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载鸣

明朝中期官员

杨载鸣(1514年11月9日—1563年10月20日),字虚卿,号武东,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明初名臣杨士奇之后,明朝中期官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正德九年十月二十三日(1514年11月9日),杨载鸣出生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杨载鸣出生时便面容方正,长相与杨士奇相似。五岁,杨载鸣跟随私塾老师学习,从不嬉闹顽皮。七岁,杨载鸣开始学习科举考试的内容。九岁,父亲在官府参加考试,回来后用考试的题目来测试杨载鸣,杨载鸣的答卷既快既好。他还曾为宗亲写了一篇《勿斋赋》,文章充满构思。父亲教导他说:“你是个有大才的人,将来必定能继承家族的光荣传统,怎么能只满足于像现在那些士人那样,仅仅因为科举考试出名呢?”不久后,杨载鸣又写了一卷《资圣录》,讨论治理国家和安定社会的事情,说:“我要拿着这本书去献给朝廷。”父亲笑着把书烧了,说:“这不是你现在应该考虑的事情。”
嘉靖七年(1528年),杨载鸣以童生的身份参加了县学考试,知县和督学将他列为榜首。
嘉靖十六年(1537年),徐阶担任吉安地区的督学,在考试中读到了杨载鸣写的《定名虚位论》,大为赞赏,说:“这篇文章能够从韩愈的文章中脱胎换骨,是江西地区的第一名。”从此,杨载鸣的文声更加远扬。这一年,杨载鸣在江西乡试中取得了高等成绩。
登科入仕
嘉靖十七年(1538年),杨载鸣考中进士,当时,父亲杨训正在华亭担任教谕,明世宗外出巡幸承天,按照惯例,杨载鸣得以前往华亭探望父亲,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为荣。
嘉靖十八年(1539年),杨载鸣被授官为潮州府推官。杨载鸣天性方正刚直,入仕后更加磨砺节操,他说:“这不仅仅是为了遵守官场的规则,更是为了维护我们家族的名声。”在广东,官吏们过去常有一种叫做“贴班银”的额外费用,也称为“助衙钱”,杨载鸣到任后,首先将其废除。有位在福建任职的同乡官员寄来香茶,杨载鸣直接将其退还了。在处理刑事案件时,他常说:“作为推官,法律杀人很容易,但一旦案件交到吏人手中,很少有人不作弊。又或者,吏人会根据上司的指示来操纵案件,这还算什么法律?”因此,杨载鸣在审理案件时,总是秉持公正,行事谨慎,判决文书都亲自撰写,吏人们只能在一旁抄写,无法从中修改。当时杨载鸣正值壮年,但已经以敏捷干练著称,被推举为第一。潮州过去有桥税,过去监管者常常从中贪污,收入很少,但杨载鸣监管不到一个月,收入就翻倍了,因此他经常获得表彰。在潮州任职一年期间,他两次受到推荐。
嘉靖十九年(1540年),父亲去世,杨载鸣回乡守丧。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服丧期满,杨载鸣被补授为登州府推官。登州地处海滨,民风彪悍,诉讼案件动辄牵连数百人。当地官员听说杨载鸣到来,都知道他是位干吏,因此多将艰巨重大的案件交由他处理。杨载鸣也竭尽全力,不辞辛劳。不久之后,法庭上没有了积压的案件,监狱一空。巡按山东御史党承赐推荐杨载鸣,称赞他冰清玉洁,明察秋毫,公平无私,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知人之言。
选拔入京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载鸣升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后又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在吏部任职期间,杨载鸣心怀感激,想要报答朝廷,但当时士大夫的风气日渐败坏,杨载鸣对此深感忧虑,于是退而自省,磨砺自己,坚决拒绝馈赠和拜访。天刚亮,他就坐在官署的深处,命令家人锁上住宅的大门,务必断绝宾客和亲戚的请托,专心一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遇到贤能之士,他未尝不热情款待,虚心请教,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始终孜孜不倦,从不懈怠。
杨载鸣在吏部任职满七年,升为吏部文选司郎中。当时杨载鸣对于人才的优劣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于是他首先选拔了那些有声望但长期被埋没的人才,同时,也对那些品德败坏却侥幸得官的人进行了抑制。吏部中的官吏常常以好的职位索要厚贿,因此有些应选的士人多年都无法得到官职,而选拔官员的考核也往往被拖延。杨载鸣于是指示应选的士人各自呈报他们家乡所缺的官职。不到一个月,所有空缺的职位都被公布出来,杨载鸣在三次大选中按照次序进行了补任,再也没有积压和拖延的情况,人们为此欢呼雀跃。
过去,外地的文凭常常被权贵家的仆人转卖,各省的承差到来时也必定要索取厚利,清廉的官吏尤其为此苦恼。杨载鸣建议按照季节将文凭分类交给巡按御史,再分发给他们的下属,这一举措大大方便了人们。杨载鸣管理选拔工作共五个月,士大夫们对此都赞不绝口,但他却与权贵们的私心相抵触,有人为杨载鸣感到担忧,但杨载鸣却毫不动摇。
因事出贬
嘉靖年间,严党掌握朝廷大权,对天下的士人颐指气使。他们平时用公文纸写下任命名单,展示给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官员看,上面明确列出某人应任内职,某人应任外职,某人职位在上,某人职位在下。一天之内,这样的纸条会飞传数次,即便是吏部尚书,也都恭敬地听从,奉行如出一辙,生怕落后,于是当时官员升降奖惩的大权,全部落入严党的私囊之中。当时,杨载鸣正好负责选拔事务。严嵩凭借自己的权势,又倚仗乡情旧谊,频繁地进行私下请托,要求杨载鸣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但杨载鸣内心厌恶这种行为。时间一长,杨载鸣竟把那些纸条扔在地上,坚决不同意,严嵩由此对杨载鸣大为不满。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天,直隶安庆府推官郭来朝因三年任期已满,按规定应由巡抚和按察使官员出具考核文书,并受命携带向明世宗祝寿的万寿圣节表文进京。启程后,他突然声称生病,丢弃表文返回。恰在此时,他接到了被选拔调任的消息,于是继续上路前往京城。此时,巡按御史闾东、徐栻金浙联名上奏弹劾郭来朝随意丢弃表文,这是大不敬的行为,并列举他在任期间贪婪残暴、行为恶劣,认为他不应被滥选为调任官员。明世宗下旨命令吏部陈述具体情况,尚书李默、侍郎王用宾、葛守礼都承认有罪,并请求罢免郭来朝。明世宗下诏革除郭来朝的官职,将其贬为平民,对他所犯的贪污罪行,命令巡按御史进行查办。同时,明世宗严厉责备吏部说:“调任官员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你们却玩弄法规、徇私舞弊,滥用坏人。李默在郭来朝被选拔调任后才上任,姑且不予追究;王用宾等人各被罚俸禄两个月;文选司郎中职责在于专门处理此事,却欺上瞒下、为奸作恶,降职为杂职,调往外地任职。”于是,杨载鸣因此被贬为福建将乐县典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杨载鸣被改任为惠州府推官,途中经过嵢峡时,船只翻覆,他在水中漂流了五十里,幸运地逃脱了灾难。脱险后,杨载鸣并未表现出任何惊恐,抚摸着头发和头巾,有识之士都对此感到惊异。当晚,杨载鸣住在荒野中的小屋里,赋诗自我安慰,并撰写了《嵢峡志》。他感谢城隍神,祭奠船夫,都写了文章,他的学生将这些文章编辑刻印流传,而杨载鸣自己则为文集写了序言,题为《困喻录》。杨载鸣到达惠州后,当地的官员不想让他处理繁杂的政务,但杨载鸣坚持请求,王钫便答应了。士民们希望将惠州的志书托付给杨载鸣来编纂,杨载鸣用了五个月就完成了这部志书。书中详细记载了郡县的利弊、兵力和赋税的好坏,每一篇文章都反复强调,旨在为后人提供借鉴。同时,他还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治理方案,以维护教化和道义。
召京复出
不久,杨载鸣被召回京城,担任南京吏部主事,后升任考功郎中。按照惯例,南考结束后,应当升任卿寮,杨载鸣又因为资历和地位而得以入列。然而,在考察中,杨载鸣与旧日的同事产生了分歧,再次被外放出京,担任四川佥事,当时舆论对此颇为不平。杨载鸣在川西分巡时,兴利除弊,毫无懈怠。当时四川有采木的重役,使者络绎不绝,每日耗费巨大。杨载鸣精心安排,亲自记录收支,随时批答,事务没有积压。官吏们抱着文书在一旁窥视,都不敢出声。巡抚黃光昇和御史郭民敬相互感叹说:“这是一位绝无贪念的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载鸣被提拔为广东督学副使。他以恢复古道、端正士风为己任,在培养士人方面,他首先注重德行,其次是文艺。他首先向士人们揭示了义利之分,颁布了冠婚、丧祭、饮射等礼仪规范,并且以自己的节操行为来表率引导。在评价士人的文采和品行时,他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士人们都不敢违背。潮州有一位知县,贪婪且苛刻,杨载鸣说:“我奉旨前来,就是要打击贪腐,澄清政风,这个人绝不能宽恕。”最终将他罢免。潮州人于是在学堂前树立石碑,以表达对杨载鸣的感激。广东的士大夫们认为,自从魏校欧阳铎以来,像杨载鸣这样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夏,杨载鸣转任福建参政。在母亲去世后,他护送灵柩回乡,各地的官员都赠送金帛作为助丧之礼,但他都坚决拒绝。离开辖区后,没有人敢再送礼物。他守丧严格遵循礼制,参照杨士奇的遗训,不散发帛,不设荤食,还举办音乐活动,为当地的士绅们树立了榜样,人们都对他表示敬佩。
服阙去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天下的名士都希望杨载鸣能够早日回到朝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杨载鸣进京,众人商议认为杨载鸣长期被埋没,应当担任京堂之职。然而,杨载鸣却皱着眉头说:“官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你能做出什么成就。”现在我服丧期满再次出仕,正值时局清明,我有志向也有机会,希望能不负所学,不辱没先人的名声,怎么能急于追求高官厚禄呢?难道你们认为我是趁着朝廷用人之际来谋求私利的吗?众人最终无法改变他的想法。杨载鸣仍然被补授为河南参政,当时的人们对杨载鸣的评价更高了,认为他在权贵排挤忌恨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已经很难,而在朝廷提拔重用的时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保持谦逊。杨载鸣听到这些议论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态度。杨载鸣还没到开封,就接到了升任通政司的任命,海内的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欢欣鼓舞,准备庆祝,而朝廷中的当权者也更有意重用他。十月四日(10月20日),杨载鸣竟然没有赴任就去世了。
主要影响
杨载鸣历仕多年,其主要政绩如下:
历史评价
杨训:汝大贤人,后当绍烈。(《通政武东杨公行状》引)
徐阶:是能从韩文脱胎换骨者,江西第一卷也。(《通政武东杨公行状》引)
胡直:若公之言,岂独其文章节行之都盛已哉?惜也其背弃蚤世,不得竟其所底于斯学也。是故临文为之三叹,尤不能已云。(《通政武东杨公行状》)
潘季驯:原任提学副使今丁忧杨载鸣,文章可以载道,学术足以经时。直方之操,正己率物,而士人有不戒之孚;刚大之气,自始至终,而寮属起可象之敬。校阅生徒,则藻鉴常空,而兴行之机,更溢于絺章之外;署理司事,则纲维独振,而钦恤之意,尤寓于用法之中。(《举刺官员疏》)
过庭训:亮节峻履,不愧文贞后裔。(《江西通志》引)
郝玉麟等:为人方正,听讼无私。(《广东通志》)
轶事典故
性笃伦谊
杨载鸣天性重视人伦情谊,侍奉母亲极尽孝心,与兄弟能卿相处和睦,无不充满亲情。兄长去世后,杨载鸣对对遗孤更是厚爱有加、遇到父亲的故友,即使对方地位卑微,也必定恭敬地侍奉左右。杨载鸣外出时,总是恭敬地带着杨士奇的画像,说:“将来我若能见到列祖列宗,也能无愧于心了。”杨载鸣曾经帮助料理叔父的丧事,又亲自殡送御史党承赐,并周济其后人,士林中的人都认为他重情重义。
怜才好善
杨载鸣生平怜才好善,如同饥渴一般,见到别人有一句话写得好,无不整日嗟叹羡慕,有时甚至亲手抄录下来,直到去世也没有厌倦。
首上德谊
杨载鸣向来不问家中财产多少,教导儿子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轻视名利权势,从不挂在嘴边。对于那些凭借官势在乡里横行霸道的人,杨载鸣更是以杨士奇的遗诫来告诫他们。
自守固严
杨载鸣在家时,从未向官府求过一件事,他的清廉正直有时让人难以忍受,但他自守的原则却异常坚定。杨载鸣曾在堂内大书“晚节”二字,似乎有意在晚年再展宏图。
深负师门
在病情恶化时,杨载鸣没有一句话提到家事,只是尽力给内阁首辅徐阶写了一封信,信末说:“我深深地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仰首愧对天地,未能随师报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不久之后,杨载鸣便去世了。
人际关系
家族源流
杨载鸣的祖先原本是华阴人,到了南唐时期,虞部侍郎杨辂迁居到了庐陵,经过两代人的迁徙,到了吉水县。到了宋朝的鼎盛时期,有个名叫杨允素的人,从吉水县迁徙到了泰和县。从杨允素算起,又过了十三代,出现了唫窗先生杨景行,他考中了元朝的进士,官职做到了翰林待制。又过了三代,出现了内阁首辅杨士奇,他在世上声名显赫,由于杨士奇的显贵,朝廷追赠了他的祖先,从杨景行一直到杨士奇的亲生祖父,都被追赠为少师。
亲属成员
主要作品
杨载鸣著有《惠州志》几卷,《困喻录》一卷,世人多传诵。
史料索引
《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三·通政武东杨公行状》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