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学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ér. ex Vent.)是桑科构属高大乔木或灌木状植物。小枝密被灰色粗毛;叶宽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基部近心形、平截或圆,具粗锯齿;花雌雄异株,雄花序粗,雌花序头状;聚花果球形,熟时橙红色,肉质,瘦果具小瘤;花期4-5月;果期6-7月。
植物学史
起源演化
据考证,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利用石拍加工构树树皮衣服,并于6000多年前开启了向海外传播之路,最终到中南岛屿和中美洲。最早记载是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山海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农书》和《救荒本草》等书中都有关于构树利用方面的描述。春秋战国使用构树“树皮布”来遮羞保暖,东汉年间蔡伦利用构树皮造纸发明了扬名天下的造纸术,三国时期采摘构树的花、叶以及果实充饥食用,汉末作为中草药治病救人,北宋生产出人类第一张纸币“交子”,南宋人们采构树叶养殖家畜等。
命名由来
构树命名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南山经》:“有木焉,其状如毂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日迷榖, 佩之不迷”.《说文解字》:“榖,楮也”.陶弘景注本草经云:“榖,此即今构树也;穀构同声,故穀亦名构”.《诗疏》:“榖,幽州人谓之穀桑,或日楮桑”.郭璞注:“穀,材也, 皮作纸”.《本草纲目·木部·楮》:“穀楮不必分别,惟辨雌雄耳......”.据此, 榖(桑)、楮(桑)、构一物,雄花柔荑花序状、雌花头状、皮可造纸,所述特征与桑科构属构树相符。
物种演化
构树和桑树同科,但中科院学者Peng et al (2019)通过对构树的基因组数据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大约在三千一百万年前,构树就已经和同科的川桑(Morus notabilis)分开,彼时构树已经发展出了特异性的纤维内皮。
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研究者发现,构树在黄酮(黄酮是构树的共生真菌的重要信号分子)的合成途径上,存在一个十分特异的基因变化的时刻——在此之后,其合成黄酮类的能力增强了不少。构树的共生细菌,与豆科植物相似,因而构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固氮植物的特征——其共生真菌增大了构树的环境适应力,并为构树的迅速发育提供氮素等有益成分。综上,构树可能与固氮微生物产生了协同演化,通过这种演化,增大了黄酮类的产能,并改变了自身的木质素构成,从而促进本身发育。
形态特征
构树为高大乔木,高10-20米。
根
主根粗壮, 侧根较长且细, 表皮呈土黄色。
茎
茎干较粗,黑褐色,表皮粗糙,呈圆柱形;树皮暗灰色;小枝密被灰色粗毛。
叶
叶子较大,宽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边缘有锯齿,表面光滑无毛且有脉络。叶螺旋状排列,广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6-18厘米,宽5-9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心形、平截或圆,具粗锯齿,两侧常不相等,边缘具粗锯齿,不分裂或3-5裂,小树之叶常有明显分裂,表面粗糙,疏生糙毛,背面密被绒毛,基生叶脉三出,侧脉6-7对;
叶柄长2.5-8厘米,密被糙毛;托叶大,卵形,狭渐尖,长1.5-2厘米,宽0.8-1厘米。
花
花朵较小,淡紫色,呈多边形,花冠呈圆形,柱头黄色。果实较小,数量稍多,黑褐色。花
雌雄异株;雄花序粗,为
柔荑花序,长3-8厘米,苞片披针形,被毛,花被4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被毛,雄蕊4,花药近球形,退化雌蕊小;雌花序头状,苞片棍棒状,顶端被毛,花被管状,顶端与花柱紧贴,子房卵圆形,柱头线形,被毛。
果
聚花果球形,直径1.5-3厘米,熟时橙红色,肉质;瘦果具小瘤,龙骨双层,外果皮壳质;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范围
构产于中国南北各地,南亚北部、东南亚、东亚等国家印度、锡金、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日本、朝鲜等国也有分布。在国内分布于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省区,尤其是南方地区极为常见。
生态环境
常野生或栽于村庄附近的荒地、田园及沟旁、墙隙或林中,屋边庭园、城郊等多有成片分布或散生。
生长习性
喜光,耐寒耐旱,较耐水湿,喜酸性土壤,在钙质土壤和中性土中能正常生长,耐轻度盐碱,在pH8.7,含盐量0.2%的轻度盐碱土中能正常生长。其萌芽力强,耐修剪。根系较浅,易串根。
栽培繁殖
繁殖
构一般繁殖方式为扦插和播种繁殖。为克服雌株多浆的果实在成熟时大量落果,影响环境卫生,可利用雄株作接穗,培育嫁接苗种植。种子繁殖于每年10月份采集成熟的果实,装在桶内捣烂,进行漂洗,除去渣液,便获得纯净种子,稍晾干即可干藏备用。
栽培
选择背风向阳、疏松肥沃、深厚、不积水的壤土地作为圃地。在秋季翻犁一遍,去除杂草、树根、石块。在播种前1个月进行整地和施肥。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种前将种子浸泡、晾干、催芽等处理。当种子有30%裂嘴时,即可进行播种。播种时,将种子和细沙混合均匀后撒入条沟内,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盖草以防鸟害和保湿。当30%-40%幼苗出土时,应在下午分批揭除盖草。
构树造林不受条件和地形地貌的限制,既可集中连片造林也可见缝插针,在沟、塘、库岸、溪流两侧,房前屋后都可种植。种植密度根据营林目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造林密度以株距1.5米,行距2米,每亩约200株为宜;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为目的,每亩分别以330-660株为宜。定植2年后,要从主干30-50厘米处截掉,以促其萌枝条,3-5年即可进入产皮产叶的盛期。
构树幼林地易生杂灌,影响林木生长,为使林相整齐,生长健壮,提高树林的产量和质量,因此,砍杂除灌是林地抚育管理的必要工作,每年要进行1-2次,必要时可进行林地中耕除草和施肥。另外,对散生和成龄老树,要进行适时截干更新,促其抽发枝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也便于采叶取皮。
移栽4~5年,9月果实变红时采摘,除去灰白色膜状宿萼及杂质,晒干。
①虫害:构树的害虫有盗毒蛾、野蚕蛾、桑粒肩天牛。盗毒蛾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期用无公害药剂防治,可选用除虫脲悬浮剂烟参碱进行喷洒。野蚕蛾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幼虫和成虫期可用康福多浓可溶液进行喷杀。桑粒肩天牛可人工捕杀成虫和幼虫,用磷化铝偏激赌赛熏蒸干内幼虫。
②病害:构树常见的病害是叶褐斑病,此病系半只菌类真菌侵染所致,发病初期叶面有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增大并连接成片,最终导致叶片枯黄早落,在6月至8月高温高湿期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期可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代森锌可视性粉剂喷施雾,每七天一次,连续喷洒三四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培育品种
斑叶构树
树叶表面呈深绿色, 或大部分叶片为金黄色、淡黄色或黄白色, 表面微密被短柔毛。
金叶构树
幼枝金黄色, 后淡黄白色或黄色, 叶全为金黄色、淡黄色或黄白色, 密被先端弯曲长柔毛。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构树具有速生、丰产、耐砍伐的特点,此外构树皮富含纤维,柔韧性强,不仅可用于缆绳制作,而且也是造纸的上好材料,《齐民要术》就有记载构树的种植和造纸方法,到现在仍有部分地区保持着这一古老的造纸传统和技艺。树干和枝条可当普通木材使用,生产人造板。材质天然多孔,灰分低等特征,可以生物制炭。
药用价值
构可以补肾清肝,主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目昏、水肿胀满等症状。
中医学上称果为楮实子、构树子,与根共入药,功能补肾、利尿、强筋骨。主治:补肾、明目、强筋骨。构树以乳液、根皮、树皮、叶、果实及种子入药。夏秋采乳液、叶、果实及种子;冬春采根皮、树皮,鲜用或阴干。
饲用价值
构树具有蛋白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特点,可用作饲料。根据检测数据,杂交构树全株青贮料粗蛋白含量为21.15%,是目前单产蛋白质最高的饲用作物。此外构树氨基酸含量高,种类齐全,具有18种氨基酸,有较高的饲用价值。
食用价值
树叶、嫩芽可制保健茶,生产芽菜、包饺子,叶粉可添加做面食、点心等健康食品。
生态价值
适应性强,在四荒地、沙化盐碱地、废弃工矿地、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等上可以种植,是生态治理与国土绿化的好树种。
物种危害
作为强势的本土物种,构树产生了各种巨大的价值。但由于繁殖力,构树在一些国家,反而成为了入侵物种,挤占本土植物的空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在美国,两千年初就已经有29个州能发现它的踪迹,在巴基斯坦,构树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加纳、乌干达和赞比亚,也出现了它的身影。
作为风媒植物,构树单花花粉量较大,平均每个雄花序约含雄花两百余朵,而每朵雄花含花粉约数十万粒。构树花粉是春季致敏性花粉的重要成员之一,易引发或加重哮喘、鼻炎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因而构树盛开的时节,可能会引起花粉易感人群的过敏。
此外,由于飞鸟传播种子,加之构树在任何缝隙都可生长,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构树也可能对古迹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以荆州古城墙为例,其作为重点保护历史文物,近年来,构树不断侵入了古城墙,对城墙保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相关研究证明,构树种群的迅速拓展,是其侵入古城墙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