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谷脑河,系长江支流岷江的上游支流。古名沱水。位于四川省中部。发源于鹧鸪山的南麓,经阿坝自治州的理县、汶川县,在汶川县威州镇汇入岷江。全长158公里,流域面积4629平方公里。杂谷脑河支流众多,大部分属短小的沟谷,主要有:米亚罗沟、孟董沟、三岔沟等。
名称由来
杂谷脑河古名沱水(“陀江”或“沱江”)。(据《理番厅志》载:沱水源出梭磨土司直固雪山—名鹧鸪山。按:《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谓皆源出于江而别流,别而复合于江者也。)自江水溢出,别为支流者,皆名曰沱,故名沱水。因流经理县县城重镇杂谷脑,故名杂谷脑河。
干流概况
杂谷脑河,位于四川省中部。发源于
鹧鸪山的南麓,经
理县境内的米亚罗、杂谷脑、薛城等地,而后进入
汶川县,在威州镇汇入
岷江。全长158公里(《理县志》称157.4公里),流域面积4629平方公里(《汶川县志》称4630平方公里)。
在理县,杂谷脑河发源地位于县境鹧鸪山南麓的红水沟,从海拔4451米高处奔流而下,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县境。自西向东流经米亚罗、夹壁、沙坝、朴头、农家乐、甘堡、薛城、木卡、通化、桃坪10个乡(镇)。东流至古城后,转向东北入汶川县。流经理县长度146.4公里、流经汶川县长度为11公里。
下游汶川县境,杂谷脑河流经长度仅11公里,全在威州镇(汶川县城),在威州汇入岷江。在汶川境内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316.58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杂谷脑河支流众多,水网呈叶脉状,水流湍急,落差大,流量随雨季而变化,水域面积广,水能资源丰富,水利、水电开发利用潜力大。
杂谷脑河多年平均流量9.9-122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为51.9公斤/立方米。历史最高水位为1337.41米,实测最高水位为1335.51米(1971年6月19日)。最枯水位为1332.32米(1971年3月26日),常年水位1333.915米(桑坪水文站测),最大流量为67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23.6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91.9立方米/秒~122立方米/秒,最大洪水流量为929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6.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4.5亿立方米。流速最快为6.25米/秒。最大含沙量为0.95公斤/立方米。
主要支流
杂谷脑河在理县境内的大小支流共有246条,其中有10条与10个海子(包括蒲溪海子)相连,由主河道南北直接汇入的有68条。在杂谷脑河北面共有大小支流123条(其中有6条支流与6个海子相连),直接汇入主河道的30条,其主要支流有以下6条:
径流
曾头沟,主沟全长15公里,由大宝山$筹三条支流汇集,到桃坪乡的桃坪村直流入杂谷脑河。
三岔沟,主沟全长33.4公里,有清水岩沟、罗锅尔沟、金长沟、松寨沟等16条大小支流汇集。到通化乡的卡子村直流入杂谷脑河。
孟董沟,主沟全长29公里,有小寨沟、査古沟、拉斯沟、麦尔基、半枯(2条支流有2个海子相连)、高桥沟(有一个海子相连)、柏树桥沟、白杨沟、木厂沟、老君沟(支流有一海子相连)、木达寨沟(有一海子相连)、老鸦寨沟(有甲尔猛错海子相连)等16条大小支流汇集,途经上孟乡的刮托寨、日波寨、日七寨、塔斯坝、绿叶村,经下孟乡的四门关、三家寨、四马六口、回龙桥,经薛城乡的沙金村直流入杂谷脑河。
打色尔,主沟全长17.3公里,由三条大小支流汇集,途经各尔寨、石灰窑直流入杂谷脑河。
大沟,主沟全长27.3公里,由正沟、大坪、鱼海子等13条大小支流汇集,直流入杂谷脑河。
米亚罗沟,主沟全长31.3公里,主要由红水沟、珊瑚沟等13条大小支流汇集到米亚罗镇直流入杂谷脑河。
在杂谷脑河南面共有大小支流123条(其中有4条支流与4个海子相通),直接汇入主河道的有38条,其主要的支流有以下7条:
蒲溪沟,主沟全长19.3公里,由大小支流15条汇集(其中有主沟与海子相通),经蒲溪沟口公路桥直接流入杂谷脑河。
胆扎木沟,主沟全长12.1公里,由五条支流汇集,到农家乐乡营盘街村直接流入杂谷脑河。
甲石口沟,主沟全长15.6公里,水源与终年积雪的雪山相连,由大小8条支流汇集,经甲石口村流入杂谷脑河。
梭罗沟,主沟全长32公里,由毕棚沟、牛心沟(支流有海子相连)、红军沟(支流有海子相连)、大黄棚子沟、牛厂沟、庄房沟等大小28条支流汇集。经四南达村直流入杂谷脑河。
九架棚沟,主沟全长24.1公里,由海子沟等大小9条支流汇集直流入杂谷脑河。
黄土梁沟,主沟全长20.5公里,由上座棚、下座棚、红桥等大小15条支流汇集,经猛古、沪杆桥入杂谷脑河。
十八拐,主沟全长18.3公里,由两河沟、案板沟等大小8条支流(有一海子与支流相连)汇集,到十八拐直接流入杂谷脑河。
龙溪沟,在汶川县境西北龙溪乡境内,发源于与茂县界山黄土梁子和龙池梁子南麓,海拔4200至4300余米,是杂谷脑河的支流,流向从北至南。东岸为龙门山余脉,西岸为邛崃山余脉,全长25.8公里,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09.6‰。巴夺以下比降84.7%。。龙溪沟介于干旱少雨区向多雨区变化的地段,上游降雨多,下游降雨少。上游多原始森林植被,补给水源充足。有20条支沟,巴夺以上12条,以下8条。主沟切割深度大,常年平均流量2.81立方米/秒。龙溪沟上游阿尔沟,发源处有龙池(高山湖),位于北纬31度42分、东经103度33分之间。沟内森林植被良好,飞瀑流涧,湖光五采,景色绚丽。
湖泊
杂谷脑河流域,较大湖泊有:长海子,长1.04公里、宽0.52公里,海子周围属乱石堆积,水深不见底。 沙坝乡东面有 “鱼海子” 2个,大者长为 0.91公里,宽 为 0.65公里,海子内鱼甚多,鱼海子面积约100余亩。湖水幽静、清波碧水平如镜,游鱼成群,大者长盈尺,重约几公斤,鱼体为黑色,无甲,肉质较粗,鱼胆有毒。传说此海子的鱼为古天神之放生鱼。北面有错朗海子。薛城乡北面有小沟九龙池。
治理开发
灌溉工程
龙溪水渠1965年初,龙溪乡龙溪褰全队抽出百多人,苦战一冬春,建成了1.5公里长的水渠,把沟水引到羌寨,使400亩农田得到灌溉,又种植200亩苹果园。到1985年,龙溪村粮食总产量达50万斤、苹果30万斤、花椒二、三千斤。
蓄水工程
在高半山水源不足地区,利用田坎地角修筑蓄水塘,与引水渠,提灌站配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补水措施。经统计,解放前全县用于灌溉的水塘2口,蓄水量142.8立方米。解放后,到1990年全县共筑水塘61口,总蓄水量27242立方米。水塘具有分布广,建筑灵活,使用维护方便,复蓄次数多等特点。在大旱之年确保了粮食丰收
桃坪乡热哈各哥水塘。建于1958年10月,但未进行防渗处理,渗漏严重,水量损失大。1974年6月进行防渗改造,当年完工,设计灌面50亩,国家投资5500元,集体投劳3000个。
通化乡西山村水田组的博格水塘。蓄水量275.4立方米,建于1958年,有效灌面58.5亩。西山村惜水如油,水田组的农田灌溉全靠水塘积水。村民一年四季不分天晴下雨,都将塘水灌于地中,以防干旱。村里制定严格的用水制度,塘水由村领导或指定的专人管理,村民灌地用水以分钟计算,各用水户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水灌地。若有违反用水制度者,按村规民约严处。
下孟乡欧苏大水塘建于1975年7月,为水渠配套工程,蓄水量1249.3立方米,设计灌面120亩,有效灌面80亩。欧苏水塘地处半山,水源奇缺,渠道引水量甚小,不能自流灌溉,水塘积夜间水量,集中灌溉。
水电工程
杂谷脑河水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民国35年(1946年)农历3月,刚佳容与雷伯和等人从外地购回一台旧汽车发动机、发电机和用电器材,在薛城龙王庙建起了理县第一座微型电站,于8月中秋发电成功。当时由于资金和油料短缺,电站于民国36年(1947年)停止发电。同年底由刚佳容等人集资,在打色尔沟右岸杂谷脑上寨兴建第一座小型水电站,装机一台15千瓦,取名为“启明电灯公司”,为杂谷脑街居民照明供电。电站采用自制的木质输水管道和木质水轮机,发电机是一台老式美国旧电机(1953年报废)。
1950年后,小水电站经过40年的建设,走过了3个发展时期。1953年县政府建设科在打色尔沟右岸、杂谷脑街边(今川西林业局职工医院大门旁)兴建了一座自制木质水轮机电站,装机1台,20千瓦,为县机关及居民供电。3年后由于水轮机出力不足,用电负荷增加较快,电站不能满足用电需求,1956年在杂谷脑增加一台4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以补充电力不足。1958年农家乐区集资在胆扎木沟口建成一座20千瓦的木质水轮机电站,为农家乐二大队及县城新街供电。
1966年农家乐乡三大队建成理县第一座川—40型水轮泵电站,装机一台20千瓦,从此告别了木质水轮机时代。1966年至1980年乡村电站蓬勃发展。14年中,从以解决县城及主要区乡照明为重点转向广大农村村寨照明,电站建设技术趋于成熟,主机以采用木质水轮机,发展到国产系列产品;电站设计水头从3米提高到31米;装机容量从20千瓦增加到150千瓦。
杂谷脑河干流实行了“一库七级”梯级开发,各梯级电站从上到下依次为:狮子坪水电站(龙头水库)、红叶二级电站、理县水电站、危关水电站、甘堡水电站、薛城水电站、古城水电站、桑坪水电站。后在古城水电站和桑坪水电站之间建设了下庄水电站,形成以狮子坪龙头水库为首的九级开发,杂谷脑河干流平均间隔约18公里就会有一座水电站。在杂谷脑河的支流,诸如孟屯河、梭罗沟河、打色尔沟等也进行了梯级开发。到2013年,全流域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各种规模水电站共50余座。其中最大的是下庄电厂,发电量达6370千瓦。
主要电站
板子沟电站:为县办国营电站。建于杂谷脑左岸县城下游12公里处的甘堡乡甘堡村甲皮河坝。取水于日落沟的板子沟磨房,属径流引水式高水头电站,集中杂谷脑河的曰落沟口至甲皮段与日落沟的板子沟至沟口的两部分落差。设计水头343米,引用流量1.5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台4000千瓦,年发电量2144万千瓦时。于1988年5月20日动工兴建,1990年6月22日凌晨1点并网发电。1990年发电量1390万千瓦时。
农家乐电站:选址于打色尔沟右岸杂谷脑河左岸一级阶地,厂址距县城中心一公里,与杂谷脑水文站隔墙相邻,是农家乐乡八村联合修建的电站。装机容量3台共820千瓦,属径流式高水头电站,设计水头160米,引用流量0.71立方米/秒。1979年6月15日破土动工,1980年11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83年工程全部竣工。供县城电热及农象乐乡各村生活用电,1990年11月3日与县内10千伏网络并网运行,年发电量426万千瓦时。
夹壁电站:是夹壁乡及各村集资兴办的电站。位于杂谷脑河右岸,距夹壁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电站设计装机2台共150千瓦,升压变压器1台200千伏安,供电于米亚罗镇、夹壁乡政府及附近村组,高压输电9公里。属低坝(闸坝)无调节引水式电站,取水于杂谷脑河,设计水头4.5米,引用流量5.2立方米/秒。1976年12月动工(施工期间,杂谷脑河洪水猛涨,将正在安装的泄洪孤形闸门冲走,损坏闸墩)经过17个月的施工,1978年5月建成投产。
朴头乡电站:是该乡各村联办的乡骨干电站。位于梭罗沟下游左岸,距沟口约3公里。电站属无坝引水式低水头电站,由县农机水电局勘测、设计及施工指导。设计水头6.5米,引用流量3.36立方米/秒,装机2台共15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8万千瓦时。1979年4月动工兴建,1980年10月建成发电。
上孟乡老君沟电站:是该乡企业办的骨干电站。选址于老君沟沟口右岸,距乡政府住地1公里。1986年10月动工兴建,1987年11月建成发电。为低坝无调节(砼重力滚水坝)引水式中水头电站,设计水头30米,引用流量0·9立方米/秒,总装机1台200千瓦,年发电量为157.6千瓦时,为上孟乡机关、乡企业、塔斯、日波、木尼村供电。
甲石口电站:是川西林业局的骨干电站。引水于朴头乡甲石口沟,建于杂谷脑河右岸一级阶地,与朴头乡政府300米,始建于066年。197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86年第二台机组投产,同年又建成甲石口至薛城35千伏输电线路。1987年4月28日与州属下庄电厂并网运行。引水式电站,设计水头203米,引用流量1.38立方米/秒,装机2台共2500千瓦,年发电量为1584万千瓦时。1990年发电量1530千瓦时。
甘堡电厂:厂址位于杂谷脑河中游左岸,厂房与甘堡乡政府隔河相望,距杂谷脑镇10公里,距成都192公里。甘堡电厂由成都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水电部第十工程局中标修建。于1988年5月1日动工,1990年7月15日电站第一台机组投运输电并入成都电网,1990年8月12日3台机组全部发电。总装机3台2.55万千瓦,主要设计参数:设计水头69.4米,引用流量46立方米/秒,年平均发电量1.839亿千瓦时,年利用小时为7210小时。1990年7月15日阿坝州甘堡电厂成立,年发电量6128.6万度。
下庄电站:位于汶川县克枯乡下庄村,引杂谷脑河水发电,总装机5台,容量6470千瓦,年发;电量2424万千瓦小时。下庄电站于1960年1月建成发电,当时装机1台,容量1360千瓦。1965年2号机1360千瓦投产发电。1973年和1978年,又扩建安装3台机组、容量3750千瓦,全部竣工投产。下庄电站系引水式电站,由拦河闸进水,引水渠长1448米,水头22米,引用流量40立方米/秒。下庄电站重点供区是威州镇和七盘沟工矿区,还供克枯、威州、雁门、玉龙和绵颀5个乡的农村用电。
流域概况
地理环境
杂谷脑河流域大部分区域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时有发生,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旅游资源
杂谷脑河沿岸,有:
米亚罗红叶、
古尔沟温泉、
鹧鸪山雪景、
毕棚沟、龙胆沟瀑布、羌村藏寨、佛教寺庙等沿线景观,旅游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