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沟村

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下辖村

柳沟村位于延庆区井庄镇,古称凤凰城。村民402户、1110人。乡村旅游是村里的主导产业,特别是以火盆锅为核心的“豆腐宴”更是香飘京城,许多到周边景点游玩的市民都慕名来此。

特色饮食
作为延庆区火盆锅的发祥地,柳沟村结合古城资源和新开发的三色豆腐:美容养颜的黄豆豆腐、滋补养肾的黑豆豆腐、清热袪火的绿豆豆腐,创出“凤凰城–火盆锅–农家三色豆腐宴”品牌。“火盆锅”特点是以素为主,荤素搭配,油而不腻。四周配以具有农家特色的三个辅锅,三个小碗,六个凉菜,取三羊开泰、四平八稳、六六大顺之意。另外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参观豆腐制作流程,游人到这里可以采摘、垂钓、骑马,还可以推碾子、辘轳等,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三年来已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凤凰城-火盆锅-豆腐宴”一跃成为京郊知名的民俗游品牌之一。“豆腐宴”不仅富裕了柳沟人,还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相关的豆腐制作、果品采摘等产业迅速发展。“有心处处皆富路”,柳沟人没有优势创造优势,把一个在农村都不起眼的“火盆锅”变成了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历史文化
柳沟与凤凰城
柳沟的豆腐宴很有名,其实柳沟的凤凰城历史更悠久,名气更大。柳沟,在《明实录》、《宣镇舆图说》、《延庆县志》等都有记载。柳沟位于居庸关正北、八达岭北偏东一点,三地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居庸关距柳沟为长边)。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该是多么重要。
早在宋辽时,柳沟就是战场。成吉思汗登上汗位的第6年(公元1211年),他就率军经此地伐金。明初,蒙古也先鞑靼等部先后进犯关内,都是取道柳沟进攻八达岭或居庸关长城。嘉靖四十二(1563)年,蒙古骑兵5000人进犯宣化府,一路势如破竹,攻下隆庆(即今延庆县城)和永宁城,下一个目标是岔道城,大同总兵刘汉拼死力战。蒙古骑兵遂由柳沟转攻虎皮寨,再攻张家堡时天降大雪,这才撤兵退回关外。崇祯十七(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农民军克宣化、岔道,攻八达岭关城。但八达岭地势险要,防御严密,农民军久攻不下。李自成遂命北上攻柳沟,然后分兵围攻居庸关。居庸关在两路夹击下失陷,总兵马岱自杀。农民军出了居庸关,一路凯歌冲进北京城。柳沟建城最早的记录是在嘉靖二十二(1543)年,此前蒙古俺答、朵颜部屡犯宣(化)、大(同)府。隆庆元(1567)年俺答再犯大同,穆宗八达岭迤逦北上,经柳沟转向西北,到延庆东界的火焰山(即九眼楼)与东南——西北走向的外长城交汇。据《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延庆卷》介绍,当年这段长城沿线有30多座城堡,其中保存较好、价值较高的有延庆、永宁、岔道、双营等。据村中老人说,柳沟古城古井、古树、古庙众多,还有兵营遗址。有清一代,长城已不再是边防屏障,古城渐成遗迹。近代以来,兵燹、战乱频乃,古城屡遭摧残。十里八村的乡民,将城墙砖拆下来,人抬肩扛、大马拉小车运,一座周长数里的城墙变成了各家各户的房基、院墙甚至猪圈、茅厕。
凤凰城凤凰朱元璋凤凰城吗?朱皇帝、李闯王是否来过凤凰城,谁也说不清,有位历史名人确曾来过柳沟,还留下了优美的词作。他就是清初大才子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康熙初年人,当朝名相明珠是他的父亲。纳兰性德自幼聪慧,又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他通经史、工书法、精诗词、擅丹青、习骑射,16岁殿试进士出身,授一等侍卫。只可惜一代才子只活了31年,康熙二十九(1690)年因病去世。《清史稿奉使
柳沟晓发
何处焠吴钩,一片城芜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词碑就树立在柳沟村旁。这清新秀隽的词句,人生苦短的感怀。
柳沟城位于明陵之后,是明代南山路边垣重要军城,在延庆县城东南20里井庄乡南3里。明嘉靖三十年(1551)置守备,嘉靖四十五年(1566)置南山路参将。隆庆元年(1567)筑城,统兵6500名。崇祯十年至十三年(1637~1640)升陵后总兵。清顺治八年(1649)裁参将
为防御蒙古鞑靼,嘉靖二十二年(1543)宣府巡抚都御史王仪奏请在金陵之后修筑一道边墙。诏下礼部钦天监来相风水,相者谓:在九节(一节大约5里)之外,无伤龙脉,可以修筑。王仪乃委口北道佥事程绶董工修筑。南山路边垣自红门,西至岔道羊头山,东至四海冶火焰山,全长160里。柳沟城正在这道边垣线上,红门在柳沟西面。红门东西建墩14座,红门西5墩:名将台墩、大红门墩、小红门墩、小张家口墩、川口墩;红门东7墩;名虎皮墩、东二墩、东三墩、东四墩、东五墩、东六墩、桅竿山墩、桃木冲墩、老虎窑墩。墩墙相连,四海冶有警,举炮火顷刻可达居庸关。守把红门官军监视南北通道,(红门通德胜、贤庄、灰岭三口)诚拱护陵京之切务。南山路边垣虽是用土夯筑,但修得非常美观。大约此时柳沟城建得很小,致有后来隆庆年之建。
嘉靖二十七、二十八两年(1548、1549)鞑靼俺答十万骑进犯妫川,大肆杀掠,官军不守隆庆州城而去守红门口。嘉靖三十年(1551)于柳沟置守备一员,建守备署。“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即参将,总镇一方者为镇守,即总兵。”柳沟由于地位重要,由守备升参将,又由参将升格为总兵。
嘉靖四十五年(1566)宣镇置南路参将一员,驻柳沟城,辖岔道、柳沟、榆林三堡及南山各隘口。南路参将也叫南山路参将,为宣镇七参将之一。(另外六参将为北路独石、马营参将,东路永宁参将,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南路顺圣蔚参将,中路葛峪堡参将,下西路柴沟堡参将。)改柳沟守备署为参将署
《延庆州志》说崇祯十六年(1643)置陵后柳沟总兵,总兵名王国臣。第二年明朝就灭亡了。根据崇祯九年(1636)清兵进入独石口,从延庆南山破居庸关、昌平,迫京师,陷保定南十二城,俘人畜十八万而去。应是这次战争后柳沟即置总兵。1998年4月5日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在榆林堡发现一“制胜台”石匾。该匾原在一家农民坟前当供桌,石匾呈长方形,高0.38米,宽0.55米,厚0.12米。中间“制胜台”三字为双勾楷体字,每字高12~350px,宽10~325px。上款为崇祯十三年八月吉旦。下款为钦差统领榆林等处副总兵都督陈九皋、钦依右翼协中部守备指挥佥事马。
《日下旧闻考》2465页引《保邦十策》说“东历东山口迄黄花镇,西历南山口迄镇边城,若左右翼之卫腹心然。陵后柳沟南控长陵,北镇独石,东历四海冶,西历岔道,又若左右腋之擎后背然。向设南山两协,一驻柳沟,一驻榆林,布置颇密,惟是两协势不相下,恐画地自委。今议改协为镇,总兵仍驻柳沟,居中调度。改东协为左翼,驻四海冶,以防陵东,与黄花镇策应。改西协为右翼,仍驻榆林,以防陵西,与镇边城策应。有警则宣镇总兵堵御外边,陵后总兵防守内地,又与陵前总兵(驻昌平)联络,于东西红山各口设防,天寿宛如泰山屹立于中央,而四维之矣。”陵后柳沟总兵当置在崇祯十年至十三年(1637—1640)之间。
明代设总兵官二十员,为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浙江、福建、山东。总兵官、副总兵无品级,率以公、侯、伯都督勋戚充之。南方一省还合不上一员总兵,弹丸小村柳沟置有总兵,可见延庆地理位置之重要。柳沟城在延庆职官品级最高,延庆知州为五品,永宁知县为七品,总兵是一品官。
《宣镇图说》柳沟:“隆庆元年(1567)建城,周三百一十八丈,高三丈五尺,门四。万历二十四年(1596)复增北关,周一百八十五步,高二丈五尺。四十三年(1615)砖甃。”《宣府镇志》载,柳沟“西南沙河,东北平坦,乃南山适中之地。其护口墩与塔儿峪极冲,西灰岭次冲。”
《宣镇图说》又说:“柳沟邻近屯地,咸系居庸关延庆卫所辖,边以里刍牧甚饶,草可无蓄,而粮料不可不备,必兵食两足,庶保无虞。内驻参将一员,坐营一员,标兵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步兵丁一千二百九十名,马骡驼六百二十六头只。本城边界,其西灰岭次冲,山险可恃,敌骑不通;塔儿峪极冲,但柳沟当其前,永宁蹑其后,虽冲亦何患焉。操守所属把总三员,军丁六百九十四名,官下正驮马五匹;内西灰岭把总一员,分领军丁二百五十名,马一匹;塔儿峪把总一员,分领军丁二百五十名,马一匹;其余军丁、操守与巡捕、把总管领亦驻柳沟,以备防御。虽然将贵知兵,将不知兵,以卒与敌也。故孙子云: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也。”是时共计驻兵一千九百八十四名。
万历四十二年(1563)胡思仲任怀隆兵备道,其东路管粮运副杜齐名《南山志总论》对南山路论述更为清楚:“南山者,东路之南也,东路之南则腹里矣。乃以联城列墩以为边者,以其一带之边为防护山陵耳。夫各路不守而后急东路,东路失据而后急南山,南山急而本城何为哉?据边城起四海冶之火焰山,西抵怀来南之合河口,无论断崖峭壁几二百余里,即本地为墙者亦百二十余里矣。又南北适与昌平相对峙而兵表里,故所谓大小红门、东西灰岭,则皆是蔽山陵之后以名之者也。为营城二十四,为寨九,为楼百有八十,为台又百八十八,腹背相倚,守者不患无险矣,参将所辖操守、千总、把总以及坐营官兵各备焉。首尾联络,守者不患无将矣。顾额军前不具论,就近经制所载六千五百有奇,马骡驼总之不下九百九十三匹头。中间除塘拨走递外,尚有六百四十余匹头。近虽迫于援辽军马挑选之苦,所存者倘无虚冒,一墙之外,别无分土,乘障邀击非所事也耶。沿边如海字口、谎炮儿、韩家口、灰岭、柳沟、大小红门等处最称冲要,防御尤宜加意焉。火焰山之旁所不接蓟镇之边者,桃树庵百丈墙耳,往时三镇(宣、蓟、昌)推诿,经数十年无肯任者,非难于墙,为难于守也。近倚宣镇完局矣。然临事必三镇共力同心,庶几无失,万一可虞讵可独责宣镇乎。”
交通
一、公交919快车方案:因为此行为非折返徒步,考虑到停车和取车问题,所以推荐公交方式出行——北京德胜门公交车站(德胜门城楼北)乘坐919(快),约1.5小时后到达延庆汽车站;坐Y8公交车可达,半小时一趟。
二、火车S2线方案:公交919(快)出行方案可改成在北京北站西直门火车站)乘市郊火车S2线,大约每40分钟发一列,北京北发往延庆,早班车7:26,末班车21:23;延庆发往北京北,早班车7:44,末班车21:23。票价单程6元。其他同上。
三、出租车攻略:延庆汽车站和火车站附近都有大量的出租车。
四、自驾车方案:如果不愿徒步,单纯自驾前往柳沟。线路如下:
1.八达岭高速(京藏高速G6),由延庆出口下至S216,往延庆县城方向到达延庆火车站
2. 继续沿S216行驶1.9公里,朝东环城路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迎宾环岛;
3. 沿迎宾环岛行驶40米,在第1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S216;
4. 沿S216行驶1.8公里,稍向右转进入X999;
5. 沿X999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X023;
6. 沿X023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G110;
7. 沿G110行驶3.8公里,稍向左转进入X006;
8. 沿X006行驶4.4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从延庆县城开始,一路都有指向柳沟村的路牌]
传说故事
范九关求雨
早些年,延庆州经常遇旱灾,流传着“十年九旱”的说法,老百姓为争得个好年景,大多数村都修了龙王庙,求天降雨保收成。遇到大旱之年,求雨的队伍打着“求雨鼓”,和尚念着“降雨经”,吹鼓手吹着“迎雨曲”,抬着柳条轿子,里面供奉着龙王牌位,求雨人戴着柳条帽,成群结队地到黄龙潭、白龙潭和黑龙潭等地求雨。
清朝未年,柳沟有个秀才叫范九关,人称关先生,因在京城教书有功,皇上曾经赐给他“靴帽兰衫”。他教书五十年,因为年纪大了而告老还乡。他博学多才,为人忠厚,既知天文地理,又懂宇宙天时,在十里八村颇有威望,谁家有个难解之事,都愿意向他请教,他会尽力帮助。村里要求雨,先找关先生去商议,只要他让去,一准求下雨。
有一年大旱,庄稼眼看被旱死了,百姓非常着急。村里会头找关先生商议啥时去求雨,其实关先生早就按《五行八卦》、《青锋鉴》推算出啥时有雨了。他想了想对会头说:“天有天时,地有地利,这几天 先到龙母庙里烧香摆供,要是还不下雨,再过七天就去讨签求雨。”乡亲们左顾右盼到了六天头上,也就是六月十二,果然一滴雨没下。十三那天早上,一百多名男性当家人组成求雨队伍,跪在龙母庙里磕头烧香拜过神、讨过签,抬上供奉着龙母牌位的柳条轿子和求雨的罐罐,伴着求雨的罗声、唢呐声出了村。他们来到马蹄潭(今龙庆峡)求雨,在关先生的预料下,第二天果然下了一场雨。
过了几年,又遇上了大旱灾,所过之村听说是柳沟求雨的,乡亲们赶忙敲锣打鼓到村头去迎接,然后张罗着烧水做饭,等求雨的队伍回来,他们用最好的饭招待大家。这次求雨后,又普遍下了一场雨。
从此,延庆地区便流传着:柳沟求雨准下雨的佳话。
乳头山的传说
延庆城东三十里的柳沟村东,有个燕尾山。山高坡陡,草木丛生。柳沟村东南有座石坡梁,梁头特别像妇女的乳头。叫做“乳头山”。梁头上,顺西而下有一条龙潭沟。沟的中间,从山石缝中,冒出一股清凉的山泉。据说,这山是一位善良勇敢的妇女变的。
话说有一年大旱,庄稼干了,人也渴死了许多。老百姓就上山求雨。可过了好多天就是不见一个雨点儿。小伙子心里着急,就决定出门找水。于是离开了身怀有孕的媳妇,走了好多天,碰见一个老太太。老太太问他干啥,他就把找水的事说了。老太太说:“龙王得了儿子,没有奶水,哪顾得上下雨!”小伙子问道:“有啥办法吗?”老太太说:“有,找一个有奶水的媳妇,上山喂饱小龙就行了。”说完不见了。
小伙子急忙回家,把这事对刚“坐月子”的媳妇说了。媳妇说:“要真是这样,我去喂小龙吧!”第二天,她就爬上山顶,脱去上衣,静静地躺在石头上。只见乌云翻滚,龙王带着小龙来了……连着三天三夜,小龙喝干了奶水,这时天降大雨。小伙子找媳妇,到山上一看,媳妇死了。红肿的乳头变成了高耸的山峰。后来,为纪念这位媳妇,把这座山叫做“乳头山”。
早先年,在乳头山泉水的下端,在一个大的平滩上有个龙王庙,山下人到那儿去打柴时,都用自己的干粮给庙里的神像上供,下雨时,还可以进庙里避避雨。后来,这里又生过“冲龙庙,救良妇,淹和尚”,以及修建柳沟的“五龙圣母庙”等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得从头说起。
清末的一年夏季,延庆地区普受大旱,龙王爷的一家昼夜外出忙着治水,龙潭沟龙王庙后院,住着12个和尚,乘龙王爷一家治水不在家,他们就称霸起来,干起拦路抢劫百姓财物和抢占农家妇女的坏事来。仅两天时间,他们从出入山的羊肠小道下山,抢到庙里八名良妇,把她们关在庙后院,昼夜看管。让她们除了种菜、洗衣、做饭外,还要任意打骂、玩弄和欺侮。有两名妇女被活活折磨死了,偷埋在山谷里。因此,百姓们恨透了这伙“花和尚”。
龙王爷和龙母得知和尚犯了“天规”,就立即要对他们严加惩办。龙母奶奶先回到庙里,把这六名活着的良妇救了出来,送回家。当天夜里,轰雷闪电,延庆地区普降透雨,被旱的庄稼得救了,百姓高兴了。而燕羽山上,连着下了两天两夜的飘泼大雨,一人高的山洪猛泄,一下子把龙潭沟的龙王庙冲了个干干净净,把这伙“花和尚”通通给淹死了,尸体顺着山洪冲到龟坑里喂了王八。这下可解了百姓的心头大恨了,山洪顺着正东沟北的一条大河套流到妫水河里去了,而柳沟一带的村庄和农田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还获得了丰收。
龙王爷和龙母奶奶商议,为方便给延庆人民治水,要把“家”搬到马蹄潭(今龙庆峡)去,可是龙母奶奶不愿意去,她说:“要去你一个人去,我愿意和咱们的五个儿子把“家”搬到柳沟去住,一来为了保住这里沿河套的七个村庄和农田的安全,二来还要保这里风调雨顺丰收年。“龙王爷听龙母奶奶说得有理,就依了龙母奶奶的请求,而他一人就高高兴兴地去了马蹄潭为延庆人民治水去了。
再说,龙潭沟龙王庙被冲毁以后,龙王爷一家的神像早已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了。而龙母奶奶神像里的木架子,顺着洪水冲到了柳沟村南的牛道口子村,在既没有树木,又没有大石头挡住的情况下,为啥不能被洪水冲走呢?住在山下的人见了,都觉得奇怪,不少人去看奇迹。大伙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人说:“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还有人说:“龙王爷为淹死‘花和尚’,把家都舍了,龙母奶奶的木架子没被冲走,还想在咱这儿安家落户呢。”这时候,从人群中走出一位八十高龄,拄着拐杖,身穿长袍,手捋长胡须的老者,他就是德高望重,上知天文地理,下懂五行八卦的秀才范九关老先生。“天有天时,地有地利,神民必合呀。”当时谁也听不懂范老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
民国初年,又受旱灾。一天下午,范老先生和柳沟社头开会商议求雨的事情。当天夜里,范老先生入睡后做起梦来,忽然走进屋里一位白发苍苍,身穿破衣的老太太,对他说:“龙母奶奶和她的五个龙儿还没有安身之处呢,哪顾得上去行雨呀。”接着她又把对龙王爷说的那套龙母奶奶愿在柳沟安家落户的话说了一遍,说着说着,这位老太太就不见了。范老先生醒来一想,“啊,明白了,原来是龙母奶奶来托梦呀。”
范老先生和社头商议修庙的事,还开了村里的百姓大会,一致表示同意,个个愿出钱、出力为修庙做贡献。在范老先生的策划和指导下,村里决定在村东南角的一块空地上(即现在的柳沟车站公路西)修建龙母庙。紧接着,社头忙着筹款集料,以工代赈,请工艺匠人,组织民工,开始行动起来。不到二年时间,就完成了修建任务,一座五彩缤纷、肃穆新颖、庄严宏伟的“五龙圣母庙”拔地而起。从庙的外形看:庙顶的龙头清水脊和琉璃瓦,雕刻着飞禽走兽,一行行蓝色的筒瓦辉映天空,雕刻着活灵活现的“金龙盘玉柱”,福气十足。
在龙宫内,雕塑着神像,龙母奶奶坐在神像中央,左右两旁坐着雷公、风母等四座神像,东西两面墙壁上,彩绘着“神龙行雨图”,龙王爷和龙母奶奶乘骑红鬃烈马,登云驾雾,策马扬鞭,忙着指挥行雨,神龙飞腾跃舞,雷公擂动小鼓,左手拿金娉椎,右手撑锤,猛力击鼓打闪击雷,风母呼风唤雨,神女抱宝瓶放出五颜六色、椭圆形的彩虹,还有四只眼睛的量雨神,真是活灵活现。
庙门上,悬挂着由范老先生书写的“五龙圣母宫”的大牌匾。庙院里方砖墁院,两旁和庙门外,栽着松柏和槐树。每逢佳节和庙会,庙院内外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唢呐声声。到了晚上灯火辉煌。清晨日出,把整个庙宇照得格外引人注目。
修好戏楼的第二年,农历六月十三,首次给龙母庙唱揭彩戏(庙会)。龙母奶奶把龙王爷请来,一是观赏新庙和看戏,二是与家人团聚。大戏连唱三天三夜,从二三十里外赶庙会,瞧戏的人,络绎不绝。有步行的,有骑驴的,从远道而来的妇女骑着毛驴,由丈夫或家人拉着牲口。不一会儿,人山人海地挤满了台下。还来了不少肩挑身背的外地客商,在台下通往邻村和村内的五条道口两旁,搭起了帐篷做起了买卖。有卖衣服和农具的,有摆小摊儿卖包子、火勺油饼、凉粉和丸子的,还有说书唱戏的,打把式买艺的,热闹非凡。
在起唱的那天,开戏前,村里社头和百姓们正在龙母宫举行揭彩祭神仪式,吹鼓手奏乐,和尚念经,摆着整猪整羊大供,社头烧香拜神,村里百姓跪满了龙宫庙院,磕头拜神,还有的邻村社头交来资助金或香火钱。唱戏人正在后台化妆时,发现戏楼大柁上爬着一条小蛇,一会儿就不见了,唱戏人觉得很神奇。
揭彩祭神仪式完毕,社头在台上向台下人讲完话后,在锣鼓声捉开了戏,道场戏――《白蛇传》。瞧戏人有的戴草帽,有的打雨伞,正在聚精会神地瞧着戏,忽然龙母宫里飞出个大火球,直奔天空,说话之间,头顶上一片黑云密布,“咔嚓”一声雷响,从树上劈下个大树杈子,还打坏台下人的18把雨伞,而无一人受伤。紧接着,唰唰地下起一阵雨来。台下人虽然被淋湿了衣服,而一动不动的仍然站在台下,很惊奇地说:“这是龙王爷显灵下的神雨。”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太阳晒干了人们的衣服,继续开台唱戏。
柳沟自打给龙母奶奶修上龙庙,龙母奶奶带领她的五龙儿,昼夜忙着为这一带人治水保丰收。从此后,这个村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六月十三和秋后,都要为龙王唱几台大戏,还要绘庙烧香上供,祭祀神龙。到了民国三十六年,会头请画匠对该庙重新彩绘一次,使庙焕然一新。
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10日,柳沟村(休闲旅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