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云南省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大乔木,高达16米,胸径90厘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
叶薄革质,椭圆形,长8~14厘米,宽3.5~7.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楔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在下面突起,网脉在上下两面均能见,边缘有细锯齿,叶柄5~7毫米,被柔毛。
花腋生,直径2.5~3厘米,
花柄长6~8毫米,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长3~4毫米,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长1~1.8厘米,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
蒴果扁三角球形,直径约2厘米,3爿裂开,果爿厚1~1.5毫米。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
产地环境
云南省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低纬
高原气候优势,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普洱茶的种植遍布云南省全境,尤其是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普洱市茶区、西双版纳茶区、临沧茶区和保山茶区。
中国云南省地处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处于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和
云贵高原之上。该地区河谷、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占该地区的84%左右,高原、丘陵约占10%,河谷盆地约占6%,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该地区雨量充沛,河流湖泊众多。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高原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
历史溯源
青铜茶香
云南是世界茶树
原生地,中国、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317年~420年)常璩《
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中古初名
普洱茶的名称因族名(或因地名)而得。到了
唐朝(618年~907年),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960年~1644年)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
到了清朝(1636年`1912年),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朝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明末清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
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民国至抗战(1912~1945)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
现代寂寥
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1949年)建立之间,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荒芜;1949以后的很长时期,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饼茶的传统工艺中断近半个世纪;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高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中国,于是乎,跟风投机者甚众,假冒伪劣品时出;鱼龙混杂,乱云飞度;暴热暴寒。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品质的的认知趋于理性。
生产情况
截至2007年底,
茶园平均亩产只有50公斤,是中国平均单产的82%、世界平均水平的40%;茶园有效灌溉面积1.51万公顷,仅占总面积的6.1%;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28%。
2008年普洱茶产量5.2万吨。
2010年,中国云南省投产茶园面积18.2万公顷,平均亩产55公斤,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总产值30亿元以上。在2006~2007年间,茶园面积增长幅度高于中国茶园面积增长幅度。
产品荣誉
2008年5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20年7月20日,普洱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云政函〔2007〕134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云南省
昆明市、
楚雄彝族自治州、
玉溪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普洱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保山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临沧市等11个州部分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茶树品种。
适制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二、立地条件。
海拔1000米至2100米、坡度≤25°的山地;土壤为砖红壤、砖红性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等;土壤有机质含量≥1%,pH值4.5至6.0。
三、茶树栽培。
⒈建园:根据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情况合理规划茶园;坡度≥15°的应建立梯级茶园。
⒉育苗:采用无性繁殖,短穗扦插,培育壮苗,苗木检疫合格,苗木茎粗≥0.3厘米,苗高≥25厘米。
⒊种植:采用双行单株或单行单株的方式种植,6月至8月进行,双行单株每公顷植茶苗30000株至40000株,单行单株每公顷植茶苗15000株至20000株。
⒋耕作:浅耕深度≤15厘米,在茶树生长期进行,每年2至3次;深耕深度≥15厘米,在茶树生长相对休止期进行。
⒌施肥:与耕作相配合,定植前施足底肥,浅耕施追肥,深耕施基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
⒍病虫害防治:按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有关规定进行病虫害防治。
⒎茶树修剪:幼龄茶树进行定型修剪;投产茶园采用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培育高产优质树冠。
⒏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采摘。
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一芽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合理留叶。手工采摘要提手采;机采要保证鲜叶质量,保证
无害化,防止污染。
鲜叶分级指标
五、加工。
⒈原料加工
①加工工序: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成晒青茶。
②加工工艺:
鲜叶摊放:鲜叶分级摊放至含水量70%左右进行杀青。
杀青:杀青要杀透、杀匀,无青草气味和烟气味。杀青叶及时揉捻成条。
揉捻:揉捻加压不宜过重,时间为30分至40分。
解块:解散结块茶。
日光干燥:必须以日光晒干,其间可再揉捻一次以使茶条紧结,晒青茶含水量≤10%。
⒉成品茶加工:
①加工工序
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入库。
②加工工艺
晒青茶精制:对晒青茶进行筛制和拼配。
筛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达到分级要求。
拼配:根据拟生产的普洱茶品质要求合理拼配。
蒸压成型:蒸压器具保持清洁,布袋定期清洁杀菌。蒸压前须测定每批预制茶含水率并计算确定称茶量。
干燥:干燥温度≤60℃,至茶叶含水量≤13%。
⑵普洱茶(熟茶)散茶:
①加工工序:晒青茶后发酵→干燥→精制→包装入库。晒青茶后发酵:根据茶叶等级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茶水比例,对晒青茶进行后发酵。发酵过程中应适时翻堆解块,堆温控制在65℃以下。
②加工工艺
干燥:完成发酵的茶叶经自然干燥至含水量≤12%。
精制:对发酵好的茶叶进行筛制和拼配。
筛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达到分级要求。
拼配:根据拟生产的普洱茶品质要求合理拼配。
①加工工序:普洱茶(熟茶)散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入库。
②加工工艺:蒸压成型:蒸压器具保持清洁,布袋定期清洁杀菌。蒸压前须测定每批预制茶含水率并计算确定称茶量。干燥:干燥温度≤60℃,至茶叶含水量≤12.5%。
⒊加工过程要求:按国家无公害茶叶加工有关规定进行。
六、质量特色。
⒈晒青茶:
⑴感官品质
用于加工普洱茶的晒青茶分为十一级,逢双设样,各级品质特征如下表:
晒青茶各级品质特征
⑵理化指标
晒青茶理化指标
⑶安全性指标
晒青茶安全性指标
⒉普洱茶(生茶)
⑴感官特色:外形色泽墨绿,形状匀称端正、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洒面、包心的茶,包心不外露;内质香气清纯、滋味浓厚、汤色明亮,叶底肥厚黄绿。
⑵理化指标
普洱茶(生茶)理化指标
⑶安全性指标
同晒青茶。
注:在适合的贮存环境下,普洱茶(生茶)感官及理化指标会向普洱茶(熟茶)紧压茶的方向转化。
3.普洱茶(熟茶)散茶:
⑴感官特色
普洱茶(熟茶)散茶的感官品质指标
⑵理化指标
普洱茶(熟茶)散茶理化指标
⑶安全性指标
同晒青茶。
⑴感官特色:外形色泽红褐,形状端正匀称、松紧适度、不起层脱面;洒面、包心的茶,包心不外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⑵理化指标
普洱茶(熟茶)理化指标
⑶安全性指标
同晒青茶。
专用标志使用
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2020 年 3 月 9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新平凤翥峨毛茶专业合作社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
2020 年 1 月 3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昆明古驿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新平龙泉茶业有限公司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