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祖父脩,安帝时为太尉。父益,赵国相。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原文
初
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
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
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
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
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
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
荀爽李君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
度辽将军。先是,羌虏及
疏勒、
龟兹数出攻抄
张掖、
酒泉、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
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延熹二年征,再迁
河南尹。时
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
臧罪狼籍,郡舍
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
输作左校。
初,膺与
廷尉冯绲、大司农
刘祐等共同心志,
纠罚奸幸,绲、祐时亦得罪输作。
司隶校尉应奉上疏理膺等曰:
昔
秦人观宝于楚,
昭奚恤莅以群贤;
梁惠王玮其照乘之珠,
齐威王答以四臣。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窃见左校弛刑徒前廷尉冯绲、大司农刘祐、河南尹
李膺等,执法不挠,诛举
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昔季
孙行父亲逆君命,逐出莒仆,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今膺等投身
强御,毕力
致罪,陛下既不听察,而猥受谮诉,遂令忠臣同愆元恶。自春迄冬,不蒙降恕,遐迩观听,为之叹息。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是以
武帝雷雨作解书奏,乃悉免其刑。
再迁,复拜
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贫残无道,
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
合柱晋文公执
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
司寇,七日而
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
鼎镬司隶常侍校尉是时,朝廷日乱,纲纪穨阤,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
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及遭党事,当考实膺等。案经三府,
太尉陈蕃收掠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
宦官子弟,宦官多惧,请帝以天时宜赦,于是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及陈蕃免太尉,朝野属意于膺,
荀爽阳城。道近路夷,当即聘问,天状婴疾,阙于所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人鬼同谋,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扬辉,弃和取同。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怡神无事,偃息
衡门陈蕃为
太傅,与大将军
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
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
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注: ①
张让,东汉宦官,由
小黄门迁
中常侍,封
列侯,是备受皇帝宠信的宦官。②
张俭,东汉名士,因严劾
宦官候览,被诬以结党诽谤罪,曾长期逃亡。
参考译文
李膺字符礼,是
颍川襄城人。祖父名脩,安帝时任太尉。父亲名益,任赵国相。李膺性情高傲,没有什么交际往来的人。只把同郡人
荀淑、
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受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
青州刺史。
郡守县令害怕他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
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
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击退了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
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了。樊陵后来凭巴结宦官,做到了
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
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
李君驾车。”
李膺被人仰慕就像这样。
永寿二年,鲜卑侵扰云中,
桓帝听说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担任
度辽将军。在这之前,老百姓屡次遭受鲜卑祸害、自从李膺到了边塞,
鲜卑人远远望见他的气势就都畏惧顺服,先前所掳掠的男女,全都送还到边塞跟前。从此以后,李膺的声威震慑边远地域。
延熹二年受征诏,又调任
河南尹。当时
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
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裹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
宦官,李膺被判诬
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
当初,李膺跟
廷尉冯绲、
大司农刘佑等同心同德,纠察惩罚奸邪得宠小人,冯绲、刘佑造时也获罪被判服苦役。
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为
李膺等人辩解说:
从前秦国人到楚国去观看宝物,
昭奚恤 把各位贤能大臣排列给他看;
梁惠王夸耀他有能光照十二辆马车的珍珠,
齐威王举出四位大臣跟他相比。那些忠臣武将,是国家的心脏脊梁。我私下看到左校中不戴镣铐的囚犯前任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河南尹李膺等人,执行法令不屈不挠,诛杀检举奸邪恶 臣,依据法令陈说,大家全都认为适宜。从前季
孙行父亲身违抗国君命令,赶走莒仆,相当于
虞舜功绩的二十分之一。如今李膺等人献身治理豪强,尽力使他们获罪,陛下既不听从明察,又错信诬陷伪告,以致使忠臣等同于犯罪的首恶。从春到冬,没有受到您的宽恕,远近舆论,全都为此叹息。执掌国政的关键,在于牢记臣子的功劳而不记他们 的过失。所以
武帝把
韩安国从囚犯中赦免,宣帝从流亡中征召张敞。
冯绲先前讨伐蛮荆,相当于吉甫的功演。
刘佑几次亲自督促审案,有不欺软怕硬的节操。
李膺扬威幽州、
并州,担任
度辽将军留有英名。现在三面边境敌人蠢动。朝廷军队还不强大。《易经》说“雷雨成‘解’,君子要赦免罪过原谅罪人”。请求赦免李膺等人,以防不测。
(李膺)被任命为
司隶校尉。当时
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
野王县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连孕妇都杀。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后,就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这一情况,率领官兵砸破柱子捉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张让向皇帝鸣冤,皇上下诏让
李膺进殿,御驾亲临,责问李膺为什么不先请示便将张朔诛杀。李膺回答说:“当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七天之后就杀了奸臣
少正卯。现在我担任司隶校尉已经有十天了,私下担心错在迟疑拖延,却不料落得个办案太快的罪名。我自己知道有愧职守,只请求让我再苟活五天,能够消灭元凶,我再回来受死,心甘情愿。”皇上无话可讲,回过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家弟弟的罪过,李
司隶有什么错呢?”于是让李膺出去了。从此,大小太监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
校尉。”
当时朝廷一天天混乱,纲纪颓废,
李膺独自坚持自己的节操,保持自己的好名声。士人有被他接纳的,称为“登龙门”。等到
党锢之祸发生,需查究李膺等人的情况。案卷经过三府时,
太尉陈蕃拒绝了。皇帝更加愤怒,于是把李膺等人交付给
黄门北寺狱。李膺等人多揭发宦官子弟,宦官害怕,乞请皇帝以天时不正为由赦免囚犯。于是大赦天下。李膺被赦免后回归故里,住在阳城山中,天下的士大夫都认为他道德高尚,而认为朝廷十分污秽黑暗。
到了陈蕃被免去太尉职务,朝廷内外人心全都向往奎膺。
荀爽担心他名声太高招来祸患,想让他放弃节操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写信给他说:“长时间没去看望您,听不到您的谆谆教诲,登上高山遥望思念先生,真是度日如年。我知道先生因为正直仁义不能被当世社会容纳,因而游山玩水,在
阳城闲住。道路相近路途平坦,本当立刻前来看望,无奈疾病缠身,不能探望敬仰的先生。最近听说皇上震怒,撤换贬废了国家大臣,人和鬼一同谋划,认为天子正当贞观二五,见大人有利。不料天刚要亮却受了伤害,天要亮却还没亮,霓虹色彩纷乱,贬弃君子任用小人。现在正是天地气数紧闭,大人被贬不用之时,明智的人看到了危险,就抽身出来远远躲避灾害。虽然这样有负众望,暗中却符合人们私下裹希望大人保重的心愿。想来人们会很欣慰,不感到遗憾。希望先生安心养神不多事,插上房门不声张,听凭社会自己变化,让他随着时代起伏发展。”不久,担帝逝世。
陈蕃担任
太傅,跟大将军
窦武一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任命
李膺担任
长乐少府。到陈蕃、宝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
张俭事发,搜捕党人,同乡人对李膺说:“你快逃走吧。”李膺回答说:“遇灾难不逃避,有罪过不推卸,这是做大臣的节操。”于是前往诏狱。李膺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门生、
故吏以及他们的父兄都被禁止做官。
当时
侍御史蜀郡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登在名册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于是慨然而叹:“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有道义。
人物简介
李膺(公元110-169年),字元礼。
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东汉著名学者,政治家,
党锢之祸受害者。
出身衣冠望族,祖父
李修,父亲
李益。
举孝廉,历任
青州、
渔阳、蜀郡太守,任内申明法令,恩威并举。后转
乌桓校尉,永寿二年(156年),鲜卑寇掠云中,征
度辽将军。
延熹二年(159年),为
河南尹,揭发
宛陵大姓羊元群之罪,反坐罪,罚左校。
司隶校尉应奉知情,上疏为李膺等说情,得以免刑。任为司隶校尉,与太学生
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擅,致力于纠劾奸佞。是
太学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有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视为“登龙门”。时宦官张让弟张朔为
野王县令,
贪残无道,被
李膺逮捕处决。
张让向
桓帝诉冤,桓帝诏李膺入殿,李膺据理对答,桓帝以无罪开释。李膺的名气既大,其好友
陈蕃、
杜密、
王畅等人也备受知识分子崇拜。太学生视他们为正义和知识的化身,为其编了顺口溜:“天下
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
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又称李膺、杜密为“李、杜”。
延熹九年(166年),
张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结党,“共为部党”,“诽讪朝廷,
疑乱风俗”,将李膺等人关入
北寺狱,株连达二百多人。后外戚
窦武等出面援救,桓帝才将李膺赦免,但不许为官,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史称第一次
党锢之祸。
建宁二年(169年)窦武与
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任
李膺为
长乐少府,宦官事先迫使
灵帝逮捕窦武。窦武与王甫军激战,兵败自杀,宦官进一步逮捕“党人”,李膺及
杜密等百余人被捕入狱处死,迁徙、禁锢者“六七百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