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缵绪(1697-1771),字式光,号节庵,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生于康熙丁丑年(1697年)闰三月,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山西省监察御史,后累官至陕西按察使。其为官清正硬直,有胆气。曾以焦弘勋案与庄亲王抗礼,秉公执法,不附不阿,惊动京师,名噪一时。其妻因上事祖姑,下逮元孙,而受御赐“七叶衍祥”金匾,仍悬挂在中堂。
人物简介
杨缵绪,又名缵时,乳名弦五,字式光,号紫川,晚年别号节庵。大埔县百侯侯南村人,杨之徐第五子,“一腹三翰林”之一。
杨缵绪幼承父训,10岁能文,康熙五十六(1717)丁酉乡试以《易经》中式第四名举人,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登金榜三甲第46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年25岁。授澂士郎,后改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雍正元年(1723)授奉直大夫,后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协理陕西道事。
雍正二年(1724)甲辰年钦命顺天闱监试。4月因参与会审
庄亲王府财务总管焦弘勋案时秉公执法,不媚权贵,不肯画题,得罪刑部和小庄亲王,被罢官。罢归后在家教导弟侄,使同堂弟侄,数以科甲仕宦。其外甥
丘元遂也得其亲授。雍正十二年(1734)甲寅年,受两广总督
鄂弥达、广东巡抚
杨永斌聘请,掌教广州
粤秀书院。
乾隆元年(1736),特旨征召,以知府起用,初任甘肃
庆阳府知府,不久因母逝回乡,服阕后任江苏
松江府知府。松江居民大半以煮盐为业。自浙督李卫整顿鹾务,就产盐地设肆专员售卖,缉私稽灶,庚子肩挑负者亦尽法究处。而犯者愈众,民灶交困。杨缵绪乃请仿浙属杭、嘉、宁、绍近场州县肩引之法。肩商至县领引,课轻引便,又许附近贫民负卖,于是民不犯法。在任期间还惩讼棍以警奸,立科条以训民,案牍一清。
乾隆十年(1745)调任广西
桂林府知府。在任内曾为陆妇李氏雪冤,得上司肯定。人赞其办案如神,不啻再世包公。乾隆十三年(1748)调任广西
泗城府知府、兼署
镇安府知府,曾捐俸创修泗城云峰书院、立义冢。镇安毗邻交趾(今越南),杨缵绪建栅设卡,募兵戍守,边境得以相安。乾隆十九年(1754)升为浙江分巡
金衢严道,陛见热河,蒙天颜温语,奖励以“三朝旧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南巡,杨缵绪“奏对称旨”,擢为陕西按察使。疏请编查保甲,会巡道巡行各属实力稽查,以收实效。乾隆二十四年(1759)告老还乡,诰授通议大夫。
杨缵绪一生熟读经史,至老手不释卷,著有《粤秀课艺》、《佩兰斋诗文集》等,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卒,享年75岁。事迹载《广东通志》。
主要事迹
杨缵绪,幼承父训,刻苦学习。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监察御史。后因焦弘勋案不肯画题被罢官。
父杨之徐,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曾知河南光山县,颇有政声。他幼承父训,康熙六十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监察御史。
杨缵绪因为焦弘勋案不肯画题曾被罢官。焦弘勋案之始末是:焦弘勋,原是庄亲王
博果铎的护卫,庄亲王一向很信任他,王府的一切经济出入由焦料理,后不知何因失宠于庄亲王,王府中一些人落井下石,在庄亲王面前说焦弘勋的坏话,说焦侵吞王府财产。庄亲王不问情由,大施鞭挞,遗嘱还特别写明,死后不准焦弘勋穿孝。庄亲王死后,儿子
允禄承袭王位。王府中对弘勋有意见的人,千方百计找机会在允禄面前说弘勋的坏话。有一次弘勋做寿,弘勋已出嫁的女儿送来寿面祝寿。府中人马上报告允禄,说庄亲王尚在服中,弘勋就在家里大摆筵宴了。允禄一听大怒,要立斩焦弘勋。案子送到
陕西道。后案子由陕西道转到刑部会审,由杨缵绪裁处此事,允禄也派人监审。田嘉谷与缵绪正商议着这事,马上到刑部会审这个案子。在允禄的干预下,焦弘勋被迫屈招认罪。杨缵绪深知允禄要置弘勋于死地的原因,杨缵绪深知焦弘勋之屈,于是援引律例说:“律载:奴婢欺盗家长财物百贰拾两以上的比盗贼例减一等,弘勋所犯的罪,应该不至于死。”王府的人却说:“康熙三十二年,有人不替王者穿孝服,就判为立决,为什么你却援引轻例。”杨缵绪认为这件事并没有载入定例,虽然旧档里有载,不载入定例,正说明不能成为定例,况且焦弘勋是庄亲王遗嘱中不准他穿孝的,这与应穿孝而不穿孝不同。最后,刑部又改为“情实可恶,拟斩”。杨缵绪却坚持“以情实可恶决死囚,何以服天下”不肯画题,而宁愿罢官。允禄等又上奏世宗诬杨受贿,结果被下旨革职回籍。
杨缵绪被罢官之后,曾主掌粤秀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乾隆元年,他又被召还起用,任甘肃庆阳知府,后又出任松江、桂林知府,除弊政、平冤狱,颇多建树。桂林毗连交趾,他建栅设卡,募兵戍守,边境以安。后升为浙江金衢严道。高宗南巡,又因“奏对称旨”,擢为陕西按察使。在任三年,冤狱多被昭雪,民颂为青天。享年75岁。
杨缵绪六弟杨黼时,字式衮,号逊亭,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七弟杨演时,乾隆十年(1745)中进士,选
庶吉士,授编修。兄弟三人,俱入词林,传为佳话。杨家“一腹三翰院”故事,盖出于此。
轶事典故
审理焦弘勋案,不滥签杀人号
因焦弘勋案触怒雍正帝,被革职回里。乾隆登基,朱轼大学士执政召返朝,起用为甘肃庆阳府、浙江松江府知府,因政绩显著,擢金衢严道,陕西按察使。
其为监察御史时,因庄亲王府焦弘勋案会办中拒签号抵制刑部而名振京师。焦弘勋为清庄王博果铎的护卫,综理王府家政,深得庄亲王信任,权力颇大,王府中人常不满,众意欲排挤之。后因庄亲王妃死,应五七奠祭办礼不周全,失庄王意,稍疏远之。府中人便借此攻击他,说他侵吞王府财产。庄亲王不察,信以为真,遂将焦收审。后因查无实据,未敢定罪而释回。庄亲王死,其嗣子允禄袭封王位。王府中恨弘勋者,便设法激小王迁怒,存意害之。某日,适逢焦弘勋寿辰,其已嫁之女为表孝心,买面食酒菜祝父寿,家人共聚庆贺。当时庄亲王丧事未完,尚在服丧中,府中人知其情后奏小王,说焦弘勋庆幸庄王死,举家宴饮甚欢。允禄小王将此情况上奏皇帝,请即将弘勋斩首。帝下旨三司会办核议。焦弘勋陕西人,此案隶属陕西道,适杨缵绪与田家谷理该道事,乃到刑部会审。小王派人监视,且言只准严办,不许宽纵。再三拷问,焦不敢申辩,只好俯首认罪。
刑事及都察院众御史皆承新王意,定斩焦弘勋,十三名御史中,十一名满御史画了押,独汉杨缵绪与田家谷二人不画押。缵问:“按律奴仆侵主财产壹佰二十两者,凡此盗例减一等,今焦弘勋所犯与此例同,不当斩。”刑部又以王府中人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有某某仆人不为其王穿孝服,旨下立斩。杨又问:“此事载入定例否?”刑部言有档,未入定例律条。杨曰:“存档,而不入定例,不合律法明矣。”刑部再以焦弘勋侵谋国家财粮罪拟斩。杨御史又与刑部辩论,谓:“律按侵谋国家财粮者当斩,但焦弘勋所侵谋者属庄亲王私产也,而不是国家财产,庄亲王非万岁爷,而今斩他奈国家名分何!”刑部最后决定以“情实可恶”四字定罪, 一定要斩焦弘勋,强杨御史必签名上奏。杨问:“法律乃治国之本,今焦无犯律而治罪,仅以‘情实可恶’四字而定人死罪,何以服天下?欲顺承王意,则法废矣。吾宁可去官,此号不可滥签也。”杨、田二人卒不签号。此时适逢礼部乡试,召杨、田二人入顺天府监考,故此事暂搁,亦未上奏。
刑部恨杨、田二人不签号,面奏于允禄新王,王怒,上奏杨、田二御史受贿,故意豁免焦弘勋罪。雍正二年(1724年)万岁御殿,召满汉众御史及刑部诸吏,面详其案,得实情,释焦无罪,叱刑部及严惩王府肇事者。责杨、田二人曰:“御史有言事之职权,不早闻,自己留清白于千载,致朕有枉杀罪,陷君于不义,其心不可问矣。”本欲治杨渎职瞒君罪,适内阁大学士朱轼柄政,有宠于帝,朱爱杨才,阴为之庇,乃轻赦杨,革职回里。
一腹三翰院
清康熙年间,百侯村有个文人杨之徐,中举前常往茶阳城里树玉堂书院访师会友。偶然在一连数天的午间闲步中都发现院外树下晒着一张草席,阳光下那草席间隐隐约约显出龙形的影子。出于好奇他特寻访了晒席的人,这是一位姓饶的老人。老人初时不愿说,后来才告知,因有一女不但生得丑陋,且年近十八还经常遗尿,老伴早逝,为父亲的不得不要洗尿席晾晒。杨之徐听后想一想又问:“这位千金可许了人家?”饶父答:“象这样的丑女还能有谁要?有人要的话我送都送不及。”事后杨之徐打听到这女子确是生得丑,年纪这么大了还遗尿,但很想有机会亲眼见一见。后来,打听到这丑女会来书院摘荔枝,他就暗中侍机偷看。当姑娘爬上荔枝树顶忙于采摘时,他即到树前,先是望见树下有一对绣鞋,再认真往树上看姑娘时,仅觉她满脸豆皮,又好似身上有龙形。杨之徐亲眼见了饶氏女之后,不嫌丑陋,娶其为妻。据说饶氏出嫁时,茶阳发洪水淹没城墙,人们说是龙母出行。饶氏贤淑无貌,生下三个儿子都高中翰林,一腹三翰院传为佳话。
听从母训明断案 废“锡蛇”酷刑
杨缵绪升任陕西按察使后,回乡探亲。杨缵绪的母亲为人贤淑善良,生怕儿子滥权不慎制造冤案,乃至草菅人命,便设法试探他。
一天晚上,杨母叫杨缵绪到房间,问他能否破家中的一个案子。杨缵绪不以为然地说:“没有我破不了的案子。”于是,杨母便开始介绍情况:“近日,没有外人来我们家,但是家里不见了几个鸡蛋,不知是什么人干的?”杨缵绪听后,断言一定是丫环偷了,并说如果丫环硬是不承认,就用家法使她招认。听到儿子这么判案,杨母生气地说: “屈打成招,哪里有真正的公正?”原来,家中的鸡蛋是被老鼠偷走了。杨缵绪知道自己错了,跪到母亲面前请求宽恕。杨母轻抚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要记住,人头落地不可再生!”
杨缵绪回陕西后,随即将前任所创的“锡蛇”酷刑废除。后来,杨缵绪便以母亲教诲策勉自己,“不造冤案,不杀无辜”。 每当坐堂判案,他便想起“老鼠偷蛋”的事,再也不敢主观武断地断案,而是多方调查研究,不敢马虎了事。因为杨缵绪明察秋毫、惩恶扬善,百姓称赞他为当代包青天。
孝亲流芳 带“宝物”回乡孝双亲
杨缵绪是个孝子,当他从陕西回乡给母亲祝八十大寿时,带回了三个“宝物”。
第一个“宝物”是百侯薄饼。为孝敬母亲,杨缵绪带家厨回家乡摆寿宴,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母亲十分喜欢吃。杨缵绪便叫家厨留下,要他把“薄饼”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母亲便能长期吃到“薄饼”。因为孝心传递,这种饼从此就在大埔县百侯镇流传,并且有了个“百侯薄饼”的名字。
第二个“宝物”是一小袋砂子。杨缵绪任按察使,掌握生杀大权,如出巡各地,吃饭时吃到砂子,便可杀厨子。他听从父母教导,要宽厚待人,每逢外出公干必带一小布袋,吃饭若有砂子,便暗藏小袋中。在母亲寿宴上,他恭敬地呈上小布袋。杨母掂了掂布袋,欣喜地说:“儿啊!你的寿礼何止万金。”布袋中虽然只是几十颗砂子,但是挽救了几十条生命。
第三个“宝物”是鲤鱼灯舞。杨缵绪知道父母年老,不方便出去看戏,而且乡村的文娱活动也不多。当时有一种鲤鱼灯舞在陕西很流行,适合老年人观赏。于是,杨缵绪返乡前就请西安名师把鲤鱼灯舞的要领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且让丫环、童仆跟着名师演练,把灯舞带回家乡为父母和乡邻演出。从此,大埔人民就用鲤鱼灯舞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并把这项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按察的“宝物”
杨缵绪为官清正,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没带回什么黄金珍宝。村里人都说他做了一辈子官,却没有带回什么值钱的东西,杨缵绪笑着说:“我也有十分宝贵的东西。”他进房里打开锁着的箱,拿出一个小红布包,郑重放到众人面前,人们望着红布包,不知里面是什么宝贵的东西。一位老人动手解开红布包,解了一重又一重,最后,露在大家面前的是小铜杯里盛着几百粒沙头。大家望着沙头,望着杨按察,不明白沙头宝贵在哪里。杨按察严肃地说:“请先数数有多少沙头。一粒沙头,就是一颗人头。这,价值多少?”事后,村里人才知道,厨师做饭给杨按察吃,要把沙头等杂物从米里拣去,叫做“吃数米”。如果饭菜里有沙头,按当时的规定,厨师是要杀头的。杨为人仁慈,吃饭时吃到了沙头,暗地里把它放起来,没有声张,没有杀掉一个人。事情传开,人们都说这几百粒沙头比金子还宝贵。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据传杨按察告老还乡后,有一年,河水泛滥成灾,谷物欠收,农民生活困苦,熬过了三荒四月,端午节又到。客家人的端午节是很讲究的,有钱大户,猪鱼酒肉,亲朋盈门,贫苦人家,也要随俗筹备节料。当时,杨按察一门远亲因无钱过节,一脸愁云,自然想起了按察公来。但俗云:“上山擒虎易,开口借钱难”,于是便想了个办法:拿来一段竹子,用刀破了两半,但不破竹节,以示过节难也,然后另附打油诗一首,即着人送给按察公。按察乃是明白之人,一看那段竹子,已经明白来意,再看诗文:
黄芩黄柏捞黄莲,外加熊胆两三钱;
今需按察菠萝蜜,急分些许来和丸。
按察公对于这位亲戚的苦状,爱莫能助,虽说为官半生,家中实无积蓄。但人既来,不好叫他空手回去,遂吩咐家人,备足五十两银子交付来人带回。谁知往返两地,五十两银子几乎耗尽,到家依然两手空空,不由怪怨起按察公来,当即修书奉寄按察公,并附一联:
百余里舟车往还,只因少小知交,故敢辕门求法雨;
五十元官场重大,除却盘餐旅资,依然空手打秋风。
联中充满求不见怜,怅惘冷漠的情绪,按察公只是摇头,有苦难言,忽而仰天喟叹:“自古以来,当官发财,天经地义,世人又怎知我这个按察使,官场半生,竟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崇文重教,作育人才
杨缵绪曾两次出任书院
山长,一次是在雍正十年至乾隆元年(1732—1736)期间,一次是在乾隆六年至乾隆七年春(1741—1742)。地点均为广州的
粤秀书院。他在主讲书院过程中,对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用力甚勤。杨缵绪的儿子杨德基回忆父亲的作为:“时初开书院,府君楷模后进,陶铸英才,立书院条约,敦崇实行,雅尚清真。”效果也比较明显,“二年内文风丕振,髦士蒸蒸,列贤书、登黄甲、居清要者,从此不一而足,其德业文望,为广东士人所钦式”。
杨缵绪在教学过程中,“每课士,必先拟作,以示诸生”,并将所作例文编成《粤秀课艺》,作为学生学习练习的教材范文。因教学方法得当,他门下出了不少优秀的科举人才,如状元
庄有恭、翰林史成修、翰林胡杰等人。因他被称为“状元之师”,他的家乡大埔县所在的潮州全郡都以他为荣,有“广东最高学府粤秀书院第一任主讲”的美誉。
杨缵绪致仕归家后,不顾年迈体弱,受广东肇庆府地方政府的邀请,曾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掌教于
端溪书院,这时离他逝世的时间只剩下四年。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了文教事业奋斗至最后一息。
家族成员
母亲:饶氏
儿子:杨德基
杨缵绪出生于大埔县百侯镇的一个书香官宦家庭,是明代中期白堠豪族杨淮的后裔,祖父杨士薰是位文人和知名地方士绅,父亲杨之徐是清初有名的进士,曾任河南汝宁府光山县知县,母亲饶氏来自茶阳的书香世家。
杨缵绪为俗称“一腹三翰院”的兄长,即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父杨之徐亦为清康熙年间进士。
杨缵绪重视培养后代,在修建“通议大夫第”时,特地在房屋左侧30米处建了一座兰台书室,供子孙读书学习。后来,杨缵绪的三个儿子,两个中举,一个副榜。他的四个侄子德征、德瑞、德邵、德彰全部考中举人,荣称为“同堂七魁”,御赐“七叶衍祥”的匾额。
百侯杨氏书香文脉延绵不断,及至近现代,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培新、中科院院士
杨文采等都是杨缵绪的后裔。
人物纪念
杨缵绪逝世后遗体安葬于大埔县大东乡坪山。1987年,杨缵绪墓重修,1991年被大埔县县政府列为
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
杨缵绪故居通议大夫第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对
通议大夫第进行了保护性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