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 ILS首次由IBM提出,2009年12月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概念。物流是在空间、时间变化中的商品等物质资料的动态状态。
概念
IBM于2009年提出了,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先进、互联和智能三大特征的
供应链,通过
感应器、
RFID标签、
制动器、
GPS和其它设备及系统生成实时信息的“
智慧供应链”概念,紧”更重视将物联网、
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从而提高资源
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创造更丰富
社会价值的综合内涵。
在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
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
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
供水系统人类社会与
物理系统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认为,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
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
信息流快于
实物流。即可通过
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智慧+共享物流
“智慧+共享”物流=智慧化物流智能
技术体系+共享化物流共享互动机制+
降本增效耦合动力机制,并赋予其如下定义:“智慧+共享”物流是指将智慧化和共享化两种理念共同融入现代化
物流运作系统,在降本增效等耦合力机制作用下实现智慧化的物流智能技术体系和共享化的物流共享互动机制之间关联要素相互耦合衔接,推动物流系统主要功能环节
相互适应、耦合协调、相辅相成并最终达成物流运作流程高效智能化、
物流资源高度共享化、物流
系统功能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型物流
运作模式。
物流智慧化和共享化具有天然
耦合“基因”,
共享物流“智慧化”、智慧物流“共享化”是未来物流企业
发展趋势,物流企业的“智慧+共享”耦合运作、共融共生将打破传统行业
企业边界、实现多方
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打造互联共享的智慧共享物流
生态圈。
背景介绍
物流是在空间、时间变化中的商品等
物质资料的动态状态。因此,很大程度上
物流管理是对商品、资料的
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管理。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物流技术流程中,智能终端利用
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激光扫描等
传感技术获取商品的各种属性信息,再通过
通信手段传递到智能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集中统计、分析、管理、共享、利用,从而为物流管理甚至是整体商业经营提供决策支持。
据相关资料,2011年我国
社会物流总额将达158万亿元,
物流总成本占
GDP约18.4%,与1991年的24%相比,
社会物流总费的下降明显,我国
物流行业的进步突出。但是与
欧美发达国家8.9%相比,高出一倍多社会物流总额,也意味着我国的整体
物流成本仍处于高位,物流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物流标准化程度低、缺乏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和
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等成为现阶段物流发展的制约。
在智慧物流概念出世的同一年,国务院《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企业
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积极开发和利用
全球定位系统(
GNSS)、
地理信息系统(GIS)、
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
ETC)、
智能交通系统(
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
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两年后,2011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持续强调,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
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
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
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两项政策都从国家宏观层面,强调了发挥
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在
物流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中国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
无锡提出了“
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
物联网技术。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指示要着力突破
传感网、
物联网关键技术。进入2010年,物联网成为当年“两会”的
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
政府工作报告。据了解,2010年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
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
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
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很多先进的
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 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
技术特征。很多
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
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
RFID、
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
智慧物流理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
华夏物联网总经理
王继祥发表了“物联网推动智慧物流变革”的文章,在业界引起广泛反响。
信息平台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
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提供
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
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具有整合供应链各环节物流信息、物流监管、
物流技术和设备等资源,面向社会用户提供
信息服务、
管理服务、
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基本特征。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三方面的内涵:物流
电子政务平台,用于
政府监管和服务的职能,电子口岸即属于此类;除此之外,还有物流
电子商务平台,用于
供应链一体化网上商业活动;
电子物流平台,用于
物流运输全过程
实时监控管理。
六大作用
智慧物流能大大降低制造业、物流业等各行业的成本,实打实地提高企业的利润,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方通过智慧物流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物流企业便能更节省成本。其关键技术诸如物体标识及标识追踪、
无线定位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实现物流的
智能调度管理、
整合物流核心
业务流程,加强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降低物流消耗,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
流通费用、增加利润。
智慧物流的建设,将加速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打破行业限制,协调
部门利益,实现集约化高效经营,优化社会物流
资源配置。同时,将物流企业整合在一起,将过去分散于多处的
物流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传统物流企业的现代化、专业化和
互补性。此外,这些企业还可以共享基础设施、
配套服务和信息,降低
运营成本和
费用支出,获得
规模效益。
三、为企业生产、采购和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基础
随着RFID技术与
传感器网络的普及,物与物的
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
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
智慧供应链的融合,
企业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
企业经营之中,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
智慧企业。
四、使消费者节约成本,轻松、放心购物
智慧物流通过提供货物源头自助查询和跟踪等多种服务,尤其是对食品类货物的源头查询,能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再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同促进消费,最终对整体市场产生良性影响。
智慧物流可全方位、全程监管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大大节省了相关政府部门的
工作压力的同时,是监管更彻底更透明。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有助于我国
政治体制的改革,精简政府机构,裁汰
冗员,从而削减政府开支。
智慧物流集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体现了现代经济运作特点的需求,即强调
信息流与
物质流快速、高效、通畅地运转,从而降低
社会成本,提高
生产效率,整合
社会资源。
代表
随着物流业不断发展,智慧物流的也从理念走向了实际应用。基于智慧物流理念而建的
成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前最流行的“云计算”技术融入到成都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之中,将大量用
网络连接的计算
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能。
可以说成都物流
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是结合成都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融合
云计算、物联网和
三网融合等最新一代技术,并具备多项独立知识产权,
总投资超亿的
现代物流公共信息示范平台。该平台于2011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作为现代智慧物流公共信息示范平台,
成都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本着立足成都、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
战略目标,将彻底改变
传统物流的
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主要体现在:
一、 信息平台功能更新换代
集在线交易、支付、监管、
信息发布、
产品展示、推广、营销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的物流平台。
融合各条物流具体
工作流,同时在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主体的参与下,建立的一站式集成化服务的物流平台。
三、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导入
成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物流诚信体系,引进第三方担保组织,解决平台承担和
抗风险能力。
在
技术定位上,采用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一代技术,打造的智慧
物流体系的物流平台。
五、全新的信息平台服务体验,业内权威平台
成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带给物流业内从未有过的服务体验,发布的信息在业界具有权威性。
发展方向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
移动互联网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可以说,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
下一站。董宝青表示,“我们要把
数字物流、智慧物流作为
物流信息化的标志语。”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董事长
戴定一表示,
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到一个动态的,实时进行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这个方向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在
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仍然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
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物流信息化的标准问题一直是物流
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要加快研究和制定
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编码、安全和
管理标准,促进
数据层、应用层和交换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衔接,推动物流信息化
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
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系统内
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难以形成完整通畅的供应链,这最终将导致无效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成本和事故上升。
《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末,要致力于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形成,关键的基础性标准、重点行业
应用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和宣贯成效显著。
在具体措施上,要急用先行,推进关键的基础性标准和重点专业、
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宣贯。根据《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食品、药品、纺织品、农资和农产品等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数据层、应用层和交换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衔接。
《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因此提出,要支持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物流
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提高物流信息化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水平。在
装备制造、食品、药品、
危险化学品、烟草等具有
高附加值或需重点监管的行业,开展
物联网应用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