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通篇围绕南亭子修建的原委始终,大写佛教危害之烈与唐武宗灭佛之功,表现出杜牧反对宗教迷信的战斗精神。
作品原文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佛著经曰:生人既死,阴府收其精神1,校平生行事罪福之。坐罪者,刑狱皆怪险,非人世所为,凡人平生一失举止,皆落其间。其尤怪者,狱广大千百万亿里,积火烧之,一日凡千万生死,无有间断,名为“无间2”;夹殿宏廊,悉图其状,人未熟见者,莫不毛立神骇。佛3经曰:我国4有阿阅世王5,杀父王篡其位,法6当入所谓狱无间者,昔能求事佛,后生为天人7;况其他罪,事佛固无恙。
梁武帝8明智勇武,创为梁国者,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况下辈,固惑之。为工商者,杂良以苦9,伪内而华外,纳以大秤斛,以小出之,欺夺村闾戆民,铢积粒聚,以至于富。刑法钱谷小胥,出入人性命,颠倒埋没10,使簿书条令不可究知,得财买大第11豪奴,为公侯家。大吏有权力,能开库取公钱,缘意恣为,人不敢言。是此数者,心自知其罪,皆捐己奉佛以救。日月积久,曰:“我罪如是,富贵如所求,是佛能灭吾罪,复能以福与吾也。”有罪罪灭,无福福至;生人唯罪福耳,虽田妇稚子,知所趋避。今权归于佛,买福卖罪,如持左契12,交手相付。至有穷民,啼一稚子,无以与哺;得百钱,必召一僧饭之,冀佛之助,一日获福。若如此,虽举寰海内尽为寺与僧,不足怪也。屋壁绣纹可矣,为金枝13扶疏,擎千万佛;僧为具味饭之可矣,饭讫持钱与之。不大、不壮、不高、不多、不珍、不奇壤怪为忧,无有人力可及而不为者。晋,霸主14也,一铜鞮宫15之衰弱,诸侯不肯来盟。今天下能如几晋,凡几千铜鞮,人得不困哉?
文宗皇帝16尝语宰相曰:“古者三人共食一农人17,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间吾民尤困于佛。”帝念其本牢根大,不能果去之。武宗皇帝18始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19四万所。冠20其徒几至十万人。后至会昌五年21,始命西京22留佛寺四,僧唯十人;东京23二寺。天下所谓节度、观察、同、华、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准西京数,其他刺史州24不得有寺。出四御史25缕行天下以督之。御史乘驿未出关26,天下寺至于屋基,耕而刓27之。凡除寺四千六百,僧尼笄28冠二十六万五百。其奴婢十五万,良人枝附为使令29者,倍笄冠之数,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口率与百亩,编入农籍。其馀贱取民直30,归于有司31,寺材州县得以恣新其公署、传舍32。今天子33即位,诏曰:“佛尚不杀而仁,且来中国久,亦可助以为治。天下州率与二寺,用齿衰男女为其徒,各止三十人,两京数倍其四、五焉。”著为定令,以徇34其习,且使后世不得复加也。
赵郡李子烈播35,立朝36名人也。自尚书比部郎中37出为钱塘。钱塘于江南,繁大雅亚吴郡38。子烈少游其地,委曲39知其俗蠹人者,剔削根节40,断其脉络41,不数月人随化之。三笺干丞相云:“涛坏人居,不一焊锢,败侵不休。”诏与钱二千万,筑长堤,以为数十年计,人益安喜。子烈曰:“吴、越42古今多文士,来吾郡43游,登楼倚轩,莫不飘然而增思。吾郡之江山甲于天下,信然也。佛炽害中国六百岁44,生见圣人45,一挥而几夷之,今不取其寺材立亭胜地,以彰圣人之功,使文士歌诗之,后必有指吾而骂者。”乃作南亭。
东闽、两越46,宦游善地也,天下名士多往之。予知百数十年后,登南亭者,念仁圣天子之神功,美子烈之旨47迹。睹南亭千万状,吟不辞已;四时千万状,吟不能去,作为歌诗,次之于后,不知几千百人矣。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佛教著作上说:活人死后,阴司要收他的灵魂,考察他一生所作所为定罪或赐福给他。被定为犯罪的人,所施刑罚都很古怪和险恶,不是人世间所做的,大凡人的一生行为一有失误之处,都要落入其中。尤其古怪的是地狱广大达千百万亿里,堆满了火烧烤,每天都有千万个死者,上下多少代,从没有间断过,故叫做“无间”;佛殿左右两侧的深廊里,全都画着犯罪者在地狱中受刑情况的图画,不曾看到这些的人,看到后没有不毛发耸立、心惊胆战的。佛经上说:古天竺国的悉苏那伽王朝国王阿阇世王,年轻时杀其父篡了王位,依法应该入无间地狱,但是他生前能皈依佛教,所以死后升入天堂得道;何况其他的罪,只要诚心侍候佛就会消灾。
梁武帝萧衍聪明、勇敢、武功好,创立了梁国,由于笃信佛教,舍身做佛的奴隶,直到国家灭亡,自己被囚饿死也没有醒悟过来。何况地位卑下的人,本来就迷惑不清呀。做工经商的人,好的中间搀杂了次的,里面是假货而外表弄得很华美,用大秤大斗收进来,用小秤小斗卖出去,欺骗掠夺憨厚的老百姓,一点点积累起来,成了富户。管刑法和钱粮赋税的小官吏,任意决定人的性命,颠倒是非贪污盗窃,全不按法律条文办事,得了财物买大宅院,养着强横的奴仆,就好像公侯一样。大官掌握权力,能从官库中私拿公家的钱,任意放肆横行,人们不敢说个不字。于是这几种人,心中自知有罪,都捐出个人身体、劳力或财物来敬奉佛,以求得佛的救护,日子久了,说:“我罪是这样,富贵也依愿而来,这是神佛能为我消罪,又能赐给我福啊。”有罪可以消罪,无福可以赐福;人们在罪与福当中,就是农妇、小孩子,也明白追求福与躲避罪的事。现在这个权掌在佛的手心中,福和罪可以买卖,就像握着一半契约似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换。甚至有个别穷汉,家中只有一个小孩饿得啼哭,没有什么东西给孩子吃;穷到这个地步若得到百十个小钱,一定要施饭给和尚吃,希望神佛帮助,有朝一日能走运。像这样,虽然普天下到处都是寺庙与和尚,也就不足怪啦。寺庙殿堂四壁彩绘精美花纹就可以了,还做了涂金的枝叶繁茂的宝树,托着千万尊佛像;给和尚有滋有味的饭吃就可以了,饭后又给他钱。修寺院以规模不大、气势不状、殿宇不高、建筑物不多、装饰不珍贵奇特为忧虑,没有人力可达到的水平而不去做的。晋国,是霸主,一个铜鞮宫使它走向衰弱,诸侯不肯前来会盟。现在天下能有几个晋国大,修寺院就有几千个铜鞮宫之大,人们能不穷困吗?
文宗皇帝曾告诉宰相说:“古代一个农民供应其他三类人粮食吃,现在又加上兵和佛,一个农民要供应五类人粮食吃,其中老百姓尤为被佛所困。”文宗考虑到佛教发展势力过大,不能果断地去掉它。唐武宗一即位,就愤怒地说:“让天下受穷的根源是佛教。”一开始就除掉了僻野山区私造的寺院四万所,使佛教徒还俗了将达到十万之众。后来到会昌五年,才命令西京长安保留四所佛寺,其他一律拆除,每寺留和尚十人,其他一律还俗;东京洛阳保留二寺。全国的节度、观察、同、华、汝等三十四个治所各保留一寺,和尚准许留西京的人数。其他一般的州不准有寺院。派出四位监察御史到各地巡视、督查。御史乘车尚未出关,各地寺院就拆除改为耕地了。共拆除寺院四千六百座,和尚尼姑还俗的二十六万另五百人。寺院的奴婢十五万人及被奴役的百姓,是还俗僧尼的二
倍,耕地数千万顷,奴婢每人给一百亩,编入农民的户籍之中。其它低价强买或掠夺老百姓的财物,归有司所有。寺院的建筑材料可以供应公家翻盖衙门之用。现在宣宗皇帝即位,诏书说:佛崇尚不杀生而且讲仁爱,来中国日子也很久远了,也可以帮助治理。各地州允建二座寺院,用年老的男女为僧尼,不得超过三十人,两京可以多四、五倍。明为定令,以顺从旧习,而且以后不能再增加。
赵郡李播,字子烈,是在朝中为官的名人,从尚书比部郎中出任杭州刺史。杭州在江南,其人口众多、城市规模之大素来不如吴郡(今苏州)。李播年轻时曾游历过此地,了解这地方害人的详细情况,于是坚决禁止剃度僧尼,斩断了佛教徒来源的渠道,几个月后人们随着习惯了。在杭州他写了三封信请求宰相说:“钱塘江水大流急,极易泛滥,破坏百姓房屋,如不筑堤捍卫,毁坏百姓的事会层出不穷。皇帝下令拨给二千万钱,修筑了长堤,为数十年做了打算,人们非常高兴、安定。李播说:“吴越古往今来文士不少,来我们这儿旅游的,登楼靠着栏杆,没有不心旷神怡而思绪万千的。我郡的江山天下第一,确实如此啊。佛教严重侵害中国已六百多年了,我看到唐武宗,一下子几乎把它消灭掉,现在如果不用寺院的木材在这一名胜之地建立亭子,以表彰唐武宗的功绩,让文人学士唱诗赞叹,今后一定有指着我唾骂的。”于是建南亭子,在城东南角,亭子宏大敞快,施工细致,没有比这再精巧的了。平静的江水流入天际,越地一个个山峰就像头顶上的发髻一样,树木繁茂,江上行船的孤帆和空中的白鸟,好似一个个小点在水天之际凝止不动。在午夜酒酣之后,背靠古松,端坐在怪石上,海潮闷响似殷殷雷鸣,就如同发自月色朦胧的夜空之外。
东闽、两越,是旅游的好地方,各地知名之士多前往。我想就是百年之后,登南亭子的人,定怀念仁圣天子的功绩,赞美子烈的美好的功业。看到南亭及附近万千气象,吟起诗来不能使言辞终止;四季景色不同,吟颂就不能离开,要按他们登游南亭子之先后顺序依次题写于后,不知有几千百人了。
创作背景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拆除寺庙,遣运僧尼,并下诏说,拆庙所得之建材各地可任意取用,翻修官府、泽站等。当时的杭州刺史李播一心为民兴利除弊,坚决拆寺并用寺材在杭州城东南角上修建了一座宏大精巧的南亭子。但时隔一年,新继位的唐宣宗便一反会昌之政,接连下诏,恢复寺庙,使讳教迷信势力迅速死灰复燃。为了揭露了佛教赎罪买福之说的种种危害,热情赞扬唐武宗的禁佛措施及其成果,杜牧写下了这首记。,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文分五段。第一段概括记述唐代佛教骗人宣传的基本内容。一是灵魂不灭。人死后,阴府将根据其生前行事对灵魂加罪或降福。二是因果报应。人平生难免有失误,一旦失误,灵魂就会入“刑狱”,受尽折磨。三是解救途径。文中举出阿阁世王之例,意在说明:唯有事佛才能免祸得福,并最终升人西天净土极乐世界。以上三层,抓住了佛教骗人宣传的关键,即利用人们欲避祸趋福的心理,大肆兜售事佛的谬论,从而为以下逐层深入揭露其危害拓开文路。
第二段具体揭露佛教卖罪买福之说、殃民祸国的种种情况及其严重后果。作者着重举出三则事例。一是萧衍死而不悟。“国灭饿死”四字,揭示了这位南朝梁的开国君主笃信佛教所付出的惨重代价。由于皇帝的提倡,势必上行下效,种种恶习劣行便愈演愈烈。二是商吏骄横欺诈。商人玩弄花招,不择手段。“欺夺”一词,正是对其横蛮行径的集中概括。胥吏依仗权势,极尽盘剥。“缘意恣为”一词,正是对其狰狞嘴脸的真实勾勒。商吏不但为所欲为,还故意装出“捐己奉佛”的样子,“佛能灭吾罪,复能以福与吾也”。这样,便为其骄横欺诈加上了一道神灵的光圈。三是穷民深受毒害。由于“权归于佛”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所以穷民宁可忍饥挨饿,也不忘“冀佛之助,一日获福”;而佛教地位的提高,又使寺庙巨增,僧徒得利,足见人们深受毒害与佛教恶性发展是多么触目惊心。
第三段热情赞扬唐武宗反对佛教的有力措施和巨大成果。这段记述了唐代几个皇帝对佛教的不同态度,但用笔重心是在唐武宗。先写形:“独奋怒”。用语简劲,道出了唐武宗敢于向崇佛世风宣战的无畏精神。继写言:“穷吾天下,佛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佛教盛长已酿成时弊。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再写行:他果断清除佛教恣肆的山台野邑,下令让僧人蓄发还俗,派出御史巡视监督,释放奴婢归田从农,规定寺材恣新公署、传舍……这些,无不显示了唐武宗的睿智、胆识和气魄。
第四段真实记述李子烈在钱塘除弊兴利的政绩和南亭子周围的景象。南亭子地处杭州,建造南亭子自有一番来历,所以先从李子烈的政绩说起。“剔削根节,断其脉络”。这是写他拆除佛寺、禁度僧尼的事迹,即“除弊”。接着,写“兴利”:一是修筑长堤,使百姓免遭水害;二是建造南亭子,纪念唐武宗。这样,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南亭子的描绘。先总领一句:“宏大焕显”。这是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继写亭之精巧。“工施手目,发匀肉均,牙滑而无遗巧”。造语经济,含意丰富。次写亭之日景。“如髻”、“如发”,是山峰、树木的形状,将静止的形象注进了生命。“点尽上凝”,则勾画行驶的孤帆、飞翔的白鸟如小黑点在江水上空凝止不动,化动态为静态,以小景衬大景。而这一切,都从一个“江平入天”的“远”字生出。再写亭之夜景。“殷殷潮声,起于月外”。这一笔,既交待了大潮滚滚、奔腾翻卷的壮观,又描摹了明月缓缓升起,月光随波簇涌的美景,潮声月影,相映成趣,使人读来驰想不已,回味无穷。
第五段再次肯定唐武宗反佛、李子烈建亭,以此加深印象,深化主题。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主要表现在:
言此意彼,击中要害。文章的主旨是抨击佛教的危害,但开始时作者却有意宕开一笔,集中写佛教的基本内容。接下来逐层予以揭露、抨击。首先写佛教之说殃民祸国的情况和后果,造成发聩震聋的声势;其次写唐武宗反佛措施和成果。形成褫魂夺魄的力量;再次写李子烈灭佛和造亭,留下发人警醒的见证。由于作者开篇即拎出佛教要点,随后又能从不同角度揭露、抨击,因而文意显豁,是非判然。同时,在章法上形成层浪叠涌之势,有一种回旋掩映之美。
对比突出,泾渭分明。作者通过对比,集中而强烈地显现出事物之问的差异,在极为经济的笔墨中暗示出自己的情感。如文章第三段记述文宗、武宗、宣宗对佛教的不同态度,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文宗面对“民尤困于佛”这一严峻现实,却“不能果去之”;武宗洞鉴佛教作祟的恶果,更有反佛的具体行动;宣宗则极力为佛辩护,并以“徇其习”为由恢复佛寺。比较对三人的描写,不难发现作者的态度是不同的:对文宗的无能流露出一种鄙夷之情;对武宗的壮举表示了由衷的赞赏;对宣宗的谬误则巧妙地予以批评。鲜明的思想倾向,高超的表现艺术,无疑使文章增添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名家点评
现代词家俞浩胜:鲜明的思想倾向,高超的表现艺术,无疑使文章增添了引人人胜的魅力。(《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
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
李商隐合称“
小李杜”,以别于
李白与
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