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是刘慈欣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科幻世界》2002年第1期。
内容简介
《朝闻道》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建造了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科学家们将借助它寻找宇宙的大一统模型。在爱因斯坦赤道即将启动的前一天,主人公丁仪和他的妻女在爱因斯坦赤道中完成了“环球旅行”实验。而当他回到实验室,沉浸于虚幻缥缈的梦境中时,一个比梦还虚幻的场景将其拉回了现实——环绕地球的加速器突然蒸发了。加速器的发射台上长满了青翠欲滴的绿草,与沙漠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此时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宇宙排险者的外星文明。作为高级文明的代言人,他告诉科学家们,加速器运行产生的能量将会导致真空衰败,届时地球、银河、甚至宇宙都将归于毁灭。科学家还从排险者的口中得知他们那里的文明已经获得了宇宙大一统模型,但因为“知识密封原则”无法传达给人类。
为了获得宇宙大一统的奥秘,科学家们决定与排险者做一个交易,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真理,以确保知识密封。最终,排险者答应了,在沙漠上建起了“真理祭坛”,让想要知道宇宙奥秘的科学家们走上祭坛获得真理,随后在十分钟后毁灭。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上了祭坛,化作天空中的明亮火焰越飞越高。科学界的泰斗霍金坐着轮椅颤颤巍巍地登上了祭坛,他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真理祭坛沉默了,排险者脸上的微笑消失了,他悲哀地意识到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殉道仪式宣告结束。很多年后,丁仪的女儿成长为新一代物理学家,她仰望着星空问出了当年霍金的问题。她接着发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她的母亲也和排险者一样茫然无措。
人物介绍
丁仪
未来世界的物理学家丁仪,带着妻子和女儿,利用爱因斯坦赤道进行环球旅行。丁仪在旅行结束时睡着了,他醒来后发现爱因斯坦赤道消失了。这时,一位自称“排险者”的宇宙人表示,是他蒸发了爱因斯坦赤道,原由是人类加速器的实验,会给宇宙带来灾难,甚至会毁灭宇宙。紧迫而又矛盾的时刻,丁仪做出惊人的决定:甘愿为此献出生命,以换取知晓宇宙终极奥秘的短暂时间。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真理祭坛。
松田诚一
松田诚是日本物理学家,他发现加速器被蒸发后通知睡梦中的丁仪,面对加速器的消失,他面色苍白,手微微颤抖,情感波动剧烈。当得知永远无法知道宇宙真理之时,他在草地上瘫坐下来。然而松田诚一最终不顾美丽爱人的自杀式的劝阻,他微笑着、毅然决然地走上了真理祭坛。
霍金先生
霍金先生是物理界学术的权威人物,坐在轮椅上的他行动缓慢,为了获取真理成为了最后一个登上真理祭坛的殉道者。
排险者
排险者看来,地球文明不过是“婴儿”级别的,地球文明的崛起是幼儿在大人监护下的一次玩火,即便这样也非常危险,所以要在出现危险趋势之前,阻止人类文明的演进。排险者来到低级文明的地球,以上帝般的姿态凌驾于人类精英之上,却在被霍金先生问及宇宙终极问题之时,出现了戏剧性的尴尬变脸。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巴塔耶在研究“耗费”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一种关于“献祭”的观点。在原始部落中,他研究分析了阿兹特克人对太阳神的崇拜。阿兹特克人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建造了金字塔,但在金字塔封顶时,他们会用活人献祭。这样的献祭是一种耗费,这种耗费就是要把剩余的能量耗尽, 以此来维持系统的平衡,不至于像现代企业一样,通过不断地非耗费性的扩大再生产积聚大量的财富,从而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平衡。《朝闻道》在三个维度上,回应了巴塔耶关于“献祭”的观点。
首先,那一批批数学家、古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无限盼望能够接近宇宙的真理,计算这种接近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尤其对社会是毫无积极价值的。然而他们为了这种终极真理,宁愿舍弃生命。科学家为了自己的事业奉献一生,这样的叙事故事常常是被社会盛赞的,但是赞扬的是他的奉献带来了该领域的突破和促进整个社会科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是他的牺牲。例如居里夫人在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最后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射线而患白血病死亡。但是小说中的科学家是不符合这样的叙事逻辑的,因为他们的牺牲没有换来相应的社会价值。各国的总统都来试图阻止、劝说这些一意孤行的科学家,但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为了社会生产功用的劝说都是没有用的。巴塔耶认为的献祭就是一种对社会过剩能源的无功用性目的的消耗。
其次,站在宇宙的高度,宇宙排险者用这些地球上高精尖的科学家向终极真理献祭、让他们死亡,是对当时科技有生力量的耗尽,而这种耗尽又不带任何为了促进宇宙或者人类进步的目的,其唯一想法就是为了维持宇宙这个系统的平衡,从而保证这个系统不再重蹈覆辙,再次遭受湮灭的命运。宇宙排险者就像是原始部落的巫师、祭师,他建造的真理祭坛显然就是现代人的“金字塔” ,而终极真理就是现代被献祭的“太阳神” 。这种对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合适的。
第三,从整个时间、空间存在的宏观角度上来讲,不单单是巴塔耶所讲的人类社会中存在一种无理性的消费,在刘慈欣看来,其实整个宇宙、所有的智慧生命都被这样一种献祭的想法驱动着。为了获得终极真理不顾一切,不顾所生存的整个宇宙灭亡的后果,而且所有的智慧文明都是如此。小说中写到的星云文明就是这样灭亡的,而这是他们自愿的,这整个星云文明其实就是一种献祭。在这个层面上,还隐含了一个可怕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表面上被认可了,但是从未被人类真正接受过。这个观点就是宇宙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星球的目的为转移的,无论是人类还是星云文明,或者任何一种物种要干什么,影响的始终只有自身,宇宙、世界仍会在它的轨迹上毫无偏差地运行。就像星云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经过创世级别的爆炸后,宇宙仍然继续运动,在它的体内仍孕育着其他各种文明,这就是地球现状的写照。
艺术特色
刘慈欣的作品常常以表现技术的宏大美感为宗旨,呈现出硬科幻的典型范式。在《朝闻道》中,技术之美虽也层出不穷,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维界限,然而一种更为形而上的概念凌驾于科技之上,成就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小说中,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故事的架构,甚至其中更深层的寓意和思考全部基于对人类求知精神的礼赞,正如这部作品的题目一样展现了一种崇高和超脱之美。
小说通过巧妙的构思,完整的情节叙述,对技术的精细描绘,极富张力的冲突处理,贯穿始终的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成为不亚于长篇巨制的宏大作品。整部作品由“朝闻道”这一名句起势逐步架构起一个概念化的故事,是对不懈追求科学极致的一群科技狂人的精神礼赞。不过也因为这种明确的意向性,作品中科技思维显得不足。
故事的尾声,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物理学家的文文(丁仪的女儿)再次问起了“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标志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因为一批科学精英的消逝而止步,而是不断地发挥着巨大的好奇心。仰望星空,探寻宇宙大一统的奥秘。这也是刘慈欣希望看到的结果。
作品评价
读完《朝闻道》时,立即会想到《论语·里仁》里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大道,若是一早听到,即便晚上死了也没啥遗憾,即如是。刘慈欣站在未来的时间点上对“朝闻道”做出解释,以小说中丁仪的牺牲行为彰显“大道”价值,正契合了该小说主题:人生价值选择的矛盾与终极意义。(《银川日报》评)
在《朝闻道》中,刘慈欣虚构了为了获得宇宙终极奥秘而献身的科学家们。他们将向宇宙提出一个问题,但在得知答案后被宇宙毁灭。最后一位走上“真理祭坛”的就是霍金。他向宇宙提出的问题是:“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连宇宙都不知道的“终极”之问。由于宇宙无法回答,霍金也没有被宇宙毁灭。刘慈欣通过虚构的“霍金”为人类保留了一点信心,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宇宙可能是没有目的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文学评论家
杜学文评)
作者简介
刘慈欣,男,1963年6月出生,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已发表7部长篇小说、10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1部评论集以及部分评论文章;其作品曾获得
银河奖、
赵树理文学奖、
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多个奖项。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作品《
三体》英文版获得第73届
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亚洲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