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远生

中国地质大学科技处处长

杜远生,男,博士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和海洋地质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2 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留校任教,
1989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4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沉积学博士学位。
社会任职
曾任 2001 — 2005 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院长( 2000 — 2008 )。
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处处长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古生物学会理事、
《古地理学报》副主编
《地质科技情报》副主编
《地球科学》杂志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点评审专家 等职务。
主要著作
《秦岭造山带泥盆系沉积地质学研究》、《古生物地史学概论》等。
长期从事
长期从事沉积地质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获得 5 项自然科学基金和 20 余项其他项目资助,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
研究方向
1. 造山带古海洋学与盆山相互作用(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祁连造山带、华南造山带)
2. 碳酸盐沉积学及烃源岩的地球生物学(华南泥盆纪、三叠纪等)
3. 事件沉积学(风暴岩、震积岩、海啸岩、浊积岩、 F-F 事件等)
4.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现已出版专著、教材 5 部,公开发表论文 150 篇,包括 SCI 检索论文 10 篇, Ei 检索论文 14 篇。
出版图书
教学课程
主要承担《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沉积相与沉积古地理》、《现代沉积学》、《沉积地质学》、《旅游地学》、《旅游地理学》等大学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科研项目
1. 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秦岭造山带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 , 1992-1996 2. 国家教委 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 , 晚古生代造山带综合地层学及构造史研究 , 1993-1995
3. 国家科委重大基础关键项目 , 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 , 1992-1996
4. 国家计委科技攻关项目 , 云南元江铜金多金属矿床找矿预测 , 1995-1997
5. 国家计委科技找矿项目 , 西秦岭成矿远景区构造岩相组合及矿源层研究, 1995-1996
6.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秦岭勉略、桐柏地区非史密斯地层剖析及古海洋意义 ,1996-1998
7. 国家教委 博士点专项基金 , 中国泥盆纪海平面变化节律及圈层耦合关系研究 , 1996-1998
8. 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 , 陕西勉略宁及邻区铜金成矿条件、矿床勘探模型及找矿靶区 ,1996-2000
9. 国家科委攀登专项:中国层序地层、地球演化节律和古大陆再造, 1997 ~ 2000
10.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祁连造山带晚加里东 - 早海西期同造山盆地的沉积响应, 2000-2002
11. 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甘肃永靖老虎口恐龙足迹及其形成时代、环境的初步研究, 2000-2001
12.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祁连造山带加里东期沉积地质学与古海洋演化研究, 2004-2006
13. 大港油田项目: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地层研究 ,2006-2007
1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渤海湾滩海及海域层序地层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2005-2007
15. 大港油田,桂中坳陷泥盆 - 石炭系地层剖面评价, 2005-2006
16. 国家攻关项目项目:中下扬子北缘地区天然气勘探目标优选与关键技术研究( 2004-2006 )
17. 中石化南方公司项目:中国南方区域构造与海相盆地原型演化( 2004-2006 )
18. 中石化中南石油局项目:湘东南坳陷上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评价与有利区带优选( 2005 )
19.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前陆盆地沉积与盆 — 山作用研究, 2007-2009
20. 中石化海相油气勘探前瞻性项目, 2007-2009 ,( G0800-ZS-319 )
出版著作
1. 龚一鸣,杜远生,冯庆来等 , 1996, 造山带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吴 诒,龚一鸣,杜远生 , 1997, 华南泥盆纪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 杜远生, 1997 ,秦岭造山带泥盆系沉积地质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 杜远生,刘世勇,杨坤光 . 2004.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 杜远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1998 , 2009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获奖记录
1. 地学专业基础课模块课程体系重建、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研究,获 2000 年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2. 国家理科地质学专业点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 获 2000 年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1 年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排名第二 )
3.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获 2005 年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4. 地学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获 2004 年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2005 年 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排名第 4 )
5. 造山带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 2004 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 2 )
6.2004 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7.2024年6月,杜远生等人完成的《隐伏超大型喷溢沉积型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代表论文
2000 年以来 (78 篇 )
1. DU Y S, Gong S Y, Wang J S, et al., From back-arc basin to back-arc foreland basin—the sedimentary basi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stages in Corridor and North Qilian Mts. Earth Sciences Frontiers, 2000, 7(suppl.):252-253
2. 杜远生 , 韩欣 ,2000. 论地震作用与震积岩 . 地球科学进展 ,15(4):389-394
3. 杜远生,韩欣, 2000. 论海啸作用与海啸岩 . 地质科技情报 ,19(1):19-22
4. 杜远生,韩欣, 2000, 滇中中元古代昆阳群因民组碎屑风暴岩及其意义,沉积学报, 18 ( 2 ): 259-262
5. 李大庆,杜远生,龚淑云, 2000. 甘肃永靖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新发现,地球科学, 25 ( 5 ): 498 , 525
6. DU Y., GONG S., HAN X, WANG J., GU S, LIN W., Silurian seismites in Hanxia,Yumen city, north Qilian Mountains,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2001,75(4):385-390
7. 杜远生 , 周道华 , 龚淑云等 . 甘肃靖远 - 景泰泥盆系湖相风暴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 矿物岩石 , 2001, 21(3): 69-73
8. 李大庆 , 杜远生 , 彭冰霞等,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 1 号点的最新发现,地球科学, 2001 , 26(5):512,528
9. Du Yuansheng , Li Daqing , Peng Bingxia et. al., Dinosaur Footprint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Site 1, Yanguoxia, Yongjing Country , Gansu Provi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1, 12(2): 99,154
10. 杜远生 , 张传恒 , 韩欣,顾松竹,林文姣 . 2001. 滇中中元古代昆阳群地震事件沉积的新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中国科学 (D 辑 ),(4):283-289
11. Du Y , Zhang C, Han X., Gu S., Lin W.2001. Earthquake event deposits in Mesoproterozoic Kunyang Group in central Yunnan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China Sciences (series D),44(7): 600-608
12. Du Yuansheng and G. R. Shi. Seismites and earthquake-related slump deposits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of the southern Sydney Basin , eastern Australia (For Fourth Symposium of IGCP Project No.411, Phitsnulok , Thailand , November 17-25,2002)
13. 杜远生 , 李大庆 , 彭冰霞 , 雷汝林,白仲才 .2002.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 地球科学, 27(4) : 367-372
14. 杜远生 , 张哲 , 周道华 , 彭冰霞 .2002. 北祁连 - 河西走廊志留纪和泥盆纪古地理及其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 . 古地理学报, 4(4):1-8
15. 彭冰霞,杜远生 . 2002. 鄂东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砂岩沉积相及其古地理 . 古地理学报, 4(3): 26-32
16. 雷汝林,杜远生 .2002. 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 2 ): 44-46
17. 杜远生, Guang R Shi. 东澳大利亚悉尼盆地南部二叠纪的地层、沉积环境与盆地演化 . 古地理学报, 2003 , 5 ( 2 ): 143—151
18. Du Y., Wang J., Han X., G. Shi. From flysch to molasse — the sedimentar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foreland basin in North Qilian Mountains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3,13 (1 ) : 1-7
19. G. R. Shi , Du Yuansheng .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the Middle Permian Wandrawandian Siltstone , southern Sydney B asin : implications fo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basin tectonic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y fifth Sydney basin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Sydney basin. Australia , Convener Adrian Hutton. 2003,307-314
20. 杜远生,朱杰,韩欣,顾松竹 . 2004. 从弧后盆地到前陆盆地 — 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 — 泥盆纪的沉积盆地和构造演化 . 地质通报 . 23 ( 9-10 ): 911-917
21. 杜远生,刘士勇,杨坤光 . 2004. 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 中国地质教育 , 2 : 25-29
22. 彭冰霞,杜远生,李大庆等 . 2004. ,甘肃永靖盐锅峡早白垩世翼龙足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 地球科学, 29 ( 1 ): 21-24
23. 朱 杰, 杜远生,刘早学等 . 2005.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放射虫硅质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中国科学( D ), 32 ( 12 ): 1-9
24. D U Yuansheng , G. R. S HI , GONG Yiming. 2005. Earthquake-controlled event deposits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Wandrawandian Siltstone in the Sydney B asin, Australia , China Science ( D ) , 48 ( 9 ): 1337-1346
25. 杜远生 . 2005. 广西北海涠洲岛第四纪湖光岩组的风暴岩,地球科学, 30 ( 1 ): 047-051
26. 杜远生 . 2005. 广西北海涠洲岛第四纪湖光岩组与火山活动有关的震积岩 . 沉积学报, 23 ( 2 ): 203-209
27. Yuansheng Du, Jie Zhu and Songzhu Gu. 2006.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of Cambrian- Ordovician cherts in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archipelagic ocea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70(18):148
28. 杜远生,朱 杰,顾松竹 .2006. 北祁连肃南一带奥陶纪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多岛洋构造意义 . 地球科学 ,31(1):101-109
29. 杜远生,朱杰,顾松竹 .2006. 北祁连永登石灰沟奥陶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 地质论评 ,52(2):186-189
30. 张 哲,杜远生,舒雪松,曾雄伟 . 2006. 鄂东南地区早三叠世风暴沉积序列及其环境意义 . 地质科技情报, 25(2) : 29-34
31. 吴冲龙 ,杜远生 ,梅廉夫 ,周江羽,孔春芳 . 2006. 中国南方印支一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 . 石油天然气地质, 27(3): 305-315
32. 杨萍,杜远生,徐亚军 . 2006. 黄骅坳陷古近纪地震事件沉积研究 . 地质学报, 80 ( 11 ): 1711-1714
33. 杨江海,杜远生,朱杰 . 2006. 甘肃省景泰正路下志留统复理石杂砂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 地质科技情报, 25(5):27-31
34. Zhu Jie, Du Yuansheng, Liu Zaoxue, Feng Qinglai, Tian Wangxue, Li Jingping, Wang Changping. 2006. Mesozoic radiolarian chert from the middle sector of the Yalung Zangbo suture zone, Tibe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ous D) 49 (4):348-357
35. 洪月英,杜远生等 . 2006. 马西洼槽中南部区带综合评价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41 (增刊): 86-93
36. 王红晋 , 叶思源 , 杜远生 . 2006 . 湿地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 . 海洋地质动态 , 22 (11)∶7-12
37. DU Yuansheng, ZHU Jie, GU Songzhu.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of chert from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in Shihuigou area,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 Front. Earth Sci. China 2007, 1(1): 30–36
38. 杨江海,杜远生,朱杰 . 2007. 甘肃景泰崔家墩下奥陶统阴沟组砂岩化学组分特征及物源区构造背景判别 . 古地理学报, 9 (2): 197-206
39. 朱杰 ; 杜远生 . 2007. 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奥陶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 古地理学报, 9 ( 1 ): 69-76
40. 许亚军,杜远生,杨江海 . 沉积物源分析研究进展 .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 2693):26-32
41. Du Yuansheng , Yang Jianghai , Zhu Jie Xu Yajun.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tectonic backgrounds of the Lower Silurian flysch sandstones in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Goldschmidt Conference Abstracts 2007, A239
42. 杨江海 杜远生 徐亚军 朱杰 . 砂岩的主量元素特征与盆地物源分析 . 中国地质 , 2007 : 34 ( 6 ) 1028-1039
43. 杜远生, G SHI ,龚一鸣,徐亚军 . 东澳大利亚南悉尼盆地二叠系与地震有关的软沉积变形构造 . 地质学报, 2007 , 81 ( 4 ): 511-518
44. 杜远生 , 朱 杰 , 顾松竹 , 徐亚军 , 杨江海 . 北祁连造山带寒武系 - 奥陶系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多岛洋的启示 . 中国科学 D 辑 : 地球科学 , 2007,37 ( 9): 1314-132
45. DU YuanSheng, ZHU Jie, GU SongZhu, XU YaJun & YANG JiangHai. Sedimentary geochemistry of the Cambrian-Ordovician cherts from North Qilian orogenic belt and its implication on archipelagic ocean. China Sciences (series D), 2007, 50 ( 11 ): 1628-1644
46. Gong Yiming, Shi G. R., Weldon E. A., Du Yuansheng, Xu Ran. 2008. Pyrite framboids interpreted as microbial colonies within the Permian Zoophycos spreiten from southeastern Australia . Geological Magazine, 145(1): 95-103.
47. G. R. Shi, Du Y, Gong Y. 2007.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terpreted as seismite from the Middle Permian of the southern Sydney bas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54:861-874
48. 黄宏伟 , 杜远生 , 黄志强 , 陈海 . 广西丹池盆地晚古生代震积岩及其构造意义 . 地质论评, 2007 , 53 ( 5 ): 592-599
49. 杜远生,颜佳新,龚一鸣,冯庆来 . 地球生物相中的生境型:概念、模式和编图 . 地球科学, 2007 , 32 ( 6 ): 741-747
50. 周 琦,杜远生,颜佳新,张命桥,尹森林 . 贵州松桃大塘坡地区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地球科学, 2007 , 32 ( 6 ): 845-852
51. 张哲,杜远生,龚一鸣,黄宏伟,曾雄伟,李珊珊,欧阳凯 . 广西黎塘孤立台地吉维特阶 — 法门阶碳酸盐台地生态系到菌藻生态系的演变及其意义 . 地球科学, 2007 , 32 ( 6 ): 812-818
52. 周琦,杜远生, 覃英,等 . 贵州省松桃县大塘坡南华纪早期古天然气渗漏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地球科学 ,2007,32 (增刊)
53. 曾雄伟,杜远生, , 张哲, , 李珊珊, , 欧阳凯 . 广西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地质科技情报, 2007 , 26 ( 6 ): 42-46
54. 周琦 , 杜远生 , 王家生 , 等 . 2007.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冷泉碳酸盐岩及其意义 . 地球科学 , 32(3): 339-346
55. 马 严 , 杜远生 , 曾克峰 . 黔东北梵净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 32 , 10413-10415
56. 余朝丰 , 陈建文 , 杜远生 , 张银国 .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层序地层划分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 , 27 ( 5 ): 86-90
57. 朱红涛 ,L IU Ke-yu , 杜远生 , 何生 . 层序地层学模拟研究进展及趋势 . 地质科技情报 , 2007 , 26(5):27-34
58. DU YuanSheng, GONG YiMing, ZENG XiongWei, HUANG HongWei, YANG JiangHai, ZHANG Zhe , HUANG ZhiQiang. Devonian Frasnian-Famennian transitional event deposits of Guangxi, South China and their possible tsunami origi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8,51 (11): 1570-1580
59. DU YuanSheng, G. R. SHI , GONG YiMing. First record of contourites from Lower Devonian Liptrap Formation in southeast Australia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8,51 (7) : 939-946
60. Shanshan LI, Yuansheng DU, Zhe ZHANG, Jinhua WU. Earthquake-related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Palaeogene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 2008, (292): 177-186
61. Zhu Hongtao, Du Yuansheng, Liu Keyu, Yan Jiaxin , Xu Yajun , Yang Ping , Liu Xinyu . Sequence Stratigraphic Deline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in the Nearshore and Adjacent Sea Areas, Bohai Bay Basin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 19(1):54–64
62. DU Yuansheng , XU Yajun and YANG Jianghai.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Related to Earthquake from the Devonian of the Eastern North Qilian Mts.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8, 82(6): 801–840
63. 张哲 , 杜远生 , 毛治超 , 李瑞 , 原小杰 . 湘东南桂阳莲塘上泥盆系风暴岩特征及其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8 , 26 ( 3 ): 369-375
64. 杨江海,杜远生,徐亚军 . 北祁连东段景泰地区下古生界两套砂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古地理学报, 2008 , 10 ( 4 ): 365-407
65. 张良,杜远生,左景勋,周琦 . 河南汝州鲁山一带震旦系东坡组碳酸盐沉积的碳同位素负偏及其地质意义 . 地球科学, 2008 , 33 ( 4 ): 523-530
66. 龚一鸣,杜远生,童金南等 . 旋回地层学 : 地层学解读时间的第三里程碑 . 地球科学, 2008 , 33 ( 4 ): 443-457
67. 杜远生 , 龚一鸣 , 曾雄伟 , 黄宏伟 , 杨江海 , 张哲 , 黄志强 . 广西泥盆系弗拉斯 - 法门期之交的事件沉积及其对小行星碰撞引起的大海啸的启示 . 中国科学 D 辑 : 地球科学 2008, 38 (12): 1 - 11
68. 杜远生,杨江海,徐亚军 . 北祁连志留纪沉积演化: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2008 (增刊): 75-76
69. 毛治超 , 杜远生,张敏,颜佳新 . 广西桂中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及沉积有机质特征 . 中国科学, 2008 (增刊)
70. 杜远生,龚一鸣,张 哲,曾雄伟 . 南华海泥盆纪烃源岩的古氧相和缺氧环境模式 — 以广西中、上泥盆统为例 . 古地理学报, 2009 , 11 ( 1 ): 28-36
1988-1992 年 (16 篇 )
1. 杜远生,黎观城,赵锡文 , 1988, 西秦岭西成地区泥盆系研究的新进展 ,13(5) : 487-493
2. 杜远生 , 1988, 中上泥盆统界线层型简介 , 地质科技情报 ,7(1):8
3. 杜远生 , 1989, 弗 拉斯 - 法门期生物绝灭事件 , 地质科技情报 ,8(4):63-68
4. 杜远生,赵锡文,黎观城 , 1990, 西秦岭中带 弗 拉斯 - 法门期事件界线研究 , 地质论评 , 36(1):50-56
5. 杜远生,赵锡文 , 1991,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泥盆纪吉维特 - 弗拉斯期沉积古地理 及控矿意义 , 沉积学报 , 9(3):22-30
6. 杜远生 , 1991, 生物建隆成因分类 刍 义 , 岩相古地理 ,11(2) :31-35
7. 杜远生,陈林洲 , 1991, 旋回沉积作用和地层的动态分析 , 地学探索 (2)27-31
8. 杜远生,陈林洲 , 1992, 鄂东南早三叠 世 大冶群沉积特征和古气候分析 , 地球科学进展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61-62
9. 杜远生,赵锡文 , 1992, 西秦岭中带泥盆纪泥质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 同 12:91-92
10. 陈林洲,罗新民,肖劲东,杜远生 ,1992, 鄂东南早三叠 世 研究新进展 , 同 12:59-60
11. 马瑞申,职太平,杜远生 , 豫北地区寒武纪沉积地质学研究 , 同 12 :85
12. Chen L Z , Luo X M , Xiao J D , Du Y S, 1992, The cluster of tempersites and the storm depositional zone of the lower Triassic in the Middle Yangtze sea basin ,China, Exploration of Geosciences (6):65-73
13. 杜远生,赵锡文 , 1992, 甘肃西和洞山一带红岭山组碳酸盐台地 - 生物礁沉积特征 , 古大陆边缘沉积地质文集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68-76
14. 肖劲东,杜远生,辛建荣 , 1992, 甘肃西成地区泥盆纪吴家山古岛屿地层模型及其意义 , 同 12:37-50
15. 赵锡文,黎观成,杜远生 , 1992, 西秦岭西成地区泥盆系 牙形刺 分带及地层对比 , 同 12:77-86
16. 肖劲东,贾维民,杜远生 , 1992, 甘肃礼县西汉 水推覆构造 与沉积古地理 , 同 12:87-94
1993-1994 年 (7 篇 )
17. 杜远生,陈林洲 , 1993, 鄂东南早三叠 世 中晚期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 , 岩相古地理 ,13 (4):19-27
18. 杜远生,陈林洲 , 1994, 沉积地层的结构分析 , 岩相古地理 ,14(3) :29-=36
19. 杜远生 , 龚一鸣 , 刘本培等 , 1994, 黔南独山上泥盆统层序 海平面变化和成岩层序地层研究 , 地球科学 , 19(5):587-596
20. 龚一鸣 , 吴, 诒 , 杜远生 , 1994, ,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频 幅 速度和相位 , 地球科学 , 19(5):576-586
21. 冯庆来,杜远生,张宗恒 ,1994, ,东秦岭三叠纪早期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地球科学 , 19(5):602
22. 冯庆来,杜远生,张宗恒 ,1994, ,河南桐柏三叠纪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地质意义 , 地球科学 ,19(6):787-794
23. 颜家新,杜远生 ,1994, ,冰川发育对赤道地区碳酸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 地质科技情报 , 13(3):48-56
1995 年 (14 篇 )
24. 杜远生,颜家新 ,1995, , 碳酸盐准同生 成岩作用分析在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意义 , 岩相古地理 ,15(1) :10-17
25. 杜远生,颜家新,韩,欣 , 1995,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 , 地质科技情报 ,15(1):29-34
26. 杜远生,颜家新 ,1995, 碳酸盐成岩层序地层研究探析 , 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 , 石油工业出版社 ,471-472
27. 杜远生,马瑞申,职太平等 , 1995, 豫北辉 汲淇 地区早古生代陆表海碳酸盐层序地层研究 , 同 26:416-418
28. 龚一鸣,杜远生,吴, 诒 , 1995, 中国泥盆纪层序地层和圈层耦合关系 , 同 26:473-474
29. 杜远生,韩,欣,颜家新 , 1995,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的若干进展 , 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23-229
30. 杜远生 , 1995, 秦岭造山带泥盆纪古海洋研究 , 地球科学 , 20(6):617-622
31. 杜远生 , 1995,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思想 内容和方法 , 岩相古地理 , 15(3):53-61
32. 杜远生 , 1995, 西 秦岭北 带泥盆纪前陆盆地沉积特征和盆地格局 , 岩相古地理 ,15(4):47-62
33. 杜远生 , 1995, 西秦岭中带泥盆纪小型克拉通盆地沉积特征和盆地格局 , 岩相古地理, 15(5):55-70
34. 杜远生 , 1995, 西 秦岭南带 泥盆纪裂陷槽盆地和摩天岭地体沉积特征和盆地格局 , 岩相古地理 , 15(6):48-61
35. 杜远生 , 1996, 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古地理、层序和构造演化 , 岩相古地理 , 16(1):52-69
36. 王治平,杜远生 , 1995, 西秦岭岷县地区二叠纪 裂陷带斜坡 带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 现代地质 , 9(3):300-310
37. 黄宁生,陈北岳,杜远生等 , 1995, 安徽省石台县沟 汀 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 ,地球科学 , 29(5):505-507
1996 年 (11 篇 )
38. Du Y S , Gong Y M , WU Y et al, 1996,Devonian sequences and sea-level change cycles in China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7(1):72-79
39. Du Y S , Feng Q L , Yin H F et al, 1996,New evidence for 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Late Hercynian -Early Indosinian Qinling sea,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7(2):141-146
40. 龚一鸣,杜远生,冯庆来等 , 1996,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的几点思考 , 地球科学 , 21(1):19-26
41. 殷 鸿福,杜远生, 许继锋等 , 1996, 南秦岭 勉 略古缝合带中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古海洋意义 , 地球科学 , 21(2):184
42. 颜佳新,赵锡文,杜远生 , 1996, 应用化石群落生态学研究分析黄石地区栖霞组沉积环境 , 岩相古地理 , 16(4):40-49
43. 杜远生,龚一鸣,吴诒等 , 1996, 华南泥盆纪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 , 岩相古地理 , 16(4):14-22
44. 冯庆来,杜远生,殷鸿福等 , 1996, 南秦岭 勉略蛇绿 混杂岩带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 中国科学 (D 辑 ) 增刊 :78-82
45. Feng Q L , Du Y S , Yin H F et al, 1996, Carboniferous Radiolarian fauna firstly discovered in Mianlue Ophiolitic Melange Belt , of Southern Qinling Mtountains,China Sciences (D) 39(supp):87-92
46. Du Y S , et al , 1996, Devonia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South China , 3oth IGC Abstracts, vol.2
47. Du Y S et al,1996,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Late Hercynian -Early Indosinian Qinling Sea: Evience from the Radiolarians in Qinling Rock-Group.3oth IGC Abstracts, vol.2
48. 杜远生,龚一鸣,吴诒等 , 1996, 黔桂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和台内裂陷槽的形成演化 , 沉积学报 , 15 ( 4 ) :11-17
49. 杜远生,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研究:古地理、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 1996 , 16 ( 1 ): 51-70
1997 年 (7 篇 )
50. 杜远生,冯庆来,殷鸿福等 , 1997, 东秦岭-大别山晚海西-早印支期秦岭古海洋探讨 , 地质科学( 2 ) :129-135
51. 杜远生,殷鸿福,王治平 , 1997 , 秦岭造山带晚加里东 - 早海西期的盆地格局和构造演化 , 地球科学 22 ( 4 ) :401-405
52. 赖旭龙,杨逢清,杜远生等, 1997 ,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环境分析 ,中国区域地质 16 ( 2 ) :193-199
53. Gong Yiming , Wu Yi, Du Yuansheng ,et al. Devonian sea-level change rhythms in South China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earth-spheres. Acta Geologica Sinica . 1997,71(4):370-385
54. 盛吉虎,杜远生,冯庆来等。南秦岭 勉略蛇绿 构造混杂岩带硅质岩沉积环境研究,地球科学, 1997 , 22 ( 6 ) : 599-602
55. 杜远生,秦岭造山带及邻区的伸展 - 挤压演化节律,地学前缘, 1997 , 4 ( 3 ) :116
56. 杜远生,盛吉虎,丁振举,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地质制图,中国区域地质, 1997 , 16 ( 4 ) :339-443
57. 龚一鸣,吴诒,杜远生等,华南泥盆纪海平面变化节律及圈层耦合关系,地质学报, 1997 , 71 ( 3 ): 212-225
1998 年 (6 篇 )
58. 杜远生,孙克祥,李志伟 . 1998, ,云南元江地区中元古代昆阳群下亚群的沉积地质 及控矿作用 . 地球科学, 23 ( 1 ) :27-31
59. 杜远生, 1998 ,滇中地区中元古代昆阳群因民组中碎屑风暴岩的新发现,地球科学, 23 ( 1 ) :31,36
60. 杜远生 , 盛吉虎等, 1998 ,南秦岭 勉 略地区“三河口群”的解体及地质意义,地层学杂志, 22 ( 3 ) :170-175
61. 杜远生, 1998 ,关于造山带动力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地学前缘, 5 (增刊) :135-140
62. 杜远生等, 1998 ,南秦岭 勉 略古缝合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古海洋新知,现代地质, 12 ( 1 ) :25-31
63. 赖旭龙、谢树成、杜远生等, 1998, 西秦岭三叠系一个浊积岩 序列金 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学报, 1992 :210-214
64. 周汉文,盛吉虎,杜远生, 1998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中大理岩 Pb-Pb 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矿物学报, 18(4): 385-389
1999 年 (11 篇 )
65. 杜远生,张克信 . 1999.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的认识 . 地层学杂志, 23(1):78-81
66. 杜远生,韩,欣 .1999. 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及盆地动力学演化 . 现代地质, 13(2) :232-233
67. 杜远生 , 张 传恒 , 韩,欣 .1999. 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大 龙口组震积 岩的新发现 , 地球科学, 24(6)
68. 杜远生 , 韩,欣, 1999. 滇中地区中元古代昆阳群 落雪组 叠层石礁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 地层学杂志, 23(4) :294,315
69. 杜远生 , 1999. 陕甘川邻接区古海洋盆地格局、构造演化 及控矿作用 . 地球科学, 24 (增刊): 001-005
70. 杜远生 , 盛吉虎 , 韩欣,林文姣 . 1999. 南秦岭 勉 略构造混杂岩带的泥盆纪-石炭纪古海洋演化 , 古地理学报, 1(4) :54-60
71. 杜远生,盛吉虎,顾松竹, 1999 ,南秦岭 勉 略构造混杂岩带非史密斯地层系统和地层格架,地质论评, 45 ( 4 ): 563-570
72. DU Yuansheng , GU Songzhu , LI Baohua , ZHOU Shiqing , ZHANG Hanjin . 1999.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level changes in Permian-Triassic 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Yangzhe River . In Yin Hongfu and Tong Jinnan ed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ngea and the Paleozoic-Mesozoic Transi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100-101
73. 殷鸿福、吴顺宝、杜远生等, 1999. 华南是 多岛洋 体系的一部分 . 地球科学, 24(1):001-012
74. 赖旭龙、杜远生、熊伟、谢树成 .1999. 西秦岭地区三叠系地质矿床构造 - 岩相组合研究 . 地球科学, 24( 增刊 ):056-065
75. 曾广策,刘骊,杜远生,陕甘川邻接区碧口群古海相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地球科学, 24 (增刊): 018-023
76. Yin Hongfu , Wu shunbao , Du Yuansheng et al. 1999. South China as a part of archipelagic Tethys during Pangea time. In Yin Hongfu and Tong Jinnan ed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ngea and the Paleozoic-Mesozoic Transi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69-73
77. Xiong Wei , Lai Xulong , Du Yuansheng . 1999. Paleoenvironment analysis of Ladinian Guanggaishan Formation in Axi area, Zoige county, nor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 In Yin Hongfu and Tong Jinnan ed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ngea and the Paleozoic-Mesozoic Transi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61-63
78. 刘本培,杜远生, 1999 ,中国古地理学的五十年,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4-62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