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
上海市辖区
普陀区,上海市辖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西、北和嘉定区、宝山区相接,东、南和静安区、长宁区毗连,总面积55.5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普陀区辖8个街道,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真如镇街道大渡河路1668号。截至2023年末,普陀区常住人口为123.91万人。
历史沿革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现区南境属之。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县。
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宝山县,现区北境先后属之。
直至19世纪末,区域仍以西浜、李家浜、木渎港、蔡家浜、虬江等一线为界,南北分属上海县高昌乡、法华乡及宝山县真如乡、彭浦乡。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列强通商口岸。嗣后列强强占租界,且多次扩大区域,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区境苏州河以南之大部分地区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开始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后,辖有17个区。今区境之地,除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区分属闸北、彭浦、真如、蒲松、法华等区。
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府“接管”公共租界,重新划分政区,并在上海设立31个警区,苏州河以南之地被划为第十三警区,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基本按旧时警区地段设区,苏州河以南之地域为第十三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改称普陀区,以境内普陀路得名。当时区界东、西、北三面俱沿苏州河,南界安远路、长寿路区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月底成立普陀区接管委员会。
1950年6月28日,普陀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上海解放初期,普陀区区域范围很小,只有2.65平方千米。
1950年7月,普陀区第一次扩区,从新泾、真如、闸北3区划入苏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域。1956年,真如、大场、西郊、宝山等区县部分地域又陆续划入。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扩大,区内街道行政区划及其办事处的设置,亦相应多次调整。
1959年正式定名为街道办事处,年内,区内设置7个街道,即宜川新村、普陀路、林家港、东新村、沙洪浜、胶州路、曹杨新村街道。
1963年5月区辖调整为8个,建立中山北路街道。
1964年区辖街道调整为9个,建立朱家湾街道。
1982年2月,从宜川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甘泉新村街道,从曹杨新村街道划出部分地区建立曹安路街道,此时,区辖街道调整为11个。
1984年10月,嘉定县的真如镇划入区境,行政区辖为11个街道1个镇。
1987年,随着沪太、管弄大型居住区的建成,宝山、嘉定县部分地域再次划入,同年7月,建立沪太新村街道。是年10月建立石泉新村街道,区辖为13个街道1个镇。
1988年9月9日,林家港街道正式更名为长风新村街道,并一直至今。
1991年9月,由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撤销普陀路、胶州路街道、建立长寿路街道;撤销甘泉新村、沪太新村街道,建立甘泉路街道;撤销朱家湾、石泉新村街道,建立石泉路街道,行政区辖10个街道1个镇。
1992年7月,嘉定县的长征、桃浦2个乡划入区内,行政区辖为10个街道、1个镇、2个乡。
1993年3月,东新村街道更名为东新路街道。是年5月,沙洪浜街道更名为白玉路街道。同年12月,撤销长征、桃浦2个乡,建立长征镇和桃浦镇。行政区辖为10个街道、3个镇。
1996年3月,新建真光路街道、白丽路街道。行政区辖为12个街道3个镇。
1997年7月,撤销宜川新村、中山北路街道,建立宜川路街道。行政区辖11个街道3个镇。
2000年4月27日,普陀区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撤销曹安路、白玉路、东新路、真光路、白丽路等5个街道。在撤并调整过程中各街道、镇行政区划也相应调整,调整后的行政区辖为6个街道、3个镇。
2014年12月,撤销真如镇建制,设立真如镇街道;从长征镇析出设立万里街道。调整后的行政区辖有曹杨新村、长风新村、长寿路、甘泉路、石泉路、宜川路、万里、真如镇8个街道,长征、桃浦2个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2年末,普陀区辖8个街道、2个镇:曹杨新村街道、长风新村街道、长寿路街道、甘泉路街道、石泉路街道、宜川路街道、万里街道、真如镇街道、长征镇、桃浦镇。区人民政府驻真如镇街道大渡河路166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普陀区中心位置位于东经121°39’,北纬31°25’,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东起沪太路、彭越浦、苏州河与静安区交界,南沿苏州河、万航渡路、长寿路、安远路与长宁区、静安区毗邻,西至沪宁铁路、环浜与嘉定区接壤,北达真南路、薛家浜、灵石路与嘉定区、宝山区相连。辖区内苏州河东西穿越而过,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千米。总面积55.5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普陀区境内地势平坦,属河口滨海冲积平原。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不断淤积,海岸线逐渐东移,境内在唐代以前已经成陆。由于处于吴淞江下游主河道范围内,陆地的消长演变,又异于邻近区县。南北两岸支河密布,纵横交错,构成水网。
普陀区境域地貌属堆积地貌类型,为滨海平原的老滨海平原区。按地貌分类的形态及成因原则,区境微地貌可分为2个类型:一为老滨海平原,主要由长江携带入海的泥沙,经海潮相互作用积淤而成,约占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海拔3.0—4.5米;二为吴淞江冲积平原,古代吴淞江河道宽阔,由于长期江海泥沙的交织沉积,河床逐渐浅窄,形成冲积平原,今区境吴淞江两岸1—1.5千米呈条带状的地域,均属这一冲积平原,约占区境总面积的一半,海拔3—4米。
境内大部分地面海拔3—4米,最高地区在杨家桥一带和北新泾苗圃西部,海拔为4.0—4.5米,最低地区在曹杨新村、沙洪浜和长风新村3街道地境接壤处,海拔在2.5米以下。地势北部略高于南部,西部略高于东部。由于境内长期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吴淞江沿岸部分地区地面由海拔4米左右沉降到2.5—3米,高潮时,造成河水高于地面的现象,这是区域微地貌的一大变化特点。
气候
普陀区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度5.5℃,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水文
普陀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三角洲地区,属长江水系吴淞江流域,水流丰富。普陀区有大小河道等45条,长征、桃浦乡划入普陀区有大小河道、湖泊及其他水体104条(个),其中骨干河道22条,较大人工湖2个,一般河道及湖泊、水体80条个,水面积达272.2万平方米。
普陀区为长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水域属吴淞江流域的水系。古代吴淞江称松江,源于太湖,是独流入海自成水系的宽阔大江,在明代治理中,改道黄浦江入海,始从属黄浦江水系。
吴淞江两岸支河众多,区境是该江下游支河最密集的地区。从河道分布来看,可划分为3个区域:一是虬江北岸,自东向西有彭越浦、新港、赵浦(亦称夏长浦)、桃浦、双浦等较大支河,水流均自北向南流入虬江。二是虬江与吴淞江之间连接的河道,自东向西有徐公浦北段、太浜、沙洪浜、林家港、木渎港、达长浜、蔡家浜、王民港、张家浜、西浜等,水流均自北南流,并引虬江水汇入吴淞江,其中部分河道原是今吴淞江南岸支河的北段。三是吴淞江南岸有徐公浦、东芦浦、草长浦、西芦浦等,水流多自南向北流汇人吴淞江。各支河之间,又多人工开凿的分支河浜;大部分村落傍水而聚,并开掘环村小浜,为密集的河网组成部分。
主要河道:
吴淞江:习称苏州河,是黄浦江的最大支流,系上海市第二大河,全长125千米。下游一般河宽50—70米,河底宽仅20—30米,河底高程0-3米;水流平缓,每日受2次潮汐影响,潮流可上达黄渡附近,上游下来的清水流量每天约86万立方米,江口每天最大进潮量约为110余万立方米。可通航60—100吨级船只。
虬江:是吴淞江下游故道,自宋代以后,由于海潮侵蚀,泥沙淤积,河宽递减,下游水涝灾害严重。明代中叶,开凿新渠引吴淞江水经宋家浜流人黄浦江,自此西起黄渡、东至入海口的吴淞江下游故道乃称旧江,习称虬江。桃浦以西河段,尚有通航功能,在1981年更名为西虬江。其中东起木渎港,西至中槎浦河段,为八级航道,全长5.8千米,河面宽13—14米,河底宽4—8米,标高+1.0米,枯水水深0.88米,高水水深2.83米,船载吨位10吨。
彭越浦:南段位于境内东部,北段在闸北区境内。南段原为虬江河段,20世纪初,因辟筑铁路,下游阻断,遂并入彭越浦。总长7.745千米,境内河段长1.3千米,河面宽15—25米,底宽3—6米,水深:枯水1.5—2.0米,高水2.5—3.0米上下,水流平稳,全河能通航,为八级航道,船载吨位为10—20吨。除航运外,与其支河构成排涝系统,在流入吴淞江的河口处,有节制闸1座,控制海潮倒灌。
木渎港:位于境内西南部,长风新村街道境内。是吴淞江连接虬江的支河,与1970年新开凿的新开河汇交于虬江。是西虬江、新开河贯连吴淞江航道的捷径。该河流经区境北新泾工业区,有水运之便。河长2.1千米,河面宽17—25米,河底宽7—10米,枯水时水深1.30米,高水时水深3.30米,河底标高+0.5米,全部通航,为八级航道,船载吨位为15吨。
新开河:又名曹杨河、朝阳河,位于境内西部与西北部,曹安路街道和真如镇境内,北段在嘉定县境内。60年代,桃浦日益淤浅,为改善沪西航运和排灌设施,于1970年利用双浦、小浦等河道加宽取直,开凿而成。该河北接秦公浦等支河,南连西虬江,全长3.2千米,河宽15—18米,水深1.3—2.0米左右,水流平缓,仍有排涝和运输的作用。因与西虬江相连,水质污染不洁,在连接虬江处有水闸1座。
桃浦:位于境内西部和西北部,北段在嘉定县东南部,南段纵贯真如镇和曹安路街道,北接走马塘,南达虬江,经木渎港,通连吴淞江,古代曾是吴淞江36纵浦之一,亦称桃树浦、桃溪,是真如镇的最大干河。该河与梨园浜相交处是真如镇的中心区,昔时真如镇的兴盛与发展,该河起过重要的作用。今该河受吴淞江污水倒灌等原因,河床日渐淤浅,河水严重污染,虽经多次浚治,未见好转,今已不能通航,仅通行小木船、水泥船,运送蔬菜、废品、垃圾等。全河长7.517千米,河宽15—25米,水深1.5米左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普陀区境内第二含水层水量丰富,水温为19℃,1965年前,区内开采量仅次于杨浦区,年开采量达2000—3000万立方米。
1965年上海地矿局为控制地面沉降,于泸定路南端吴淞江岸边钻探埋设基岩标,发现地下隐伏白云岩裂隙溶洞中贮存岩溶水,经抽水测试,出水量为60立方米/时,水温30℃。1985年,上海地矿局对天厨味精厂2口白云岩井进行特殊化学成分监测,并经国家矿泉水评审技术组确认为饮用天然矿泉水,作如下鉴定:井水中未检出有害物质或检出未超标,未遭受人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符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属于优质地下水。
地热资源
为勘查上海地区地热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始上海地矿局在全市各区县建立地热观测井,在普陀区境内西南部白云岩状凸起地区,以及揭穿火山岩系下部白云岩、灰岩,其温度梯度较高,达0.040—0.045℃/米,即每深100米增加4.0—4.5℃,属于地热异常地区。从上海化工研究院白云岩井抽水,水温达30—35℃。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普陀区常住人口为123.91万人,比上年减少0.38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88.00万人,外省市常住人口35.91万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普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9.36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1218.96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91.1%。
2023年,普陀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77.6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54.43亿元,增长11.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32.31亿元,增长0.5%。全年民生投入122.83亿元,下降1.2%。其中,卫生健康支出21.59亿元,下降35.5%。
2023年,普陀区属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29.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33.6%;建设项目投资额增长11.6%。分行业看,工业投资额增长49.8%;社会事业投资额增长61.9%。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额下降25.4%。
第一产业
普陀区为上海市中心城区,故无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023年,普陀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4.97亿元,比上年增长4.4%。完成工业总产值172.68亿元,增长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4.33亿元,增长5.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3%,比上年下降0.4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9.96亿元,下降6.7%。
2023年,普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4亿元,比上年下降22.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9%,占比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完成产值7.21亿元,下降0.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成产值4.91亿元,下降16.7%;生物医药完成产值3.40亿元,下降34.6%;节能环保完成产值2.20亿元,下降55.4%;新材料完成产值1.65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实现利润14.40亿元,增长2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59家,亏损企业25家,亏损额4.19亿元,亏损面29.8%,比上年扩大2.38个百分点。
2023年,普陀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年末有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189家。其中,一级以上资质企业56家。全年建筑业资质企业完成总产值546.68亿元,增长8.2%。其中,内资企业完成产值533.21亿元。
第三产业
2023年,普陀区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47.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20987.09亿元,增长3.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77亿元,下降0.3%。至年末,各类市场成交总额6344.81亿元,其中生产资料市场成交6213.08亿元,消费品市场成交131.73亿元。
2023年,普陀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区内主要商业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49.6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054.03亿元,储蓄存款3111.0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28.41亿元,其中个人住房担保贷款657.01亿元。
2023年,普陀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85个,比上年增长65.2%。其中,批发零售业63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6个,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4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4.89亿美元,下降76.6%。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72亿美元,批发零售业0.93亿美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8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5.31亿美元,增长3.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89亿美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26亿美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61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55.18亿元,下降0.4%。其中,进口182.86亿元,增长22.2%;出口172.32亿元,下降16.7%。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普陀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家,新认定科技小巨人20家。至年末,全区累计高新技术企业650家,全区累计科技小巨人企业317家。智能软件、研发服务两大产业合计实现区税24.76亿元,占区税比重24.9%,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14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0.61亿元。申请专利22836项,专利授权3905项。累计引进企业163家,落地各类知识产权607项。
教育事业
2023年,普陀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年末普通小学24所,在校小学生4.37万人;普通中学51所,在校学生3.86万人;幼儿机构83所,在园儿童2.01万人。2023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7.9%,高考录取率95.9%。年末学校教职员工达到1.28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普陀区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区级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73万册,图书流通131.41万人次。其中,普陀区图书馆藏书108万册,图书流通117.03万人次。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431场次,累计吸引213.54万人次群众参与。全区拥有影剧院16个,全年共放映电影16.15万场次,观众243.12万人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个,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及个体51家。
医疗卫生
2023年,普陀区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21.59亿元,比上年下降35.5%。全区共有卫生机构总数228所。其中,医院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含非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所。全区卫生工作人员1.40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1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54人,注册护士5317人。年末卫生机构实有病床7854张,病床使用率达到95.7%。全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总次数1277.78万人次。其中,门急诊1245.70万人次。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47岁,比上年下降0.42岁。其中,男性80.05岁,女性85.12岁,分别下降0.55岁和0.25岁。
体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普陀区共有体育场2个,体育馆1个,游泳馆2个,647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8个健身中心,1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全年举办区级各类比赛406场次,参与人数27.37万人次。
2023年,普陀区新建成市民健身步道17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42处,冰上运动中心对外开放。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普陀区城镇低保覆盖人数9.09万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1.28亿元。其中,重残无业人员2.84万人次,发放救助金5267.31万元;失业人员家庭4.89万人次,发放救助金6251.65万元。慈善助学981人次,发放慈善助学金125.78万元;慈善帮困6754人次,发放慈善帮困金317.35万元。粮油帮困5.94万人次,发放帮困金373.57万元。全年销售福利彩票2.08亿元。至年末,社会福利企业10家,共安置115名残疾人就业。
2023年,普陀区新增养老床位378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29张,新建4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完成518户适老化改造。加大对困难群体关心关爱,完成长护险评估2.76万人次。为35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5503套(间),筹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740张,打造“骑手新家”。爱心暑托班首次设立新就业群体子女专班,诞生全国首份网约送餐行业集体合同。
交通运输
普陀区距虹桥综合交通枢纽10千米,距浦东机场50千米,沪宁城际铁与地铁11号线、15号线和规划21号线在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零换乘”,形成区域综合立体交通,G2京沪高速入城段横贯区内,S5沪嘉高速与之南北呼应;G204线、G312线从区内起始可达长江流域、东北、西北地区。普陀对内交通便利,内、中、外三条环线均从区内穿过,地铁3、4、7、11、13、14、15号线,连接上海各中心区和邻近郊区。
截至2023年末,普陀区实有道路长度261.29千米,车行道面积405.32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55.65万平方米,桥梁121座,排水管道长度777千米。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真如寺大殿(1996年)
真如寺大殿位于兰溪路399号真如寺内。元延祐七年(1320年)移建现址,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大殿梁柱枋栱等木构件上留有古代墨迹共54处,横梁上阴刻“旹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巳二十日巽时鼎建”墨字。
2.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2013年)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延长西路619号。此处原为宋元时期的吴淞江支流故道。遗址面积1300平方米,距地表深7米,平面呈对称八字形,以青石闸门为中心。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中央造币厂旧址(2014年)
中央造币厂旧址位于光复西路17号,即现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前身。民国十一年(1922年)始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竣工,占地面积7958平方米,现存原铸币厂房、水塔、辅助仓库等历史建筑。
2.圣约翰大学旧址(河东旧址)(2014年)
圣约翰大学旧址(河东旧址)位于光复西路1347号和1437弄。包括理科楼、美籍教室宿舍等,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中理科楼为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的砖混结构三层楼房。
三、上海市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
1.韩塔(2006年)
韩塔位于桃浦镇古浪路南敦煌路西。始建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清、民国多次修葺,2003年按原形制重修。重修韩塔砖木结构三层,平面呈正六角形,墙面磨砖对缝,飞檐有雕饰。
2.新会路华童公学旧址(2011年)
新会路华童公学旧址位于新会路25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建,为砖木结构三层大楼,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2682平方米。1938年华童公学因原校舍在抗日战争中被毁迁往此处。
3.江苏药水厂旧址(2011年)
江苏药水厂旧址位于宜昌路550号同济大学二附中校园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英商开办,是上海第一家化工企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迁至现址。现存建筑为一幢二层砖木结构办公楼。
4.宜昌路救火会大楼旧址(2011年)
宜昌路救火会大楼旧址位于宜昌路216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大楼由兼作办公、住宿和车库用的四层大楼和火警瞭望塔两部分构成,建筑面积3130平方米。
5.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旧址(2011年)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旧址位于长寿路170号。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建筑面积1704平方米,为三合院式的石库门建筑,平面呈凹字形,1952年宋庆龄在此创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6.玉佛禅寺(2011年)
玉佛禅寺位于安远路170号。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成,玉佛禅寺为仿宋代宫殿式建筑群,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布,中轴线建筑为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玉佛楼。
7.天利氮气制品厂旧址(2011年)
天利氮气制品厂旧址位于云岭东路345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投产,该厂由吴蕴初创设,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现存历史建筑有合成氨车间、硝酸车间、氢气储气罐等。
8.大夏大学旧址(2011年)
大夏大学旧址位于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内。民国二十六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37年—1944年)期间建造,现存历史建筑有群贤堂、思群堂、生物实验楼和化学实验楼等。
9.上海啤酒有限公司旧址(2011年)
上海啤酒有限公司旧址位于宜昌路130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迁至现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啤酒厂。由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风格。现存历史建筑有灌装楼、办公楼和酿造楼等。
非遗项目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7年)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丝竹”乐的一个分支,流行于江南,盛行于沪宁杭地区。上海是其作为一个乐种最终定名和成熟的重要地区。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常在私宅茶楼、婚丧喜庆、节日庙会时演奏助兴。普陀与其他多个区县共享这一项目。
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
清末民初,中国雕刻师将中、西方手工雕刻技术相结合,发展出自己的雕刻手法。筹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中央造币厂,汇集了全国大量的雕刻人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钱币雕刻技艺,用各种刀子、凿子等工具在钢模上雕出图案及文字。与机器雕刻相比,手工雕刻出的模具图案细腻,更具防伪性。
真如羊肉加工技艺
真如羊肉是闻名苏浙沪的传统风味小吃,成名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真如羊肉品种有白切、红烧两种。从制作羊肉的挑选、拆骨、切配到烹饪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真如羊肉加工技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
上海玉佛禅寺传统梵呗艺术
梵呗是摹仿古印度的梵腔曲调创为新生,用汉语来歌唱,后来引申为佛教仪式中各种唱念的通称。梵呗自佛教传入之初的西汉便随之扎根,流传至今。上海玉佛禅寺传统梵呗艺术主要使用江浙一带方言演唱,唱腔婉转细腻,极具江南特色。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3年)
瓷刻
瓷刻又名刻瓷,是用特种刀具和色彩在出窑成型的瓷上“绣花”,属陶瓷装饰的一种。瓷刻创作包含书法、绘画、篆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瓷刻流传于上海地区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石雕
上海的石雕艺术始于明代,最初主要以砚刻为主。20世纪初,以陈端友为代表的石雕技师开创了写实雕刻的海派风格。写实风格的石雕的特色在于,它将中西方雕塑、造型、绘画技艺相融合,突出表现细节,所雕物品栩栩如生。
海派玉雕(水晶雕刻)
海派玉雕起源于19世纪初,与扬派、南派、北派并列为近代玉石雕刻四大流派。海派水晶雕刻与海派玉雕一样,解放前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南市区一带,由扬州老艺人带入上海,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形成了内雕、阳雕、浮雕、圆雕、背雕、阴阳雕等极具特色的雕刻手法。
海派瓷艺
“瓷艺”是指在瓷器上进行装饰性艺术创作。清末民初,制瓷技艺被带人上海。由此,海上文人将传统绘画与制瓷技艺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创作绘制出颇具风格与艺术品味的陶瓷作品,在数代长期的继承与发扬之下,逐渐发展成了海派瓷艺。
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
赵家花园的花木、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赵德嘉以独特的菊花种植培育工艺闻名于世,其子孙们继承衣钵,世代以花卉种植为业,现已传至第九代,其种植的品种菊、大立菊闻名遐迩。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5年)
卢式心意拳
俗称上海派心意拳,沪上老百姓又喜欢称它为“十大形”,它以鹰熊为两仪,分为八个大杂拳、七十二小手。上世纪30-40年代,其在普陀区逐步形成、发展、壮大,是上海尤其是普陀区境内著名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7年)
长征江南丝竹
长征江南丝竹起源于清同治五年,为民间艺人顾惠卿、朱亦甫创建的“太平桥丝竹班”,后改名为“长征国乐社”。该社创作的作品有《满园春》等民乐合奏,曾多次荣获国家文化部及上海市文化部门颁发的奖牌。
长征道教仪式美术
上海地区的道教仪式美术源头是江南的正一道美术体系,而长征道教仪式美术来自南翔派的仪式美术,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它有服饰美术、纸扎美术、雕塑美术、绘画美术和铺灯美术等五类,构成了完整的仪式美术体系。
真如庙会
真如庙会始于元末明初,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举行。真如庙会会期3至7天不等,正日为四月初八“出会”。庙会期间各类民间活动纷纷登场,包括佛事活动,杂耍、戏曲等文体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等。
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
长征纸艺
长征纸艺起源于当地“民间刺绣纹样”和“节日民间灯彩美化”,早期俗称“花样”、“花样经”或“灯彩”。长征纸艺沿袭了早期“花样”的特点,分为构图、制作、装裱三个主要工艺流程。
海派铁制书画艺术
海派铁制书画艺术起源于安徽芜湖铁画锻制技艺,是指以镀锌铁皮为材料,以经典书画作品为蓝本或自行创作,使之脱离纸质载体,以铁制形象再现。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拓印、裁剪、锻打、整形镶脚、防锈处理、排版装裱等工序。
朱氏绳艺
朱氏绳艺历经了朱氏家族13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韵味十足的“绳”艺作品。作品以腊绳为主要原材料,以热胶和漆为辅料,使用盘筑、包裹、绳结等手段,设计、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绳艺制品。
桃浦十二朝生育礼俗
桃浦十二朝是普陀区桃浦镇民间多年流传下来的生育礼俗,主要内容有:献灶、领喜、寄名、报喜、贺生。据《桃浦乡志》记载,民国时期,婴儿出生之前,亲戚乡邻送“舍妇羹”(产妇礼品)给产妇。出生以后,主家要做红蛋、肉塌饼给送“舍妇羹”的亲戚乡邻。
手绘彩蛋
手绘彩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作过程繁琐,贵在精细与耐心。首先,需选择表皮光洁、质地坚硬的禽类蛋品。其次,经过钻孔、洗净、消毒、风干、打磨、手绘、上光、配座、装裱等十余道工序,一枚艺术彩蛋方能完成。
悦来芳食品制作工艺
悦来芳食品制作工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多年来形成了翻毛月饼、苏式鲜肉月饼、青团、熏鱼等代表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百姓的好评。制作这些传统的食品,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很高,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
红木模型制作技艺
红木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红木模型因形制较小,故被称之为“红木小件”,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们收藏和赏玩。
纸贴画
纸贴画是中国民间剪纸的延续和发展,是利用不同色彩、阴暗、肌理的各色纸材料,运用剪子、胶水和一些自制工具等工具,进行拼贴、组合和重叠粘合5最后形成一副完整的作品。作品主要以花卉、人物、风景、动物等为题材,具有工艺性、绘画性、装饰性等艺术特点。
竹簧
竹簧,又称贴簧、翻簧、反黄、文竹,是中国所独创的工艺之一。竹簧器是竹与木结合的工艺品,外形突破了竹材圆筒形的局限,以木料作胎,器形多样,可随心所欲制作各种日用器物,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
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6年)
真如瓷盘画
真如瓷盘画是在书画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术,融瓷器工艺与书画艺术为一体,显示了普陀真如地区的历史文化魅力。真如瓷盘画是以新彩装饰技法在瓷盘上精心巧构,通过勾、抹、拍、淌、炸等手法,加以沉淀,并经过一次和多次烧制,确保颜彩不变、不退。
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8年)
少林大红拳
少林大红拳起源于嵩山少林寺。20世纪30年代,由山东滕县人王亮臣将此拳流传至上海,并以普陀区长寿里和黄浦区“共舞台”戏院为基地,逐渐向上海市各区县推广发扬,在上海滩形成一定影响。传承至今,已有三代。拳法内容包括徒手拳套、对练、器械、中国式摔跤、擒拿等。
赏石木座配制技艺
赏石木座配制技艺起源于东阳木雕。目前,要分布于浙江东阳和上海普陀。它是以观赏石为主体,选用硬质木材作为底座,经过设计、选料、落榫、毛胚、精雕、打磨、油漆、晾干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作品具有唯一性、独创性,颇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竹丝编
竹丝编制技艺起源于四川。以慈竹为原料,经过刮青、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匀刀等工序,将100斤竹子制作成8两左右的竹丝。通过紧扣瓷、秘藏头等多种编织手法,制作成瓷胎竹编。或是用挑、破、压、拼等多种编织手法编织出栩栩如生的竹丝画。目前竹丝编的传承、展示地点位于普陀区M50创意园内。
真如麦秆画
麦秆画是以麦秆为原材料,通过剪切,拼贴,烙烫等工艺,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来进行创作的民间艺术。上海开埠后,江浙等地的民间艺人将麦秆画带入上海,后经真如民间艺人刘庭禄、刘训古等不断研习,在传统麦秆画技艺中,融入海派绘画艺术,在普陀真如地区逐渐兴盛。
马派皮影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马派皮影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至今130余年。其技艺主要包括皮影制作与皮影表演。普陀是马派皮影传承和收藏的主要地区。
诵芬堂雷存孝氏传统医药生产技艺
诵芬堂雷存孝氏传统医药生产技艺起源于康熙元年,由雷存孝开创诵芬堂药号,历经十五代传人。第五代传人雷大升(字允上)于雍正十二年接掌诵芬堂药号,并以“允上”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自此,雷允上之名与药号诵芬堂合二为一。咸丰十年,第九代传人雷如金携雷允上诵芬堂药铺丸散丹膏细料设店于上海。20世纪初,第十一代传人雷徵明、雷显之编写了《雷允上诵芬堂丸散饮片全集》等药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诵芬堂雷存孝氏传统医药生产技艺。该项目保护单位的注册地在普陀。
风景名胜
普陀区有文物点40余处,涵盖工业遗产、宗教建筑、文教建筑、民居宅邸、革命史迹等各种类型,普陀区段苏州河畔是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拥有中央造币厂旧址、福新面粉厂旧址、江苏药水厂旧址、上海啤酒厂旧址、天利氮气厂旧址等近20处工业遗产。
文化古迹
爱国景点
文教旧址
工业遗产
民居建筑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7年,普陀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1年2月,入选“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市县村镇”。
2021年9月2日,入选全国首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2021年10月25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确定为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2022年1月,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2年4月,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
2022年10月,入选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
2022年12月,入选“第二批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
2023年11月,被确定为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云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北京市
吉林省
吉林省
吉林省
吉林省
吉林省
吉林省
吉林省
吉林省
吉林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四川省
天津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山西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