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

北周大臣

李和(506~582年),字庆穆,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北魏到隋朝时期大臣,河州刺史李辩之子。

人物生平
李和本名李庆和,祖先是陇西狄道人。后来迁居朔方。父李僧养,因世代是英雄豪杰,善于统御,任夏州酋长。
  李和年少敢勇,有见识器度,体貌高大雄伟,被州里所推崇。贺拔岳镇守关中,任用李和为帐内都督。李和因征讨诸贼的功劳,渐渐升迁至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爵思阳县公。不久任汉阳郡守。治政宽厚,百姓称赞。到大统初年,李和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都督,累迁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夏州刺史,赐姓宇文氏。宇文泰曾经对诸将说:“宇文庆和,智慧与谋略异常高明,为人恭敬谨慎,历任数职,都符合我的意旨。”于是赐李和名意。改封永丰县公,邑一千户。保定二年,李和拜宪中大夫,进爵义城郡公。不久又改封德广郡公,出任洛州刺史。李和之前在夏州,留下不少善政,等到此次出任洛州刺史,商洛父老乡亲,莫不盼望李和的善政。李和到了洛州,以仁爱宽容教诲民人,诉讼的案件也稀少了。天和三年,李和进位大将军,拜延、绥、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诸军事、延州刺史。六年,李和进柱国大将军。建德元年,朝廷改授李和延、绥、银三州文安伏夷安民周昌梁和五防诸军事。后来李和因犯罪免官。不久又恢复柱国之位。
隋开皇元年,李和迁上柱国。李和为人刚强简略,越老越严厉,他的儿子侍奉他的时候,就像侍奉严厉的君主。李和因“意”字是宇文泰赐给他的名,现在朝代已经更替,而庆和则是其父起的名,不可违背。所以到了现在才以李和为名。二年,李和去世,朝廷赠李和本官,加司徒公、徐、兖、邳、沂、海、泗六州刺史,谥曰肃。
史籍记载
《周书 卷二十九 列传第二十一》
《北史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四》
亲属成员
祖父:李俨,大将军、北魏秦河凉三州牧、河南郡王。
父亲:李辩,字僧养,北魏镇西大将军、河州刺史、陇西郡公,赠荆州都督。
儿子:李彻,隋朝河北道行台尚书、德广郡公,赠夏州刺史。
孙子:李善同
墓志铭
碑文
大隋使持节上柱国德广郡开国公李史君之墓志铭。
公讳和,字庆穆,陇西狄道人也。系曲仁而导绪,阐魏而开基,会稽以秉节流名,汝南以雄风著称。自兹厥后,英贤世袭。祖俨,大将军、秦河凉三州牧、河南王。父辩,镇西大将军、河州刺史、陇西公。令望嘉声,传诸史策。
公含璋天挺,禀秀笃生。蹈颜冉而为俦,蹑韩彭而可辈。孝友绝人,诚亮有本。魏之末年,政去王室。蝟毛峰起,宇县沸腾。公思极横流,志存匡合,于是拂衣聚众,擐甲治兵,与夏州刺史源子雍同心起义,策勋王府,帝有嘉焉。俄而元树宗支,窃据谯邑。公戎车长迈,不日而平。诏除安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赏功也。寻为大都督、出防徐州。值天子(元修)西移,关河路断。公乃崎岖崄岨,归卫乘舆,封新阳县开国伯,五百户。复为持节、安北将军帐内大都督窦泰蚁徒,轶我城保;高欢伪类,据我弘农。公负羽先鸣,蒙皮追北,河桥沙苑,功最居多。进爵为公,增邑五百,出为汉阳太守,兼城防大都督。累除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昔轭辂进辞,方闻改族。同乡旧狎,始得移宗。以古况今,独称高视。出为夏州诸军事、夏州刺史。周元年增邑一千,从班例也。改封阐熙郡公,还为司宪中大夫。笃志平反,留情报讞,同景兴(王朗)之宽恕,有君达(封衡)之哀矜。改封义城郡公,除洛州诸军事、洛州刺史。褰襜践境,远肃百城,行部露章,申威属县,又改为德广郡公。天和二年,总率洛迁金上四州士卒,纳粮于秭归、信陵二城,而蛮酋向武陵、向天玉等侍险凭山,旧为民害。公因兹耀武,示以威怀,/群蛮凶惧,相继降款。还除大将军使持节如故。出为延绥丹银四州、大宁、安民、姚襄、招远、平独、朔方、武安、金明、洛阳、源启沦十防诸军事、延州刺史。总管之内,编杂稽胡。狼子难驯,枭音靡革。每窥蕃政,有斁边疆。公未及下车, 仁声已畅。倾陬尽落,偃草从风。实仓廪而息干戈,劝农桑而变夷俗。就迁柱国,余如故。建德六年,群稽复动。天子以公旧惠在民,遗风被物,率众三万,所至皆平。出为荆淅淮湖纯蒙礼广殷霍郑豫溱十三州诸军事、荆州总管。复为延州总管,加上柱国。细侯(郭伋)再抚,比迹易追;子虞(梁习)重临,方之何远。公状貌魁梧,腹尺瑰丽。尊君奉上,不二其心。御下临民,有一其德。恭以自基,让以明礼。七札可穿,尝云未艺;五行俱瞻,终夜忘疲。献策陈谋,则手书削稿;弼违补阙,则知无不为。而遘疾弥留,奄从怛化,开皇二年四月十五日薨于家,春秋七十七。有诏赠使持节司徒公、徐兖邳沂海泗六州诸军事、徐州刺史,谥曰肃,礼也。其年岁次壬寅十二月辛未朔廿六日丙申,葬于冯翊郡华池县万寿原。子广达等痛结蓼莪,惧深陵谷,播兹遗爱,用展如疑,乃为铭曰:
系出高阳,源因柱史。祚分上蔡,时移槐里。赵北(李牧)称良,汉飞(李广)传美。不褰不坠,寔惟夫子。爰始成童,以擅豪雄。回戈舍日,免胄趍风。联嗣驳马,宛转琱弓。尺书制敌,雅曰临戎。自此拥麾,扬声漠垂。入司貔虎,出总熊蠄。有怀退让,秉操谦卑。佳官屡转,好爵频縻。分竹为守,丹帷作屏。胡塞无尘,蛮方载静。麦秀岐穗,禾低同颖。寇君(寇恂)宜退,邓侯(邓禹)难请。从容退仕,偃息田家。约游故剑,徐转安车。前驱驷马,后卧鸣茄。方期克壮,遽逐西斜。嗟矣摄生,扃哉人世。颖如石火,危深秋蔕。宿草向芜,高松行蔽,不有镌勒,孰传来裔。
疏证
李和墓志,1964年出土于陕西省三原县陵前乡双胜村李和墓。
《周书》卷二九、《北史》卷六六有传,略于墓志。志文“公讳和,字庆穆”。据本传,李和本名“庆和”,宇文泰赐姓“宇文”,并赐名为“意”。隋朝建立后,“以意是太祖赐名,市朝已革,庆和则父之所命,义不可违。至是,遂以和为名”。
李和之祖李俨,不见于正史。其父李辩,《周书·李和传》:“以累世雄豪,善于统御,为夏州酋长。”可见其父名辩,字僧养。墓志中其祖、父的结衔,可能是后来的追赠。
志文“魏之末年,……与夏州刺史元子雍同心起义”。《魏书》卷一○六下《地形志下》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改统万镇置夏州。北魏末年任夏州刺史者为源子雍,六镇之乱时,源子雍固守夏州,后又“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之民,携家席卷,鼓行南出”,镇压叛乱。代郡源氏为北魏太武帝时赐姓,源氏本河西秃发氏之裔,而秃发即拓跋之转,二氏同源。因此,墓志“元子雍”即“源子雍”。
从李和之父“累世雄豪,善于统御,为夏州酋长”及李和与源子雍“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之民”看,李和家族当为夏州本地豪强,极可能属于稽胡。
志文“元树宗支,窃据谯邑,公戎车长迈,不日而平”。元树是北魏咸阳王元禧之子,降梁,531年,梁武帝派遣元树占领谯城。孝武帝太昌元年(532)七月,北魏东南道大行台樊子鹄、徐州刺史杜德攻克谯城,抓获元树。李和参与了这次战役,胜利后“诏除安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周书·李和传》:“赐爵思阳公,寻除汉阳郡守。”而据墓志,李和初封新阳县开国伯,后“进爵为公,增邑五百,出为汉阳太守”,至北周“改封阐熙郡公”。从叙述看,“进爵为公”并未改封,当为进爵新阳县公。而从时间角度对比,本传“赐爵思阳公”与墓志“进爵为公”当为一事。“思阳”之名,不见于其他史料,而“新阳”确为北魏县名,且曾获封“新阳”者,并非李和一人。因此,本传“思阳”似为“新阳”之误。
志文“赐姓宇文,……同乡旧狎,始得移宗”。陈寅恪先生指出:“西魏赐姓之制,统军之将帅与所统军人同受一姓。”那么此志文可有两种解释,要么表明李和手下的军队很多是他的“同乡旧狎”,这是有部落兵色彩的,可作李和为稽胡之旁证。要么表明李和一人获得赐姓后,同时改姓的不仅包括其统领的部队,而且还包括“同乡旧狎”,随之改姓的范围是比较广的。
志文“改封阐熙郡公,还为司宪中大夫”。本传作“改封永丰县公,邑一千户。保定二年(562),除司宪中大夫”。二者相较,李和在封阐熙郡公前,还曾获封永丰县公。司宪中大夫,正五命,《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御史中丞条注:“后周秋官置司宪中大夫二人,掌丞司寇之法,以左右刑罚。”
武帝天和二年(567)李和率兵攻“蛮酋向武陵、向天玉”事,本传不载。向氏与冉氏、田氏并为蛮之大姓,天和初,“信州蛮冉令贤、向五子王等据巴峡反,攻陷白帝,党与连结二千余里。周遣开府仪同三司元契、赵刚等前后讨之,终不克。〔天和元年〕九月,诏开府仪同三司陆腾督开府仪同三司王亮、司马裔讨之”。《北史》卷七五《赵煚传》:“向天王以兵攻信陵、秭归,〔硖州刺史〕煚袭击破之。”李和出兵所指亦“秭归、信陵二城”。因时间、地点合,故疑志文“向天玉”即“向天王”。若是,则向天王是在李和与赵煚夹击下被打败的。在第二年,北周军队先后抓获了冉令贤、冉西梨、向五子王、向天王等,并“悉斩诸向首领”。
志文“出为延绥丹银四州、大宁、安民、姚襄、招远、平独、朔方、武安、金明、洛阳、源启沦十防诸军事、延州刺史”。据本传,李和在“天和三年,进位大将军,拜延绥丹三州武安伏夷安民三防诸军事、延州刺史。六年,进柱国大将军。建德元年,改授延绥银三州文安伏夷安民周昌梁和五防诸军事”。以州名相较,墓志似将天和三年与建德元年(572)的两次任命合为一说。丹延绥银四州,从南到北处于北周与北齐的边境,由于战争,诸防的置废都比较频繁。同时,这一带又是稽胡主要的分布区,故墓志有“总管之内,编杂稽胡”之语。而派李和管理此地,或与其家族为稽胡且“累世雄豪”有关。
《周书》卷六《武帝本纪下》记建德四(575)年二月“柱国、广德公李意有罪免”,墓志对此避而不谈了。
志文“建德六年,群稽复动”。据《周书》卷四九《异域上·稽胡》,建德五年北周败北齐军队于晋州,“齐人所弃甲仗,未暇收敛,稽胡乘闲窃出,并盗而有之。乃立〔刘〕蠡升孙没铎为主,号圣武皇帝,年曰石平”。建德六(577)年,灭北齐后,武帝派兵讨稽胡,以齐王宇文宪为行军元帅。可能因为出身于此并曾经在此驻守、对稽胡比较熟悉的缘故,李和被重新起用,参与了这次战役,“率众三万,所至皆平”。
“葬于冯翊郡华池县万寿原”。冯翊郡华池县,不见于其他记载,此墓志可为隋初冯翊郡设华池县之强证,而由墓志出土地亦可确知华池县在今陕西省三原县附近。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