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枅

原江东转运副使

林枅,生于建炎庚戌年(公元1130年),卒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字子方,少年时即勤勉好学,性情豪爽而胸怀壮志,慨然以大丈夫自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进士第,授福州闽县主簿,后转福清县丞。因奏陈朝政切中时弊,宋孝宗嘉勉其“尽忠实”,除秘书省正字,参与编修《中兴会要》,迁校书郎。补外任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任上关心民瘼,力主罢征物力钱(即各种杂捐苛税),并以公帑代输物力钱,民感其德,秩满离任就道时,数千郡民高举“恋德”旗送其出境。转任广东转运判官。后移使江西,任上大力推行救荒惠政,救灾恤患,不遗余力,为瘟疫死亡者、士大夫贫困无力治丧者营冢埋葬。朝廷以“风力之士”继授泉州太守,召除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判官,申请豁免汀州额外税负,减放宁化、泰宁二县苗米。宋光宗即位,诏拜吏部郎中,不久除直焕章阁、江东转运副使,改知庆元府。又以直徽猷阁知福州,一如既往勤于公事,主持修筑月城四千丈。年六十二,卒于福州任上,归葬莆田华岩寺后。林枅为人刚方廉介,居官惜民财,宽民力。史称其“持节分阃(任京外要职),所至有声”,“吏畏民怀,为当世所称道”。有《林枅诗文集》二十卷存世。

个人简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一首至今万口传颂的咏西湖荷花七绝诗,诗题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的作者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南宋杰出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自成一家,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
这首诗写诗人清晨步出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到福建去做转运判官,看见西湖的十里荷花,触景生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杨万里这首西湖咏荷诗,华美中见壮阔,明快中见豪放,直至今日,仍脍炙人口,长期以来被作为古诗名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杨万里在诗题中提到的这位友人林子方究竟何许人也?历来注家语焉不详,笔者也一直不求甚解。最近见莆田阙下林氏族裔重修甘露林陵园倡议书,方知林子方即南宋名臣莆田人林枅(音jī,莆仙方言读如“街”)。经查莆田县旧志及阙下林氏族谱,可知林枅系莆田乌石山(即东岩山)下义门(今拱辰仪门)“孝子公”林攒之九世孙。枅之父林孝泽,宋宣和间进士,历知南康军,提举广东市舶,除转运判官,知漳州,除直秘阁。林孝泽是宋代著名廉吏,夜里私室读书,竟嘱咐家人不用官烛,其清介特甚。年八十余卒,诗人杨万里为其撰写墓志铭。
林枅字子方,少年时即勤勉好学,性情豪爽而胸怀壮志,慨然以大丈夫自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进士第,授福州闽县主簿,后转福清县丞。因奏陈朝政切中时弊,宋孝宗嘉勉其“尽忠实”,除秘书省正字,参与编修《中兴会要》,迁校书郎。补外任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任上关心民瘼,力主罢征物力钱(即各种杂捐苛税),并以公帑代输物力钱,民感其德,秩满离任就道时,数千郡民高举“恋德”旗送其出境。转任广东转运判官。后移使江西,任上大力推行救荒惠政,救灾恤患,不遗余力,为瘟疫死亡者、士大夫贫困无力治丧者营冢埋葬。朝廷以“风力之士”继授泉州太守,召除直秘阁,福建路转运判官,申请豁免汀州额外税负,减放宁化、泰宁二县苗米。宋光宗即位,诏拜吏部郎中,不久除直焕章阁、江东转运副使,改知庆元府。又以直徽猷阁知福州,一如既往勤于公事,主持修筑月城四千丈。年六十二,卒于福州任上,归葬莆田华岩寺后。林枅为人刚方廉介,居官惜民财,宽民力。史称其“持节分阃(任京外要职),所至有声”,“吏畏民怀,为当世所称道”。有《林枅诗文集》二十卷存世。
后来林枅第三子林应之自义门迁阳城(今新度镇洋城村),这一阙下支系称“阳城房”,其裔孙奉林枅为始迁开基祖,阳城大宗祠及孝子祠均立像奉祀,世代谒祭纪念。
人物评价
《直徽猷阁知福州林公墓志铭》(1)
朝奉大夫新权知漳州军州兼内劝农使借紫陈宓(2)撰
我宋有天下,遴选藩侯,谟训(3)具在。孝宗皇帝(4)尤所加意,乾道、淳熙间,循吏辈出,莆郡亦有人焉,如龚公茂良(5)之治洪,王公悦(6)、刘公夙(7)之治衢,皆为世所称道。厥后卓然有守,刚方而吏畏,仁慈而民爱,廉介而士服,所居而化去、而人思之,没而愈久不忘,则故闽帅林公其人也。
公讳枅,字子方,兴化军莆田人。九世祖攒(8)以孝行闻,唐正元间(9),旌表门闾,世称阙下林家。曾祖傅(10),不仕。祖选(11),故承议郎,赠中大夫。父孝泽(12),故朝请郎、直秘阁,赠正议大夫。公中绍兴二十一年(13)进士第,主福州闽县簿,丁内艰(14)。分教常德府,转福清县丞,改宣教郎。以父年老丐祠归养(15)。乾道五年(16),用宰相荐召赴行在(17),不忍离膝下,父勉,使行在道,丁外艰(18),哀毁骨立,终丧不御酒肉,不居内。服阕(19),再召对,上谕宰执(20)曰:“林某尽忠实”。除秘书省正字,迁检书郎(21),出知信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就为转运判官,移漕江西,知泉州。召未至,得旨:林某屡更事任,具著勤劳,除直秘阁(22)、福建路转运判官。光宗(23)即位,召拜吏部郎中,除直焕章阁、江东转运副使、知明州(24),进直徽猷阁、知福州。卒于官,享年六十有三(25)。
初入对,言:陛下慨然有意唐太宗之治,而治效与贞观(26)若不相似 ,然所用大臣有如房玄龄(27)、魏徵(28)者乎?太宗相玄龄二十三年,相魏徵十有五年,陛下诚得如二臣者而用之,能如是之久乎?夫持禄固宠之臣似无过,而缓急无所用,骨鲠戆直(29)之臣似无用,而大节非人之所能及。愿陛下接之以礼,厉之以义,平居有以养其心,临事可以尽其力。又曰:兵强财丰未足恃,所足恃者人心而已。得人心之实,修德而已。修德之实,内焉立诚以修身事亲,外焉推诚以下贤惠民是也。
知信州,陛辞曰:陛下尝诏辅臣,朝廷行事,是非惟有公议,若士大夫言清议者,不宜有此语。臣谓公议云者,人心所同,清议云者,理义所在,二者同实而异名。清议者,忠臣节士之所慕,权幸谗谄之所惮,陛下又何恶焉?又曰:陛下优崇武人,意之所向,容有偏焉。唐末藩镇流毒宇宙(30),州县武干,皆其私人。太祖(31)用文臣,销藩镇,以县尉易镇员。真宗(32)初置武臣同提点刑狱,不使专也,嘉佑(33)罢之。又祖宗之法不用武人为大帅,必命文人为经略以捻制之,刘挚(34)以为用意深远。今武宪无副贰之名,又自内郡之守、百里之宰,皆用武臣参之。陛下之意犹以为未足也,方面专制又将以付之,长此不已,何异唐之季世其为郎也。言汉宣帝徵霍氏(35),自亲政,旧臣张安世(36)皆日懔焉,而洪恭、石显(37)亲近用事。魏明帝(38)沉毅好断,政自己出,而内倚孙资(39)、刘毅(40),宰制时政,公卿大臣不与接者,辛毗(41)一人而已。朝无直臣,司马懿(42)之势遂成,可不为今日戒。
信州兵骄,公始至,裁以法。物力扰民,曰:“此手实遗法也”。以官钱代输。使广东,减钞盐额,除增收钱。大奚山外寨以捕盐为名,杀略商人,守帅讳其事。公以实闻于朝,移鞠宪司,卒得其情。使江西,诸邑以科罚充无名之赋,一岁十万缗(43)。公岁助以漕司三万六千缗,减免赣之支邑三万缗有奇,于是一路无科罚。先是豫章大疫,死者多不克葬,公瘗浮柩二阡,为冢六百九,骨函五百一十三,士大夫家贫不能自窆(44),赖公以窆者又三百柩,以其法推行之十郡。泉州有饥,公举荒政,阁租赋,禁预借关外杂税岁三千缗。豪民买朴于官而渔利数倍,州旧置坊鬻盐,民苦科配,公悉罢之。使福建、江东,汀州总经制钱,宁化、泰宁苗米,广德、建平和买,皆多取奏镌其额。宣城令张宗颖倚势为虐,守曲庇之,守亲王也,故言者莫敢问,公劾奏无所避。知福州,简讼宽赋。始侍郎马公、丞相赵公欲甓城不果,公遂成之,周环四千丈,竣事而民不知。
公孝廉刚直出于天性,恭俭好礼,正身率下,无慢色戏言,官僚畏惮,不敢为非。然平生劾吏,自张宗颖外,他未尝轻有按举。少时植立,为丞时以执事白府,袖书辨是非,帅以威拆之,莫能夺,至裂其书于地,公徐取之以进,如是再三,帅卒悔悟。未尝假人颜色为謟语以媚上。晚在四明,太师史公浩(45)年八十余,被召将行,谒公,冀公有祷,入为天子言也,公寒暄外无他语。太师曰:“某荷上恩,老不能行,奈何?”公曰:“此在太师耳。”客有窃听于屏后者,愕然其质直如此。凡所历官,世莫不以为楷式,廷臣常奉诏举谏官,御史皆以公为称首。虽未及用,而功德所被,几半天下,使得行其言于朝,汲直何以加诸?
夫人黄氏,考功郎官公度(46)之女。[子男五人,女四人,尚幼。](47)【男七人:长成之,儒林郎广州判官;次千之,承议郎知钦州;次应之,从政郎惠州司理;次说之,知惠州归善县;次尚之,机宜不仕,皆已卒;次及之,承事郎漳州龙溪县;次方之,晋安教谕。女一人,适故奉议郎傅裒。孙男六人,皆习进士业。孙女五人,进士蔡穉文、刘克己、将仕郎郑谦、从事郎左绳其婿也。曾孙男十一人,曾孙女四人,尚幼。】公之卒三十余年矣,故吏部郎中郑公肇之(48)已状公行,独墓隧之碑未立,孤及之(49)猥以属某,曰:诸老凋谢,子之先人于我先君有旧,子侍侧,通知二家志,盍书之。辞不获命,于是犯不韪而为之铭。铭曰:
惟孝与廉,百行之基。大者既立,功业从之。
公之九世,祖以孝旌。暨公父子,清白是承。
行修于家,化被于国。玉雪其操,潜革贪墨。
立朝不久,言未尽酬。麾节所至,民瘼则廖。
古人有言,遗直遗爱。公实兼之,百世如在。
宋嘉定十七年甲申七月下瀚二日承事郎知漳州龙溪县赐绯鱼袋男及子立石
本文录自陈宓《复斋集》卷二一,并参考清康熙《莆阙下林氏族谱》中收录的本文。
注释:
(1)陈宓《复斋集》文集中题为《直徽猷阁知福州林公墓志铭》,《莆阙下林氏族谱》中该文题为《宋朝请大夫直徽猷阁知福州主管福建路安抚司事赐紫金鱼袋赠中大夫林公神道碑》并带“朝奉大夫新权知漳州军州兼内劝农使金紫陈宓撰”“宋嘉定十七年甲申七月下瀚二日承事郎知漳州龙溪县赐绯鱼袋男及子立石”落款
(2)陈宓:(1171年-1226年),字师复,南宋丞相陈俊卿之子,莆田人。少登朱熹之门,长从黄干游,以父任历泉州南安盐税。嘉定七年,(1214)入监进奏院,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言三事,谓:“人主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心贵乎公,台谏之言贵乎直。”擢太府少卿,不拜。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俱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喜观,致仕。著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钞、续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稿数十卷,均《宋史本传》藏于家。《宋史卷四百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七》有传。现存阙下孝子公林欑墓碑“唐孝友林先生之墓”为陈宓手书。
(3)谟训mó xùn亦作“謩训”,谋略和训诲。
(4)宋孝宗赵昚(shèn) (1127—1194年), 宋太祖七世孙,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1189年在位),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宋光宗赵惇继位。在位期间,平反了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5)龚茂良:字实之,莆田龚屯人,后迁居城关义井街和美巷,宋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初授南安县主簿、邵武司法,又调泉州观察推官。以廉勤称,赈济灾民,为民称颂。宋淳熙元年(1174)拜参知政事,叶衡罢相,茂良以首参代行宰相职。因其主抗金,对核奸赈灾尤力。与蔡襄、陈俊卿、方信孺称为“莆田四贤”。《宋史卷三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四》有传。
(6)王悦:字习之,生卒年不详,莆田人,宋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历吏部员外出知衡州,赠直龙图阁。著《五经质疑》、《春秋解》。
(7)刘夙:字宾之。莆田城内后塘人,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与林枅同榜进士。初授吉州司户,历建州,临安教授。隆兴元年(1163)以秘书省正字迁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著作佐郎。再改知温州。著《春秋讲义》一卷、《史记正误》二卷、《<汉书>注》、《续博古编》、《刘著作奏议》一卷。
(8)攒:应为林欑,唐贞元初,仕为福唐尉。母年老,未及迎而病,欑闻,弃官还。母亡,自埏甓作冢,庐其右,有“白乌来翔,甘露三降”之瑞。唐德宗为敦劝孝道诏立二阙,又旌表其闾,蠲徭役,世人称其为孝子公,里为孝义里,所居地为义门,时号“阙下林家”。
(9)正元:应为贞元,唐德宗李适年号,即公元785—805年。
(10)传:字梦卿,质公三子,阙下乌石三房祖,生叔平、瑜(乡贡进士)、琦、王赤、选、逵、逸七子。
(11)选:字仲举,传公五子,累封承议郎,赠右中大夫。生孝源、孝渊(宋崇宁五年进士)、孝清、孝泽(宋宣和六年进士)四子。
(12)孝泽:欑八世孙,宣和六年(1124)进士。提举广东市舶,有番妇持珍宝以献,为子求官,孝泽曰:“我为使者,岂可以一贾妇而使朝廷废二百年互市成法?”上书力争,固持不遣。就除转运判官,郡县解印绶者数十人。改知漳州,清介特甚,至不用官烛于私室。再除广东提刑、福建转运副使,加直秘阁,,赠正议大夫,方志有传。杨万里作《林运使墓志铭》
(13)绍兴二十一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即公元1151年,公为赵逵榜进士。
(14)内艰:古代称遭母丧为内艰。
(15)丐祠归养:宋朝祠禄官制度,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
(16) 乾道五年:1169年。乾道,为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 1165-1173年共计9年。
(17)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19)服阕 :守丧期满除服。
(20)宰执:宰相与执政简称,副宰相“参知政事”与枢密院的首脑称为“执政”。宋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以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合称宰执。
(21)检书郎:疑为“校书郎”之误。
(22)除直秘阁:原作“直除秘阁”,据文意修正。
(23)光宗:赵惇(1147—1200年),庙号光宗,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1194年在位),在位5年。
(24)明州:今宁波。
(25)享年六十有三:据【辛弃疾生平大事记】所载林枅于1192年9月去世,由此可推其或生于1129年。享年六十有三若是虚岁称,应生于1130年。
(26)贞观:(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李世民是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27)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人,唐朝初年名相。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28)魏徵:字玄成。汉族,河北邯郸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益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29)骨鲠戆直:耿直,刚正。
(30)唐末藩镇流毒宇宙: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后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于是各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出现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
(31)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后陈桥兵变被拥立为帝,统一中国,建立宋朝,公元960—976年在位。
(32)真宗:指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 997-1022年在位二十五年。在位期间与辽成澶渊之盟。
(33)嘉佑:即宋仁宗年号, 1056—1063年。
(34)刘挚:( 1030—1098年),字莘老,北宋永静东光人。嘉祐四年中进士甲科,官至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同时执政,后来与吕大防发生矛盾,刘挚被罢相。刘挚一生刚直不阿,正气森严,能力出众,政绩卓越。宋哲宗死后,韩忠彦为右丞相,为刘挚翻案,并给予“忠肃”称号,后被追赠为“元祐忠贤”。刘挚平生酷爱学习,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他撰写的《忠肃集》曾被后人广为流传。
(35)汉宣帝刘询,汉武帝刘彻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但其大臣霍光在宣帝即位初年掌国政大权,其逝后子孙仍握大权,依仗权势越加专横跋扈、奢靡越制,后霍氏集团被宣帝铲除,夺回皇权。
(36)张安世: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之子,字子孺。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为官廉洁著称。
(37)石显:汉宣帝及汉元帝时的宦官。先后出任中黄门、中书仆射、中书令及长信中太仆等职位。元帝沉溺声色,疏于政事,朝中由石显把持,他先后迫害萧望之、张猛、京房、陈咸等人。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石显被人上书揭发恶行,被贬回原藉,病死途中。
(38)魏明帝: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字元仲,史称魏明帝,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为帝,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39)孙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三国时魏国重臣。
(40)刘毅:字仲雄,东莱掖县人。西汉城阳王刘章后代,曹魏及西晋官员。刘毅公正刚直,喜欢评论人物,后来任官更多次弹核大小官员,又提议废除九品中正制
(41)辛毗(?-235年),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为人直率,在魏文帝在位时曾多次对他作出劝谏。辛毗亦很重视气节,不愿向奸佞小人卑躬屈膝。
(42)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为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43)缗mín: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古代计量单位,一般每串一千文为一缗。
(44)窆 biǎn: 埋葬; 墓穴。
(45)史浩: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甯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1462)孝宗即位,史浩任参知政事,推荐枢密院编修官陆游。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
(46)考功郎官公度:指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人。绍兴八年状元,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47)《复斋集》原文“子男五人,女四人,尚幼” 不合常理,疑该版亦有遗漏: 1、林枅1192年卒,文中提到“公之卒三十余年”后作的,《莆阙下林氏族谱》中也有“宋嘉定十七年甲申七月下瀚二日承事郎知漳州龙溪县赐绯鱼袋男及子立石”落款,即本铭文是陈宓晚年1224年作,林枅子女早已成人,“尚幼”疑为孙辈或曾孙辈。2、早在1171年林枅之父林孝泽卒后,杨万里所作《林运使墓志铭》载孝泽“子二人”,“孙十人:文之,为信州贵溪县尉;居之、千之,并将仕郎…”。3、补充【】的内容,出自《莆阙下林氏族谱》中的该文,记载林枅子女状况,但族谱载有七子一女,和《复斋集》文集版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
(48)郑肇之:闽县人,郑祖德之孙,字子仁,淳熙二年乙未(1175)詹骙榜进士。
(49) 林及之:林枅子,刘克庄作《林龙溪墓志铭》。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