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载鸣(1514年11月9日—1563年10月20日),字虚卿,号武东,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明初名臣杨士奇之后,明朝中期官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正德九年十月二十三日(1514年11月9日),杨载鸣出生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杨载鸣出生时便面容方正,长相与杨士奇相似。五岁,杨载鸣跟随私塾老师学习,从不嬉闹顽皮。七岁,杨载鸣开始学习科举考试的内容。九岁,父亲在官府参加考试,回来后用考试的题目来测试杨载鸣,杨载鸣的答卷既快既好。他还曾为
宗亲写了一篇《勿斋赋》,文章充满构思。父亲教导他说:“你是个有大才的人,将来必定能继承家族的光荣传统,怎么能只满足于像现在那些士人那样,仅仅因为科举考试出名呢?”不久后,杨载鸣又写了一卷《资圣录》,讨论治理国家和安定社会的事情,说:“我要拿着这本书去献给朝廷。”父亲笑着把书烧了,说:“这不是你现在应该考虑的事情。”
嘉靖七年(1528年),杨载鸣以童生的身份参加了县学考试,知县和督学将他列为榜首。
嘉靖十六年(1537年),徐阶担任吉安地区的督学,在考试中读到了杨载鸣写的《定名虚位论》,大为赞赏,说:“这篇文章能够从韩愈的文章中脱胎换骨,是江西地区的第一名。”从此,杨载鸣的
文声更加远扬。这一年,杨载鸣在江西乡试中取得了高等成绩。
登科入仕
嘉靖十七年(1538年),杨载鸣考中
进士,当时,父亲杨训正在华亭担任教谕,明世宗外出巡幸承天,按照惯例,杨载鸣得以前往华亭探望父亲,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为荣。
嘉靖十八年(1539年),杨载鸣被授官为
潮州府推官。杨载鸣天性方正刚直,入仕后更加磨砺节操,他说:“这不仅仅是为了遵守官场的规则,更是为了维护我们家族的名声。”在广东,官吏们过去常有一种叫做“贴班银”的额外费用,也称为“助衙钱”,杨载鸣到任后,首先将其废除。有位在福建任职的同乡官员寄来香茶,杨载鸣直接将其退还了。在处理刑事案件时,他常说:“作为推官,法律杀人很容易,但一旦案件交到吏人手中,很少有人不作弊。又或者,吏人会根据上司的指示来操纵案件,这还算什么法律?”因此,杨载鸣在审理案件时,总是秉持公正,行事谨慎,判决文书都亲自撰写,吏人们只能在一旁抄写,无法从中修改。当时杨载鸣正值壮年,但已经以敏捷干练著称,被推举为第一。潮州过去有桥税,过去监管者常常从中贪污,收入很少,但杨载鸣监管不到一个月,收入就翻倍了,因此他经常获得表彰。在潮州任职一年期间,他两次受到推荐。
嘉靖十九年(1540年),父亲去世,杨载鸣回乡守丧。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服丧期满,杨载鸣被补授为登州府推官。登州地处海滨,民风彪悍,诉讼案件动辄牵连数百人。当地官员听说杨载鸣到来,都知道他是位干吏,因此多将艰巨重大的案件交由他处理。杨载鸣也竭尽全力,不辞辛劳。不久之后,法庭上没有了积压的案件,监狱一空。巡按山东御史党承赐推荐杨载鸣,称赞他冰清玉洁,明察秋毫,公平无私,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知人之言。
选拔入京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载鸣升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后又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在吏部任职期间,杨载鸣心怀感激,想要报答朝廷,但当时士大夫的风气日渐败坏,杨载鸣对此深感忧虑,于是退而自省,磨砺自己,坚决拒绝馈赠和拜访。天刚亮,他就坐在官署的深处,命令家人锁上住宅的大门,务必断绝宾客和亲戚的请托,专心一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遇到贤能之士,他未尝不热情款待,虚心请教,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他始终孜孜不倦,从不懈怠。
杨载鸣在吏部任职满七年,升为吏部文选司郎中。当时杨载鸣对于人才的优劣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于是他首先选拔了那些有声望但长期被埋没的人才,同时,也对那些品德败坏却侥幸得官的人进行了抑制。吏部中的官吏常常以好的职位索要厚贿,因此有些应选的士人多年都无法得到官职,而选拔官员的考核也往往被拖延。杨载鸣于是指示应选的士人各自呈报他们家乡所缺的官职。不到一个月,所有空缺的职位都被公布出来,杨载鸣在三次大选中按照次序进行了补任,再也没有积压和拖延的情况,人们为此欢呼雀跃。
过去,外地的文凭常常被权贵家的仆人转卖,各省的承差到来时也必定要索取厚利,清廉的官吏尤其为此苦恼。杨载鸣建议按照季节将文凭分类交给巡按御史,再分发给他们的下属,这一举措大大方便了人们。杨载鸣管理选拔工作共五个月,士大夫们对此都赞不绝口,但他却与权贵们的私心相抵触,有人为杨载鸣感到担忧,但杨载鸣却毫不动摇。
因事出贬
嘉靖年间,
严党掌握朝廷大权,对天下的士人颐指气使。他们平时用公文纸写下任命名单,展示给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官员看,上面明确列出某人应任内职,某人应任外职,某人职位在上,某人职位在下。一天之内,这样的纸条会飞传数次,即便是吏部尚书,也都恭敬地听从,奉行如出一辙,生怕落后,于是当时官员升降奖惩的大权,全部落入严党的私囊之中。当时,杨载鸣正好负责选拔事务。严嵩凭借自己的权势,又倚仗乡情旧谊,频繁地进行私下请托,要求杨载鸣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但杨载鸣内心厌恶这种行为。时间一长,杨载鸣竟把那些纸条扔在地上,坚决不同意,严嵩由此对杨载鸣大为不满。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天,直隶安庆府推官郭来朝因三年任期已满,按规定应由巡抚和按察使官员出具考核文书,并受命携带向明世宗祝寿的万寿圣节表文进京。启程后,他突然声称生病,丢弃表文返回。恰在此时,他接到了被选拔调任的消息,于是继续上路前往京城。此时,巡按御史闾东、
徐栻、
金浙联名上奏弹劾郭来朝随意丢弃表文,这是大不敬的行为,并列举他在任期间贪婪残暴、行为恶劣,认为他不应被滥选为调任官员。明世宗下旨命令吏部陈述具体情况,尚书
李默、侍郎王用宾、
葛守礼都承认有罪,并请求罢免郭来朝。明世宗下诏革除郭来朝的官职,将其贬为平民,对他所犯的贪污罪行,命令巡按御史进行查办。同时,明世宗严厉责备吏部说:“调任官员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你们却玩弄法规、徇私舞弊,滥用坏人。李默在郭来朝被选拔调任后才上任,姑且不予追究;王用宾等人各被罚俸禄两个月;文选司郎中职责在于专门处理此事,却欺上瞒下、为奸作恶,降职为杂职,调往外地任职。”于是,杨载鸣因此被贬为福建将乐县典史。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杨载鸣被改任为惠州府推官,途中经过嵢峡时,船只翻覆,他在水中漂流了五十里,幸运地逃脱了灾难。脱险后,杨载鸣并未表现出任何惊恐,抚摸着头发和头巾,有识之士都对此感到惊异。当晚,杨载鸣住在荒野中的小屋里,赋诗自我安慰,并撰写了《嵢峡志》。他感谢城隍神,祭奠船夫,都写了文章,他的学生将这些文章编辑刻印流传,而杨载鸣自己则为文集写了序言,题为《困喻录》。杨载鸣到达惠州后,当地的官员不想让他处理繁杂的政务,但杨载鸣坚持请求,
王钫便答应了。士民们希望将惠州的志书托付给杨载鸣来编纂,杨载鸣用了五个月就完成了这部志书。书中详细记载了郡县的利弊、兵力和赋税的好坏,每一篇文章都反复强调,旨在为后人提供借鉴。同时,他还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治理方案,以维护教化和道义。
召京复出
不久,杨载鸣被召回京城,担任南京吏部主事,后升任考功郎中。按照惯例,南考结束后,应当升任卿寮,杨载鸣又因为资历和地位而得以入列。然而,在考察中,杨载鸣与旧日的同事产生了分歧,再次被外放出京,担任四川佥事,当时舆论对此颇为不平。杨载鸣在川西分巡时,兴利除弊,毫无懈怠。当时四川有采木的重役,使者络绎不绝,每日耗费巨大。杨载鸣精心安排,亲自记录收支,随时批答,事务没有积压。官吏们抱着文书在一旁窥视,都不敢出声。巡抚
黃光昇和御史郭民敬相互感叹说:“这是一位绝无贪念的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载鸣被提拔为广东督学副使。他以恢复古道、端正士风为己任,在培养士人方面,他首先注重德行,其次是文艺。他首先向士人们揭示了义利之分,颁布了冠婚、丧祭、饮射等礼仪规范,并且以自己的节操行为来表率引导。在评价士人的文采和品行时,他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士人们都不敢违背。潮州有一位知县,贪婪且苛刻,杨载鸣说:“我奉旨前来,就是要打击贪腐,澄清政风,这个人绝不能宽恕。”最终将他罢免。潮州人于是在学堂前树立石碑,以表达对杨载鸣的感激。广东的士大夫们认为,自从
魏校、
欧阳铎以来,像杨载鸣这样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夏,杨载鸣转任福建参政。在母亲去世后,他护送灵柩回乡,各地的官员都赠送金帛作为助丧之礼,但他都坚决拒绝。离开辖区后,没有人敢再送礼物。他守丧严格遵循礼制,参照杨士奇的遗训,不散发帛,不设荤食,还举办音乐活动,为当地的士绅们树立了榜样,人们都对他表示敬佩。
服阙去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天下的名士都希望杨载鸣能够早日回到朝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杨载鸣进京,众人商议认为杨载鸣长期被埋没,应当担任
京堂之职。然而,杨载鸣却皱着眉头说:“官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你能做出什么成就。”现在我服丧期满再次出仕,正值时局清明,我有志向也有机会,希望能不负所学,不辱没先人的名声,怎么能急于追求高官厚禄呢?难道你们认为我是趁着朝廷用人之际来谋求私利的吗?众人最终无法改变他的想法。杨载鸣仍然被补授为河南参政,当时的人们对杨载鸣的评价更高了,认为他在权贵排挤忌恨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已经很难,而在朝廷提拔重用的时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依然保持谦逊。杨载鸣听到这些议论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态度。杨载鸣还没到开封,就接到了升任通政司的任命,海内的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欢欣鼓舞,准备庆祝,而朝廷中的当权者也更有意重用他。十月四日(10月20日),杨载鸣竟然没有赴任就去世了。
主要影响
杨载鸣历仕多年,其主要政绩如下:
历史评价
杨训:汝大贤人,后当绍烈。(《通政武东杨公行状》引)
徐阶:是能从韩文脱胎换骨者,江西第一卷也。(《通政武东杨公行状》引)
胡直:若公之言,岂独其文章节行之都盛已哉?惜也其背弃蚤世,不得竟其所底于斯学也。是故临文为之三叹,尤不能已云。(《通政武东杨公行状》)
潘季驯:原任提学副使今丁忧杨载鸣,文章可以载道,学术足以经时。直方之操,正己率物,而士人有不戒之孚;刚大之气,自始至终,而寮属起可象之敬。校阅生徒,则藻鉴常空,而兴行之机,更溢于絺章之外;署理司事,则纲维独振,而钦恤之意,尤寓于用法之中。(《举刺官员疏》)
过庭训:亮节峻履,不愧文贞后裔。(《江西通志》引)
轶事典故
性笃伦谊
杨载鸣天性重视人伦情谊,侍奉母亲极尽孝心,与兄弟能卿相处和睦,无不充满亲情。兄长去世后,杨载鸣对对遗孤更是厚爱有加、遇到父亲的故友,即使对方地位卑微,也必定恭敬地侍奉左右。杨载鸣外出时,总是恭敬地带着杨士奇的画像,说:“将来我若能见到列祖列宗,也能无愧于心了。”杨载鸣曾经帮助料理叔父的丧事,又亲自殡送御史党承赐,并周济其后人,士林中的人都认为他重情重义。
怜才好善
杨载鸣生平怜才好善,如同饥渴一般,见到别人有一句话写得好,无不整日嗟叹羡慕,有时甚至亲手抄录下来,直到去世也没有厌倦。
首上德谊
杨载鸣向来不问家中财产多少,教导儿子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轻视名利权势,从不挂在嘴边。对于那些凭借官势在乡里横行霸道的人,杨载鸣更是以杨士奇的遗诫来告诫他们。
自守固严
杨载鸣在家时,从未向官府求过一件事,他的清廉正直有时让人难以忍受,但他自守的原则却异常坚定。杨载鸣曾在堂内大书“晚节”二字,似乎有意在晚年再展宏图。
深负师门
在病情恶化时,杨载鸣没有一句话提到家事,只是尽力给内阁首辅徐阶写了一封信,信末说:“我深深地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仰首愧对天地,未能随师报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不久之后,杨载鸣便去世了。
人际关系
家族源流
杨载鸣的祖先原本是华阴人,到了南唐时期,虞部侍郎杨辂迁居到了庐陵,经过两代人的迁徙,到了吉水县。到了宋朝的鼎盛时期,有个名叫
杨允素的人,从吉水县迁徙到了泰和县。从杨允素算起,又过了十三代,出现了唫窗先生
杨景行,他考中了元朝的进士,官职做到了翰林待制。又过了三代,出现了内阁首辅
杨士奇,他在世上声名显赫,由于杨士奇的显贵,朝廷追赠了他的祖先,从杨景行一直到杨士奇的亲生祖父,都被追赠为少师。
亲属成员
主要作品
杨载鸣著有《惠州志》几卷,《困喻录》一卷,世人多传诵。
史料索引
《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三·通政武东杨公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