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甲

中国教师

李庆甲(1933-1985),江苏兴化人。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系任教。后曾从朱东润先生攻读在职研究生。先后参加《中国文学批评史》(刘大杰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编撰工作,并整理校点了《楚辞集注》,《瀛奎律髓汇评》、《词综》等。李庆甲先生的英年早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损失。

个人履历
李庆甲先生并不算长的学术生涯,留给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学术遗产,为后来研究者所屡屡提及的,是他关于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考证和校点整理方回《瀛奎律髓》等文献的工作。
成就荣誉
一、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李庆甲先生独立的学术研究是从《文心雕龙》开始的。当然,早期的研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文革”结束后不久,他首先以论文《刘勰卒年考》赢得了学术声誉。关于刘勰的卒年,古代文献中没有确切的记载。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曾根据有关资料,推断刘勰卒于梁普通元、二年(公元520、521年)。李庆甲先生从《大藏经》、《续藏经》中发现了撰于南宋初年的《隆兴通论》,其中将萧统去世与刘勰出家为僧两事编在一起,李庆甲据此考证刘勰出家的时间为中大通三年,即公元531年,而刘勰出家以后“未期而卒”,则卒年应在大通四年,即公元532年。此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修订本《辞海》就采纳此说,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均接受此“大通四年”说。当然,“大通四年”说并非定论,也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1985年,李庆甲又发表了《再谈刘勰的卒年问题》,考证出《梁书·文学传》对传主的排列基本上是以传主的卒年先后为序的。而卒于532年的刘勰,正符合这个排序原则,这是对刘勰卒于532年的一种重要补正。当然,两篇文章虽然提供了有力的新材料,但尚属于间接论证,尚不能说彻底解决了刘勰卒年的问题。对刘勰卒年问题,“龙学”界还有不同的认识。“大通四年”说,为刘勰卒年研究中的重要观点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