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濬

明末清初诗人

杜濬(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人物生平
杜濬,明崇祯十二年乡试副榜。入清以后,绝意仕进,流寓金陵三十余年,家贫至不能举火,仍不屈。杜濬极为耿介孤傲,有人劝他不要太孤僻,他解释说:“某岂敢如此,只是一味好闲无用,但得一觉好睡,纵有司马迁韩愈在隔舍,亦不及相访。”有些慕名要来拜访他的达官贵人,多被婉言谢绝。即使是当地地方官员(或故友)求见,也得徒步登门。但《九朝新语》中仍说杜濬对这些客人:“则偶接焉,门内为竹关。遇午睡或治事,则外锁之。关外设坐。约客至,视键闭则坐而待,不得叩门。虽大府(知府)至,亦然。”
当他得知好友孙枝蔚准备应清廷征辟时,立刻写信劝他“毋作两截人”。并说:“不作两截人有道,曰,忍痒。忍痒有道,曰,思痛。至于思痛,则当年匪石之心……且夫年在少壮,则其作两截人也,后截犹长;年在迟暮而作两截人,后截余几哉?”《(与孙豹人书》)孙氏得书,力辞中书舍人而归,保全了一半清白。钱谦益来访,杜濬闭门拒不接见。杜濬最佩服“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屈大均,番禺(今广州)人,字翁山。明亡时才十五岁。清兵入境,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不久返俗,周游各地。善诗,有部分作品敢于揭露清军暴行。以后仍与人联络抗清义军,筹划恢复明室。杜濬称赞屈大均为有骨有识,足以继武古人(《复屈翁山书》)。
杜溶“老而益贫,贫而益狂”,终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病逝,终年七十七。身后萧条,以至无以入殓。几年以后,陈鹏年(字北溟,别字沧洲,以清廉著名,有陈青天之称)任江宁知府,才代为埋葬于南京钟山。
杜濬著作,因家贫无力付梓,故多散佚。现存光绪甲午黄冈沈卓如刻《变雅堂诗集》10卷及《变雅堂文集》8卷,只相当于他全部著作的十之二三。
文学成就
杜濬诗学杜甫,遗貌取神,遒宕清逸中时有气势,五律尤佳。《初闻灯船鼓吹歌》是他早年成名的长篇;明亡后诗多寓兴亡之感。如《关山月》、《焦山》、《燕矶感旧》等。他在《古树》中写道:“松知秦历短,柏感汉恩深。用尽风霜力,难移草木心”,可见其情怀。
《大清一统志》评杜濬:“诗文豪健,自辟畦町。”《湖广通志》说他“博极群书,吴楚人士多就正焉”。《黄州府志》认为他:“性狂气简,岸凌公卿。少立令誉。”“其所著作力砥流风。后隐江南之钟山,名公巨儒不识茶村之面者自以为赧。”吴伟业(字梅村)是明清之际成就最大的诗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八中,记载了吴伟业曾说自己的五言律诗,是读了杜濬的诗作以后才得到长进的。《国朝先正事略》还说:阎若璩(清初经学家,长于考据)“于时贤多所訾謷,独许先生(指杜濬)五律,称为诗圣。”
杜濬《变雅堂集》中的诗集十卷,有诗650余首。但据陈仲夔(字大章)的《秋蓬集》说,他有未刻诗三千余篇。陈仲夔与杜溶是同代的黄岗人,所说较可靠。但《九朝新语》又说:“茶村(杜濬字)好诋诃俗人。死后有富人购焚其集殆尽。”邓之诚教授在其《清诗纪事初编》中却说:“尝于书肆见其钞本茶村诗文二十余册,多出刻本之外。度其书尚在世间,好事者终有得之之一日也。”可惜至今仍未见其踪影。
清史文载
杜濬,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人。明季为诸生,避乱居金陵。少倜傥,尝欲著奇节,既不得试,遂刻意为诗,然不欲以诗人自名也。於并世人独重宣城沈寿民、吴中徐枋,自媿不如。其在金陵,与方仲舒善,仲舒,苞父也。金陵冠盖辐辏,诸公贵人求诗者踵至,多谢绝。钱谦益尝造访,至闭门不与通,惟故旧徒步到门,则偶接焉。门内为竹关,关外设坐,约客至,视键闭,则坐而待,不得叩关,虽大府至,亦然。及功令有挑门之役,有司按籍欲优免,濬曰:“是吾所服也!”躬杂厮舆夜巡绰,众莫能止。嗜茗饮,尝言吾有绝粮,无绝茶。既有花冢,因拾残茗聚封之,谓之“茶丘”。年七十七,卒於扬州。
丧归,故人谋卜兆,子世济曰:“吾有亲,而以葬事辱二三君乎?是谓我非人也。”亡何,世济卒。又数年,陈鹏年来守金陵,始葬诸蒋山北梅花村。濬诗最富,世所传不及十一,手定者四十七册。吴伟业尝云:“吾五言律得茶村焦山诗而始进。”阎若璩於时贤多所訾謷,独许濬五律,称为“诗圣”。已刻者曰变雅堂集。
茶癖诗人
杜濬写有一篇《茶丘铭》。这篇短文一开头就说:“吾之于茶也,性命之交也。性也有命,命也有性也。天有寒暑,地有险易。世有常变,遇有顺逆。流坎之不齐,饥饱之不等。吾好茶不改其度。清泉活火相依不舍,计客中一切之费,茶居其半。有绝粮无绝茶也。”
对于杜濬“吾有绝粮无绝茶”,邓之诚教授是不相信的。他在《清诗纪事初编》卷二有关杜濬的纪事中说:“茶值十倍于粮,苟能绝茶,其粮无绝理!”其用意似乎说杜濬仅仅是唱唱高调的茶癖而已。
杜濬流寓金陵,住在鸡鸣山右侧,茅屋数间,不蔽风雨,但他安居若素,吟啸自若。他一生贫穷,晚年尤甚。《今年贫口号二十四首》里,杜濬写下他当时忍受饥贫的情况,其中写一个绝粮之日的情况:“炎威无计出蓬门,那得朝饔与夕餐?稚子默然吾独愧,始知交谪反为恩。”(诗下注道:“绝粮之日,家人胥谗。而幼女慧黠,独无一语。”)有一次,他亲家故人的儿子汪茀厥远道来访。他无法招待,只得将心爱的宋代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典换了几个钱,买米煮几顿饭吃。这一年中秋节,杜濬全家只喝了一顿粥,无心赏月就蒙头大睡了。不料,紧关的大门被人敲开,原来是有名的说书家柳敬亭派人送来好酒及“青蚨”(铜钱)一千。来人丢下钱和酒,飞腿即跑,杜濬全家当即再饮酒赏月。第二天才看到柳敬亭来信的封面上,还批了八个字:“来人受赏,我就天诛。”才知道当晚来人飞腿即跑的缘由,不免大笑。这些忍饥挨饿的惨况,在这24首口号诗及注解中历历如数,确是真实情况的记录。
清初文坛一代宗匠王士祯,在自己的《香祖笔记》中记下这么一件事,他问杜濬“君诗如何?”杜濬回答:“但觉高歌有鬼神,谁知饿死填沟壑?”这也可证明贫穷与饥饿,确实在有些时期严重地威胁杜濬的生活。
杜濬在极为困苦的情况下,却有熟友从外地送六安梅花片(六安、霍山等地所产,仅次于银针、雀舌者),及岭南的黄熟香(一种香料)。可见“吾有绝粮无绝茶”的茶,有些是外地友人赠送的,这些友人不知道杜濬已进入整日饥肠辘辘的地步,否则也不至于此了。
杜濬的“有绝粮无绝茶”,并非虚假夸张。在他较富裕时,家中曾有收藏名茶的锡茶瓶,大大小小共十个。这时也不得不睁一眼闭一眼,让家中人拿去,换了麦子来糊口了。当时,虽然有的“茶价十倍于粮”,但也有不少是廉价的普通茶。《清稗类钞》饮食类里有一则“李客山与客啜茗”故事。记述长洲(今江苏苏州)布衣李果“艰苦力学,忍饥诵经,樵苏不继,怡然自得”。“良友至,辄呼小童取一钱,就茶肆泼茗,共啜之”。这种一个小钱两人共啜的茶,决不会比粮价高。《扬州画舫录》卷十一里,又记载了杜濬去扬州时,常与柳敬亭到长堤卖茶的“乔姥茶桌子”边饮茶边谈心的事。这个“乔姥茶桌子”似乎是一个小小的露天茶室,“置大茶具,以锡为之,小颈修腹,矮竹几杌数十”。并且明确标明其茶价为“每茶一碗两钱”。这茶价似乎也比粮价低。
杜濬曾经有过家道小康的日子,他饮茶也有过较高的规格与习惯。原先他即使饮用龙井等好茶,只是“初烹”,“一战”(有不少人还用古代烹茶习惯,不是冲泡)而后就丢弃了。杜濬在《茶丘铭》里,自说是有一次听人谈到“出关诸壮士,走穷荒险恶,……道渴欲死,求马溲不可得”。然后他才幡然悔悟,“念向来暴殄之罪,殆不可赎”。从此他就对“再烹之茶……也觉津津有余味”了。而且他比林黛玉早有“花冢”之举,花仅是“耳目之玩”,对于如同生命一般的茶叶,于是在饮用之后,便将其“检点收拾,置之净处。每至岁终,聚而封之,谓之茶丘”。他并且磨石刻铭写道:“石可泐(音勒去声,意为石可能依其纹理而开裂。)交不绝。”对这些废茶叶寄予极深厚的怀念。
杜濬有一首《茶喜》诗,其诗的序言赞美了茶的作用。他的颂茶决没有半点生津止渴之谈,也没有说到一般的提神涤烦,而只是说:“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都在精神上、文化上的范畴之内。
“湛”显示精深与深邃,《汉书·扬雄传》中说扬雄“默而好深湛之意”。《楚辞·招魂》说:“湛湛江水兮土有风。”“湛”也表达了厚重之意,《楚辞·九章·哀郢》说:“忠湛湛而愿进兮。”
“幽”显示静雅与闲隐,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说:“幽荫荟蔚。”这种赏心悦目的环境,会使人人乐而忘返。
“灵”含蓄了神灵、灵性、灵爽等等的内涵。但最主要的还是刻划了灵感——一种神秘的精神状态;思想高度集中,脑海无声地汹涌澎湃,突然奇特的创造能力出现,促使百思不解的疑难,得心应手而获得答案。一团乱麻的思绪,可以轻而易举地顺理成章,诗词美句会汩汩不断地流如涌泉。
“远”在空间范围上是指远道、远景、远方、远游。在时间概念上是指远古、远世。在思绪上是指远虑,远果。人常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也就是说“宁静”能使人离开立足的尺寸之地,放眼古今中外,飘游于任何意念欲望向往到达的地方。
茶的色、香、味,能使人进入“湛”、“幽”、“灵”、“远”的境地。饮茶以后的默感,更能使人体会这些境地的适意与乐趣。
杜濬认为这四个字还没有尽意写出自己的美好感受,于是再进一步作了补充:“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根器是比喻事物的根本、根源。杜濬在这里引申为自己学识、智能的基础与本质。形容饮茶将这些基础与本质,予以洗濯和刷新,使他们放出光芒,更高更好地发挥其机能。“美吾智意”,即言一切愿望与智慧,在饮茶中能达到完美的奔放。“改吾闻见”可以说改变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饮茶后,一切世俗烦恼无影无踪,走入淡泊宁静、闲雅率远的超凡世界。一切事物、景色、语言等,都以崭新特异的恣态出现。“改吾见闻”也可说是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飞跃,开扩和提高了自己的视野与听觉。“杳冥”原指深暗幽静之地。这里是指饮茶能引导自己到了“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的境界里,丢弃了无穷无尽的烦琐;随心所欲地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写自己乐意写的诗,这岂非最大的愉快吗?
杜濬有茶癖,也写了不少茶诗,使人百读不厌。其《落木庵同蒲道人啜茗》一诗,似可观赏到其论茶四妙的精神风貌:“苦茗生平好,逢师此共斟。绿江无尽意,白首有同心。山月照逾淡,松风吹使深。黄鹏知饮惬,枝上送佳音。”在这首诗里,饮茶的湛、幽、灵、远都能表达出来。“绿江无尽意,白首有同心”写出了迷人的景色与深厚的茶谊。身在这人世间,又超过了这人世间,在“别有天地”里矜伐自赏。山月、松风、黄鹏等,都在两人啜茗中起了质的变化,赋予了拟人的新意。他们又在饮茶的陶冶下,融合在一起。那些“照逾淡”、“吹使深”、“知饮惬”、“送佳音”都使人感到深湛适意,幽爽傲世,灵感奔放,韵高致远。《国朝诗观》中说杜濬的诗句里都是一些寻常事物,“他人寻思不到,经茶村手,便觉风趣洋溢。其才高,其笔妙也。”
杜濬的“论茶四妙”,是他对饮茶恰到好处的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饮茶文化的高度概括。这“论茶四妙”,也是杜濬成为茶癖诗人的真正原因。
代表诗作
【晴】
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场。
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
【楼雨】
晓雨天沾草,萧萧牧马群。鼓鼙喧绝檄,部落拥将军。
仆病炊无木,悭僧屐不分。儿童生故晚,正诵美新文。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