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这一名词,以往气象学上没有定义,是气候变暖而产生的新的气象名词。
气象名词
定义
按此定义,我国自1987年至2004年连续18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1961-1990年
气候平均值,即-4.7℃,故可称连续18年发生了暖冬现象,若按新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即-4.2℃,而1995/1996年和1999/2000年两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分别为-4.3℃和-4.4℃均低于新的气候平均值,就不能算暖冬。故更科学的说法2004年是连续第4个暖冬。
暖冬的标准
根据
国际气象组织的规定,我国于2002年开始启用1971年至2000年这30年冬季(即12月到来年2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常年值(
气候平均值)。冬季冷暖现象可分为暖冬、冷冬和正常冬季三类,具体分类为: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0.5℃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比常年值低0.5℃或以上则为冷冬。其余为正常冬季。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我国日常气候业务中,废除之前所沿用的1971-2000年气候
平均值,开始使用1981-2010年新一轮的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或
气候值。
科学定义
暖冬的概念具有严格的科学定义,是否暖冬一定要看整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是否高于常年值。所以冬季里某一时段出现气温偏高(相对暖和)时,就说是暖冬,另一时段气温偏低(相对寒冷)时,又说是冷冬,那就出现一个冬季既是暖冬,又是冷冬的笑话了。
过去的2006年,在中国全境,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暖冬天气。气温普遍偏高,降雪天气极少。
暖冬的成因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火星增温和地球增
温周期一致,主因是太阳;美国一些科学家也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太阳,1975年~2000年之间,太阳磁循环和
北半球地面温度变化曲线几乎一致;另外,
丹麦天文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宇宙。但是更多人认为
人类活动是导致暖冬形成的主要原因。比较公允的说法认为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前者包括
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则包括
温室气体和
硫化物气溶胶的排放、
土地利用的变化等。工业化(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这主要来源于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
生产过程、农业和
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等。若无“
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而非15℃。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暖冬现象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
气候变暖而形成暖冬的主要原因。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的主要结论。
理论依据
上述结论为全世界的决策者尽快确定
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专家们在长达20多页的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
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连续暖冬渐成趋势。
预测
专家们预测说,到2100年,全球
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
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类活动。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
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污染剧增
从1750年开始,全球
二氧化碳、
甲烷以及
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已经远远超出
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
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
生产活动。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
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
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
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
认知水平大大提高。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至5.8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9厘米至88厘米。
暖冬优点
供暖需要用电,若冬季偏暖,供电压力就会减小。但是,由于冬季冷暖变化不定,气温有所起伏,所以根据天气情况,采取供暖对策,就可以大大节约能源。
大量的数据表明,居民的每日
死亡人数与季节和气温关系十分密切。冬季,老年人受气温的影响最大,如
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和
心脏病这三类疾病的死亡人数在寒冷天气下明显增加。因此,冬季
冷空气不强,天气不十分寒冷,将可以减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率和死亡人数。
由于冬季气温高,即使下雪也会很快融化,不容易在道路上形成积雪,有利于交通。另外,雪融化得快,使用
融雪剂就少,对环境保护也有好处。
对植被生长有利
冬季偏暖对森林的植被生长有利。
暖冬缺点
由于冬季的气温偏高,可使得各种病菌、
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加上使用暖气和空调,
空气干燥,使得人们口干舌燥、嗓子疼、
流鼻血、
皮肤干燥发痒、
火气大等。还会削弱人体
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各种
呼吸道疾病。冬季气温偏高,也降低了
人的本能抗寒体质,
抵抗力下降。
火灾频发
由于暖冬气温相对较高,空气干燥,很容易引发
森林火灾。
农产品病虫害高发
暖冬还会使农业病虫害加重,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并在春天大量繁殖,容易出现大面积虫灾。
不利于春播春耕
暖冬气温高,
蒸发量加大,使干旱加剧,对农作物生长和春播春耕不利
冬季是小麦休眠的季节,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小麦会停止生长,营养成分储存在根部,等到春季返青时,提供足够的养分,但在暖冬时节,
植株内的养分会得不到很好的储存,会保持旺盛的生长。其次
抗寒能力下降,因为温度偏高,小麦生长过旺加之生育进程提前,致使小麦的
抗冻性大大降低。冬末春初的“
倒春寒”极易使返青后的小麦易受冻害,导致减产。
暖冬导致冬季衣物及
冬季运动产品销量惨淡,
营业额亏损,严重者将导致部分商家关门倒闭。
空气污染
暖冬我国多
暖脊活动,暖脊
控制区域容易形成
逆温层,导致地面风力小,扩散条件不利,
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容易堆积,形成
雾霾天气。
生活提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出现暖冬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冬季防寒保暖。因为即使在暖冬的
气候条件下,不排除有强冷空气影响,出现强降温天气。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一旦遇到大的
寒潮和强降温天气情况,需要加强防寒保暖。”
另外,为预防疾病,特别是
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要注意开窗通风,这样能减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预防疾病。在太阳好的天气里,将衣被拿出去晒一晒,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抵御和杀死多种病菌病毒,有效预防
流脑、流感、
麻疹等疾病。
暖冬应对措施
虽然迄今为止,科学家仍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
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以
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
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
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
温室效应。
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
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
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
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
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
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
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
氮氧化物与
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
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
温室效应具备
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
生物能源(Biomass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
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
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
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
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暖冬防病
气象专家表示,由于暖冬的气温比常年略有偏高,这就使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冬天暖和、干燥,加上长时间使用暖气和空调,会使人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各种
呼吸道疾病。如何在暖冬防治这些疾病的发生,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通风换气
建议每天最好开窗换气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但因为室外空气相对较冷,每次通风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多30分钟。用
煤炉取暖和使用
燃气热水器的家庭更要注意安装
通风装置。此外,在室内放一台小型高效
负离子发生器,对保持空气流通和新鲜也是很不错的方法。也可以定期采用
食醋熏蒸、臭氧
紫外线或者点
卫生香等措施给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注意加湿
空气湿度对
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最大。按照国家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冬季室内空气湿度标准为30%~60%。冬天的空气干燥,湿度较低,导致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加上暖气和空调的使用,
室内环境中的湿度往往较低。建议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多喝开水;室内生
炉子或取暖时,可以在炉子上烧一壶水,使水分蒸发;在室内晾一些潮湿的衣服、毛巾等;在地面洒水,放一盆水在室内,使用空气
增湿器或负氧离子发生器等,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增强人体的
舒适度,从而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另外,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或过低,建议保持在16℃~24℃。
加强锻炼
专家提醒,避免或减少冬季
呼吸道疾病的根本办法还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建议锻炼的方法很多,如散步、慢跑、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并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同时,要适当休息,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
心理压力,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还要注意
均衡饮食,少吃
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少去公共场所
由于冬季天气寒冷,门窗封闭较严和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致使室内
二氧化碳浓度比夏季增高。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商场等公共场所,由于人员密度过大,二氧化碳浓度会大量积聚。建议尽量少去“高危场所”和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非去不可时最好戴口罩;注意保持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衣服和被褥等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以及打喷嚏、
咳嗽和清洁鼻子后,都要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经常清洗上
呼吸道,减少细菌、病毒在呼吸道内的存留,如果身边有
流感病人则应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
轻松健康过冬,还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来帮助
净化空气,一些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
有害气体。建议根据自身需求选盆适合自己的植物。
常青藤、
铁树等可吸收苯和有机物;
茶花、
仙客来、
紫罗兰、
晚香玉、
牵牛花、石竹、唐莒蒲等,通过叶片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吊兰、
芦荟、
虎尾兰等能够吸收
甲醛等
有害物质,消除并防止
室内空气污染。有研究表明,在24小时照明的条件下,芦荟可以消灭1立方米空气中90%的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