十家昌姓,据说他们是由山东迁徙至江苏的。
(19)江苏宝应县有昌氏族人祖居地。
(20)江苏南京市迈苯桥街和蒋王庙街聚居有昌氏族人.
(21)四川省邻水县九峰乡金坪村昌家槽现住有昌姓族人。
(22)丰都县、广安县有昌氏族人祖居村落。
(23)四川省岳池县境内居有昌氏家族约5000人。
(24)在重庆忠县双桂镇赶场村有个叫昌家沟的地方,那里都是姓昌的;以及其他几个村均有昌姓
(25)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柘镇东昌村、北昌村、西昌村、昌宅村等地有共有昌氏族人约10000人左右。巢湖市市内也有不少昌姓人家散居。(昌勇、昌献双提供)
(26)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有昌氏群居。
(27)河南省洛阳市有昌氏族人1000多人,始祖大概是从湖南迁徙来洛阳的,老兄弟3个分开了。老大在洛阳伊川,老大那里是昌邑村,大都是姓昌,最少有800人以上。老二好像在洛阳新店,我们是老三的后代在洛阳郊区徐家村,现在已经划归老城了。
(28)河南省信阳市吴店镇有昌氏数百人群居。
(29)河南省西华县西夏乡奉先寺有昌姓人家约200人。
(30)海南省文昌县昌宿公社有数百户昌氏族人。
(31)海南省屯昌县南吕镇后岭村昌氏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间由福建蒲田迁至海南。到2005年的现在,已有439年的历史历经十七代,已发展有400余人。
(32)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的“七步场村”原名七普昌,意思就是姓七、普、昌的三个姓氏组成的村,现在姓昌的约六十多户,加上周围的昌姓有1000多人,我也是昌氏后裔。(昌春伟)
(33)湖南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石堤镇昌氏族人约(200人)
(34)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蒿沟村,两半昌村,河沿昌村和大店镇昌圩子村,已及这附近周边村有约上千昌姓人家聚居(蒿沟昌龙祥)
姓氏考证
昌姓比较少见,却有着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两支是黄帝后裔。
(1)是黄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颛顼帝的父亲,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血脉。《风俗通》记载:昌姓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显然是黄帝后裔。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缧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高阳氏。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的母亲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女妪(音于)。关于她怀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河图》上有记载:“瑶光如蜕,贯月正白,感女妪于幽房之宫,生颛顼。”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附会神明之嫌,然而,却可以看出昌义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中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2)是从任姓分出来的。《姓氏考略》明载:“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东海。”但是,任姓也是当初黄帝所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所以,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黄帝之血裔。
(3)陇西昌氏,出自秦时羌人。(见《晋书》)。昌姓望出汝南、东海。根据《万姓统谱》记载,昌姓人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昌姓出过好几位著名人物:东周初年有位“情报专家”昌他;后汉有东海相昌豨;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护军将军昌义之,在魏军侵犯徐州时,建有辉煌的战功;宋朝有嘉定进士昌正大、义州刺史昌义之。明朝有嘉靖进士昌应时;清朝有康熙乙未进士昌天锦,又有昌新运,任守备。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市。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家谱文献
江西吉安府昌氏玉牒,(元)至元丁亥年(公元1287年)昌崇文创修木刻活字印本;明成化庚寅(公元1470年)昌大伦重修木刻活字印本;明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昌廷实三修木刻活字印本;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南通昌氏族谱,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昌德清修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戊寅年间昌乃元、兼善等创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嘉庆十一年昌民乜、昌次哲等续修木刻活字印本;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昌奉彩、昌礼贤等四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
江西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昌世隆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二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三修,清同治九年~光绪十二年(公元1870~1886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昌光南、昌壁卿、昌溪、昌弼臣等纂修木刻活字印本。(现代)昌照堂等五修于1989年续修手写本十卷。
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清)昌大科、昌大贵在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创修木刻活字印本;昌大品、昌相陶在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昌永开、昌永业在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三修木刻活字印本;昌茂林、昌安炳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修木刻活字印本;昌安康、昌安照等在民国卅一年(公元1942年)五修木刻活字印本;(现代)昌守璋等在1986年六修铅印本。
姓氏名望
昌意,昌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为姓。
昌仆,又名昌妪,上古时人,颛顼之母。《史记·五帝本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见《河图》。
昌容,相传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济贫.食蓬萦根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能致紫草鬻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
昌豨,三国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见《后出师表》。
昌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
昌义之(?-523) 南朝梁历阳乌江人。仕齐为冯翊戍主。
昌元庆,讳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长有武略。
昌友谅,明代迁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迁祖。
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文贵: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
昌彼得(1921~2011),图书文献学专家,湖北孝感人。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中央图书馆特藏组主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处长、副院长,并先后在台湾大学、辅仁、淡江、东吴,东海等大学兼任教授。主编《故宫学术季刊》。主要著作有:《说郛考》、《中央图书馆宋本图录》、《中国图书史略》、《台湾公藏族谱题解》、《陶宗仪生年考》、《图书版本学要略》(与屈万里合著)、《跋宋乾道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等书。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