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是由田波、王苗霞、马秀华编剧,田波执导,成泰燊领衔主演,丹琳、师清峰、费伟妮、韩帅主演的人物传记励志电影,于2021年5月21日在全国公映。
剧情简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青年作家柳青辞掉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决心亲自参与实践,创作一部反映社会主义人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影片从1952年柳青辞去北京高干的职务申请落户西安长安县黄甫村讲起,直至1978年病逝结束。在这二十多年浩浩荡荡的历史中,柳青遭遇了莫大的变故和磨难:脊背生疮、病痛缠身、吃住艰苦、痛失爱妻。
1952年前后,柳青刚到黄甫村便被当地村民定义为“官家人”,从而显得与基层群众格格不入,处处遭受冷遇。于是,他褪去“四个兜兜”的中山装,穿上对襟褂子,扣上西瓜帽,抽着汉烟,下田干活,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终于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农村生活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历。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成就往往是在经历苦难之后,成功也总让人承受莫大的痛苦。在柳青扎根农村呕心沥血书写小说的人生经历中,因自己不满意、效率不够、产量颇微等原因而被外界诟病,友人建议他回到省委,爱人商谈想要放弃,但最终都拗不过柳青对文学的热爱、对民众的怜悯、对真理的向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仰。当妻子欣喜地拿着中国青年出版社寄来的一万多元稿费时,柳青却毅然决然地将《创业史》的书稿费全部捐献给村庄,带着妻儿们继续过清贫日子,并教育女儿:“人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块废铜烂铁。”他说,他写的是“生活”,实质上写的也是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心中的使命与情怀。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故事设计
该片再现柳青在长安皇甫村深入生活14年创作史诗经典名著《创业史》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结合他与妻子马葳在那个特殊而复杂年代里令人震撼的情感故事,通过有血有肉的细节刻画,力争让观众看到一位交织着家国情怀与追梦决心的伟大人民作家形象,感受到“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的文人风骨。
影片特色
该片完整还原解放初期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生活画卷,所有镜头都将在陕西省境内完成拍摄,其中涉及人物形象众多,场景十分宏大。在拍摄的同时还会推出幕后纪录电影,采访柳青当年的好友、家人、同事等,真实纪录青年电影人在制作这部影片时的思考与挑战。
拍摄过程
2018年10月11日,该片在西安开机拍摄;12月2日,该片在陕西省西安市杀青。
制作发行
宣传活动
2018年10月11日,该片在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举行开机仪式,同时发布了主演阵容和多款概念海报。2020年10月,该片观影内测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2021年5月,该片定档5月21日在全国公映;5月16日,该片发布人物海报;5月20日,该片发布群演海报。
2021年12月14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电影《柳青》登陆央视电影频道。
主创公司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电影《柳青》为观众记录了这位作家、共产党员的魂魄,也让观众从柳青身上看到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气派的来路,更让青年人感受到“传承”道路与气派的重担。(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
电影《柳青》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不仅运用了优质的镜头语言,也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贵清)
“我觉得这个电影充满了温度,片子整体气质就像柳青一样,这就是巨大的成功。这部片子的导演和表演都非常优秀,因为这个片子的难度就是演员的表演问题,因为他没动作,这是演员的功夫,这个演员吃得住特写,尤其在最后我觉得晚年演得更好一点。这是一部难得的能留得住的电影。(著名导演丁荫楠)
电影《柳青》是向着真正的现实主义文艺传统的庄重回归。更准确地说,首先,是影片的创作向着现实主义经典所奠定的文艺传统和道德勇气回归。影片展现出了最难能可贵的道德勇气:把求真的态度与行善的意图区分开来,把诚恳与作伪的态度区分开来。它不是对过往遗迹的咏叹,而是对艺术、对人生、对人性的启示录。
这部影片是当下非常需要的精神产品,也是一部有情怀、有温度、有筋骨的优秀艺术作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从细节入手揭示了柳青真实又辉煌的一生。影片在场景方面张弛有度;在历史叙述方面简明练达,是一部向时代报告的艺术精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梅敬忠)
《柳青》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部影片对观众来说是一次教育和洗礼。(评论家李敬泽)
这部电影对我来讲是出乎意料的,而且是出乎意料的一个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极具现实主义冲击力,确实是一部成功的传记故事片。(邱华栋著名作家)
“作为人物传记片,电影《柳青》成功塑造了作家柳青的真实形象,体现了文学的精神和文学的力量,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李星 茅盾文学奖评委、评论家)
电影《柳青》这部影片具有教科书般的意义。(梁鸿鹰)
“影片关键在于填补国产影片中作家传记类型的空白。同时作品还中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乡土气息。在相当多影片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具有非常特殊的示范效应。”(编剧芦苇)
电影《柳青》的公映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对于每一个回到农村、对农业怀有深厚感情的人,都应该像柳青那样,不只是简单地投资或者扶贫,而是真正与农民融为一体,共同参与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这才是以人民为中心、艰苦创业的“创业史”。
《柳青》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生动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建设和农村制度改革,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呼唤着怎样的人民文艺”这一时代之问。(中国日报网)
《柳青》的传主和主创皆是“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柳青语)的“陕西愣娃”,不但都怀有豪气干云的艺术雄心,而且都葆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不成事不罢休的“一根筋”拼劲。(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执行所长杨晓林 )
电影《柳青》向观众传递了真实的情感,创造了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真实。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又有对电影语言和审美趣味的当代性把握;既吸纳了艺术史和电影史的前沿成果,又能坚定地站在现实主义艺术主流观念当中的作品。(陕师大博士生导师教授裴亚莉评)
电影《柳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评)
导演田波是电影界的一位新人,通过六年磨得一剑,为伟大的人民作家柳青先生拍了一部电影。电影虽然讲的是一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土作家的故事,但《柳青》就是一面镜子,它让观众和那个时代发生了情感共鸣,观众和柳青这个人物也产生了共振共情的体验。(学习时报张丹丹评)
电影《柳青》的美学风格是温情的现实主义与温和的理想主义。它超越了伤痕文学的倾诉,在虚化与留白处理中留下了想象与思想的空间。在个人与时代、现实与理想、悲剧与诗性的交融中,有唯美的建构,有温情的思考,有动人的眼泪,有光明的指向。(中国青年报邵瑜莲评)
电影《柳青》是一部有思想深度,有艺术追求,有文化品味的人物传记电影。电影主题鲜明突出,深刻阐释了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真实的反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影片作为特殊意义的人物传记电影,精心塑造了柳青的艺术人物形象。整体叙事风格大气浑厚、深沉凝重,是一部难得的“走心”的作品。(中国电影制片人协公主席明振江评)
《柳青》真实再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该剧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生动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建设和农村制度改革,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呼唤着怎样的人民文艺”这一时代之问。(陕视新闻评)
该片不仅还原了柳青创作的艰苦历程,还呈现出《创业史》背后作家的心酸生活,将柳青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活灵动。电影将柳青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进行了“诗意的阐说”,赞美了柳青的“旷世才华”,弘扬了他“文学上的远大抱负”。影片不仅弘扬了柳青的创作精神和牺牲精神,还表达了对这位作家的缅怀和纪念。
影片中展现出柳青的独立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创作精神、吃苦精神,都值得21世纪文坛学习与借鉴。可以说,电影《柳青》的拍摄与上映,激活了柳青精神的时代意义,让柳青文学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助推文学的繁荣发展。(西北大学文学院廖宇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