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光,又名李文晴,化名洪高雷。革命烈士,广东大埔县人,1906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2月,被错误批判犯有“ 罗明路线” 错误并被撤职。同年5月9日,在突围战斗中于连城县英勇牺牲。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和福建军区决定,把连城县改称明光县,成立明光独立营以志纪念。
个人简介
1925年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7 月入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结业后参加北伐军, 做政治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回家乡。参加中共大埔县委领导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组织农民自卫军。南昌起义军到达福建时,被派往上杭向前委书记周恩来汇报大埔情况。1928年1月,领导了大埔高阪农民暴动和百侯农民暴动。领导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十五团, 任团长。1929年4月由梅县大埔丰顺三县工农革命军成立红军第四十六团,任团长。率部参加了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5月东江红十一军成立,任第四十六团团长。后改任第四十八团团长。不久,奉命率第四十八团转移到闽西革命根据地。改任中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部长。同年12月,出席中共闽粤赣边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闽粤赣边特区委常委,任组织部部长。1931 年8 月, 闽粤赣边特区委改为中共闽粤赣边临时省委,仍任组织部部长。不久兼任中共连城县委书记。1932年3月, 参与主持召开中共闽粤赣边党的二大,正式成立中共福建省委,被选为省委常委,任宣传部部长。同时被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同年秋兼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其间曾兼任过第三十四师师长。参与领导了巩固发展闽粤赣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 围剿” 作战。1933年2月,被错误批判犯有“ 罗明路线” 错误并被撤职。同年5月9日,在突围战斗中于连城县英勇牺牲。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和福建军区决定,把连城县改称明光县,成立明光独立营以志纪念。
人物生平
1906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高陂区古野乡鹤山村一个贫农家庭。15岁考入高陂仰文学校(今高陂中学)就读。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仰文学校。
1925年,李明光任高陂小学教员,在广东革命政府领导的两次东征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当地的工农运动。1926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在汕头市“东江农工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结业后,随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北伐,讨伐军阀孙传芳。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李明光返大埔家乡,参加中共大埔县委的领导工作,在饶平、平和、大埔三县边界建设党组织,发展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同年9月,李明光、江弼群率领太宁农民自卫军前往福建省永定县峰市为南昌起义军作向导。同时,太宁农民自卫军举行武装暴动,占领了大埔县城,成立了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李明光引起义军进入县城。10月初,李明光又指挥地方工农武装和工农群众,配合起义军参加三河坝战役。随后,李明光、李井泉等在饶和埔边区坚持武装斗争。
1928年1月高陂暴动中,李明光、李井泉等率领暴动队伍,同赤卫队配合进攻国民党高陂区党部,镇压了一批反动分子。随后,李明光担任第十五团团长,西渡韩江,举行昆仑暴动。又攻打百侯区署敌军,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行动胜利。5月,李明光、丘崇海率第十五团大部分兵力,同古大存、刘光复等人领导的革命武装汇合,建立梅(梅县)、埔(大埔)、丰(丰顺)和梅(梅县)、兴(兴宁)、丰(丰顺)、华(五华)革命根据地。
1929年夏,梅、埔、丰三个县的工农革命军和模范赤卫队合编为红军第六军第十六师第四十六团,李明光担任团长。
从1929年冬到1930的夏天,他率领红四十六团与红四十七、五十团等一起,转战在韩江西岸铜鼓嶂、九龙峰、八乡山、大塘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1930年7月,他担任中共东江特委巡视员兼红四十八团政委,领导饶平、平和和大埔沿安边界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同年8月,他与罗时元率领红四十八团官兵由饶和埔边界北上闽西,参加红军军校学习。10月初,李明光在中共闽西特委扩大会议上当选为闽西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
1930年冬,蒋介石在蒋、阎、冯大战结束之后,即集结七个师共十万人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红军指战员的英勇战斗,第一次“围剿”很快被粉碎,蒋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被生擒。事隔一个月,蒋介石又调集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筑成一道400公里的战线,向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形势很紧张,为了保卫闽西根据地,李明光被派到永定县组织地方武装配合中央红军反“围剿”。中央红军经过半个月的战斗,歼敌三万余,缴枪两万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革命力量刚有发展,便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干扰。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开始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全党的统治,实行了极端错误的宗派主义组织路线。中共闽粤赣边区特委4月在福建省永定县虎岗召开特委扩大会议,贯彻执行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不但把正确路线污蔑为右倾路线,而且搞肃反扩大化,大搞逼、供、信,乱打乱杀,搞得革命队伍内部思想混乱,人人自危。同年7月,蒋介石自任总司令,带随英、日、德军事顾问,以30万兵力深入中央根据地,举行第三次“围剿”。
李明光承受着内部“左”倾错误路线的压力,一方面向中央反映情况,一方面积极配合中央苏区开展反“围剿”斗争。他领导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主力前往长汀,又率部攻打连城守敌。8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致闽粤赣苏区省委的信》,对闽西肃清“社会民主党”事件提出质疑和警告,肃反扩大化才基本上被阻止下来。李明光根据省委的决定,审讯并处决了混进肃反领导机构的坏人林一株,并释放了全部受到非法审查的干部群众,除了大害,人心大快!广大指战员和群众的积极性重新得到发挥,有力地支持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这次反“围剿”斗争,红军三战三捷,打死打伤和俘虏敌军共三万多人,至9月粉碎了第三次“围剿”。但党内仍存在着浓厚的“左”倾错误观念,闽粤赣苏区省委在肃反中还有很多遗留问题,大批“嫌疑犯”仍未彻底解脱。
1932年2月,李明光受省委委派,到中央苏区向中央军委、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详细汇报了闽西肃清“社会民主党”的情况。党中央指出了闽西在肃反工作中所犯的严重错误,要求闽西区切实遵照中央和苏区中央局对闽西的历次指示,坚决把错误纠正过来。李明光回到闽西后,同张鼎承、郭滴人、方方等根据中央的指示,联系闽西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决定:要求各级肃反委员会全部释放受到非法审讯的干部和群众,报请省委追认被错杀的群众为革命烈士。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
随后,为了加强中央苏区外围的工作,李明光被派到连城兼任中共连城县委书记。1932年春,中共闽粤赣边临时省委改为福建省委,李明光任省委宣传部长兼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这期间,李明光率领地方武装转战武夷山,驰骋于闽江两岸牵制敌人,消灭敌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支援红军。4月初,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领中央红军来到汀州,召开了闽粤赣边苏区省委会议,部署了进攻漳州,消灭军阀张贞部队的军事行动。李明光出席了会议,会后,他负责到各县动员了大批民工上前线,出色地完成了运输粮草、弹药、救护伤员和搬运战利品的任务,保证了漳州战役的胜利。其后,他回到连城,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兴办学校,促进了连城县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粉碎蒋介石发动新的“围剿”作好准备。
1932年6月,蒋介石调兵50万,以顾祝同为总司令,对工农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红军经过八个月的艰苦作战,歼敌三个师,缴枪万余支,直到1933年2月才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此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正在苏区进一步贯彻,“左”倾错误代表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并向福建省委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任务,尤其是要求闽西开展所谓“反罗明路线”的斗争,把坚持正确意见的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诬为“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取消主义的逃跑退却路线”。李明光抵制这一错误。他在一次批判所谓罗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省委会议上,坚决支持罗明传达的毛泽东关于地方开展游击战、配合主力红军运动战、各个击破等消灭敌人的正确主张。李明光以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严肃地批判与抵制了王明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支持和拥护。
1933年5月,蒋介石反动派进攻连城县城。李明光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按照毛泽东关于开展游击战的策略,不与强敌硬拼,而是选择游击战方式,消灭敌人。因此,他把县委机关及独立团撤到离城十多公里的村子,准备同敌军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可是,中央派来长汀检查工作的人员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推行者,他们指责李明光“执行罗明的右倾逃跑主义路线”,并强令李明光撤回县城同敌人硬拼。李明光对于这错误的指令,尽管思想不通,但下级服从上级,只好服从。把队伍撤返连城。
5月9日凌晨,敌军包围了连城县城。李明光指挥独立团和赤卫队守卫在城郊山头上。从早上到傍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军虽然打垮了敌人多次进犯,毕竟敌众我寡,地形也不利。为了保存实力,李明光请示上级批准迅速撤离战场,并请派增援部队前来。但是,“左”倾机会主义者置之不理,硬要李明光死守阵地,以致红军伤亡惨重,陷入极其危急的困境中。李明光为了挽救部队,保存有生力量,派出军事部长邱秀山带领20多人冲过敌人的火力封锁区,攻占外面山包上制高点,以掩护部队突围。待到黄昏,李明光率领部队突围。在激战中,李明光不幸身中数弹,负了重伤,摔倒在地,警卫员赶过来搀扶。李明光看见敌人向他冲来,已难脱险。他立即将使用多年的驳壳枪递给警卫员,命令其赶快突围。接着,他拆毁了剩下的一支小手枪。不给敌人留下一枪一弹。当敌人嚎叫着围上来时,李明光拿着一块曲尺枪壳,同敌人搏斗。终因伤势过重,壮烈捐躯。年仅27岁。
红军重克连城县后,为了缅怀先烈,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将连城县更名为明光县,并把连城独立营改为明光独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