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以画松入手,以“青山遍沧海,此树生何峰”总领全诗,一语贯下,描摹画中之松的遒劲、刚硬与美感并存之态,又引旧事,以见松之非凡物,并由画中之松凛然之态联想到青松的近君之态,然后借画寓思,反复夸赞此画鬼斧神工,相信宝物不凡定不会蒙尘,最后由画中之松转入真松,由艺术欣赏转入现实处境的选择。全诗描摹细致,波澜叠起,颇见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1
万草已凉露,开图披古松。
青山遍沧海,此树生何峰2。
孤根邈无倚,直立撑鸿濛3。
端如君子身,挺若壮士胸。
樛枝势夭矫4,忽欲蟠拏空5。
又如惊螭走,默与奔云逢6。
孙枝擢细叶7,旖旎狐裘茸8。
邹颠蓐发软9,丽姬眉黛浓10。
视久眩目睛,倏忽变辉容。
竦削正稠直11,婀娜旋敷峰12。
又如洞房冷,翠被张穹笼。
亦若暨罗女13,平旦妆颜容。
细疑袭气母14,猛若争神功15。
燕雀固寂寂,雾露常冲冲16。
香兰愧伤暮17,碧竹惭空中18。
可集呈瑞凤19,堪藏行雨龙20。
淮山桂偃蹇21,蜀郡桑重童22。
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23。
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24。
或着仙人号,或以大夫封。
终南与清都25,烟雨遥相通。
安知夜夜意,不起西南风26。
美人昔清兴,重之犹月钟27。
宝笥十八九,香缇千万重28。
一旦鬼瞰室29,稠叠张羉罿30。
赤羽中要害31,是非皆匆匆32。
生如碧海月,死践霜郊蓬。
平生握中玩33,散失随奴童34。
我闻照妖镜35,及与神剑锋36。
寓身会有地,不为凡物蒙。
伊人秉兹图,顾盼择所从37。
而我何为者,开颜捧灵踪38。
报以漆鸣琴39,悬之真珠栊40。
是时方暑夏,座内若严冬41。
忆昔谢驷骑42,学仙玉阳东43。
千株尽若此,路入琼瑶宫44。
口咏玄云歌45,手把金芙蓉46。
浓蔼深霓袖,色映琅玕中47。
悲哉堕世网48,去之若遗弓49。
形魄天坛上,海日高瞳瞳50。
终期紫鸾归,持寄扶桑翁5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李肱:唐宗室,开成二年(837)进士,以榜元及第,与李商隐同时登第。
2.青山遍沧海:起势高壮,暗用泰山泰松。
3.鸿濛:自然光,气也。《庄子》:“云将东游,而适遭鸿濛。”
4.樛(jiū)枝:弯曲的枝条。夭矫:屈曲而有气势。
5.蟠:缠绕。拏:牵引。
7.孙枝:幼嫩的新枝。擢:生发。
8.旖旎:柔美、茂盛。
9.邹颠:小孩的头顶,邹,雏的误写。蓐发:厚发。
10.丽:如字,美丽。丽姬:无定解,一说为晋献公之嬖,以为夫人。
11.稠直:又密又直。
12.敷峰:牵引。
13.罗女:《道源注》:“暨罗女,西子也。”
14.袭:入也。气母:元气之母也。《庄子》:“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
15.猛若争神功:句意为笔触劲健,可与鬼斧神工争高下。
16.冲冲:往来不定的样子。
17.香兰愧伤暮:《左传》:“兰有国香。”《文子》:“丛兰欲修,秋风败之。”《楚辞》:“恐美人之迟暮。”此句言兰花虽然幽香袭人,然岁华摇落,面对长青不凋之高松,自愧伤迟暮也。
18.碧竹惭空中:《史记·龟策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19.可集呈瑞凤:
谢朓《高松赋》:“集五凰之光景。”
20.堪藏行雨龙:以龙比松,常用之语。
21.偃蹇:蜷曲貌。《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卷兮枝相缭。”
22.蜀郡桑重童:《蜀志》:“先主舍东南角落篱上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童童如小车盖。”“重”“童”互通,重童:即童童,覆盖貌。
23.“枝条”两句:谓桂、桑枝条细弱,不能如松之劲拔而具灵异之气。亮,信,诚然。眇脆,细小脆弱。
24.咸阳帝:指秦始皇。因秦朝定都咸阳,故有此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稽山侬:嵇康。《世说新语》:“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25.清都: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处。
26.西南风:以西南风寓近君之意。
27.此二句谓美人昔日雅兴,赏玩此画,重之犹珍奇之月钟。《集仙录》:“女仙鲁妙典居山,有钟一口,形如偃月,神人所送。”
28.缇:帛丹黄色。
29.鬼瞰室:
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30.稠叠:重重叠叠。羉罿(luán tóng):捕获野猪的网和捕鸟的网。
31.赤羽:羽箭,有赤羽、白羽。
32.是非皆匆匆:生平善恶皆不暇论。
33.平生握中玩:生前掌握之宝。
34.奴童:仆人。
35.照妖镜:此为晋唐俗说,凡镜皆可照妖。
36.神剑锋:《吴越春秋》:“湛卢之剑,恶阖闾无道,乃去而出,水行如楚。”
37.伊人:指李肱。为此图择所从,不意乃以赠我。
38.灵踪:指画松,因视为灵物,故云。
39.漆鸣琴:鲍令晖诗:“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40.珠栊:即珠帘。
41.此二句形容画松之高寒凛然之状。
42.驷骑:车驾。
43.玉阳东:
张籍诗:“玉阳峰下学长生。”玉阳山是王屋山支脉,其山有二,东西对峙,东玉阳山在济源县西二十里,唐睿宗女玉真公主修道于此,西玉阳山亦其栖息之所。李商隐大约在大和九年(835)到开成二年(837),即第二次应举失败到第三次赴京应试之间,曾在玉阳山隐居学道。
44.此:指画松。琼瑶宫:本指道教所谓神仙宫殿,此指道观。
45.玄云歌:曲名。《汉武内传》:“西王母命侍女安法婴歌玄云之曲。”
46.手把金芙蓉:学仙语。
李白《庐山谣》:“手把芙蓉朝玉京。”
47.琅玕:谓竹也。
杜甫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48.世网:尘网。
49.遗弓:《孔子家语》:“楚共王出游,亡其乌号之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50.形魄:自己的形体精魄。瞳瞳:日初升微明之状。
51.紫鸾:凤凰类的神鸟。扶桑翁:道书所称扶桑大帝君。扶桑,神木名。
白话译文
由夏入秋,草木上都已着寒露,打开画卷,披览画中古松。
松涛如同沧海,遍布群山,画中的这棵古松到底生在哪座高峰呢?
松树的树根外露,向远处延伸,好像无所依傍。树干直立,似乎撑起了元气。
端正如同君子之身,挺立就像壮士之胸。
树枝伸向天空,曲折盘绕,气势雄伟。
树枝蜿蜒,矫若游龙,直走入云中。
嫩枝生出细叶,柔软细腻如同毛茸茸的狐绒。
嫩枝的细叶就像儿童的头顶茂密细软的头发,又像美女的眉毛一样既翠又浓。
长久地凝视画作,让人神思目眩,突然又觉得它辉荣多变,美不胜收。
树干挺直如削,枝叶婀娜多变。
画松的姿态就像中间拱起的圆盖,像张开的翠被,使人觉得阴凉,如幽冷的洞房。
画松又美得像西施,清晨早起梳妆的情状。
画松笔触细腻,细密处仿佛只有元气之母可以通过,笔触劲健,可与鬼斧神工争高下。
古松太过高大,燕雀没办法在树上筑巢或者休息,只有雾霭散于其间。
兰花虽然香气袭人,但自愧于秋冬迟暮,比不上青松不畏严寒。
绿竹虽然不畏惧严寒,但自愧腹中空空,不能坚实。青松高大不凡,可以聚集龙凤。
淮南小山笔下的桂树蜷曲多姿,《蜀志》记叙蜀郡的桑树茂密覆盖如车盖,
然而桂树和桑树枝条脆弱,哪及得上青松遒劲有力、充满灵气?
昔日听闻秦始皇曾封松树为五大夫,近闻松树是嵇康的代称,
或封五大夫,或称赤松子,都是说青松品格之高尚,地位之尊贵。
终南山与帝都清宫,烟雨相接。
哪能知道松树夜夜向往帝宫的情谊没有因为西南风而传达给天帝呢?
美人非常喜欢这幅画,把它看作和月钟一样珍奇的宝贝,
重于十八、十九箱之珠宝并千万匹之香缇。
这幅画的持有者一旦被坏人知悉,就会处处落网遍布,遭遇杀机,
生平善恶都无暇论及,就像云烟消散了一样。
画作的主人生时如海上明月,死后埋入荒郊,
生前掌握的宝物,死后落入仆童之手,散落民间。
汉宣帝的照妖镜、吴王的湛卢宝剑,
因为不是凡间之物,所以终将寄身有地,画松也是这样,一定会遇到赏识它不凡的人。
我本以为李肱的这幅画一定在选择合适的人,
没有想到他会送给我,那我就欣然接受了。
我既然接受了这赠送的画松,那也将用漆鸣琴予以回报,并且将这幅画装裱起来悬挂在珠帘上欣赏。
见到画松凛然的样子,便觉得室内清凉,即使是夏天也像冬天一样。
我从前辞谢聘用,曾经在玉阳山修道过一段时间,
在通往琼瑶宫的路上看到过千株古松,就如李肱画作上的一样。
从前在玉阳宫学道时,口唱《玄云歌》,手持金莲花,身着霓裳翠袖,
在云雾缭绕的山中,在松竹环绕的宫殿里穿梭而行,真是快活啊。
现在自己不幸再次坠入尘网,所以离开了松竹掩映的道观,就如楚人失弓,不可得也。
我现在看着这幅松树图,不禁感觉思绪飘到了修道之时的山上,形魄已经在天坛之上,望见海日初升。
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如凤凰类神鸟般归去,把这幅画赠送给扶桑帝君。
创作背景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是作者早期所作的五古长篇。李肱是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与李商隐同时登第的状元。他以画赠李商隐,李商隐作此诗答谢。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李商隐学
杜甫、
韩愈,得其精髓。诗以画松入手,以“青山遍沧海,此树生何峰”总领全诗,一语贯下。紧接着描摹画中之松的遒劲、刚硬与美感并存之态,如君子、壮士、美人,久视之让人心驰神往,实乃奇古。多是状青松之貌,而喻李肱喻己之意也在其中。“昔闻咸阳帝”以下八句,又引旧事,以见松之非凡物也。
“安知夜夜意,不起西南风”,诗人由画中之松凛然之态联想到青松的近君之态,作者以己度画,内心期盼着“西南风”能将他的入世之心报给天子,以此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下段借画寓思,反复夸赞此画鬼斧神工,为美人所钟,为世人所追逐,然持画之人的宿命不过终随黄土,隐隐透出世事无奈之感,微漏出世之意。
“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寓身会有地,不为凡物蒙”,此四句为全诗主旨,诗人相信宝物不凡定不会蒙尘,终当托身有地,这也是作者对李肱和自己才能的确信,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末段作者的笔意宕开,由画中之松转入真松,由艺术欣赏转入现实处境的选择。作者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反复徘徊,在这两种看似对立和矛盾的处世态度中,诗人找到的答案是“终期紫鸾归,持寄扶桑翁”。入世再而出世,功成身退,才是诗人所寻之道。
名家点评
清·
姚培谦:前四句从画松起手,将“此树生何峰”一语贯下。下文但言松,而画在其中。“狐根”下三十二句,写松状之奇古。“昔闻”下八句,言此松精灵,应与清都、绛圆相通。“美人”下十二句,言此画贵室虽得之而不能有。“我闻”下十句,言己之贵重仙画。“忆昔”下十句,言往时亲见之松,久不得见。末四句,想此松形魄在天坛海日间,我愿将此画寄与此翁也。(《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
屈复:一段画松。二段正直。三段灵气独绝。四段从真到画。五段暂时沉沦,终非凡物。六段终为我有。七段就松生慨。(《玉谿生诗意》)
清·沈厚塽:纪昀曰:前一段规仿昌黎,斧痕不化,累句亦多。“淮山以下,居然正声。入后更层层唱叹,兴寄横生,伸缩起伏之妙,直与老杜“国初以来画鞍马”一章意境相似也。韵多重押,古诗不忌,汉魏诸诗可复按也。若右丞“万国仰宗周”一章,则万无此理矣。(《李义山诗集辑评》引)
清·
冯浩:极力描摹,波澜叠起。前以松比李肱而美之,后借学仙时所见以自慨,结寓近君之望。此为尚未第时作。(《玉谿生诗集笺注》)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
温庭筠合称“温李”,与
杜牧并称“小李杜”。有《
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