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梧(1907.7.15~1935.3.9)河南洛阳人。又名李凤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参加革命活动。曾赴苏联学习。1929年冬在上海中共中央军事部参加军事训练班工作。1930年在中共中央从事秘密工作。1931年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同年12月下旬宁都起义改编成立红五军团,任红十四军四十一师政治委员,负责建立该师政治工作制度。1932年任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后任红五军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1933年任红七军团二十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任红军总政治部破坏部部长,负责对敌军瓦解和争取工作。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夏任总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在江西坚持斗争。任中央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协助主任贺昌起草文件,加强对各红军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1935年3月上旬参加军区直属队突围,负责指挥第四大队掩护其他大队突围。3月9日在天门嶂山上陷入敌军重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人物生平
李翔梧,1907年9月出生于洛宁县中高村一个贫农家庭。李翔梧自幼聪慧好学,是当地出了名的“神童”。
关于李翔梧的出生日期,一说是1907年7月15日。
1918年,11岁的李翔梧考入洛宁县立高小。受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李翔梧对当时官匪横行的社会现象愈发憎恶,立志投身革命,救国于危亡。
1921年,李翔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洛阳省立第四师范。该校校长王卓吾贪污公款,李翔梧联合学校师生以诗歌、漫画等形式揭露王卓吾的劣行。在李翔梧的领导下,当时该校的学生运动开展得风风火火。
1923年,李翔梧进入位于开封的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由于他思想进步,勤奋好学,深受冯品毅、嵇文甫、王镇南等进步老师赏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李翔梧认真研习《共产党宣言》等书,积极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1924年,李翔梧经人介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翌年他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李翔梧还参与组建进步学生团体——河南青年学社,成为该校早期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1925年,李翔梧从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国民党左派报纸《国民新报》担任记者、编辑,经常撰文声援工人运动。同年秋,奉组织委派,李翔梧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苏联期间,李翔梧刻苦钻研,进步很快,尤其在语言学习方面成绩优异。李翔梧与
蒋经国同在四班,
邓小平在七班。
1927年6月,李翔梧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受共产国际派遣,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担任高级翻译。由于他通晓英、俄、德、日四国语言,被誉为当时东方大学最好的翻译之一。
1928年春,与刘志敏结婚。同年8月,李翔梧又被送往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成为我党早期的军事人才。
1929年秋,李翔梧回到上海,从事秘密兵运工作。当时,时任国民党西北军第二十五师参谋长
张克侠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申请入党。鉴于李翔梧与张克侠在苏联时曾为校友,中央研究决定由李翔梧介绍张克侠秘密入党。
1930年12月,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生擒国民党前线总指挥
张辉瓒。张被俘后,蒋介石许诺,只要放了张辉瓒,可通过谈判释放一批关押在南昌的中共“政治犯”。为挽救狱中同志,李翔梧作为特别代表前往南昌进行谈判。抵达南昌后,李翔梧闻听张辉瓒已在苏区群众愤怒的讨伐声中被处决。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李翔梧当机立断,巧扮国民党军官,安全返沪。同志们盛赞他,才气过人,胆略也过人。
1931年6月,李翔梧奉命回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红五军团第四十师政委、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等职。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战略转移。李翔梧和
项英、
陈毅等人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2月,李翔梧所在的中央军区机关在会昌山区遭遇国民党军队重围。李翔梧同项英、陈毅商议后决定分路突围。李翔梧率领500余人,晓宿夜行,冲破敌人层层围困,转移至粤赣交界的天门嶂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斗争。3月初,敌人尾随而至,战斗中,李翔梧肩部、腰部、腿部多处负伤。为掩护战友突围,李翔梧与敌人拼死相搏,直至牺牲,时年28岁。
人物事迹
文采飞扬的学生运动领袖和诗人
1907年,李翔梧生于河南省
洛宁县中高村一个贫农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经常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填词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曾在当地留下了不少佳话和诗作。后来,李翔梧受“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开始用白话文做诗。并以诗为武器,揭露和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他在洛阳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看到校长王卓吾贪污学校费用,欺诈学生的种种劣迹,便愤怒地写下这样一首打油诗:“校长王卓五,绰号大老虎。钞票作口粮,银元当豆腐。校长肚皮鼓,学生声声苦”,并用诗配画的形式,深刻而形象地揭露了王卓吾的贪污腐败行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扬,并在校内外广为传播,成为当时推动洛阳省立第四师范开展学生运动的动员令和战斗号角。
当他在学校得知
中高村老家农民李老四父子因不满地主压榨,奋起反抗。却被北洋军阀的爪牙马德胜诬蔑为匪,绑赴刑场。施以极刑时,面对自己熟悉的乡亲被无辜残杀,他悲愤异常,立即写下这样一首诗:“的的哒哒的号声/叫来了左邻右舍的乡亲,都是我李老四和儿子的见证人/我们都是打牛屁股的老手,祖祖辈辈都想从土内挖出黄金/到头来,马奸贼杀我们的头,还要挖我们的心……要杀头。要挖我们的心/嘿!顶多少两个打牛屁股的老手/但想杀奸贼的人,却是千千万万,万万千千……”。对此,李翔梧曾对家人说,当他看到自己熟悉的李老四父子含冤被杀,使他懂得“面对社会的不平和黑暗,求生和反抗不是一家父子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也是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警示钟。随后不久,他又在校刊上写下这样的诗句:“都是大自然母亲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为什么有人替他人劳动,为什么有人要别人替自己劳动?这简直是极不平等的黑幕……!”李翔梧当时的这些诗作虽然有些稚气,但在字里行间却充满革命激情,表达了他对剥削阶级和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1923年,李翔梧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师范,由于他思想进步,刻苦好学,深受共产党员、英语老师冯品毅等人的器重。在这些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李翔梧如饥似渴地学习
《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社团活动,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24年,李翔梧加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早期的共产党员和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展现出优秀的文学才华。在《现代评论》和《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新诗和散文,并在《沫若,我要站在你的旗帜之下》的署名文章中,坚定地表示:“愿站在这面旗帜下做一个‘小卒’”。后来,李翔梧的同窗好友、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术史家
胡蛮回忆说,当年的《学生杂志》曾为李翔捂出过一本诗集,书名就叫《翔集》,遗憾的是这本珍贵的诗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李翔梧的另一位同窗好友、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苏金伞也在回忆中称赞李翔梧:“你有闪耀发光的文采,又有刚刚萌生的新思想。”假如不是他过早地投入革命洪流,成为一个职业的革命者,也会成为当代中国诗坛上一个有成就的诗人。
文物韬略的年轻红军将领
1925年秋,李翔梧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不久,奉党组织委派到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怀着崇高的革命热情与理想,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孜孜不倦,进步很快,特别是在俄语学习方面成绩优秀,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年多,就被调到东方大学当翻译。不久,党组织又选送他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成为我党早期的军事工作者。在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期间,李翔梧作为“六大”的主要工作人员,参加了党的“六大”。在此期间,经左翼著名作家
曹靖华夫妇介绍,李翔梧与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共产党员
刘志敏结婚。
1929年秋,李翔梧和奶奶从苏联回到上海后,李翔梧被组织分配到中央军事部,在中央军事部部长周恩来的领导下秘密从事兵运工作。这期间他先后任中央军事部秘书、兵运科长、军事部副秘书长等职,成为我党早期军事领导机关的主要工作者。1929年下半年。时任国民党西北军第25师参谋长、冯玉祥的连襟
张克侠和上海地下党取得联系,递交了
入党申请书。由于李翔梧在苏联留学期间和张克侠是很好的学友,因此党中央决定批准张克侠为特别党员,并由李翔梧做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张克侠入党后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和便利条件,潜伏敌营近20年为党默默工作,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特殊作用。1937年7月28日北平沦陷之前,时任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参谋长的张克侠获悉日军将要入城的重要情报后,及时通知北平地下党组织,使1万多名党的干部、爱国人士和抗日群众安全转移,免遭日军毒手:1948年11月,在
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时任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第3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的张克侠和何基沣将军率所部2.3万余人于贾汪地区起义,在徐州的东北方向让开一厢。对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
张克侠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李翔梧同志不仅是我在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好友,也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之一。
1930年4月,李翔梧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奉中央委派深入到安徽省安庆地区开展巡视工作,他在白色恐怖中,不顾个人的安危,深入实际搞调研,很快写出《翔梧关于各县联席会议情形给中央的报告》,并对当地武装起义和工农武装建立的情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他在报告中不仅纠正了当时安庆地区某些党组织领导人存在的右倾和“左”倾盲动主义倾向,而且还针对安庆地区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充分显示了他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他的这份报告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现在已经成为我党当年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宝 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同年底,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同剿”作战中,生擒国民党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毛泽东曾为此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著名诗篇。张辉瓒被俘后,他的老婆通过关系找到上海的中共党组织,表示“倾家荡产”也要赎回丈夫。同时,张辉瓒的军界好友
程潜、
唐生智、
何健等也纷纷向中共中央传递信息,恳求不要杀张。蒋介石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也许诺:只要放了张辉瓒。可以通过谈判释放关押在南昌的一批中共“政治犯”,而且由上海三家银行担保,向红军赠送急需的20担西药和20万元大洋及枪支弹药等。上海的中共党组织经过郑重研究后,写了一封信派通信员赶赴中央苏区,面交朱德总司令,要求做好放回张辉瓒的谈判准备。同时,上海方面又派出涂作潮和李翔梧分别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部的特别代表,从上海赶赴南昌,准备同国民党当局进行秘密谈判处理此事。由于当时国共两党处于敌对状态,李翔梧和涂作潮前往南昌谈判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他们化装来到南昌旅馆住下后,便机警地走出旅馆了解情况。这时他们看到半天的报纸披露:张辉瓒已在苏区人民群众极其愤怒的声讨中被处决,其首级置于木板之上顺
赣江而下,被驻守吉安的国民党哨兵捞起,已经送往南昌。面对这一突然的情况。他们当机立断,立即返回旅馆,扮做国民党军官,安全返回上海。当年曾与李翔梧在一起工作过的
伍修权回忆此事时说:“由于当时中央苏区与上海地下党的联系不够,配合不周,已将张辉瓒杀掉,而翔梧同志并不知晓。一旦了解到情况,翔梧同志便机智地摆脱敌人,安全回到自己的队伍中。颇具文人气质的翔梧同志。才气过人,胆略机警也过人。这就是中国革命烈火中锻炼出来的文韬武略兼备的一代英豪”。
在南方游击战中英勇献身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李翔梧和曾任中共闽赣省委常委、妇女部长的妻子奉命留在中央苏区,李翔梧担任中央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项英、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和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
贺昌的领导下坚持斗争。1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很快占领了大部分中央苏区,形势十分紧张。为了指导部队和苏区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李翔梧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亲自起草并刻印了《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训令的讨论提纲》、《巩固我们的部队》、《节省子弹和收集子弹壳》等文件,号召苏区军民坚持斗争,掩护中央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在当时敌军重兵“围剿”下,已经沦陷的中央苏区到处是白色恐怖。在这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有的人对革命产生了动摇,有的人当了逃兵,有的人背叛了革命。特别是当原中央政府办事处秘书长谢然之叛变投敌后,李翔梧非常愤怒,他奋笔疾书,连夜写下了《给叛徒们以无情的打击》的檄文,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痛斥了叛徒的无耻行径,教育大家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就在这种战斗生活非常紧张,物质营养极度缺乏的艰难条件下,本来高度近视的李翔梧眼睛更近视了。无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还是行军打仗中,他都离不开
近视眼镜。对此,邵式平的爱人胡德兰在回忆到李翔梧时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戴个近视眼镜,那时年轻人戴眼镜的人很少。有时他在黑夜里行军根本看不清道路,只有靠别人拉着他的手,跌跌撞撞地前进。”
1935年2月,中央军区及其机关和部队在会昌仁风山区一个狭小的地带遭遇国民党军的重同。在这种极端危险的情况下,项英、陈毅等人决定分五路突围,冲出去打游击。当时李翔梧被分派在第四路游击大队,并负责和大队长兼政委袁血卒一起指挥部队突围。在李翔梧和袁血卒的指挥下,第四路游击大队500多人采取避开强敌,晓宿夜行的办法,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层层包围。秘密转移粤赣边界的天门嶂地区。
3月初,追剿的敌人跟踪而至,并派重兵到天门嶂地区进行“围剿”。由于敌众我寡,经过多次激战后,第四路游击大队的500多人大多阵亡,幸存的少数人也被打散了。最后突围时只剩下李翔捂和袁血卒带着警卫员唐继章、战士钟伟生等8个人继续坚持战斗。他们白天找岩洞水沟隐蔽,晚上行军找部队,饿了找些野菜草根充饥。在此极度艰险困难的时候,李翔梧仍然坚信革命必胜。多年后,袁血卒在《红军北上前后》的文章中回忆李翔梧说:他鼓舞大家“现在是革命的低潮,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要是跟主力联系不上,我就带你们到上海找地下党。无论如何,太阳是要上升的,船是要靠岸的,夜终归是要尽的,革命终究是要胜利的。”
3月中旬的一天,李翔梧他们在一个地势较平的山坳发现一栋带楼板的房屋,派人查看后发现竟然是个无人居住的空房子,屋角堆放着一些红薯和芋头,这对饥饿已久的李翔梧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于是,他们便进屋生火烤了些红薯饱餐一顿。南于连日的作战和极度疲劳,大家吃完红薯后很快就倒在楼板上睡着了。没想到,时隔不久一阵急促的砸门声把他们惊醒。原来一股民团武装发现他们,并已经悄悄地把房子围拢起来,敦促他们缴枪投降。
面对围攻的民团武装。李翔梧他们毫不畏惧,决定夺路突围。战斗打响后,李翔梧和袁血卒冲在前面,其他人紧跟在后,边打边冲。在突围的途中又有3个战士牺牲了,李翔梧的胳膊、腰和腿部也先后受了伤,他的警卫员唐继章和战士钟伟生半背半扶地保护着他突围。敌人见他们只有5个人,便疯狂地扑上来,想要活捉他们。袁血卒便命令唐继章保护李翔梧突围,他和剩下的2个人殿后掩护。可是李翔梧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断然把唐继章推开并对袁血卒说:“老袁!我已经负伤行动不便,你快带同志们冲出去,我掩护你们。”袁血卒等不忍离去,李翔梧便厉声说:“我是领导!你们要听我的命令,同志们!为了苏维埃,你们勇敢地前进吧,从燃烧的地方踏过去,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说完,他端起机枪扫向敌人。由于李翔梧牵制了敌人的火力,战友们得以安全突围。他却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在李翔梧牺牲后不久,他的妻子
刘志敏也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因宁死不屈而英勇牺牲在刑场上。
多年以后,时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的袁血卒,在回忆与李翔梧的最后诀别时,对那血色离别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充满深情地写道:“翔梧同志擦擦近视眼镜,伸出他那坚强的手、战斗的手、写诗的手,抚摸着淌血的伤口,血像密密麻麻的细雨在流着……”;对此,李翔梧的警卫员唐继章在他晚年的回忆中也刻骨铭心地写道:“他喊着:‘同志们!为了苏维埃,你们勇敢地前进吧,从燃烧的地方踏过去,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这个最响亮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一生也无法忘怀……”
家庭关系
父亲李振斋,一生以务农为本,略识文字,乐善好施,深受乡邻敬仰,晚年在村创办三余小学,利用农闲教穷苦孩子学些文化,不取报酬。母亲雷聪。
妻子
刘志敏。1904年7月出生于河南罗山县。7岁进入私塾读书。后入县立女子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开封河南省立女子中学学习。她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导》《苏联十月革命研究》等书刊,逐步接受了马列主义,坚定了革命的信念。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委派,以战区农运特派员的身份,在信阳县从事农民运动的宣传工作。同时,担任共青团的支部书记,秘密从事学生和妇女工作。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刘志敏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同年秋,经上海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经曹靖华夫妇介绍,与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员李翔梧结婚。
1929年秋天,刘志敏和丈夫李翔梧回国,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夏,李翔梧夫妇奉命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刘志敏先后任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常委、妇女部长,闽赣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闽赣省委常委、妇女部长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刘志敏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险恶的环境中,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其他同志一道坚持着革命斗争。
1934年12月底,刘志敏在棠地(今属宁化县水茜乡)战斗中被俘,先被关在福建宁化监狱,后被押到漳州绥靖公署监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率领同监战友开展斗争达半年之久。1935年6月,刘志敏在漳州城西门外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1岁。
社会评价
《洛阳日报》:他出身贫寒,却怀揣救国大志,成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他是我党早期赴苏联留学的革命者之一,在苏联和刘志敏结为伉俪,成为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夫妻英烈;他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出一位共产党人不朽的人生篇章……
社会纪念
“河南十大革命烈士”
全国解放后,李翔梧被追授为“河南十大革命烈士”之一。1985年10月,在李翔梧夫妻牺牲50周年之际,河南省委、省政府在
洛宁县召开了纪念大会,为他们建立了纪念亭、纪念碑。
纪念李翔梧烈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2007年8月27日下午,纪念李翔梧烈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洛举行。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委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
连维良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会议由省委副秘书长杨春雨主持。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于吉林,省民政厅副厅长张中华,洛阳市原农委副主任李宗明夫妇和漯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智民夫妇等李翔梧烈士的亲属代表,李翔梧烈士生前战友后代涂胜华,漯河市、赣州市、瑞金市和会昌县、信阳市罗山县的代表,有关专家学者等出席座谈会。市领导高凌芝、刘应安、尚朝阳、杨玉龙、师清翔、徐国民等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专家学者、李翔梧烈士的亲属和各界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对李翔梧烈士辉煌的战斗历程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翔梧小学与纪念馆
为纪念英雄李翔梧,李翔梧家乡的中高村小学于1985年改名为翔梧小学,并于2017在翔梧小学旧址之上建成了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展现李翔梧等多位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翔梧班
洛阳师范学院翔梧班成立于2007年,是为响应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而成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阵地。翔梧班以革命烈士、洛阳师范学院英雄校友李翔梧的名字命名,以“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翔梧精神,争做国家栋梁”为班训,通过理论学习、经典阅读、社会调查、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研究者、传播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