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家坪镇,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地处宁远县北部,东临鲤溪镇,南接保安乡、仁和镇,西连棉花坪瑶族乡、中和镇,北连清水桥镇。区域面积160.5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66774人。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属西乡。
民国时期,属北屏镇。
1950年,命名柏家坪乡。
1956年1月,成立柏家坪办事处,次年3月撤销。
1958年,设柏家坪人民公社,同年10月改先锋人民公社,年底恢复原名。
1961年3月,以驻地命名柏家坪公社,同年9月隶属柏家坪区。
1984年6月,公社改乡。
1986年3月,柏家坪乡改为建制镇。
1995年6月,撤销柏家坪区,由原柏家坪镇、双井圩乡、礼仕湾乡合并为柏家坪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柏家坪镇辖柏家坪、蔡地里、柏家井、神山下、岭脚洞、板里元、牛轧丘、王家冲、谢家、可亭、瓦渣坪、马头上、毛家坝、柏家、皇家洞、刘均申、西林寺、潘家洞、眼头、黄泥坝、火烧石、岗芝头、马头岗、大路尾、双井坪、都堂岭、四元山、长岭上、下坝洞、左洞、百佳洞、蒿草坪、杨柳桥、郑古元、唐家深、桥头、彭家、老屋、三文洞、左家、小新屋、关塘、花桥、寒塘、坝子头、林里坊、茄子园、井塘背、普洛洞49个村民委员会、柏家坪居民委员会,下设51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柏家坪镇下辖1个社区和27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柏家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柏家坪镇地处
宁远县北部,东临
鲤溪镇,南接保安乡、仁和镇,西连
棉花坪瑶族乡、中和镇,北连
清水桥镇。区域面积160.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柏家坪镇地处县城北部山区、丘陵地带,西北面高山,东北面山地和丘陵,东南面和南部为低矮山丘。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30~300米之间,最高峰羊角脑海拔1222.3米,最低点潴桶潔海拔227.2米。
水文
西舂水自板里元入境,由北而南,流经腹地;东舂水自四元山村入境,在礼仕湾茄子园村两江口与西舂河汇聚,过关塘到棉花坪、仁和,境内河道长23.8千米。有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7座。
自然资源
柏家坪镇自然资源主要为石灰岩、煤、砖瓦粘土。煤主要分布在礼仕湾、刘均申一带,石灰岩遍布全镇。主要植物有松、杉等;野生动物有竹根鼠、野猪、鹿子等。经济林主要有桃、李、杏、柑桔。境内水能蕴藏量1800千瓦,其中可供发电1200千瓦。
人口
2011年末,柏家坪镇辖区总人口6.5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000人,城镇化率19.9%。另有流动人口18243人。总人口中,男性35164人,占53.85%;女性30132人,占46.15%;14岁以下13400人,占20.5%;15~64岁46282人,占70.88%;65岁以上5614人,占8.6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6.44万人,占98.65%;2011年人口出生率12.14‰,死亡率3.92‰,人口自然增长率8.22‰。
2017年末,柏家坪镇常住人口46583人。
截至2019年末,柏家坪镇户籍人口6677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柏家坪镇财政总收入65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0万元,比上年增长23%。人均财政收入112元,比上年增长20%。
2019年,柏家坪镇有工业企业1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7个。
农业
柏家坪镇有农业耕地面积43365亩,人均0.66亩;林地16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82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9.3%。粮食作物以水稻、红薯、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6456吨,人均405.1千克,其中稻谷23543吨。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和蔬菜,2011年烤烟种植6420亩,产量871吨;蔬菜种植10680亩,产量23325吨,主要品种有白菜、黄瓜、茄子、西红柿、莴笋等,其中白菜0.82万吨,黄瓜0.51万吨。
柏家坪镇畜牧业以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1.96万头,年末存栏4.62万头;牛饲养量0.58万头,年末存栏0.46万头;羊饲养量0.09万只,年末存栏0.04万只;家禽饲养量93.03万羽,年末存笼29.76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3924吨,其中猪肉3010吨,牛肉240吨,羊肉4吨,禽蛋79.82吨。畜牧业总产值0.7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5%。渔业以水库养殖为主,主要品种有草鱼、鲤鱼。2011年水产品总产量1268吨,渔业总产值0.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4%。
工业
柏家坪镇工业以纺织、灯饰、玩具、和农产品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生产总值的43.9%;实现工业增加值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255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拥有工业企业68家,职工3526人;新增工业企业6家。
商业
2011年,柏家坪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9%。有商业网点763个,职工2705人;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6亿元。
金融
2011年末,柏家坪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各项贷款余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家,分别是农业银行柏家坪营业所、柏家坪信用社、双井坯信用社。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柏家坪镇有幼儿园16所,在校园幼儿1508人,专任教师27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4277人,专任教师17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560人,专任教师7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1992年,柏家坪镇建成镇有线电视站,2011年分为8个转播站,有用户1.66万户,入户率89.4%。
2011年末,柏家坪镇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文化广场1处,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9处,各类文化专业户40户,各类图书室36个,藏书40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126人,民间艺术有舞龙狮、踩高跷,有铜管乐队、腰鼓队等。
2011年末,柏家坪镇有学校体育场4个。40%以上的村兴建了篮球场,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柏家坪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49所,门诊部3所。有床位6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1张;固定资产总值2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5名,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29人,注册护士2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0.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32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2456台次,出院病人2400人次,病床使用率为56%。在辖区内53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49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柏家坪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0户,人数213人,支出53万元,比上年增长37%,月人均207元,比上年增长39%。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008人次,共支出76万元,比上年增长2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37户,人数2861人,支出260万元,比上年增长48%。月人均76元,比上年增长4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94人,优抚事业费支出95.74万元,比上年66.19万元增长45%。社会福利14.9万元,比上年增长90%。敬老院1所,床位32张,入住人数32人,支出12.52万元,比上年增长42%,分散供养五保户384人,支出68.7万元,比上年增长25%。城乡临时救助156人次,支出6万元。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柏家坪镇有邮政支局1处,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0.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0.32万户,比上年增加18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报纸、杂志累计期发行0.36万份。移动电话用户1.83万户,比上年增加2665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4%,比上年提高个14百分点;宽带接入用户0.12万户,比上年增加320户。
2003年,柏家坪镇建成自来水厂,从双龙水库干渠引水,有成套净化设备,2010年进行二期工程扩容,设计日最大供水量2000立方米,增加河东水库为备用水源地,年供水能力达7.3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e250供水管道30000米。
1996年,35千伏柏家坪镇变电站、供电站建成,2011年供电站升级为110千伏。
2011年末,柏家坪镇驻地有花坛2个,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柏家坪镇境内有永蓝高速、永连公路、柏新坦公路等3条公路,村路村村相通。2002年建成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80班次,日均客运量2500余人次。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柏家坪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柏家坪而得名。
文物古迹
柏家坪镇境内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