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后王士菁、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
简介
取名缘起
“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鲁迅语)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
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
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周刊
未名社主办的《
莽原》周刊,1925年 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
北京《
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 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
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
1928年1月10日《未名》半月刊创刊,
李霁野等编辑,
北京未名社
出版社发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 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
活动
未名社活动以译介
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翻译的作品起先以
俄国、
北欧、
英国文学居多,后来又努力介绍
苏联文学。1928年 4月,曾被
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
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
叫嚣的小团体”(《且介亭杂文末编·
曹靖华译〈
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E.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介绍了望·蔼覃(F.Van Eeden),介绍了爱伦堡(I.Ehrenburg)的《
烟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
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
丛芜的《
君山》,静农的《
地之子》和
《建塔者》,我的《
朝花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
韦素园君》)。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成立
未名社于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其成员主要有
韦素园、
台静农、
曹靖华、
李霁野、
韦丛芜等。
这是一个着重于
翻译和介绍
外国文学,尤其是
俄罗斯和
苏联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丛书》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
台静农的小说集《
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团体概述
未名社主办的
《莽原》周刊,1925年4月24日创刊,由鲁迅主编,附载于北京
《京报》,出至第32期休刊。1926年1月10日,改为半月刊出版,由该社发行,先后由鲁迅、
韦素园主编,出至第48期停刊。
1928年1月10日
《未名》半月刊创刊,李霁野等编辑,北京未名社出版社发行。1930年4月30日出至第2卷第9至第12期合刊号后停刊。
内容
未名社活动以译介
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翻译的作品起先以
俄国、
北欧、
英国文学居多,后来又努力介绍
苏联文学。1928年4月,曾被
北洋军阀政府以“共产党机关”罪名一度查封。鲁迅评价未名社“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N.Gogol),陀思妥也夫斯基(E.Dostoevsky),安特列夫(L.Andreev),介绍了望·蔼覃(F.VanEeden),
介绍了
爱伦堡(I.Ehrenburg)的
《烟袋》和拉夫列涅夫(B.Lavrenev)的
《第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 ,其中有
丛芜的
《君山》,静农的
《地之子》和
《建塔者》,
《朝花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1931年春,未名社因经济困难和思想分歧,有结束之议,鲁迅遂声明退出。1933年春,该社在京、沪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未名社及未名社出版部名义取消”。
涌现原因
大量
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的涌现是“五四”后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有这样三个方面:
革命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对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警醒作用。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觉醒之后希望拿起笔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并且亲身参加这一以文艺为手段的
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职业
随着近代城市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广大市民对文学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之
科举制度废除以后,
仕途已不再是
中国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因而不少人开始把文学研究和创作作为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
思想观点
“五四”以后,西方近代各种
政治、
伦理、哲学学说和
艺术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不同程度地为从事文学事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因此,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也就有同有异。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比较接近的自然要结为团体,开辟自己的园地,以便与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相异的同行们竞争。
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五四”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文学结社和创办文学刊物的高潮。在这一高潮的促进下,作者队伍迅速扩大,作品数量显著增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也在合作与竞争中迅速形成并得到发展。
主要贡献
五四时期社团蜂起,百家争鸣,不仅有新文学激进派与保守派、中间派之争,而且新文学阵营内部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冲突。但无论社会发展观、文学观及审美取向有着怎样的歧异,对待文学
翻译却都充满热情,文学
翻译是五四时期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 众多社团、流派、译者对
翻译对象的选择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总体上对从古至今的东西方文学都有涉猎,视野十分广阔。从时段来看,以18世纪以来的文学为主,最近延伸到与五四时期同步的俄苏赤色文学;远则有
文艺复兴时期的
但丁、
莎士比亚、
莫里哀等,更远还有
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伊索寓言等。从
国家、
民族来看,既有被损害的弱小者,也有强势者。五四之前,东西方文学的
翻译失衡,除了有限的
日本文学翻译之外,译坛几乎是西方文学的天下。后来,东方文学的分量逐渐加重,日本文学的
翻译剧增。从创作方法来看,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与颓废主义等,以及多种创作方法交织融会、色彩斑驳的众多作家。文体形式丰富多样,雅俗兼备;艺术风格姹紫嫣红,千姿百态。
在
翻译文学的启迪之下,
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空间与艺术形式得到极大的拓展。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走上文学舞台,女性世界得到本色的表现,个性与人性得以自由的伸展,
心理世界得到深邃而细致的发掘,景物描写成为小说富于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审美打破中和之美至上的传统理想,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多样风格。
自由体诗、
散文诗、絮语散文、
报告文学、
心理小说、
话剧、
电影剧本等新颖的文体形式,在中国
文坛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翻译还为中国文坛打开了一个新奇绚丽的儿童文学天地,儿童乃至成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品味审美怡悦自不必说,作家也从中获得了
儿童文学创作的范型和艺术灵感产生的媒质。可以说没有外国儿童文学
翻译,就没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著作的
翻译,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学
翻译推动白话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载体迅速走向成熟,实现了
胡适所设定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其重要意义不可低估,它不仅有利于全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为
台湾、
香港、
澳门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巨大的凝聚力。
翻译文学与在其影响下茁壮成长的新文学一道向世界表明:中国现代文学正在追赶世界文学潮流,成为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译文学不仅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范型,而且为整个社会不断提供有生命力的话题,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如此丰富、如此重要的
翻译文学,理当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主要人物
鲁迅(1881-1936),清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
浙江省
绍兴府
会稽县(今
绍兴市)
东昌坊口。原名
周樟寿,号豫山,后改名为
周树人,号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是中国的
文学家、
思想家和
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母亲是
鲁瑞,父亲是
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
小说,
散文,
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
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
南京求学,先入
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
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
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
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
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
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
《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1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
《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
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
《新生》,未果,转而在
《河南》杂志发表
《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
周作人合译
《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
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
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
《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
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
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
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
《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辟了白话小说之先河。
1926年8月,因支持
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
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
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
广州,在
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
上海,开始与其学生
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
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
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
《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
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
《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
《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
沈钧儒手书)三个字。葬于
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
虹口公园,
毛泽东为重建的
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
《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 《鲁迅译文集》(十卷),
《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
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
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
《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
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台静农(1902-1990),
安徽霍丘(今霍邱)人,原名传严,字伯简,晚年号静者,笔名青曲、
孔嘉、释耒、
白简等,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肄业。1922年1月,
台静农在上海
《民国日报·觉悟》发表处女作——新诗
《宝刀》,从此开始他多姿多彩的文学生涯。他是二十年代新文学社团“明天社”和“未名社”成员,与鲁迅关系密切。
他的小说创作成就很高,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
《地之子》(1928年11月未名社社版)和(建塔者)(1930年8月未名社社版),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经描写故乡安徽一带的风俗人情见长,兼具犀利批判和悲悯情怀,被文学史家誉为乡土写实派的杰出代表。
台静农还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1926年7月未名社社版),为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部评论鲁迅的专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