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湾镇,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地处英山县中东部,东与安徽省岳西县相邻,南与温泉镇接壤,西与红山镇、雷店镇毗邻,北与草盘地镇、陶家河镇相接,镇人民政府距英山县城1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13.5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杨柳湾镇户籍人口为50362人。
历史沿革
汉代,杨柳湾镇境域为英布封疆之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柳溪、水亭两乡合并为杨柳区,后曾两度设区,两度建一个或两个人民公社。
1987年9月,分为杨柳湾镇、三门河乡、土门河乡。
2001年1月,合并为杨柳湾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杨柳湾镇辖界坊岭、尚家山、石门楼、高家枰、土门河、翻身坑、老虎头、朱家坳、东庄畈、锣响坳、游击冲、西庄畈、笕冲垸、老林冲、王家界、水口桥、北流水、下涧冲、桥头边、黄泥畈、施家湖、丝茅岭、马鞍山、东夹铺、东冲河、岑家坳、黄家湾、苍茅街、胡家墩、三门河、莲花尖、竹林铺、新铺街、杨树堰、赵家山、河南畈、宋家榜、烂柴河、饶家湾、陈家岩、腰磨畈、金鸡岭42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杨柳湾镇辖42个行政村:界坊岭村、尚家山村、石门楼村、高家坪村、土门河村、翻身塆村、老虎头村、朱家坳村、东庄畈村、王家界村、锣响坳村、游击冲村、西庄畈村、老林冲村、笕冲塆村、水口桥村、北流水村、下涧冲村、桥头边村、施家湖村、马鞍山村、黄泥畈村、丝茅岭村、东夹铺村、东冲河村、岑家坳村、黄家塆村、芭茅街村、胡家墩村、三门河村、莲花尖村、竹林铺村、新铺街村、杨树堰村、赵家山村、河南畈村、宋家榜村、烂柴河村、饶家塆村、陈家岩村、腰磨畈村、金鸡岭村;镇人民政府驻胡家墩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杨柳湾镇地处英山县中东部,东与安徽省岳西县相邻,,南与
温泉镇接壤,西与
红山镇、
雷店镇毗邻,北与
草盘地镇、
陶家河镇相接,镇人民政府距英山县城1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13.5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杨柳湾镇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0~800米,境内最高峰位于英山尖,海拔1128米;最低点位于东夹铺,海拔110米。
气候
杨柳湾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4℃,极高气温42℃,极低气温-13.5℃,平均无霜期21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866.6小时,太阳辐射量年均10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1462毫米。
水文
杨柳湾镇境内属长江水系,东河自尚家山村北入境,由北而南,入温泉镇,境内河道长24.5千米。
自然灾害
杨柳湾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霜冻、冰雹、大风等。以洪、旱灾为多,洪涝灾害每年均有发生,最严重一次发生在1991年7月9日,造成8.5万亩粮食受灾,减产80万公斤。
自然资源
杨柳湾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产资源主要为铜,地质储量53.6万千克,可采储量23万千克。地热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丝茅岭、芭茅街两村。
2011年,杨柳湾镇有耕地面积2.6万亩,人均0.5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杨柳湾镇辖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000人,城镇化率15.5%。另有流动人口352人。总人口中,男性29875人,占51.5%;女性27964人,占48.5%;14岁以下75368人,占13%;15~64岁38862人,占67%;65岁以上11588人,占2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8万人,占99.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86.1人。
截至2017年末,杨柳湾镇常住人口为49567人。
截至2019年末,杨柳湾镇户籍人口为5036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杨柳湾镇财政总收入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85万元,增值税2038万元,企业所得税1053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275元,比上年增长22%。
2019年,杨柳湾镇有工业企业23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3个。
农业
2011年,杨柳湾镇农业以种植茶叶、粮油、栗药为主,农业总产值4.5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7%。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生产粮食总产2.2万吨,人均379.3千克,其中水稻1.2万吨,小麦0.8万吨,油料0.2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板栗、药材等,茶叶种植面积3.9万亩,产量1.2万吨;板栗种植面积2万亩,产量0.7万公斤;药材种植面积0.9万亩,产量1万千克。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为主,生猪饲养量2.6万头,山羊饲养量1万只,家禽饲养量11.6万羽。
工业
2011年,杨柳湾镇工业以茶叶加工、五金工具、建筑建材、石材开发、采矿为主,工业总产值8.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拥有工业企业435家,职工149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商贸
2011年末,杨柳湾镇有商业网点89个,职工1475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城乡集贸市场8个,年成交额2.6亿元;出口总额2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
金融业
2011年末,杨柳湾镇有各类存款余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各项贷款余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
邮电业
2011年,杨柳湾镇全年邮政业务收入390万元,其中纯收入18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6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杨柳湾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300人,专任教师65人;小学8所,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12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800人,专任教师12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主要学校有杨柳中学、三门河中学和北流水小学,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7%。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杨柳湾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4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59户;各类图书室、藏书7万余册。农民演唱队、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秧歌队、乐器队、婚庆队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170多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杨柳湾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个,其中村级卫生室28个;床位17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张,固定资产总值49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32人,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58人,注册护士95人。医疗机构(卫生室以上)完成诊疗6.1万人次,42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杨柳湾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2户,人数296人,支出42万元,比上年增长2.3%,月人均210元,比上年增长2.3%;医疗救助28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520人次,支出102万元,比上年增长4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743户,人数4312人,支出112万元,比上年增长1.5%,月人均65元,比上年增长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5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2万元,比上年增长2%。社会福利费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福利院一家,床位6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8人。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3万人,参保率9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杨柳湾镇有邮政局1处,代办所13处。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1.1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9个。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杨柳湾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有深水井5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3.8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排水管道9200米。
2011年末,杨柳湾镇镇区有变电站、供电站各1座。
2011年末,杨柳湾镇镇区有花坛25个,绿化面积3.5公顷。
交通运输
杨柳湾镇境内有武英高速公路、318省道、县道杨陶线、县道白小线等4条公路干线交会,距武英高速210千米,镇区客运站1座,日发客运汽车80班次,日均客运量2000余人次。
历史文化
杨柳湾镇英山东河流域中段分别有一杨树、柳树树干弯曲生长,以致树冠相接,因而得名。
英布寨,又曰世安寨,面积500亩,原来四方各有一门,均建在险要隘口平缓之处,能看到几十千米远的三方地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西汉名将英布曾在此屯兵,明朝太平天国大军曾在这里战斗过,古城寨在清末民初时期,大部分被毁,仅存断壁残垣,只有西城门尚保存完好。另有古战场、古城寨的西门城、南门塔、东门岗、北门沟等遗迹。
风景名胜
综述
杨柳湾镇有英山尖、桃花冲、南武当等景点。
英山尖
英山尖距
英山县城东北20千米,海拔高程1123米。东与安徽岳西接壤,西南与本县杨柳镇相连,西北与本县雷店镇为邻。还有风洞、通天梯、狗耳井、画眉跳架、道士磕头、鲶鱼石、罗汉洞、人参淌波、三象汲水、试剑石、青风洞。
桃花冲
桃花冲森林公园,地处英山县东北角,东连桂枝山自然生态村、南邻红花水库和占河水库、西望吴家山森林公园、北接安徽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距
武汉、合肥210千米,距
黄石、
鄂州150千米。公园平均海拔1200多米,主峰海拔1700米,是大别山的第二高峰。面积30平方千米,古代四大发明家之一的毕升故居就在森林公园东南侧。
南武当
南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南宗发源地,中国武当武术较大基地。南武当山地处
大别山腹地湖北
英山县境内,俗称“吴家山”,亦称“多云山”。据载,秦始皇曾在此下马参拜,汉武帝曾加封为“古岳
衡山”。相传唐代仙人吕洞宾、明代道教大师
张三丰曾在此山修炼。大别山主峰天堂峰海拔1729.13米,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此山南北分界,阴阳交错。为鄂皖之咽喉,江淮之要塞,素称“吴楚东南第一关”,乃江淮文化、吴楚文化、南北文化、道教文化交汇地。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古为皋陶部落,宋为毕升故里,今为茶叶之乡。
著名人物
李次山(1887—1936年),号时蕊,英山主簿寨人,幼年在私塾读书,鄙夷科举崇尚诚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赴安庆求学,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安徽官立法政学堂,同年参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任省议员。顺参与讨袁被捕,出狱后潜逃日本避难,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在上海挂牌当律师。民国八年(1919年),创办“联合通讯社”,次年《新青年》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李主编《上海劳动状况》达7万言。民国十三年(1924年),加入国民党,积极支持资助英山青年报考黄埔军校。民国十四年(1925年),掩护并资助南昌起义期间任南昌公安局长兼卫戍司令的彭干成赴苏联学习,安置中共上海闸北区委书记蒋径开任安徽旅沪中学教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