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名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杜甫仁科(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Довженко,1894年9月11日—1956年11月25日),出生于乌克兰切尔尼戈夫省索斯尼察村,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作家。他是电影学派奠基人,做过记者和外交官,重要作品有《土地》《伊万》《航空城》《肖尔斯》等。这他的创作和美学观点对苏联和世界电影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在诗意叙述结构方面更为显著。
人物生平
1901年8月7日生于莫斯科。曾就读于国立莫斯科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毕业于国立音乐戏剧学院。
1923年尤丽娅.索恩采娃初登银幕(当时她还在学校里学习),为Межрабпом-Русь影厂及敖德萨影厂担任演员(莫非尤丽娅在敖德萨遇到了真命天子多夫仁科?),成为苏联20年代深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
从1929年起,索恩采娃先后在全乌克兰摄影和电影管理局(ВУФКУ)、莫影、基辅影厂等单位担任助理导演,1946年之后在莫影担任导演。
尤丽娅.索恩采娃曾经执导记录片《布科维纳——乌克兰的土地》Буковина, земля Украинская (1940)。卫国战争期间她和丈夫亚历山大·杜甫仁科共同执导了战斗电影记录片《为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而战》Битва за нашу Советскую Украину (1943)、《第涅泊右岸的胜利》«Победа на Правобережной Украине (1944-1945)等。
1956年亚历山大·多夫仁科去世。后来,索恩采娃根据丈夫生前创作的剧本执导了《海之歌》«Поэма о море (1958,1959年因此片追授杜甫仁科列宁奖金)、《烽火年代的故事》«Повесть пламенных лет (1961) 、《迷人的捷斯纳河》Зачарованная Десна (1964)等影片,基本保持了杜甫仁科一贯的艺术构思风格特点。
1949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因影片《米丘林》)
1972年获得亚历山大.杜甫仁科金质奖章。
1981年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个人生活
他的妻子是尤丽娅.伊波利托芙娜.索恩采娃,苏联导演,编剧,演员。
主要作品
多夫仁科的全部作品
兵工厂 (1929)
伊万(1932)
迷人的捷斯纳河(1968)
改革家瓦斯亚(1926)
别了,美国(1949)
第涅泊右岸的胜利(1945)
海洋之诗(1959)
肖尔斯(1939)
金色大门(1969)
忍尼戈拉(1928)
解放(1940)
外交信使袋(1927)
米丘林(1949)
边疆风云(1935)
烽火连天(1963)
我们的祖国(1945)
布科维纳—乌克兰的土地(1939)
无法忘记(1967)
爱情的果实(1926)
早年经历
亚历山大·杜甫仁科1894年9月11日(俄历8月30日)生于乌克兰切尔尼戈夫省索斯尼察村。
1914年毕业于格卢霍夫师范学院,曾在基辅大学、基辅商贸学院学习。
1914-1917年在中学里教授物理、自然和体育课程。
十月革命后,杜甫仁科1920-1921年在乌克兰人民教育委员部(Наркомпрос Украины)任职,同时为一些报社担任记者、画一些政治漫画家。1921-1923年在苏联驻波兰及德国领事馆工作,其间曾在慕尼黑及柏林的美术学校师从德国印象派画家
埃里希·黑克尔学习绘画。
演艺经历
亚历山大·杜甫仁科1926年进入敖德萨电影制片厂,在这里工作了3年,他的名字是敖德萨电影制片厂的骄傲。后来他长期在基辅电影制片厂、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担任导演。
1926年杜甫仁科完成自己第一部电影剧本《改革者瓦夏》 Вася-реформатор 并与别人共同执导这部影片。同年,多夫仁科独 立执导了滑稽喜剧短片《爱情的结晶》。紧接着,多夫仁科将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给涅切同志-轮船和人》改编成影片《外交信使的提包》,这是一部反映乌克兰人民从起源于北欧直至爆发革命的抒情历史剧。影片以其紧凑的情节和昂扬的爱国主义主题而成为乌克兰早期优秀影片之一。(这部电影和魔法广场、土地并称多夫任克乌克兰三部曲)。
杜甫仁科创作高峰期的重要作品有:《兵工厂》Арсенал (1929,从这部影片开始,杜甫仁科执导的所有影片都由他本人编剧),《土地》Земля (1930),《伊万》Иван(苏联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 《航空城》 Аэроград (1935)。
杜甫仁科编导的影片侧重感情的深沉和巧妙的象征性,而不大注重故事的结构,内容大多反映
俄国内战时期和集体化时期社会面貌。他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曾任军事记者,写了许多特写,创作了一批诸如《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决战》等记录片。他于1939年和1947年编导的两部电影《肖尔斯》和《米丘林》先后获得1941年和1949年的斯大林奖金。
杜甫仁科还写了两部反映乌克兰人民反抗法西斯斗争的作品:中篇小说《胜利》和电影脚本《战火中的乌克兰》。亚历山德罗夫在1943年7月和11月两次给谢尔巴科夫打报告,严厉地指责作家犯了“民族主义”和“攻击党的各项政策”的错误。党的领导下令,非经宣传部的批准不得刊登杜甫仁科的作品。乌克兰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做出“关于撤销多夫仁科斯拉夫委员会委员、斯大林奖金委员会委员、《乌克兰》杂志编辑和基辅电影制片厂艺术指导等多项职务的决定”。1949~1951和1955年,他在莫斯科苏联电影学院讲课。他逝世于1956年11月26日。死前要求把他的心脏葬于基辅旁边的第聂伯河河畔。去世当年完成的电影剧本《海之歌》,1959年被追授列宁奖金。
杜甫仁科为苏联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0年代的苏联电影能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声誉,他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否的。1939年他被授予“乌克兰功勋艺术家”称号。1950年又获得“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的殊荣。为了纪念他,在他逝世后,基辅的艺术电影制片厂被以其名字命名。除电影创作外,他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及一部自传体小说《迷人的捷斯纳河》。这些作品与其剧本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是构思严谨,富有浪漫主义激情,体现了乌克兰民间文学的传统。
人物争议
赫鲁晓夫回忆录说:我军在各条战线上撤退的期间,尤其是1942年年初,登载了许多批评性文章,文章揭露红军的缺点,并对撤退的具体事实进行批评。当时,多夫任科发表了十分尖锐的批评性文章,1943年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烈火中的乌克兰》。这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剧本。剧本中的许多事情都取自他自己的文章。《烈火中的乌克兰》,书名本身就很吸引人。的确,当时整个乌克兰都处在烈火之中。作者不惜笔墨,对红军进行尖锐的批评,特别是批评了那些负责战斗准备的人,并且说明,备战不合乎现代的条件。
多夫任科将剧本交到中央。我(赫鲁晓夫)看了剧本,马林科夫和其他人也都看了,具体是谁看了现在已记不清。多夫任科是想发表,以便在此基础上拍一部电影。有一次斯大林召我去莫斯科,他问道:“您看过多夫任科的剧本吗?”我说:“看过。”我对斯大林讲了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看的。斯大林认为这不过是我的托词,便开始批评起剧本来。他大骂多夫任科,这令我一时目瞪口呆:斯大林原来可是对这个作者很好的,器重他,支持他,尽管过去有些人怀疑多夫任科,甚至公开指责他犯了乌克兰民族主义及其他毛病。当时时兴几乎在每一个
乌克兰族的文化人身上寻找这样的毛病,无论存在还是不存在。
卡冈诺维奇在乌克兰工作期间对此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说每个乌克兰人都是潜在的民族主义分子。一派胡言!
一天晚上,斯大林邀请我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谢尔巴科夫也去了。开始批判这个剧本。这时我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马林科夫一言不发,尽管他知道这个剧本并且表示过赞许。我记得他甚至亲自接见了多夫任科。谢尔巴科夫来了一通检察官式的发言,对斯大林起了挑唆作用,他将多夫任科的剧本贬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作品”,还说作品中所有的苏联基本理论都受到了批评。斯大林顿时火冒三丈。我不打算说自己,不过考虑到斯大林的性格,我当时所受到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斯大林不光是批判,他还提出让我把许多乌克兰领导人、政府成员和主管宣传的中央书记,还有考涅楚克、巴让、特奇纳以及雷利斯基全都叫来。多夫任科也在场。斯大林当面把多夫任科痛斥了一顿。结果是多夫任科作为艺术活动家的未来简直给挂了起来,甚至还有更大的危险。斯大林向我提出,让我们在这次“交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一项关于乌克兰思想战线情况不妙的决议。
我们这些乌克兰领导人起草了决议,一两天之后,又来到斯大林这里。我们全都是自己干的。除了我们之外,没有一个联共(布)中央委员参与此事。我们把决议交给斯大林,他当着在场许多人的面审看了这个草案。让我大为满意的是,他说:“行,好的,完全可以接受,通过!”不错,我们在起草这项决议时对自己完全采取自我批评的态度。然而它好就好在是我们自己起草的,就是常言所说的,自己打自己,不过打得不是很疼。这样的决议获得通过。谢尔巴科夫得意之至,如登天堂。后来我为多夫任科的这部作品遭了很长时间的罪。谢尔巴科夫一有机会,就恶毒地挑唆斯大林,向他提醒剧本的事。
多夫任科仿佛一下子被打入冷宫。他情绪低落,原来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总之,他受到冷遇。这也影响到他的活动。我看着他的样子觉得挺可怜,却又爱莫能助,因为我受到的批评比他还厉害。这种状况几乎一直维持到斯大林去世。后来我们又恢复了多夫任科应有的地位,并尽量让他重返有益的活动。他又开始创作影片了,他去世后,他的妻子索恩采娃根据上面提到的剧本拍出了一部很好的电影索恩采娃执导的影片《火热年代的故事》拍摄于1961年。我观看这部电影时,由衷地感到满意。影片确实有多夫任科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