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戬,别名二郎神,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首次登场于第四十回《四天王遇丙灵公》,原型有治水功臣说、李冰次子说、李冰副官说、毗沙门次子说等多种说法。杨戬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徒弟,阐教第三代弟子,收有两个小徒弟金毛童子,身着道服、戴扇云冠。他被描绘为具有卓尔不群的外貌和气质,性格通常表现为沉着理智、机敏深沉。他的武器为三尖两刃刀,法宝有哮天犬,具备八九玄功、三昧真火、抓土成兵、五雷诀等多种神奇本领。
角色设定
角色原型
杨戬在古代神话中与大禹治水的故事相关。传说中,禹治水初期未能成功,后来他驯服一条“孽龙”,并用龙尾开辟水道,从而解决了水患。屈原在《九歌》中的诗句提到“应龙入海”,也描述了这一事件。由于古代口耳相传的原因,“孽龙”在后来的传说中与“二郎”联系在一起。
另一种说法认为,杨戬是古蜀国治水功臣李冰的第二子。他在帮助父亲修建都江堰时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因为过度劳累化为神灵,成为都江堰的守护神。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戬并非李冰的儿子,而是李冰手下的副官之一,原称“二侍郎”。据考古发现,1974年都江堰出土的三尊石像中,显示了与李冰相关的石像,以及标注为“二侍郎”的两尊石像。
最后一种说法认为杨戬是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的第二子,名为独健。此传说称杨戬曾参与救唐明皇于“安史之乱”中的危难。尽管这一说法存有争议,但它揭示了杨戬的神话形象在多种文化背景下的演变。
姓名由来
杨戬的名字与龙的传说相关。原本“二郎神”并非具有人身原型,而是龙变化而成。根据一些解释,“戬”字有“剪除”、“尽善”或“福”的含义,而“杨”字则有“扬善”的意义。因此,杨戬的名字体现了除恶扬善的功能,逐渐成为民间信仰中的保护神。
角色身份
杨戬是阐教第三代弟子,师从玉鼎真人,号“清源妙道真君”。应师命,下山辅佐姜子牙,参与周朝的反商之战,成为西岐的神将之一。
角色外形
《封神演义》第四十回对杨戬的外形有描述:“这道人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此外,书中通过魔家四将的眼睛描写了杨戬的外形:“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带扇云冠,道服丝绦,骑白马,执长枪。”这些描述展示了杨戬既具有道士的典雅,又有战士的威武。此外,姜子牙曾评价杨戬外形超群出类,闻太师也对其有相貌非俗的评价。
性格特点
英勇无畏:杨戬在伐纣战争中,作为先锋不断冲锋陷阵,面对敌人的妖邪和强敌,始终保持坚定的战斗意志,从不退缩,为周朝攻破朝歌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器
杨戬的主要武器是三尖两刃刀。书中描述其刀身“闪闪灼灼”,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除此之外,杨戬还使用弹弓,能够射出金丸,用于辅助攻击敌人。
法宝
哮天犬:杨戬的法宝包括一条名为哮天犬的仙犬,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书中形容哮天犬为“铜头铁颈难招架”,表现出它非凡的能力(每次杨戬放哮天犬,用词都是“祭起”,为“使用法宝”之意)。
山河社稷图:杨戬在与袁洪对战时,得到山河社稷图这一法宝,助其制服袁洪。
角色能力
八九玄功:杨戬修习的高深道术,具备腾挪变化、妙法无穷的能力。玉鼎真人曾评价其修得“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
三昧真火:杨戬利用三昧真火成功烧毁敌方的粮草,对战争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抓土成兵:杨戬能够将草和土变成兵士,以此来增强西岐的军力。
五雷诀:杨戬能使用五雷诀召唤雷电击退敌人,并能摧毁敌方的妖邪。
土遁:五行遁术之一,土遁能使杨戬进入土中,快速穿越并进行隐蔽。
主要经历
首战魔家四将
闻仲命令魔家四将被派遣征伐西岐。杨戬在得知魔家四将即将进攻时,听从玉鼎真人的指令,前来助阵。他与魔家四将激战,在魔礼寿用法宝吞噬杨戬后,杨戬凭借九转元功和七十二变化成功逃脱,并帮助姜子牙窃取魔家四将的法宝,最终助力西岐军队击败魔家四将。
力助姜子牙
杨戬始终留在姜子牙身边,为西岐的胜利出谋划策。他曾设计出许多巧妙的计谋,打击商朝军队并成功破阵。杨戬帮助西岐赢得了多次重要战斗,最终协助姜子牙完成了推翻商朝的使命。
大战土行孙
杨戬与土行孙的战斗也是其中一场经典对决。在面对土行孙的捆仙绳时,杨戬运用九转元功躲避了捆仙绳的束缚,并最终战胜了土行孙。后来,杨戬利用智慧和法术帮助土行孙归顺西岐。
激战殷商众将
殷洪受申公豹挑唆,背叛阐教并攻打姜子牙。杨戬识破其使用的阴阳镜,并请赤精子帮助,最终使殷洪死于太极图。随后,杨戬与马元作战,使用奇丹使其腹泻,避免了进一步对战。殷洪之兄殷郊得知弟弟死讯后欲报仇,杨戬凭借九转元功抵挡番天印,并请广成子劝说殷郊。杨戬接着与孔宣对战,孔宣的五色神光收走了哮天犬,杨戬的照妖镜未能揭示其真身。在汜水关,余化用化血神刀伤害西岐将士,杨戬遁出元神挡刀,并化作余化模样骗取解药,帮助解毒。余化再次挑战时,被杨戬和雷震子联手击败,最终死于杨戬之手。
火云洞借药
截教吕岳在西岐军中散播瘟病,导致士兵大量死亡,城中无人防守。杨戬使用法术将土和草变为士兵来吓阻敌人,但此计未能破敌。黄龙真人告知杨戬,要解除瘟病,需前往火云洞求三圣帮助。途中,杨戬遇到妖怪并用五雷诀将其击退,随后在洞中发现并击败守卫三尖两刃刀的大蛇,获得宝物。 到达火云洞后,三圣将丹药交予杨戬,神农氏赠予柴胡种子,帮助治病。吕岳再度在城中散播水痘,杨戬再次前往火云洞,三圣提供解药,并赠送生麻。
智斗七杀星
姜子牙进军朝歌时,在渑池县遇到守将七杀星张奎。张奎凭借地行术和独角乌烟兽使西岐军连败,损失了包括黄飞虎在内的七员大将。杨戬作为押粮官赶到,故意示弱被张奎擒获。临刑时,杨戬通过九转元功移形换影,使得张奎的刀砍中了乌烟兽,激怒张奎。其妻高兰英试图用符印制止杨戬,但无效。在再次被斩首时,杨戬再次运用九转元功,使刀伤害了张奎的母亲。最终,杨戬返回营中,报告了战况,西岐军随后击败了张奎夫妇。
梅山斗七怪
姜子牙率军到达孟津时,梅山七怪陆续下山,七怪之首白猿化名袁洪,任殷商主帅,并借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法术屡次侦破西岐的行动。杨戬向师父玉鼎真人请教后,得知七怪的背景,回营后采取措施扰乱高明和高觉的感知,并在战斗中将其击杀。接着,杨戬借来照妖镜,途中遇到野猪精朱子真,朱子真将杨戬吞下,但杨戬命令朱子真现形并杀之。之后,杨戬又使用九转元功击杀了蜈蚣精吴龙和蛇精常昊等。 见六怪已死,袁洪愤怒决定与杨戬决战。由于袁洪法力强大,二者难分胜负,最终女娲显圣,赐杨戬山河社稷图,才最终制服袁洪。
肉身成圣
纣王与天下诸侯开战,杨戬奉命擒拿妲己等三妖,与其展开激战。最终,殷商战败,纣王与三妖死于战斗,武王大封各国诸侯及将士,杨戬因战功肉身成圣。
人物关系
衍生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动画作品
其他作品
内涵分析
神通广大
杨戬神通广大,他有较强的外在本领,练就了变幻无穷的九转元功,曾利用此法完成了变成花狐貂偷走魔礼红的伞,变成飞蚁救出黄龙真人,变成樵子将闻太师诱骗到绝路等关键事项,助力西岐军战胜敌方。哮天犬的助力也增强了杨戬的作战实力,在对战中利用这条“仙犬”重伤了赵公明、邓婵玉、余元等人。此外,杨戬还有土遁、五雷诀、三昧真火等奇术,这些本领都使得杨戬在《封神演义》中肩负着帮助西岐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重大使命。
沉着理智
杨戬为人沉着理智,心细如发,在临阵应敌之时,他总是注意勘察敌人的可疑之处,揭破对手的根底来历,寻找降伏他们的办法,如通过捆仙绳查出土行孙是惧留孙之徒,通过阴阳镜和番天印两件宝器查出殷洪和殷郊都为背叛阐教之人,这样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性格使杨戬能够在敌方的打击中迅速清醒过来,想出还击之策。
机警敏锐
杨戬能够将变化奇术与机智性格融为一体,以机警敏锐的觉察力对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化作闻太师骗回箭书,抓土成兵骗过攻城的敌军,通过随机应变的能力起到了一位军师的作用,是一个斗智斗巧的智力型人物。
人物影响
在文学领域中,《封神演义》的杨戬形象将诸多二郎神的形象和故事进行了整合,运用几十回目对这一人物进行加工创作,使得以二郎神为原型的杨戬成为“武王伐纣”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大量笔墨的描写和民间的流传让“杨戬”这一称呼代替了前代的赵二郎、李二郎等二郎神,使得杨戬活跃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并成为近代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二郎神。当今,有部分记载“二郎斩蛟”“劈山救母”等有关二郎神神话的书籍都以杨戬直接代称二郎神。
在民间信仰中,杨戬主要作为天神和战神被人们所熟知并信仰。由于二郎神为杨戬的原型,所以在历史演变中,民间将《西游记》《封神演义》《沉香太子全传》中的杨二郎形象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加工规范将其综合而成一个完整的二郎形象,出自以上三个作品的“二郎神擒拿孙悟空”“助周灭殷”等故事也成为了民间所普遍认可的二郎故事。在这些作品中,杨戬都是神界秩序的维护与整顿者,属于玉帝信仰系统,拥有天神的职能,故作为天神被民间所信奉。战神也是杨戬的一个重要神格。二郎神的战神神格起源于二郎独健,在传说中,二郎独健能力强大,率领天兵救援安西,击退敌人,从此成为了战神,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调控者,这一勇武的形象在杨戬身上得到了延伸,杨戬在《封神演义》中呈现出了在“武王伐纣”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战神形象,这一形象在《封神天榜》等后世戏剧作品中得到定型,故杨戬也作为战神被民间所信奉。此外,二郎神形象也有水神、猎神、驱邪神、行业神等众多神格,但由于二郎神有李二郎、赵二郎等多个原型,杨戬形象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二郎神形象,故这些神格不为杨戬所有。
在文化层面上,杨戬这一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原始的英雄崇拜以及宗教和文学的相互作用。在《封神演义》中,杨戬的本领和外貌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道教特征,而其忠义勇敢、重视情义的形象则体现出了儒家文化。同时,杨戬作为二郎神呈现出了由人到神,再由神到人的形象。他先是被神化为治水英雄,道教驱魔除秽的神仙,代表政权、神权、族权符号,又在社会主流思想的不断演变中被塑造成为一个重情重义、富有人性的神仙,体现出了当代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以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蕴使得杨戬成为一个形容帅气,形象特别的中国神话人物,增强了其在民间的认知度,并给予了人们想象和创作空间,如《新神榜:杨戬》的创作就体现了对杨戬身上所具有的文化的思考。
人物评价
书中评价
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姜子牙曾评价杨戬:“智勇双全,奇功万古!”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也曾在心中感叹道:“西岐有这些奇人,安得不反!”
书外评价
吴伟斌、张兵主编《文学人物鉴赏辞典》评价:“作为文学形象,杨戬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类型,他是理想主义的化身。面对自然的强大,社会的险峻和个人的渺小,在心理的寄托和希望的追求的共同作用下,便很容易产生这种智勇双全,无所不能的完美人物。这是植根于个体的弱小而对人类自我发展所寄寓的信心。”
中国文学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归智评价:“杨戬出场时被称为‘有一道者求见’,而不像金吒、木吒、雷震子、黄天化等被称为‘道童’。可见杨戬年龄稍长。他被赋予沉着理智、机敏深沉的性格特点,更多地显示了青年的成熟,而不像哪吒、黄天化等偏重于少年的意气。变化奇术与机智性格融为一体,使杨戬的形象生气勃勃,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