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1913年7月17日-2008年2月16日),曾用名李文翰,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秋家屯,满族。
人物生平
李涛,1913年7月17日生于沈阳市于洪区秋家屯。1922年至1936年先后就读于沈阳郎三家子村私塾、山海关田氏中学、沈阳兴权中学、北平东北中学和北平东北中山中学。在东北中山中学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5年冬,李涛同志作为北平东北中山中学学生会主席,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党领导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与国民党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36年3月,北平学联组织南下宣传团时,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中山中学中队长。同年6月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队部一区队队长,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先后任牺盟会太原五区委秘书和运城中心区委秘书。11月任山西夏县县长兼晋南八县游击队总指挥。1939年,任牺盟总会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40年初,任牺盟会雁北办事处主任。同年4月,任晋察冀边区第五行政专署专员。1944年9月,任晋察冀边区冀晋地委城工部部长、敌工部部长。
抗日战争期间,李涛同志一直战斗在山西太原、运城、夏县等晋南地区。他深入到工人、农民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领导多种形式的对敌斗争,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兼任晋南八县游击队总指挥期间,他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发展武装力量,开辟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抗击了日寇的侵略,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9月,根据党的革命斗争需要,李涛同志离开山西返回东北,奉命接管抚顺,任抚顺市委书记、市长、抚顺保安司令,建立抚顺新生政权,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斗争,恢复和发展生产。1946年4月,中共辽东三地委、第三专员公署、第三军分区成立,他任专署专员兼地委常委,指挥三分区武装部队,成功地进行了敌后游击战,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11月,李涛同志任安东省省委委员、省政府秘书长,负责清查、没收敌伪资产、组织发展工业生产。1949年5月任辽东省政府秘书长兼农林厅厅长,他把农村合作社经济建设作为头等任务,为辽东农村走上农业生产合作化道路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1950年2月任辽东省政府副主席,负责辽东省工业恢复和发展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辽东省委决定由李涛同志全面负责抗美援朝后勤工作,他担任机场修建委员会主任,组织干部群众修建军用机场,为抗美援朝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2年6月,李涛同志任辽东省政府主席。他积极组织领导工业生产,研究探索工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注重工业产品特别是新产品的研发,有力地促进了辽东省工业的发展。他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对辽东地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4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辽宁省。李涛同志先后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省政府副主席、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他认真贯彻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落实党对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关政策,为辽宁工业“一五”期间取得辉煌业绩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10月起,李涛同志任抚顺矿务局副局长、局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打成走资派、现行反革命,遭受迫害。1974年至1977年任抚顺市矿务局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78年1月任辽阳市委书记,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党委书记兼建厂指挥部总指挥,同年11月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决定对李涛同志予以彻底平反。从1981年11月起,他先后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中共辽宁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委。1985年4月,因年龄原因,他主动提出退出领导岗位。
2008年2月16日1时50分,因病医治无效,李涛在沈阳逝世,享年95岁。李涛同志逝世后,
胡锦涛、
江泽民、
温家宝、
李长春、
习近平、
李克强、
贺国强、
王岐山、
李源潮、
张高丽、
张德江、
朱镕基、
何勇、
李铁映、
李贵鲜、
白立忱、
王文元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分别以不同形式对李涛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2月20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政高,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骆琳等省党政军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各界群众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向李涛同志告别。
人物事迹
少年立志,踊跃参与民族解放事业
在中山中学,李涛一开始便成为班长。他的书包里经常装有一些进步书籍,如《母亲》、《向导》等,这些书是从王冠军那里拿到的。王冠军在东北中学时便离校,为北平抗日义勇军做通讯员。在他的帮助和启发下,李涛开始注意共产主义,他开始接受这种新思想,渐渐悟出了社会为什么不公平的道理,产生了反叛和改造社会的意识,开始逐渐倾向共产党。
当时国家风雨飘摇的形势,极大地影响了李涛。日本人侵后,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尤其到1935年,美丽的华北大地遭受了空前劫难,整个华北危在旦夕,国将不国的惨状目不忍赌。值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蒋介石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何应钦与日军驻天津司令签订了《何梅协定》,规定取消在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平、津两市的国民党党部,中央军队撤到黄河以南,取消一切抗日活动。李涛仇视日本的残暴,痛恨国民党的无能,赞成共产党的主张,曾多次带领全班同学闹学潮,又被学校当局记了一次大过。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激发了中国人民压抑已久的爱国情绪。李涛立即投入到学生运动的大潮之中,学校成立了中山中学学生会,他担任主席12月16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再次集会。李涛带领中山中学游行队伍,突破军警的阻拦,到天桥参加万余人的市民大会。大会通过了抗日决议案,各校联合起来成立了北平学联。会后,举行了比12月9日那一天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遭到了国民党军警的残酷镇压。李涛率领中山学校学生,与国民党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一二九”运动以后,在中共的领导下,北平学联组织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到河北农村进行宣传。一共组织了4个团,中山中学约一百多名学生,被编在一团,李涛为中队长。一团的宣传路线是从固安、熊县、霸县到保定,学生们一路进行宣传。李涛带队在保定的大街小巷散发传单、发表演讲。一天晚上,学联指挥部在私立同仁中学开会,决定以杜重远在上海办的刊物名称命名,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成筹备委员会,李涛为委员。会议开到夜晚11时,国民党军警包围了同仁中学,他们被押解回北平。
回北平之后,李涛继续为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而奔忙,不久,筹委会在北平师范大学召开大会并进行选举,由中共地下党员熬北风宣布: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总队正式成立,并通过了先锋队章程,李涛作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发起人之一,担任中山中学中队长。寒假过后,李涛响应北平学联的号召,组织大规模罢课,大张旗鼓地发起教学改革运动,强烈要求学校讲授社会科学,不要再讲三民主义,并组织学生军训,学习各种游击战术,激起了政府当局的不满。国民党军警带着黑名单到学校逮捕学运积极分子。一天中午,李涛正在学校食堂一边吃饭一边和学联的徐迈伦、于克、李铁英等同学商量工作。一个同学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他,国民党军警特务已经进入学校。李涛等七人赶紧放下饭碗往外跑,远远看见气势涵脑的军警正往这边走。但军警不认识他们,对远处大摇大摆走过去的李涛等未加注意,于是他们乘机越校墙逃走
这次事件稍一平息,他又返回学校组织学运。学校警告他不准再组织学生会。国民党更是加紧查找共产党,逮捕进步学生。但他不畏艰险,不久又把学生会重新组建起来,仍然不断地进行宣传,发表演讲,组织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在西山组织野营。
1936年6月,李涛被安排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一区队队长。1936年11月中共地下党组织指派徐迈伦介绍李涛人党。李涛在入党时将名字李文翰改为李涛,实现了他梦霖以求的凤愿,好像流离失所的孩子找到了家一样。
积极推行“二五减租”,发动民众抗日热情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大举侵华,国民党全线大溃退,雁门关、娘子关很快告急。中秋节那天,当人们正在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时,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太原。轰炸过后,牺盟会组织慰问团,李涛任副团长,赴大同、绥远慰问抗敌将士。九、十月间,李涛被派往山西晋南,任牺盟会运城中心区委秘书。他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组建了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团体,并任命了各会负责人
1937年11月初,古老的太原城沧陷。山西全省震荡,阎锡山的旧更投降的投降,逃亡的逃亡。一些达官贵人甚至举家避难黄河以南。八路军东渡黄河后,在8月下旬已组成八路军并已取得平型关大战胜利。山西前线抗击日寇。4盟会提出“宁在山西战死,不到他乡流亡”的口号,号召山西人民守土抗战。抓住旧官逃走的有利时机,
薄一波建议阎锡山派不怕死的牺盟会员去补任。于是李涛被派到夏县任县长。
李涛到达夏县后,改造了旧政权,多数区村指派了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负责,稳住了风雨飘摇的各级政权。然后,利用牺盟会的合法地位,组建了夏县的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学救会等抗日团体,并任命了各会负责人,使各会会员开始活跃起来。夏县地主豪绅的剥削是很重的,一是地租之高,令人瞳目结舌;二是高利贷盘剥,利加利,利滚利,压得人民无法喘息;三是纳粮纳款负担沉重,农民怨声载道。1937年底,李涛和中共临时县委书记孙雨亭决定开展减租减息、合理负担运动,先在基层发动群众,然后到县政府请愿。
1938年初,几万人的农民大军举着大旗,敲着锣鼓,喊着口号,聚集在县城文庙,召开声势浩大的群众大会。李涛以县长的合法身份发表演说,接受群众的要求,宣布在全县推行二五减租,即地租减少25%,年利息减至1分。一些开明绅士也当场宣布停息,有的还销毁了借贷契约。
万人大会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热情,夏县的二五减租运动以势不可挡之势,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剥削制度,冲击着根深蒂固的陈规旧矩。扬眉吐气的群众,热情极高,斗争捷报频传。不少村庄的农民把收缴的地主的地契、借据,纷纷付之一炬。
成千上万的农民被组织发动起来了,李涛又引导群众发动了合理负担运动,口号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团结抗日”。得到了利益的农民,情绪高涨,自觉地为抗日提供人财物力资源,撤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参战热潮。
李涛与
孙雨亭研究决定,把分散的农村自卫队集中培训,挑选优秀者组织起来,不直接组织脱产武装。这样,既可掩阎锡山的耳目,又可减少经费开销。很快,李涛下令成立了县4盟总动员委员会。在县城文庙发动成立了夏县抗日自卫队,队员三百多人,编成三个中队,分别由县城高小学生、农村自卫队员、轴盟会员各组成一个中队,在县城集训。
在夏县,李涛以轴盟会的名义,从县区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学救会中抽出骨干力量,组织干部培训班,在县城文庙附近模范小学院内集中培训。他和牺盟会特派员霍钟秀具体领导,并亲自主讲,以政治学习为主,兼学军事常识。培训一个月后,多数干部派往基层区村自卫队任负责人。
亲属关系
李涛父亲李庆古。大伯父为清朝知县、知府、钦差大臣、官至一品。辛亥革命后,他拒绝再任官职,以行医为生。四伯父曾为清朝举人,四品武官,家境殷富。
亲友回忆
田洪德:
李涛同志对自已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以自身的清正廉明、克勤克俭的作风影响着一代人。
李涛同志来辽化时,指挥部办公室准备安排其住在宾馆或招待所,他断然拒绝,住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吃饭也和职工们一样在大食堂。后来他的家属搬来,住在辽阳市委常委宿舍,李涛同志也很少回家,一般一、二周才回家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辽化建设中去。
李涛同志在辽化期间,从不用公款请客送礼,从不侵占国家利益。有一次欢送领导班子中一位同志调离,大家聚会吃饭,饭后李涛同志主动带头付款。李涛同志在兼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期间,纺织部规定副部长每人每月补贴45 元保姆费,但他从未领取过。
李涛同志对于朋友或亲友的求助,一律挡驾,不询私情。有一段时间,辽化的产品特别畅销,供不应求。有不少人找门路托关系,希望能搞到辽化的产品。有时他过去的一些部下或战友来找他批条子他一律谢绝,在他那里就挡住了,不推给下边有关同志出难题。这期间我正分管供销工作,在我的记忆中,李涛同志从来没向我开过一次口、批过一张条子。有一次他的一个侄子来他家,希望能搞到一点辽化的紧俏产品,他一口回绝,他侄子有点不高兴,说:“找你办事怎么这么难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嘛”。李涛同志听到后大发脾气,将侄子轰出家门。
社会评价
《辽宁日报》:李涛同志在担任省委和沈阳市委主要领导期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总结经验,纠正“左”的错误,在政治上实行进一步安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各方面工作都开创了新局面。他注意把握方向,加强党的领导,积极稳妥地开展清理“三种人”工作,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他紧紧抓住国家经济调整的良好时机,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和发展城乡农贸市场、城镇商品市场,大力支持企业和城乡个体经济发展,为辽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涛同志非常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他勤政廉政,密切联系群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他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党的事业选拔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年轻领导干部。
李涛同志1994年3月离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关心教育事业和下一代的培养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建议,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执著追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
李涛同志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矢志不渝、鞠躬尽瘁,一生对党忠诚。他刚正不阿、襟怀坦荡、是非分明,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的高尚品德、革命精神、领导能力和优良作风赢得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