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壮先生,男,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国籍,未拥有永久境外居留权,中国公安大学法律专业毕业。1989-2001年于中国海外贸易总公司第九业务部任经理职务。2001年7月起任本公司副总经理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现任司董事,副总经理。
人物履历
祖父
张学铭三十年代曾任天津市长,外曾祖父
朱启钤曾出任中华民国代总理。
李先生197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修己斯美术学院(现更名为
伦敦艺术大学),后在美国
哈佛大学商业学院完成进修。1979年在香港创立“大中”公司,1982年成立
新大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初期专于机械生产设备贸易,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投资于制造业、天然资源及高级
餐饮服务业。
1991年,为加速自身发展及帮助外国企业解决在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又成立中国概念(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帮助客户了解中国国情,为他们提供融入中国市场的途径,至今已赢得中外客户及业内的高度信任。
20多年来,为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香港的经济繁荣作出了显著贡献。其事业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投资、贸易、顾问服务及文化推广。
2005年11月,李先生应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之邀担任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
2006年3月,又应特首之邀担任大
珠三角商务委员会委员。同年4月,出任特区政府
医院管理局成员。
2003年,受邀加入香港自由党,并于2004年当选中常委,成为
党魁的大陆事务高级顾问。
多年来,李先生为香港的顺利回归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尽心尽力,作出了应有贡献。
在商界,李先生于九十年代末担任“
太平洋(16.52,0.46,2.86%)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委员,2003-06年出任
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并于2006年4月当选为香港总商会理事。
2005年,又成为
香港贸发局“港法贸易伙伴委员会”港方主席。
2003-05年,他还出任青年总裁协会北亚区主席。在促进香港
工商界与内地和海外的交流合作方面,李先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3年李先生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当时港区最年轻者,至今已连任三届。
他还是英国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香港校友会创任会长。
2004年,李先生受邀出任约旦哈希姆王国驻香港特区名誉领事。
2005年,他又在港创办“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
基金”,为
两岸四地青少年搭建了一座交流平台。
担任职务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
人物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新大中集团已为大陆成功引进了逾500条国外先进的成套机械设备生产线。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开始涉及实业投资。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集团调整了战略发展方向,在保存部分原有贸易业务的基础上,分别在国内外不同行业进行投资,包括资源开采、房地产、生活休闲用品、私人俱乐部、餐饮等。与此同时,还将集团旗下专门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中国概念(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逐渐推向国际市场,并在短期内跻身于业内佼佼者的行列。
担任中华海外联友谊会理事、
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委员、青年总裁协会北亚区
主席、中国概念(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执行主席、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基金理事长等职务。
人生经历
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主席、香港新大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主席李大壮先生出生于中国一个著名的家庭,他是爱国将领张学良胞弟
张学铭先生的长孙。1979年,以优等院士身份毕业于英国伦敦修已斯美术学院后,
李先生回港创立
新大中公司。当时恰逢中国大陆处于改革开放的萌芽时期。以此为契机,李先生也开始了其商旅生涯。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与壮大,李先生于1982年成立新大中集团,主要从事机械设备贸易。
1993年,李先生出任全国政协委员,当时在香港地区所有委员中为最年轻者。之后又成为全国工商联执委。1996年后,李先生还入选香港特区首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并于2000年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委员。在海外,李先生担任
哈佛大学海外资源委员会委员以及
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名誉院士。为不断充实自身,提高与精进其专业学养,李先生每年均赴
哈佛大学商学院作为一个与台湾有着广泛联系的港区青年政协委员,李大壮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十分关注,深感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一神圣的使命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1年底,他在台湾的一份权威的民意调查报告中,看到了一组发人深省的统计数字,在被调查的台湾青少年中,有65%的人表示对大陆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现状不了解,超过85%的青少年从未到过祖国大陆。在同一次调查中,年龄超过50岁的
台湾同胞,有46%表示对大陆了解,49%曾来过大陆。相比之下,台湾的青少年对大陆缺乏接触和了解。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大陆缺乏实际的认识和接触。李大壮认为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李大壮说,这两年,两岸间的经贸融合日趋扩大,在其他方面的交往也在发展。但是,两岸青少年之间的直接交流刚刚开始,应该全面推动。除政府部门外,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我们港区委员要着力开拓新的渠道,创造新的条件。
李大壮建议应当从培源植本入手,着眼于台湾的青少年一代。通过促进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文化和传统的认同。
文化认同和传统认同是对同属一个中国的
国家认同的基础。加强海峡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由港台地区的企业家作为发起者,在香港和台湾申请成立一个纯民间性质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旨在通过设计和举办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辩论会、笔会、研讨会、定期定向互访、建立姊妹学校等,促进两岸三地、特别是海峡两岸青少年之间在广泛的文化道德层面上的沟通与了解; 北京、上海、
台北、香港可作为第一批首选的交流城市,可在上述城市中设立办事或联络机构。
当了12年政协委员,一直都在一个界别的李大壮委员稍有遗憾地说:“政协是个人才库,各个方面的人才都有,希望能够多点机会与其他界别的委员接触,以便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个人成就
把“你”、“我”变成“我们”
香港回归后,香港成了祖国的一部分。但在中西文化杂处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很多香港人,对祖国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李大壮说,作为参政议政人士,他对香港基本法的了解和认识要早一些、多一些,所以经常利用各种场合去介绍基本法,介绍祖国。他希望,香港能融入祖国,要把“你”、“我”变成“我们”。而他最“长袖善舞”的,还是在工商业。
1966年,7岁的李大壮被外祖父接到香港上学,后又送往英国接受教育。学成回港后,不久就在外祖父资助下,开始从事
补偿贸易。1982年,他成立新大中集团,把为祖国建设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作为优先目标。
多年在内地的发展,使李大壮对国情有很深刻的了解,也为他推动内地与香港合作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李大壮是
香港总商会的中国委员会主席,为了协助更多香港企业在内地等寻找到更多商机,他说“我平均一年参加接待、出访170多次。”
李大壮介绍,香港总商会始创于1861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商界组织,现有21个委员会及4个特殊团体,会员机构约4000家,包括跨国企业、中资机构和香港公司。其中30%为跨国公司,70%来自于中小企业,总商会要尽可能为这些中小企业寻找发展商机,替它们和内地企业、政府牵线搭桥。而中国委员会是其中最大、也是最忙的一个委员会。
香港总商会中国委员会刚就港企在内地的加工
贸易创业环境,重拾开拓的精神,到和20年前深圳条件一样的地方,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
因为视角不同,李大壮对
CEPA的认识也不同于一般商界人士,他说,
香港回归后,中央给了香港很大的支持,其中CEPA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但CEPA重要的不是货物上节省多少税,她是一个催化剂,使香港工商界认识到两地关系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
香港因为特殊地位,常常被视为两岸沟通的桥梁。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更成为很多台湾同胞认识祖国的一个很好的渠道。作为张学良二弟
张学铭的孙子,李大壮在台湾有着广泛联系,对祖国的统一大业十分关注。
2001年底,李大壮在台湾一份权威的民意调查报告中,看到了一组发人深省的统计数字:在被调查的台湾青少年中,有65%表示对大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现状不了解,超过
85%的青少年从未到过祖国大陆。在同一次调查中,年龄超过50岁的
台湾同胞李大壮决定开始做另一个重要工作:
两岸四地青少年工作。
“做工商业都希望有回报,我和几位热心公益的香港朋友,希望一起做一项对未来投资的事情。”李大壮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基金会,他任理事。交流的重点,就放在两岸四地还没有进入社会之前的青少年身上,他们希望通过组织活动,能为两岸四地年轻人提供一个学习、沟通的平台,让他们能亲身体验两岸四地的实际情况,从而激发更多的观点及新思维。
2006年7月11日中午,150位来自台湾、香港及澳门的青年学生会聚香港,出席香港历年规模最大两岸四地青年交流研习营的启动仪式。这次活动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鼎力支持,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回归九年来规模最大的
两岸四地活动中,这150个年轻人用12天在全中国走了6600公里,从台北到香港、澳门,到广州、北京、南京、上海,再从上海回台北,拜访了当地的大学,参观了北京的奥组委和航天城。
2009年李大壮决定带两岸的年轻人去走走河西走廊,但他说,这次要增加“难度”:在旅程中有30多人要一起拍摄一套纪录片,从编剧到制作,全部由年轻人来做。虽然他们并不是学习新闻或者编导等专业的,但李大壮告诉他们,“你们要去学”。李大壮对他们说,“希望你们人生经验中这一刻永远保留下来,它将成为你们人生的附加值。”
李大壮告诉我们,包括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已经决定全程跟踪报道这次活动,等纪录片出来后,还将在
两岸四地通过学生
网络传播,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这次活动认识祖国。
李大壮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港澳带团到台湾,在台北开办一个服务中心。
对每一位参加他们组织活动的年轻人,李大壮都有详细的记录,每当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李大壮都在想: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将成为业界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