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生,研究员。1946年6月出生,江西永新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同时兼任WCPA/IUCN东亚地区常务委员会委员。东亚自然保护研究、监测与培训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李渤生,江西永新人,1946年6月10日生于山东惠民1953-1965年就读北京小学、北京三十五中和清华附中,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读
地球化学专业。1970年毕业后发派至河北沽源县农村插队锻炼,1972-1974年在张家口地区科技局和北京市宣武区环保办公室工作,1974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为该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1975-1990年曾多次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藏、青、川、滇、新等地的考察,足迹遍及中国西南和西北高山大川。
主要成就
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旅游的研究工作,特别在中国青藏高原的植被与自然保护研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50余次赴青藏高原考察,6次深入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并于1998年率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一分队成功完成了大峡谷的首次穿越任务。主持完成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中国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总体发展战略及1990~2000年发展规划”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制定。1993年由于在中国成功地组织了世界保护联盟(IUCN)的第一次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和建立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突出成绩而被世界保护联盟授予Fred.M.Packard国家公园勋章。
著述有30余篇部,在工作之会撰写过少许科普文章,钟投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著述
⒈《西藏植被》,科学出版社,1988。负责第三章、第八章、第十章及第二章第二节、第十五章部分的编写工作,共计七万余字。
⒉中国高山植物,科学出版社。1982。编著及摄影者。
⒊《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0。参加初稿编写工作。
⒋中国大地,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主要编著及摄影者。负责生态篇的编著。
⒌西藏高山冰缘植被的初步研究,植物学报,23⑵,1981。
⒎南迦巴瓦峰地区植被垂直带谱,山地研究,2⑶,1984。
⒏南迦巴瓦峰地区植被水平地带,山地研究,3⑷,1985。
⒐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的
半常绿阔叶林,植物学报,27⑶,1985。
⒑西藏的高山座垫植被,植物学报,27⑶,1985。
⒒西藏高原座垫植物的区系特点及其地理分布,山地研究,5⑴,1987。
⒔西藏羌塘高原高寒草原的基本类型与特征,植物生态与地植物学丛书,6⑴,1982。(与王金亭合作)
⒕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初探,中国科学,1987,8。(与地理所杨逸畴,大气所高登义合作)
⒖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山地研究,3⑷,1985。(与地理所杨逸畴,南京大学彭补拙合作)
⒗“Vertical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Mt.Namjabarua Natural
Reserv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ervation phytoecology,1989.
⒘中国半散放麋鹿生境植被及采食植物种类的研究,林业科学,27⑷,1991。(与林科院梁崇歧合作)
⒚羌塘高原美马错自然保护区的初步评价,自然资源,4⑶,1989。
野外工作
197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西藏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源地区进行植被调查。
1976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藏北分队,首次对藏北羌塘高原无人区进行植被考察。
1980年:在西藏墨脱地区进行植被考察。
198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横断山南段植被进行考察。
1982-1983:参加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东喜马拉雅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所在地区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连续科学考察。
1983-1988年:参加中国已灭绝的珍稀动物~麋鹿的再引进国际合作项目。
1985年:参加美国高山研究所专家组对珠穆朗玛峰两侧中国、尼泊尔区域进行的科学考察。
1986年:参加中国
日本东北大学西藏学术考察队,对川藏公路沿线及藏南和念青唐古拉山地区进行植被察。
1987年:对日本藏王山、富士山、穗高岳进行植被调查。
198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新疆和西藏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地区植被进行考察。
198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队,对西羌塘中、西昆仑山植被进行考察。
1988年:组织领导中美联合考察队,对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阿里的美马错核心进行科学考察。
1988年:参加美国高山研究所专家组对中国和尼泊尔的珠峰自然保护区和马卡鲁~巴隆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科学考察。
1989年:组织领导中美联合考察队在新疆进行中美荒漠植被对比研究。
1989年:参加中法联合考察队,对新疆和西藏阿里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1989年:作为中国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专家组组长受尼泊尔方面邀请,赴尼泊尔马卡鲁~巴隆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
1990年: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等地进行中美荒漠植被对比研究的野外调查。
1990年:赴法对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比利牛斯山植被进行考察。
1990年:对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1991年:对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1991年:率队对藏东南帕隆藏布下游谷地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考察。
1991年:赴冰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冰岛植被进行调查。
1992年:对广西及海南等地区山地生态系统进行考察。
1993年:对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进行考察。
1993年:对挪威Tromso和Bergen地区山地生态系统进行考察。
1994年:对西藏东喜马拉雅及中喜马拉雅山地进行考察。
1994年:对尼泊尔萨迦玛达国家公园进行考察。
1994年: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国家公园进行考察。
1995年:对秘鲁安第斯山脉生态系统进行调查。
1995年:对西藏东喜马拉雅地区再次进行考察。
1995年:对中国台湾地区的国家公园再次进行考察。
1995年:对澳大利亚Kosciusko山地国家公园进行调查。
1996年:对云南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与
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
1996年:第三次赴台湾对该地区的国家公园进行考察。
1996年:对日本北海道地区的国家公园进行考察。
1996年:承担UNDP项目,率中外联合专家组为制定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赴西藏珠峰保护区考察。
1996年:自然保护区赴云南对昆明、大理的国家森林公园进行调查与评估。
1997年:赴法国考察其地中海沿岸及阿尔卑斯山植被与调查国家公园的管理情况。
1997年:赴澳大利亚NSW省的国家公园考察。
1998年:赴尼泊尔Chitwan和Annapurna国家公园考察。
1998年:春秋两次赴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
1999年:赴缅甸对其北部葡萄(Putao)附近的迈立江流域进行考察。
出版图书
学术报告
2“Effects of snow Accumulation to the vegetation in the Region of Mt. Namjabarwa”1986年参加“国际山地植被科学讨论会”所作。
⒊“vertical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Mt. Namjagbarwa Natural Reserve.”1989年,参加北京“国际植物保护生态学科学讨论会”所作。
教室所做。
⒙“东西马拉雅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合作保护”1999年国际山地中心(ICMOD)
获奖情况
a.1986年中科院科学进步奖
b.1987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c.1989年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本人为该课题主要参加者,并为36部专著之一西藏植被主要作者。
⒉1993年因西藏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筹建及其总体规划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和成功组织东亚自然保护工作者举办了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会议而被授与IUCN Fred. M. packard国家公园奖章。
3.1983年在中科院第二次野外工作会议上获奖。
⒋1983年在中科院第二次野外工作会议上获奖,先进个人。
⒌1998年率一分队穿越雅鲁藏布世界第一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获中国徐霞客研究会授与徐霞客荣誉奖。
⒍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
研究课题
承担的研究课题:
1月-2002年12月。第二负责人
培养人才
1993年:康新,硕士,中科院地理所工作
1994年:唐礼俊,博士,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1995年:黄明娟,硕士,美国
1996年:李进,硕士,美国
1997年:郭建平,硕士,美国攻读博士
2000年:王崇杰,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