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1871年3月26日-1936年12月22日),原名继武,派名新业,亦名木,字直绳,号任庵。四川省邻水县太安乡太安里柑子铺李家坝人(今柑子乡活水沟桅子湾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
人物生平
捐官入仕
清
同治十年二月初六日(1871年3月26日)子时,李准出生。他是四川省邻水县人,其父
李征庸曾任南海县令,后官至钦差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
李准自幼家教良好,17岁时追随父亲前往广东,其后两次参加科举应试均不第,后通过
捐官进入仕途。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
广东钱局提调,翌年兼任广东海防善后提调和
厘金局总办。
任职水师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准受两广总督
岑春煊赏识,由文入武,任广东
巡防营统领,兼巡各江水师。因剿灭
西江、高丽及沿海多股海盗,活捉匪首李北海、林瓜四有功,清政府特赏“头品
顶戴”,颁赐“果勇
巴图鲁”名号。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5月,李准升任
广东水师提督,6月兼任闽粤
南澳镇总兵。李准任职期间,英国侵略者多次窜入南海非法测量,掠夺海洋资源。清庭提出抗议,英政府仗着“坚船利炮”而置若罔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准亲率船舰巡视
西沙群岛,先到西沙群岛林岛(今
永兴岛),鸣炮,升清朝
黄龙旗,并刻石立碑,书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同年,李准航舰经
东沙群岛时,发现日人私自侵入
东沙岛,开采鸟粪,捕捞海产,并修筑码头、轨道、厂房等,经由向日本领事抗议,日人乃退出东沙岛。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根据外国人的请求,中国海关安排在西沙群岛建立灯塔,以利航行。
宣统元年(1909年),李准率官兵170余人,乘“伏波”、“琛航”二舰前往西沙查勘,探明岛屿15座,并逐一命名,勒石于珊瑚石上,升旗鸣炮,宣告西沙群岛为中国领土。李准回广州后,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并奏请朝廷开发西沙,清政府于次年(1910年)决定“招徕华商承办岛务,官为保护维持,以重领土而保主权”。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南沙群岛划归
海南岛崖县管辖。
镇压起义
李准在广东时,阶级矛盾愈加尖锐,
民变不断,局势日益恶化。他曾率部镇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广州
洪全福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惠州
七女湖起义相继爆发,两广总督
周馥派潮州镇总兵黄金福出兵,李准率队继进,共同进攻黄冈起义军。黄冈起义军不敌,最终失败。随后,李准又在驻惠各路营勇
洪兆麟等部镇压惠州起义军失败后,出兵镇压。惠州起义军失去黄冈方面策应,孤立无援,再次败走。
在几次会党起义失败后,
同盟会领导人开始动员广州新军,使广州新军半数以上都加入了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2月12日,因两广总督
袁树勋派兵镇压新军与巡警的意外冲突,起义提前进行。各营士兵纷起响应,兵分三路进攻广州城,遭清军炮击伤亡惨重。李准派人诱降遭拒,复命水陆缉捕处帮统李景廉以洽商起义为由,诱杀起义领袖
倪映典。起义军群龙无首,至深夜弹尽援绝败走(参见词条
广州新军起义)。此后,李准一直严密监视广州新军。
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依靠新军和民军发动
黄花岗起义。两广总督
张鸣岐遁走至李准处,起义领袖
黄兴等焚烧督署,与李准发生遭遇战,起义军分三路突围均被冲散,最终败走。
革命反正
在广东多次镇压革命党起义的过程中,李准一方面意识到清政府在广东的统治根基已经受到极大的动摇,另一方面逐渐受到起义中革命党人崇高精神的感染,其对于革命的态度逐渐有所动摇。当时他接连受到
刘思复、
温生才、
陈敬岳和
林冠慈等革命志士的刺杀,也被迫软化了敌视革命的强硬态度。在遇刺未遂事后,李准不仅没有报复炸伤他的陈敬岳,反而向张鸣岐求情,请免陈敬岳一死。面对关于“党事嫌疑者”,他也一概不问。
在李准倒向革命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他与张鸣岐之间矛盾在不断升级。据说黄花岗起义后,李准“颇挟功凌”,使张鸣岐难以忍受,于是他调来自己在广西的旧部
龙济光部到粤,任命龙济光为广东新军镇统,使其位居李准之上。李准为此愤懑不平。之后,张鸣岐更削减了李准30个营的巡防营兵力,仅留6营,并收缴了
虎门炮台大炮的
撞针。此后,李准坚定了
通款革命党人的决心。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李准认为时机已成熟,便派幕僚
谢义谦赴香港,通过其侄、革命党人
谢良牧的介绍,向同盟会南方支部长
胡汉民表示
反正诚意,胡汉民表示:“革命党不报私仇,特为汉族请命耳。”只要李准愿意反正,“尽忠于革命”,可以“以功赎罪”,并提出四项条件:
对这些条件,李准全部接受。
后来,李准在省河集中舰队,还说服龙济光反正,劝告胁迫张鸣岐反正。张鸣岐于11月8日被谘议局推举为都督,但因孤立又遭抨击,不敢上任,当晚逃至香港。9日晨,李准宣布反正,下令炮台、部队皆悬挂
青天白日旗。电告胡汉民:“张鸣岐已走,谘议局开会已举公为都督,盼即来省。”他还派员说服在惠州据城顽抗、与
陈炯明等民军激战的陆路提督
秦炳直开城投降。当时香港有革命党人认为,李准新降,龙济光居心叵测,但胡汉民深信不疑,偕家属及同志即乘9日夜船赴广州,就任都督,李准在省河悬挂青天白日旗列队欢迎胡汉民一行,广东全省兵不血刃宣告独立。23日,李准发表《广东光复始末纪》,简要介绍他过去效忠清廷,与革命党人为敌的情况,并表达了其当日反正的内心感受和愿望。
是年十月初十日(11月30日),清廷赏
梁鼎芬以三品京堂,命其与李准合力“规复”广东。李准将此事转告胡汉民,请示应付办法。李准认为如果假意应允,或可得清廷军火款项,但担心如果这样做,将更为天下人怀疑,则应该拒绝。后来李准听从胡汉民的意见,严辞拒绝清廷之命。
广东军政府成立后,李准奉命留任,他全力支持军政府的工作,对维护革命秩序、稳定民心,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不久后,李准在留下一封致不政府的信后,悄然离职,去了
香港。
北京去就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大总统
袁世凯遣人刺杀国民党领袖
宋教仁,又非法与外国银行团订“
善后大借款”协议,准备向革命党人全面进攻。胡汉民通电揭露袁世凯的阴谋。李准致信
胡汉民,“规劝”他服从“中央”,为胡所拒。同年“
二次革命”失败,李准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宣慰使,但未有作为。
民国四年(1915年),任混成模范团副官。
民国五年(1916年),借赴粤和解各独立军矛盾之机,李准毅然离袁去港,次年(1917年)定居
天津。
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准以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度日,并成为书法名家,士林中对准所赞赏者均雅重于书法。盖准于篆书、隶书(
石门颂体)、甲骨钟鼎、大小
二篆、
两汉碑刻以及楷书,均有所造诣,其作品珠圆玉润而古意不失,诚为大手笔,为社会人士及众亲友所喜爱。特别是在暮年所书,在天津一带尤为时人所重。所书天津《
大公报》刊头“
大公报”三字及所篆其祖父李逢春之墓盖“
仙李蟠根”等及碑联,亦均足以说明其纯厚之气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22日,李准在天津去世,终年66岁。在出生地柑子,后人修建了李准公墓,成为邻水的历史文化遗产。
主要影响
建设水师
李准任
广东水师提督以来,在两广总督
张人骏的支持下,整顿水师、招徕壮丁、淘汰老弱、加强训练,购进英国军舰数艘,编练水师巡防军,以洋枪装备,数年时间就使广东水师面貌一新,战斗力大为增强。
视察南海
收复东沙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附近海上列强环伺,觊觎
南海诸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商人
西泽吉次等登陆中国
东沙岛,在岛上升挂日本国旗,非法采矿,“取岛上之鸟粪,以为磷质及肥料,并采取海带
玳瑁等物”,命名为西泽岛。岛上“有工厂三座,办公室一座,并有制淡水机器,轻便铁路十余里,海面有小汽船一艘”。李准回广东后,请示张人骏,电告
外务部,与日本方面交涉。日本公使要求二百年以前之图为证据。广东
按察使王秉恩博览群书,以
康熙年间有高凉镇总兵
陈伦炯著《海图闻见录》中有东沙岛之图,送外务部与日本公使,证明为中国版土,使日本将该岛交还中国,仍名为东沙岛。
察视西沙
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李准“思粤中海岛之类于东沙者必不少”,为避免类似事件在西沙重演,请示张人骏后,决定率舰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巡航。为确保航行顺利,李准请经验丰富的广东水师左翼统领
林国祥担任总指挥,并与林国祥一起督促对执行此次任务的“伏波”“琛航”两舰的检修工作,“凡桅杆揽索,无不检查”,连船底的铁链也逐节敲到检查;任命
吴敬荣为“伏波”舰管带,刘义宽为“琛航”舰管带,“另有无线电工程师德国人布朗士、礼和洋行二主布斯域士以及一批道府官员随行”,总计170多人。
宣统元年(1909年)4月,李准一行启程。这次巡视历时22天,中国海军对群岛进行深入调查。军舰每到一处皆勒石命名,鸣炮升旗,重申中国主权。在巡航过程中,李准率部陆续发现、命名了15个岛(以军舰,物产,张人骏、李准及同行诸人之籍贯命名):伏波岛(伏波舰),
甘泉岛(掘地得淡水故名),
琛航岛(琛航舰),邻水岛(李准,四川邻水人),霍邱岛(裴祖泽,安徽霍邱人),归安岛(丁乃澄,浙江归安人),乌程岛(沈孝文,浙江乌程人),宁波岛(李哲浚,浙江宁波人),新会岛(
林国祥,广东新会人),华阳岛(王文焘,四川华阳人),阳湖岛(刘子怡,江苏阳湖人),休宁岛(
吴敬荣,安徽休甯人),番禺岛(汪道元,广东番禺人),丰润岛(张人骏,直隶丰润人)。并在这些岛屿刻石升旗,确认主权。其中,琛航岛、广金岛、甘泉岛、珊瑚岛沿用至今。
李准还对西沙群岛的地理、水文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详细记录了各岛的位置,技术人员进行了认真测绘,每项勘测都绘有专图及注解。除勘查岛礁外,李准并率领将士凿井造屋,协助定居渔民放养家畜、捕捞海产,以示固守岛屿海疆之决心。
李准返回广州后,在水师提督府举办了南海诸岛展览会,展出巡海照片、地图以及南海珍贵海产等。他以亲身经历和见解,在宣统二年(1910年)著成《
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同时,他还奏请清政府开发西沙群岛办法八条,得到清政府批准。次年(1911年),清政府决定“招徕华商,承办岛务,官为保护维持”,“以领土而保利权”。同年,经中央政府批准,西沙群岛划归广东海南岛
崖县管辖。
主权铁证
在近一个月内,中国两次派水师巡视西沙群岛,宣示主权。此举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国际社会普遍承认西沙群岛为中国海洋国土。各国航海之书,都称其为中国海洋国土,普遍认为“帕拉赛尔群岛(西沙群岛)是分散在海南岛南部中国海上的群岛”,“1909年中国政府把该群岛归于中国所有”。民国十年(1921年)8月22日,法国内阁总理兼外长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在西沙群岛问题上承认:“由于中国政府自1909年已确立自己的主权,我们现在对这些岛屿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
李准划界定疆,为解决领土争端,维护中国领土完整提供了翔实的证据。早已隐退定居天津的李准,得知法、日对西沙群岛的无理侵占,接受《
国闻周报》记者的采访,公开在报纸上发表了他当年勘测南海诸岛的报告书,再一次重申南海诸岛是中国的领土。1974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西沙群岛后,《
人民日报》《
红旗》杂志发表文章,以铁的事实证明西沙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并提及李准勘察西沙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于1980年1月30日发布的《中国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等文件内还曾引用《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
文化造诣
李准除从政外,特别重视文化生活。李准擅隶书、篆书。他立志以先辈为楷模,自幼至老,每日晨昏,必作楷书、篆书、隶书之练习,以作书为乐。因能养成坚忍不拔之毅力,故其篆书之成就亦与古人名家相伯仲。所书
汉碑石门颂体势,在飞动之中间以凝重。特别是在暮年所书,在天津一带尤为时人所重。李凖的篆书,无论是列名晚清或民国大家之林,冠之以“杰出”二字,均无愧色。
李准的《
大公报》题签,当代大家孙伯翔见之,称“今晚报副刊所载《大公报》、《中国报》、《民兴报》报头,颇为惊叹,观之再三,久不忍释,比之先贤,深以为愧”,并写诗 “昨见旧报刊头字,不觉钦服感汗颜”(《书法》2011年第2期彩版)。
历史评价
胡汉民辞去广东都督时,在《胡汉民宣布李准反正实情始末书》的文告中指出:“粤东省城九月反正,以李直绳君之功为最。”
骆永寿:“李准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十分卖力地镇压过革命,……然而我们如果全而审视李准的一生,则会发现他那鲜为人知的、值得肯定的一而。他曾奉命巡视西沙群岛,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他还在辛亥革命期间,力促广东光复,脱离清朝统治,使广东独立能在兵不血刃中实现……。”
张广厦:“纵观李准一生,虽然前期他奉命镇压过广东革命党人的起义和人民的反清斗争,但随着革命高潮临近,他转而同情革命者,并在革命党人的争取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洪流,转变立场,最终站在了革命党人的阵营中,为广东兵不血刃地实现光复作出了贡献。同时,在有关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原则,保护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主权尊严。这种爱国的精神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肯定。”
人际关系
父亲
弟弟
李涛
侄子
侄孙
妻妾
妻黄氏,未生之先即指腹为婚者,光绪十三年丁亥成婚
妾张氏
妾阎氏
子
长子相枚,名桓,字景武,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生于粤垣之天平街
次子相度,民国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酉时生于津寓。
三子相普,字赵卿,民国十八年七月十六生于泰华里三号本宅。
女
长女菊荪,光绪十五年七月廿七日生于香山县署
三女芝荪,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生于广州华甯里寓
四女蕙荪,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五日生于粤垣之天平街寓所
五女如碧,民国六年十二月初十日生于
天津英租界广东路本宅,民国八年二月殇,葬于浙江义园
六女如璧,字静仪,民国七年十二月初十生于泰安里之宅
七女如秀,字静娴,民国九年四月十三日生于泰安里之宅
八女如琪,字静婉,民国十年十二月初二日生于
天津法租界泰安里十一号本宅
九女小五,民国十四年冬月十二日,生于天津法租界泰安里。民国十五年四月殇
九女如璋,
十女如琇,
十一女如容,
十二女如莹,民国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生
十三女如瑜,民国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生
主要作品
兵家
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
史料笔记
李准重翻航海记
粤中从政录
广东革命大事记(广东革命史)
任庵闻见录
任庵自编年谱
小学字书
任庵临池誊稿 20册
古籀类编 12卷
词曲
玉琴缘
画中缘
棒打春桃
拾金不昧
书法
李准精研书法,尤精篆、隶。甲骨钟鼎、大小二篆、两汉碑刻,无不潜心探究。其作品珠圆玉润而古意不失。
人物争议
关于李准离粤去港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是“惧怕革命党人”,而当时郭孝成著文分析说:“李准去粤原因颇多”,但他认为首要的原因是民军豪无纪律,四处掠取枪支以换取现洋,造成局势混乱,李准想采取行动维持秩序,又怕激化矛盾,“故决然合去以避之”。事实上,当时的民军的确被认为“毫无纪律”,“观音山及军械局,皆被民军前往挑衅,意在夺械”。军政府虽多次明令制止,但收效甚微。李准在临行前留给军政府的信中说:“数日以来,凡足以痛哭流涕之事,层见迭出。揆之始愿,实不及此,即欲勉为其难,徐图补救,无如权力不及,徒唤奈何。若再坐误事机,恐即粉弟一人之身,亦无以谢全粤,再四思之,只有毅然舍去,不敢复留。”最后,他恳切希望:“粤东父老,外师泰西组织政党之法,以补建新政府;内筹永久安治之方,以保全性命财产,使民国之基,安于磐石,则弟身虽去粤,心亦安慰矣。”并表示:“异日民国用我,我犹不敢辞也。”骆永寿认为:“李准离粤赴港,并不是惧怕革命党人,而是为顾全大局,避免激化矛盾,求得军政府治下的政局稳定,才以走为上策。因为他面对胜利后忘乎所以,不受约束,甚至想大捞一把的部份民军,进退两难,不如出走,让军政府去治理,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后世纪念
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
李准滩”,以纪念李准为维护南海诸岛主权做出的贡献。
史料索引
《任庵自订年谱》
宣统元年《邻水李氏懋熙堂族谱》
李准与夫人合葬墓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