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公元1350年—1406年),明代直隶和州含山(今安徽含山)人,出身行伍,以开国功官至左都督、总兵官。他是明初第二代将领,“胡蓝之狱”使他发迹成为洪武后期和建文时期重要将领;他又是明代第一任辽东总兵官,在靖难之役中,他多次率领辽东兵进攻燕永平、通州、保定等地,配合南路明军的行动,从而牵制了燕军主力的南下。
简介
明朝开国将领中很多都是
朱元璋的家乡子弟,本文的主人公杨文即是其中之一。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维护统治发动了“
胡蓝之狱”,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一大批开国公侯被铲除,从而造成了军事人才的缺乏,而杨文不但因资历浅而幸免于难,而且受到朱元璋提拔和重用,成为
洪武后期和建文时期的高级将领。本文通过勾勒杨文的一生,从侧面探讨了“胡蓝之狱”对明初政治、军事的重要影响以及杨文在镇守
辽东期间所起的作用。
少年从军
杨文(1350?—1406)原籍直隶和州
含山县(今安徽含山县)。其父杨兴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自巢县归附朱元璋,官至
管军总管,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在攻打
江州(今
九江市)时阵亡。当时杨文尚幼,不能从军,由其叔父杨旺补役。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杨旺“征
鄱阳湖阵亡”。杨文于第二年,即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领神枪从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三年,杨文随大军征讨西北
凤翔等地。洪武三年“授皇陵卫百户”。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调隶广西卫”,此后,他一直在南方执行军务。洪武十一年,升湖广“
安陆卫右所试
百户。十二年,实授本卫流官,
副千户”。十七年,杨文随
傅友德征讨云南,十八年因功“升
建昌卫世袭
指挥佥事”。二十五年,建昌卫指挥使
月鲁帖木儿叛乱,杨文随
蓝玉前往征讨,战后“升为
右军都督府都督
佥事,诰封骠骑将军”,并“世袭指挥使”。从杨文早年的经历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他的仕途很平稳,级级晋升,没有大起大落;第二,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南方作战,缺少在北方统兵作战的经验。
平“蛮”备“倭”
洪武二十六年以前的杨文一直是作为偏裨将校随军出征或戍守地方,洪武二十六年以后,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中下级武将逐渐受到重用,成为执掌方面的统兵主帅。他之所以在这时受到重用,从主观上讲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从客观上讲则是
朱元璋发动的“
胡蓝之狱”铲除了大批功臣,造成了军事人才的匮乏,从而为杨文的晋升提供了机遇。史载,至洪武末年,开国功臣“存者唯(长兴侯耿)炳文及武定侯
郭英二人”。为了弥补军职的空缺,朱元璋不得不提拔中下级军官,杨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晋升,成为国家的高级将领。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杨文以右军都督
佥事之职出任海运总兵,奉命“率京卫将士运粮往辽东”。在此之前,开国功臣靖海侯
吴祯、延安侯
唐胜宗、舳舻侯
朱寿等人都曾“总舟师”由登、莱转运粮饷物资到辽东,以后“岁以为常”,足见朝廷对此事的重视。这次杨文担任海运总兵,这是他第一次以主帅身份执行军务,意义非同寻常,这意味着他已经拥有“执掌方面”的权力了。杨文不负朝廷重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七月,他被提升为左都督,这是武将的最高官品,十分显赫。洪武二十七年二月,
倭寇侵扰
浙东沿海。杨文奉命同都督刘德、商巡视两浙,“节制沿海诸军”防御倭寇。
如果说在以上几次军事行动中杨文得以小试牛刀的话,那么洪武二十八年和三十年南方发生的两次“蛮”族叛乱则为杨文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广西
龙州、
奉议、
南丹等州土官或抗拒“朝命”、或“叛逆”明朝,明朝廷“诏发”湖广、江西所属
卫所马步官兵6万多人,又命
征南将军杨文为总兵官,率京卫马步军3万人同时到达广西,会讨龙州、奉议、南丹等地。
得知朝廷兴师征讨,龙州土官赵宗寿慌忙奉表请降,并亲自“来朝谢罪,贡方物”。明廷下令停止对龙州用兵,令“杨文移兵奉议等处”继续平叛。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杨文等自广西进兵,发广西都司并护卫官军2万人及调
田州府、泗城等州土兵38900人,从征奉议等处”。杨文率军至奉议,当地人闻官军至,全都逃入山林,据险自固。杨文率官军主力进攻
奉议,他先“遣人招降其胁从者”,然后督将士进攻拒不投降者,结果“贼众溃散”,奉议平定。与此同时,杨文令左副将军韩观和参将刘真分别平定了都康、向武、南丹等地。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征战,叛乱基本平定。同年十二月,杨文等“以平蛮捷闻”。
在平定叛乱的同时,杨文还遵照朝廷旨意在当地实行“
改土归流”,设置
卫所、添置官员,对当地实行管理。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南丹、奉议、庆远三卫指挥使司”。同年十月,“置龙州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九年三月平定叛乱后,杨文又任命了广西
都司的长官,“以宝庆卫
指挥使孙宗为广西都指挥使,桂林中卫
指挥佥事姜旺、
锦衣卫指挥佥事童胜为都指挥同知,永州卫指挥佥事葛森、府军卫指挥佥事焦铭为都指挥佥事”。朝廷为了表彰杨文的功绩,赏赐他“白金三百两,文绮帛各二十匹,钞百锭”。
广西的战火刚刚熄灭,
贵州古州‘蛮’又发动了叛乱。洪武三十年三月,古州洞‘蛮’
林宽聚众作乱,进攻
龙里,龙里千户吴得、镇抚井孚战死。同年四月,朝廷以都指挥齐让为平羌将军,征讨古‘蛮’。然而齐让出师数月,“逗遛不进兵,平‘蛮’无功”。同年九月,朝廷以杨文“佩征虏前将军印”,代齐让为总兵官,“自总兵顾成以下悉听节制”。临行前朱元璋告诫杨文行军要“以严明为胜,赏罚必当功罪”、“恩威并行”,又作诗为杨文壮行。诗云:
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更何逃。
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庆百劳。
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赋诗送行,杨文受宠若惊,同时也信心百倍。他很快平定了叛乱,洪武三十一年二月,杨文奏报平定林宽余党,“俘获三十冈等处洞‘蛮’2970人”。朝廷命令杨文班师回京。在平定广西和贵州的这两次叛乱中,杨文按照朝廷的指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备受
朱元璋的赏识,从此,他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练兵辽东
洪武三十年正月,杨文被派到辽东“训练军马,仍督屯种”,同时还奉命为建藩
广宁的辽王建造王府。辽王名
朱植,是
朱元璋第十五子,洪武二十六年就藩辽东,成为镇守辽东的亲王。当时因王府尚未建成,辽王只得暂驻
大凌河北。朱元璋命辽王妃父武定侯
郭英为筑城郭宫室,但因故未能完工。这次杨文奉命“督辽东诸卫士缮治之,增其雉堞,以严边卫”,终于将王府建成。当年八月杨文被召还京,朝廷“赐马三匹”以示奖赏。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病重,这位兢兢业业的开国之君此时并没有减少对北部边防问题的担忧。为了防止
蒙古部落在他死后趁虚而入,他临终前对北部边防作了最后的安排。他发了三道敕谕,一份发给燕王
朱棣,一份发给武定侯郭英,另一份就发给了左军都督杨文。他命令“杨文从燕王(朱)棣,武定侯郭英从辽王(朱)植,备御开平,俱听燕王节制”。
朱元璋在敕谕中对杨文说:“今以尔为总兵,往
北平参赞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堤备,一切号令皆出自王,尔奉而行之。”可见朱元璋对杨文十分器重,杨文此时俨然成为燕王朱棣的副手,地位极其显赫。接受命令后,杨文即“部署大宁兵及宁府护军”前往“开平设防”。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惠帝即位后,采纳
齐泰、
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实行
削藩。为了对付拥有重兵的燕王,惠帝于洪武三十一年十月召回了镇守开平的北平总兵杨文,准备授予他新的军事任务。
兵败被俘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先发制人,在
北平起兵“
靖难”,并很快控制了
北平城。朝廷任命
辽东镇将长兴侯
耿炳文为
征虏大将军,“自辽东率众二十万援真定”。不久又命安陆侯
吴杰、江阴侯
吴高、都督
耿瓛等人分道并进,协助征讨。江阴侯吴高乃江阴侯
吴良之子,此时接替耿炳文镇守辽东,而杨文则成了他的副手。杨文多次随吴高“出师攻永平”,尽管都被燕军击退,但因辽“为肘腋重地”,“藩屏攸赖”,故杨文等人的行动牵制了燕军的后方,支援了南部官军的行动。辽东兵的进攻着实让朱棣非常忧虑,他对部下说:“辽东虽隔山海,而数扰永平,当思所以靖之。”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朱棣决定除掉吴高。他认为:“
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杨文粗而无谋,去吴高则杨文不足虑矣。”于是朱棣设计离间二人,“朝廷果疑吴高,削其爵徙广西,独命杨文守辽东”,时为建文元年十二月。史载,从此辽兵“兵无纪律,人怀疑贰”,战斗力大为削弱。
杨文代吴高镇守辽东以后,继续率辽东兵进攻燕军。建文二年三月和六月,杨文两次帅兵围攻永平,都以失败而告终。建文三年,
明廷命令真定、
大同、辽东三路出师进军北平。十一月,杨文以“万人”再次围攻永平,并“出游兵万余掠
蓟州、
遵化”等地。由于同其他两路官军缺乏配合,辽兵为燕将
刘江大败,被“斩首数千级”,“指挥王雄等七十一人皆被执”。
孟森评价此事说:“以天下之全力,奉天子之命,讨一叛藩,至是始以真定之兵自南入,大同之兵自西入,辽东之兵自东入,而期会参差,各被击辄败退,中枢无能主兵事者也”,可谓一语中的。正是明廷对各路军队缺乏统一指挥,才使得官军各自为战,不能形成有效配合,结果为燕军各个击破。
为了从心理上瓦解辽东兵的士气,也为了争取杨文的归附,朱棣将被俘的
广宁卫指挥
王雄等人释放,并让他回去告诉杨文,他起兵是为了所谓的“诛奸臣,
救祸难,保全骨肉,以安天下”,朱棣企图以此来换取杨文的理解和支持。正如
毛佩琦所云:“朱棣此时释俘,更有深意。”他希望:“王雄等回到辽东能对杨文有所掣肘,那么他的南征便可大大放心了。”果然,此役之后燕王即接受属下建议,决定趁“京师空虚”出师南下,直取南京。然而杨文并没有降燕之心,只是在受到这次重创之后他被迫改变了进攻方向。建文三年十二月,杨文派“右副总兵
平安帅辽东兵十万围燕通州”,未能攻克。建文四年正月,平安再次进攻通州又败。同年四月,“辽东诸将围燕保定,积四十日不克,乃还”。建文四年四月,燕军已经渡过
黄河进入
凤阳府境,情急之下惠帝用
齐泰、
黄子澄之策,“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至济南与山东布政使
铁铉合兵,以断绝燕军后路。同年五月,杨文率军前往济南,时
靖难兵南下,杨文“帅至
直沽,遇燕将宋贵等截杀,遂溃,竟无一人至济南者”,杨文也在这次战役中被俘。建文四年五月,杨文在直沽兵败被俘,从而宣告了他38年(公元1364年—1402年)军事生涯的结束。明成祖即位后“怜其开国老将,得不死”,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正月“病故”,享年约57岁。朝廷“赐葬(
含山)县内梅山乡杨府山下(今关镇乡杨府城村)”。鉴于杨文开国有功,后人将他同开国功臣
安庆侯仇成、
广德侯华高等人奉入功臣祠供奉。可见,杨文在后人心中的地位并没有因为“
靖难之役”时的兵败而降低。
结论
杨文作为明初开国功臣和第二代将领,其才能与第一代将领相比稍显逊色,但“
胡蓝之狱”所造成的客观形势却将他推上了时代的巅峰。在先后平定了南方发生的两次叛乱之后,他开始得到
朱元璋的赏识和提拔。朱元璋临终前任命他为北平总兵,受命辅佐燕王朱棣镇守北方。靖难之役爆发后,辽东的战略地位一跃而上,为此,惠帝任用颇有战功的杨文镇守辽东,杨文也因此成为明代第一任辽东总兵官。在镇守辽东期间,杨文多次率辽东兵围攻永平,牵制了燕军的南下,配合了南部官军的行动。然而,由于明廷对各路军队缺乏统一指挥,致使他所统领的辽东兵屡屡失利,他本人也兵败被俘。可以说,正是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和惠帝的“失计失谋”,造就了杨文的悲剧命运。而他的悲剧,又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惠帝
削藩不成、兵败逊国。正所谓从“小人物”见“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