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又称“桃符”“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春节期间常见的传统装饰物。它由一对竖向对联和横批组成,通常采用红色纸张,书写金色或黑色字迹。
基本含义
春联,又名“春贴”“门联”“对子”等,承载着人们在辞旧迎新中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其中“春”字在《
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其甲骨文字形,从“日”,代表阳光普照、春意和暖;从“艸(草)”,寓意草木春时生长;从“屯”声,也有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草木充满生机。“春”字的本义是四季的第一季。“联”字本义是联结,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联,连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春”为春联蕴含的意,“联”为春联蕴含的形。
发展历程
起源
中国人贴春联的习俗,可追溯于贴桃符。根据东汉应劭的《
风俗通》记载:“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
演化
到了五代后蜀,桃符与整饬对仗的偶句结合,产生出中国最早的春联。《
蜀梼杌》记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可考的最早的春联,由五代时期后蜀的末代皇帝
孟昶写下。
宋朝,张贴春联逐渐流行开来,乃至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宋朝
王安石写下的七言绝句《
元日》,就记载了贴桃符的习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到了明朝,春联则是以在红纸上书写为最常见。在红纸上写春联,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能营造出一种喜庆气氛,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因此促成了春联的盛行。清朝
陈尚古在《
簪云楼杂说》中记述:“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明太祖朱元璋让春联走进千家万户。传说有一回朱元璋微服出巡,发现一阉猪户在春节来临之前未贴对联,原因是户主不会写字。于是,朱元璋亲自为该户题词:“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字里行间中既传递了户主的职业信息,又道出了人世间的基本生活哲理。
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也热衷于这项文娱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清朝人民对春联的热爱之情只增不减。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以撰写对联为乐事,留下了许多佳话、典故,为世人津津乐道。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沿途听爆竹,逐驿读春联。”如果有人自己不会写,又请不起人写,也要用碗底蘸上墨汁或者锅底灰,在红纸上按下几个圈圈,来个无字春联。至于官府,据《楹联丛话》记载:“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隔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或须更新,但易新绢,分派工楷法之翰林书之,而联语悉仍其旧。”可见当时从民间到宫廷春节贴春联的盛况。
到了近现代,适用于春节用的对联更是不胜枚举,如“红梅吐蕊迎新春,瑞雪纷飞兆丰年”“龙腾云海千家福,凤舞春风万户祥”“春回大地百花艳,福满人间万象新”“春光迎盛世,旭日耀春晖”“张灯结彩迎龙岁,笑语欢歌贺瑞年”“物华天宝年年富,人杰地灵处处春”“金龙献瑞千家喜,紫燕迎春万户欢”。
1949年元旦,重庆解放在即,被囚禁在渣滓洞的革命志士,欢欣鼓舞,于是题联寄托感慨:“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联文化渐渐衰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对联也成了“四旧”。虽然春联习俗还没有完全禁绝,形式还偶尔被运用,但几乎无艺术性可言。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复苏,春联文化再度兴盛,以1984年
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为重要标志。春联发展十分迅猛,春联创作水平日新月异,最为火爆的就是春联的征集活动。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楹联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己撰写春联,这样才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有个性的春联。
基本特征
种类分类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内容构成
结构
一副完整的春联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上联、下联和横批。上、下联需字数相等,结构对应,平仄相谐,形对意联。一般,春联以五言联、七言联居多。如五代十国后蜀皇帝
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即为五言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则是七言联。此外,春联上、下联还可以采用二言、三言、四言、六言等不同字数,而超过七言的则被称作长联。横批的字数一般为四字,内容是对春联主旨的提炼和提升。
春联上下联的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相等。上下联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偶种类。上下联词语的结构,彼此互相对应,或符合传统习惯。句中相邻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交替;上下联句所对应节奏点上的字,平相反。多分句联中各分句包脚的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句读节奏一致。
主题
在书写春联时,通常会用一些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来表达对生活、对春天的歌赞。利用周围事物来表达愿望,其目的是通过这些事物来传达对春天的歌颂和对幸福景象的憧憬,因此在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具象的思维模式,开始利用具象进行联想比附。现当代的一些春联也都是通过自然景物或动物来传递对新春到来的喜悦,即景称颂,表达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古今春联的文字内容有一部分以昂扬向上的格调来呈现一种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主题,来赞扬生活的美好,不仅强化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更展现出人们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饱满热情。在一种洋溢着喜庆、充满着幸福的氛围当中,人们在表达对生活赞扬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大家一同感受彼此,享受积极向上的心态带给大家的信心与动力。期盼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主题同样是春联文字内容的一个精神基调,人们通过书写来传送美好祝愿,表达至善至美的精神世界。
切忌“合掌”浪费笔墨。所谓“合掌”,即为语义重复。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但“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对联文辞精炼,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例如,有些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通病。
载体要求
颜色
常见的春联纸张颜色为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避邪之意,且象征着喜庆、吉祥。传说,有一种怪兽叫“年兽”,外形像狮子和狗的混合体,非常凶猛,每到年末的午夜,便会进攻村子,吞食百姓,伤残生命。年兽有三怕:巨响、红色和火光。于是,人们便利用年兽的弱点,通过过年贴红色春联、放鞭炮和点灯火来吓跑年兽。
纸张
春联的纸张可选择万年红宣纸,尺寸一般为四尺或六尺,也可根据所贴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裁剪,再根据上、下联的字数进行均衡且对称的分布,以确保整体的美观与和谐。此外,市面上已有很多现成的春联纸张,形式多样,不需要裁剪,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大小及花纹等。
书写要求
内容
春联的内容多为对新年愿望的表达、对未来的憧憬企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我们可以自作春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搜集相关的春联内容。如2025年蛇年可选春联上、下联“蛇年如意添福气,春光明媚展宏图”及横批“春意盎然”,上、下联“金蛇贺岁迎春来,万事如意喜开怀”及横批“欢天喜地”等。
章法
书写春联时,书写者应遵循古人的书写习惯,上联在右,下联居左,在写横批时,应注意从右向左写。上、下联的章法相对简单,自上而下垂直书写即可。书写者要尽量使得上联、下联、横批的字体大小统一、和谐。一般,春联作品不落款。
字体
春联受众对象为大众,不同于展览馆中的书法作品,其实用性决定了字体必须简单明了。春联的审美需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呈现的文本尽量通俗易懂,因此,字体大多选择楷书、行书、隶书,极少用草书或者篆书。且书写的字体要大,笔画要厚重。
墨色
书写春联时,一般选用黑墨或金墨,但更推荐使用黑墨。因为红色和金色都属于暖色调,金字与红纸之间的视觉对比效果不如黑字与红纸。此外,金墨在毛笔书写过程中往往难以充分体现笔画的提按变化。相比而言,黑墨则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细微之处,使文字显得更加庄重和正式。
文化传说
关于过年贴春联这个传统,有传言说与一个叫“年”的怪兽有关。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每逢过年时就会出来搞破坏。后来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和爆炸声,所以才有了过年点鞭炮、贴春联的习俗,就是为了吓走这个怪兽。
应用
张贴
春联的张贴有很多讲究,如果张贴不当,则会闹出笑话。其一,由于春联讲究平仄,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其二,可以根据上、下联的因果关系来区分,表示“因”的为上联,表示“果”的为下联。其三,可以根据上、下联内容体现的时间先后来区分,时间在前的为上联,时间在后的为下联。粘贴时,我们要遵循古人从右向左书写的习惯。当我们面对门站着时,将上联贴在门的右侧,将下联贴在门的左侧,将横批贴在门的正上方。
禁忌
过年时,有些大门并没有张贴春联,或者张贴另类的春联,这是由民俗习惯决定的。在民间风俗中,老百姓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即家里有人去世时,三年之内不可张贴春联,即使张贴,也要贴白纸黑字的春联,以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三年以后才可以张贴红纸春联。这个习俗年代久远,一直流传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遵循老祖宗的这一习惯。福建莆田每年使用的春联都在红纸上多加了一道白色就是这个习俗的变体。还有一些地方,对于一年中去世长辈的纪念,可用黄色、蓝色纸书写祈福的内容。但应依据各地风俗习惯而定,比如皖南一带家里长辈当年仙去,第一年贴蓝色,第二年贴黄色,第三年才能贴红色春联,以示守孝。
影响
春节习俗
春联作为春节的重要民俗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春联通过简洁而富有寓意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书法艺术在春联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不同的书体和风格为春联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此外,春联的内容还广泛涵盖了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
国际传播
过春节时,越南人也在大门两旁贴上红纸黑字的春联。
越南最初的春联就是用汉字写成,后来文字改革以后,大部分春联改用拼音文字书写,但仍保留了春联对称的形式。
对于身在他乡的中国人,每到春节,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一些国家的同乡会,每年都会在唐人街举办赠春联的活动,不仅吸引了中国人参加,同时也吸引了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国春联的外国人,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的
唐人街都会在华人过农历春节时举行赠送春联的活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当地政府和华人社会还会经常举办春联书法展以及贴春联迎新春的活动,鼓励市民弘扬民间传统文化。
评价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春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朋友的美好祝愿。书写和张贴春联,不仅仅是过年的一种习俗,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