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原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北与湖南怀化地区(现怀化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东与桂林地区(现桂林市)接壤,西与河池地区(现河池市)毗邻,南邻南宁地区和贵港市,总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截止2002年撤销前,柳州地区辖9个县和1个县级市。截止1995年,地区总人口387.9万人。
建制沿革
封建时代
秦朝,柳州地区全域属桂林郡地域。
汉朝,高祖3年至元鼎5年(前204年~前112年)属南越国地;元鼎6年后属郁林郡地。
三国吴凤凰3年(274年),置桂林郡。
两晋时期,分属桂林郡、郁林郡。
南北朝时期,宋、齐置桂林郡、马平郡、齐熙郡;梁、陈置龙州、东宁州。
隋朝,分属象州、融州。
唐至五代十国,分属柳州、象州、融州、严州、羁縻芝州、思刚州。
宋至元,分属柳州、象州、融州。
明朝,属广西布政使司柳州府。
清朝,属广西省柳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日,设柳州府,下辖马平、雒容、柳城、罗城、融县、怀远、来宾、象州(同年改为象县)等8个县。武宣县属浔州府;迁江县属武鸣府;忻城土县属庆远府;中渡厅改中渡县,属桂林府。
民国2年6月,裁柳州府,设柳江道,领马平、柳城、融县、怀远(民国3年易名三江县)、罗城、雒容、象县、来宾、迁江、宜山、河池、天河、思恩、安化等14个县和南丹土州、忻城土县及永顺正、永顺副、永定等3个长官司。武宣县属郁江道(民国3年改属苍梧道);中渡县属漓江道(民国7年改属桂林道)。
民国13年,划永福县寨沙、鹿寨、黄冕3个区置榴江县,县治寨沙,属桂林道。
民国16年11月,废除道制,原柳江道各县直属于广西省政府。
民国17年2月,改忻城土县为忻城正县。
民国19年9月,建立民团制度,广西省内划定12个民团区,统筹党、政、军事务。柳州民团区辖马平、柳城、融县、三江、中渡、榴江、雒容、象县、来宾等9县。忻城属宜山民团区,迁江属宾阳民团区,武宣属苍梧民团区。
民国21年4月6日,广西全省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柳州民团区与宜山民团区合设为柳庆民团区。
民国23年3月10日,将民团区改为行政监督区;同年11月,柳州行政监督区来宾县划归南宁行政监督区,象县划归梧州行政监督区。
民国25年10月,梧州行政监督区划出桂平、贵县、象县、武宣等9县设浔州行政监督区;11月柳州行政监督区划宜山、忻城等8县设庆远行政监督区。
民国28年2月,柳州行政监督区更名为广西第四行政监督区,下辖柳江、柳城、融县、三江、罗城、中渡、雒容、榴江、百寿等9县。象县、武宣、来宾、迁江属第五行政监督区;忻城属第七行政监督区。
民国29年7月,柳州改为广西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辖县未变;来宾、武宣、象县、迁江属第五区专署;金秀成立警备区署;忻城属第七区专署。
民国31年3月,将第四区和第七区合并为广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下辖柳江、柳城、雒容﹑榴江、中渡、融县、三江、罗城、天河、宜山、忻城、宜北、思恩、河池、南丹、象县、迁江、来宾等18个县;百寿县改为省政府直辖;武宣属第三区。
民国31年7月1日,设立金秀设治局(治所在今金秀镇),以平南县罗香、罗运、平竹3乡,蒙山县古朴、岭祖2乡,修仁县永宁、崇义2乡,象县东北、东南2乡和桂平县木山乡置。直属广西省政府。
民国33年11月,广西省划为桂北、桂东、桂南、桂西4个行政公署。桂北行政公署(驻柳州)下辖桂林、柳州两区。民国34年(1945年)7月28日,桂北公署撤消。
民国35~36年,广西省第二区下辖柳江、柳城、中渡﹑榴江.雒容﹑象县、来宾,迁江.忻城、宜山、河池、南丹、天峨、思恩、宜北、天河、罗城、融县、三江、金秀设治局等19县1局,武宣属第三区(梧州)。
民国36年,金秀设治局因财政困难等原因而裁撤(复设警备区),各乡区域分别归原属各县管辖。
民国38年7月,各区辖县重新调整:将二区之武宣、来宾、象县,三区之桂平、平南,九区之贵县划出另设十三区(驻桂平县桂平镇)。将二区之三江、融县,八区之百寿、龙胜,十区之罗城划出,另设十五区(驻融县长安镇),广西第二区下辖柳江、柳城、雒容、中渡、榴江、忻城等6个县。迁江县属南宁区。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9日,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柳州市正式办公。
1950年2月,柳州行政区改称柳州专区,属桂北行政区;柳州市改省辖市。
1951年3月,桂北行政区撤销,柳州专区属省直辖。
1952年8月,柳州专区并入宜山专区。
1952年12月,
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宜山专区更名为宜山地区,属桂西壮族自治区。
1956年2月,
桂西壮族自治区改为
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隶属未变。
1956年12月,桂西壮族自治州撤销,宜山地区复名宜山专区,改属广西省直辖。
1958年3月,撤销广西省,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原广西省行政区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宜山专区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6月,宜山专区改为柳州专区,专区公署迁至柳州市,并受自治区委托领导柳州市工作。
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重新改为自治区直辖。
1965年5月18日,由柳州专区析设河池专区。
1971年,柳州专区更名柳州地区。
2002年,撤销柳州地区,设立来宾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12月9日,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在柳州市正式办公,下辖柳州市和柳江、柳城、榴江、雒容、融县、百寿、象县、武宣、来宾、三江等县及中渡行政办事处。迁江、忻城两县属武鸣专区。
1950年2月,百寿县划归桂林专区。10月成立中渡县。
1952年5月,设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时属平乐专区。8月,柳州专区与宜山专区合并,宜山专区下辖宜山、罗城、天河、环江、河池、南丹、天峨、忻城、都安、柳江、柳城、象县、武宣、来宾、融安、三江等15个县;鹿寨县划归桂林专区。9月,武宣、象县2县合设石龙县;融县更名
融安县。11月,撤销
宾阳专区迁江县,并入
来宾县;由
融安、
罗城、
三江三县部分地区析设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2月,三江县改设三江侗族自治区。
1953年4月,都安县划归桂西壮族自治区(后改为
邕宁专区);天河县撤销,并入
罗城县。
1956年9月,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和三江侗族自治区分别更名为
大苗山苗族自治县、
大瑶山瑶族自治县和
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8年,桂林专区鹿寨县、平乐专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划归柳州专区管辖。
1965年5月,析设河池专区,河池、
环江、宜山、天峨、
南丹、
罗城等6县由柳州专区改隶河池专区。
1966年4月,大苗山苗族自治县、大瑶山瑶族自治县分别更名为
融水苗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
1983年10月,
柳江县、
柳城县等2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02年9月,撤销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
来宾市和
兴宾区,来宾市辖原柳州地区
忻城、
象州、
武宣、
金秀4县和
兴宾区,代管
合山市。原柳州地区的
鹿寨、
融安、
融水、
三江4个县划归
柳州市管辖。
区划详情
截止2002年撤销前,柳州地区辖9个
县和1个
县级市。地区行政公署驻柳州市柳北区友谊路5号。
除上述正式行政区划外,柳州地区在
鹿寨县雒容镇设有一个功能区:古亭山开发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柳州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居北纬23°19′~26°04分,东经108°24′~110°28′之间。东北与湖南怀化地区(现
怀化市)交界,西北与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接壤,东临桂林地区(现
桂林市)和梧州地区(现
梧州市),西毗河池地区(现
河池市),南与南宁地区
马山、
上林、
宾阳3县(现属
南宁市)及
贵港市相连,环抱
柳州市。柳州地区行署驻柳州市。土地面积26811平方公里,占广西面积11.32%。
地貌
柳州地区的北部为
云贵高原的东南缘,东部是
驾桥岭、
大瑶山,中部和西南部为岩溶地貌、丘陵及河谷平原。地势大致为北部、东部高,中部及西南部低。境内江河纵横,均属
西江水系。按地貌形态、海拔高度和切割深度,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岩溶地区,其中以山地为主。
水文
柳州地区水系发育,河流面积33264.45公顷,占地区水域总面积61.51%,但径流量分布不均匀。在时间上,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80%。在空间上,柳州北部径流系数为0.6~0.8,柳东0.6~0.7,高于地区平均数(0.56);柳中、柳南的岩溶地带只有0.45~0.55。柳江含沙量较低,红水河含沙量为柳江的5.5倍。
地表水主要为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地区内总集水面积31956平方公里(含柳州市,柳江县),其中65%地面集水区属西江一级支流柳江,32.6%属西江干流红水河及黔江,2.4%(金秀流入外地区诸小河)属西江及其干流浔江。水系多呈树枝状分布,大小河流共301条,总长9800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31公里,其中集水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条,5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1条,25~50平方公里的河流105条,25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36条。
气候
柳州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地带。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盛行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团,冬季多寒冷干燥的大陆气团,故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年温差大,日温差小;冬春气温日际变化大,气温垂直差异大于纬度差异;春温低于秋温,冬春热量不足;气候资源地域差异大,早、涝、寒等灾害频率也较高。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柳州地区土地总面积286.11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11.31%,在广西8个地区中居第四位。1950年人均土地面积1.70公顷。1985年0.79公顷,低于全国人均(0.91公顷),高于广西人均(0.6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居广西首位。1995年人均土地面积0.74公顷。其中,适宜种养及城乡基本建设等可以利用的面积占总面积91.16%。
水资源
柳州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96毫米。地表面积为2.68万平方公里,全年总降水量为427.9亿立方米,其中一部分在境内地表河形成径流,平均年径流248.54亿立方米;—部分渗入地层形成地下水,年平均水量9.02亿立方米。总计水量257.56亿立方米,占广西水资源总量(2271.6亿立方米)的11.34%,为全国水资源总量(26500亿立方米)的0.97%。1951年平均每人有水量为16125立方米,1985年7358立方米,1990年6822立方米(按当年7月1日人口计)。高于广西人均(5378立方米)26.85%,也高于全国人均(2938立方米)128.70%。
另外,从柳州地区外流人过境水1020.45亿立方米(含柳州市及所辖县)。
矿产资源
柳州地区矿产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稀有分散放射元素、煤、冶金辅助非金属、化工原料非金属、建筑材料非金属共7类,50个矿种,占广西矿种总数35.21%;已探明的矿种31个,占广西已探明矿种总数25.2%。铁、锰、铜、煤等主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品位不高。耐火粘土、蛇纹石、石棉、熔剂石灰石、大理石等,保有储量在广西占较大比重(74~100%)外,其它主要矿种保有储量均在30%以下。
人口民族
根据《柳州地区志》记载,截止1995年,柳州地区人口为387.9万。截止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柳州地区民族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傣、黎、畲、高山、水、土、仫佬、毛南、仡佬、锡伯、京等共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