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之,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11月7日,江苏宜兴人,中国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
1983年8月至1986年6月,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学硕士;
1987年8月至1990年6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文学博士;
1992年6月-1993年5月,德里大学(Delhi University)梵文系、佛教学系访问学者;
1994年1月-1995年5月,美国CSCC(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基金,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亚洲与中东学系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1988年12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助教、讲师;
1990年6月-1992年6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讲师;
1992年6月-1994年9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副教授;
1993年1月-1993年5月,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
1994年10月-1995年4月,美国费城Swarthmore College兼任讲;
1994年10月-1998年9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
1995年-1998年,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所长;
1997年1月-1997年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与中东学系访问教授;
1999年10月-2002年3月,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2000年6月-2000年8月,挪威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亚洲学系客座教授;
2002年3月-2003年2月,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科外籍教授;
专业兼职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训诂学会理事;
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语言组组长;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四川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汉语史,佛教汉语,中印文化交流史。
学术兼职
四川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浙江大学中古与近代汉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编委;
《中国语言学论坛》编委。
人物事件
2017年6月11日-12日,应兰州城市学院科研处、文史学院、甘肃方言研究所的邀请,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讲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朱庆之教授分别做了《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和《陶渊明文学语汇中的佛教影响》的两场学术报告。
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的报告中,朱庆之教授首先提到永恒的变化是语言最基本的特质之一,语言接触是推动语言变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语言间的接触,包括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的接触。另一种是同一语言内部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接触。紧接着,朱教授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以佛教汉语的相关研究来说明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之间的关系。
在《陶渊明文学语汇中的佛教影响》报告中,朱庆之对东汉至东晋反一佛经时创造的双音节、多音节“尘族词”进行了列表分析,重点讨论了佛教汉语影响下陶渊明诗文中的8个“尘族词”。
2019年10月10日,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朱庆之教授应“汉语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实证研究创新平台”(17PT02)之邀,做学术讲座,讲座题目为“理论与方法:汉语历史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书面语研究”。
本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朱庆之首先以他和他的博士生的研究为引子,说明书面语(文言文)在汉语史研究中的意义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次,朱庆之指出当代汉语史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重北方通语史,轻东南方言史;二是重口语(白话)资料,轻书面语(文言)资料。这反映了当代汉语史研究的不足,应当引起重视。本讲座着重于从理论和方法上讨论汉语书面语研究对整个汉语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再次,朱庆之谈到汉语的语体构成分为口语和书面语,简要讲述了二者的历史分化,特别提到接触语言学和汉译佛经语言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最后,朱庆之总结,相对于口语史(白话史)而言,文言史的研究还处在荜路蓝缕的阶段,我们对各个共时层面整体性或系统性的面貌还不甚了解,这是目前研究的当务之急。
2022年5月8日下午三点,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应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邀请,主讲“语言与文献名家”国际高端论坛第11期(线上)。
本次讲座以“中古汉语研究的学术史介绍”为主题,共分为“引子”“从‘古代汉语研究’到‘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近代汉语的来源研究与中古汉语研究领域的分立”“中古汉语的溯源研究与佛教汉语研究领域的出现”“历史语言学研究与现代汉语研究”“语文学与语言学”等六个部分,朱庆之教授重点讲解了前面四个部分的内容。
朱庆之教授首先介绍了学术史的概念,并以此为引,列举历代语言学家的探索历程和成果,深入浅出,融汇古今,贯通中西。随后,朱教授介绍了语言学研究从古代汉语研究发展至汉语历史研究的过程,并介绍了与中古汉语研究相关的两个问题。
沿着之前的线索,朱庆之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详细梳理了与中古汉语研究相关的两个问题。为与会师生讲解了近代汉语溯源研究与中古汉语研究分立的原由和发展历程,并介绍了中古汉语溯源研究与佛教汉语研究的关系。
最后,朱庆之借
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总结了历史语言学研究与现代汉语研究的关系,并对语言学和语文学的关系进行辨析。
2023年11月4日至5日,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主办的第二届“域外汉籍研究工作坊”顺利召开,来自海内外30余位学者齐聚文珠,围绕主题“域外汉文文献对古汉语研究的价值”展开研讨。11月4日上午,会议开幕式于海琴六号C103顺利举行,香港教育大学中文系朱庆之教授致开幕辞。
在朱庆之教授的开幕辞中,他结合自身研究汉译佛经的学术经验,以历史语言学、语言接触理论为例指出理论指导对文献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强调了域外汉文文献对汉语研究的重要价值。最后,朱庆之表达了祝愿各位同行学术研究顺利发展的的期待。
香港教育大学朱庆之教授关注到传统汉语史中书面语研究的不足,从语言接触理论的角度探讨古代汉语书面语和书面语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人物观点
朱庆之从佛教汉语的基本面貌入手,强调汉译佛经是高度口语化的材料,研究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提出,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是梵汉对勘,即通过对勘,发掘在佛经汉译过程中首创的新形式,其为解释汉语史中新出现的词汇、语法现象提供重要的例证。他通过介绍利用佛教汉语研究的部分成果,比如“爹爹”的来源,“过去、现在、未来”的来源,“将无”的解释以及汉语名词和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们”的来源等等,鲜明又直观地解释了梵汉对勘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朱庆之指出,汉语的名词和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产生是汉语语法史的重要发展,然而根据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作为典型的类标记(量词)语言,汉语是本来不必再发展出复数标记的。他认为,汉语的复数标记并非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与印欧语发生语言接触(印度佛经翻译)的产物。他还讲解了汉语共同语复数标记“—们”与中古时期佛教汉语中表示复数的“—辈”的关系,并用梵汉对勘的材料证明了这个“—辈”的来源和意义。朱庆之教授《从“阴”变“阳”和从“辈”到“懑”——北方汉语表人名词和人称代词复数标记“们”的历史音韵学讨论》一文从历史语音演变的角度,提出了复数词尾“们”源自“辈”的观点。
朱庆之从自己在印度德里大学梵文系与佛教学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学系等国外做访问的经历说起,追溯汉语与佛教的渊源。他说:“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在于能够吸引外来文化,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印度与中国地缘最近,因此两者的文化互相影响也较深,其影响的主要方式是佛经翻译和商业活动。”
朱庆之表示,印度佛经有“相扑”一词,而中国各朝代的壁画和文献中也经常出现“相扑”,说明中国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金莲”以及“金莲”的故事也来源于印度佛经故事。他用佛经中鹿母夫人的故事同汉语中三寸金莲的故事,来印证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朱庆之认为,印度医学对中国医学肯定有影响,中药牛黄在印度医学里很早就出现了。
朱庆之教授通过如“差强人意”,“望洋兴叹”,“罄竹难书”等例子,指出误用就是语言使用者不按社会习惯或已有的规则使用语言的现象,误用主要发生在无意义或被动情形之下,有时也可能是有意或者主动的,比如为了修辞或追求新奇等的需要。他指出语言史揭示了语言在不同共时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变化,揭示了导致变化的原因和总结变化的规律,而汉语史旨在继续挖掘语言事实的同时更多的经历对已知的语言事实的来源进行解释。
朱庆之认为,汉语词汇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现象,决定了汉代以后汉语词汇的整个面貌。双音节词成为汉语词汇的基本与语音形式,这个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双音化是研究和解释汉语词汇历史发展变化原因的一把关键钥匙,中古以降汉语词汇的种种变化都可能与受双音节语音形式的制约有关。与上古单音节形式相比,双音化为汉语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词形到词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空间,汉语词汇的许多变化都可以从双音化中得到解释。
主讲课程
(1)古代汉语
(2)汉语词汇史
(3)佛典语言研究
(4)冥祥记研究
(5)世说新语研究
(6)祖堂集研究
(7)中印文化交流史
研究方向
汉语史,佛教汉语,中印文化交流史。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人才培养
(1)1993年-1996年,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硕士生2名;
(2)1997年-2000年,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生3名;
主要专业出版物
1989年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成都;
“莲花”的文化内涵,《文史杂志》第3期,成都;
释“悲”“哀”,《文史知识》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
“敢”有“凡”义及其原因,《古汉语研究》第2期,长沙。
1990年
佛经翻译与中古汉语二题,《中国语文》第2期,北京;
《仪礼》“竹簋方”辨正,《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第1期,长春;
词语溯源二例─“步步生莲华”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文史知识》第6期,中华书局,北京;
“野马”义证,《古汉语研究》第2期,长沙;
1991年
魏晋南北朝佛典中的特殊疑问词,《语言研究》第1期,武汉;
“将无”考,《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
1992年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专著),1992年6月,文津出版社,台北;
书评:读《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方一新、王云路),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长沙,页8-12;
佛教汉语研究の第一步(末木文士美),东方,1993年第12期,东京,页28-30;
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关於句末疑问语气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
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第4期,北京;
又收入《中国语文四十周年纪念刊文集》,1993年,商务印书馆;
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金莲”语事考原,《文史》第35辑,1992年,中华书局,北京;
1993年
汉译佛典语文中的原典影响初探,《中国语文》第5期,北京;
1994年
汉语外来词二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北京语言学院;
佛典与《孔雀东南飞》,《原学》第1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醍醐”“三昧”的早期用例─兼谈汉语佛教用语的溯源,《文史知识》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
1995年
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以KERN英译《法华经》为例,《学术集林》第6辑,上海远东出版社;
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
Some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Early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Sino-Platonic;
Papers,No. 66,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USA;
1996年
谈谈我的佛教汉语研究,《文史知识》第2期,中华书局,北京;
“加持”考源,《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年
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五个语言学证据,《学术集林》第11辑,上海远东出版社;
敦煌变文中的“助”与“助喜”,《中国语文》第3期,北京;
敦煌变文诗体文“换言”现象及其来源,《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
佛教汉语的“时”和“时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书社;
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罗杰瑞、柯蔚南作,朱庆之译),《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集,巴蜀书社;
1999年
佛典与汉语音韵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集,巴蜀书社;
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与雷汉卿合作),《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
2000年
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从梵汉《法华经》看“偈”“颂”的所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书社;
2001年
王梵志诗“脆风坏”考,《中国语文》第6期,商务印书馆;
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24辑,商务印书馆。获2002年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2年
梵汉《法华经》中的“偈”“颂”和“偈颂”,《华林》第2卷,中华书局;
王梵志诗“八难”“八字”考,《中国禅学》第1卷,中华书局;
“泥日”“泥曰”与“泥洹”,《纪念王力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汉语外来词研究杂谈,韩国中国学研究会编《中国学研究》第22辑,中国学研究会;
汉译佛经与佛教混合汉语,《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第4辑,韩国敦煌学会,2002年5月;
研究项目
实用中古汉语词典(中文本与英文本),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Mair教授合作;
汉语史研究计算机语料库(1亿字),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Mair教授合作;
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中文索引,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Mair教授合作。
获奖记录
1997: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基金:汉语词源词典;
1995:专著《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4:论文《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获首届全国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
1994: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
1993: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基金,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研究;
1992:中印文化交流项目印度政府奖学金,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印度德里大学进修梵文、巴利文和佛教文献学;
1991: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佛典律藏词汇研究;
1991:四川省“八五”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