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奇(1470年11月11日—1542年7月19日),字德美,号黼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人,祖籍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明朝中期官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成化六年十月十九日(1470年11月11日),柴奇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柴奇自幼聪颖敏锐,早年曾与
盛钟、
杭东一同前往拜访太常寺卿
夏昶。由于夏昶当时未在家,他们便私下相约,要将夏昶家中墙壁上的所有文字默记下来。待返回之时,他们凭借记忆将这些文字誊写在纸上,竟然一字不差。当时昆山知县杨子器是慈溪人,颇具鉴赏力,从不轻易称赞他人,但一读到柴奇所写的文章,便说:“这是位奇才啊!”于是,他便安排柴奇前往浙江游历,以增长见闻、开阔视野。
弘治五年(1492年),柴奇的父亲去世,而此时兄长已逝,弟弟年幼,家中恰好又遭逢变故,经济陷入困境。柴奇竭尽全力,按照礼仪妥善办理了丧葬事宜。
弘治十四年(1501年),柴奇在应天府乡试中考中第六名,主考官将他的文章刻印出来,作为典范来教育其他士子。
登科入仕
正德六年(1511年),柴奇考中进士,被派往吏部观政。当时,柴奇向吏部尚书
杨一清上书详细阐述了东南地区水利事务的重要性,深得杨一清的赏识。他还详细阐述了白茅塘、七鸦浦的利害关系,并请求将从逆臣
刘瑾家中抄没的财产用于资助水利工程的建设。杨一清将柴奇的建议上奏朝廷,朝廷命工部尚书
李充嗣前往主持相关工作,最终工程圆满告成。同年八月,吏部举行科道官的选拔考试,以谏诤议论为试题来考察各位进士,柴奇在此次考试中名列第一,被授任吏科给事中。当时,大盗
刘六等人在山东一带发动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并任命柴奇与御史
吴堂担任监军。叛乱平定后,朝廷赐予他们白银和丝绸以示嘉奖。面对权贵的请托,柴奇一概严词拒绝,他严格审核功过,所做出的评判均公正无私。
正德七年(1512年)二月,贼寇攻陷曲阜城,灾祸波及阙里,礼器、典籍和乐器都被焚烧殆尽。柴奇上奏朝廷,建议将曲阜城迁移至孔庙附近,以便永远保护孔庙的安全。同年九月,他献上俘虏,朝廷赐予他金织鹭袍,并在兵部设宴款待,加俸二级。
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柴奇的母亲计氏和弟弟柴太去世,柴奇便扶着两副棺材,按照礼仪将他们归葬故乡。
服除复职
正德十年(1515年)九月,柴奇为母亲守丧期满。
正德十一年(1516年)四月,柴奇返回朝廷,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五月,柴奇上奏说:“考察官员的方法,大多依据巡抚和巡按对官员的考评语。过去上报的考评语,详细质朴、简明扼要,直接指出官员的实际表现;但近年来多草率从事、牵强附会,对官员的毁誉往往失实。以此作为标准来升降天下的官员,自然不能使所有人心悦诚服。请求陛下下旨命令吏部转发给都察院,再由都察院通知各地的巡抚和巡按等官员,让他们在上报大小官员的考评语时,务必多方查访了解,明确哪位官员贤能、哪位官员不称职,并简要列举出实际事迹,不必拘泥于对仗工整的言辞,关键在于事实确凿可信。这样做的话,是非就不会混淆,贤愚就容易分辨,经过考察之后,人心自会信服。”明武宗将此奏章下发吏部,让他们知晓此事。
年有升迁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月,柴奇被授予敕阶徵仕郎。八月,柴奇升任户科右给事中。
正德十三年(1518年)夏,柴奇升任吏科左给事中。在处理政务时,他多次提出建议和陈述意见,奏疏上交后立即焚毁草稿,因此人们往往无法了解他的主张,但有时也会有流传开来被人们传诵的。比如他上奏关于武宗南巡的疏文、弹劾宠臣
钱宁的奏章,以及关于边防储备和屯田政策的建议。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柴奇升任南京光禄寺少卿。当时明武宗
驻跸南京,所有宫廷的供应物资,他都提前准备妥当。对于光禄寺中废弃的建筑,他逐一进行修复重建,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查证,做了许多改进的工作。
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明世宗即位,下诏对京官进行考察。柴奇在执行考察任务时,罢免了五名不称职的下属官吏,并查清了被其他部门占用的一百二十多名厨师的名额。尽管他因此遭到了许多指责,但他却毫不在意,最终也没有因此受到处分。
嘉靖元年(1522年),柴奇推辞先前朝廷给他加俸的恩赐,但明世宗念及他在山东、河南平定贼寇的功绩,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同年八月,他晋升为奉政大夫。
嘉靖二年(1523年)三月,柴奇完成了一次的考核。
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柴奇被加授为修正庶尹。
治理应天
嘉靖八年(1529年)三月,柴奇进京进贺册立皇后,当他的贺笺送达京城后,他被升为应天府府丞。当时应天府府尹空缺,柴奇代理了五个月的府尹职务,巡抚都御史
陈祥特意上疏推荐他。
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因郊祀大典的恩典,柴奇晋升为中宪大夫。八月,应天府乡试举行时,柴奇被任命为提调官,对考场事务处理得极为谨慎。
嘉靖十一年(1532年)五月,柴奇升任应天府府尹。同年八月,朝廷颁布诏书,按惯例授予他诰命,对他的父母进行封赠,并恩荫一个儿子进入国子监学习。
嘉靖十三年(1534年)春,柴奇清查官员侵占的土地,将其归还给百姓,以断绝权贵企图通过这些土地来收取租佃的阴谋。他还将历年科举考试中节省下来的盈余用来扩建贡院,使贡院的规模焕然一新。同年秋天举行乡试,他再次被任命为提调官。
致仕归乡
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南京太庙发生火灾,柴奇主动承担责任并请求退休,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他于是当天就启程返回了家乡。
柴奇在家乡居住了几十年,从未踏入过官府的大门,口中也从不谈论权贵显要们的时事,只是以诗文为乐,自我娱乐而已。对于周济贫困、赡养宗族等善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去做,从不吝惜。柴奇天性孝顺友爱,每逢岁时祭祀祖先时,必定会泪流满面。他经常对儿子说:“祖宗的功德我们不能忘记,我平生很少做梦,但如果做梦就一定会有预兆,这些都是祖宗在保佑我们。”他回忆起在山东时,有一夜经过吕孟社,当时身处贼寇之中,只好暂时在驿站歇息。他躺在靠墙的草榻上,突然梦见祖先呼唤他说:“快起来!快起来!”惊醒后,他惊惶不定,还怀疑是贼寇趁机来袭。刚打开门探出头去查看,就有一匹受惊的马撞上了墙壁,墙壁倒塌后全部压在了草榻上,周围的东西都被压坏了。于是他告诫子孙说:“这是祖宗的保佑啊。你们子孙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将来即使在我墓碑上简单地记下这件事也是可以的。”
溘然长逝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七日(1542年7月19日),柴奇在家中正室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讣闻,朝廷按照惯例赐予祭奠和安葬的礼遇。
主要影响
政治
柴奇历仕多年,主要政绩如下:
文学
柴奇的《黼庵遗稿》“凡诗六卷、杂文四卷,皆平易有馀,精深不足”。柴奇的年弟邹守益在《黼庵遗稿序》中称柴奇的诗文“典雅雄健,不落戬戬,不矜刻峭”。虽然这是友朋推许之辞,不无过誉之处,但是依然能反映出柴诗的基调。总的来说,柴奇所作诗文,皆平易典雅,诗歌题材无非赠答、酬和、送别之类。
陈田曾言:“德美诗疏豁无滞,七绝特有风韵。”如《吴白楼园亭十二首和原韵》,读者仿佛能看到吴白楼在自己的园亭里纵酒吟诗、赏花种竹、怡然自得的生活图景。这些诗歌在平易之余,不无真情,不纯是应付了事。柴奇作品艺术风格平正甚而平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宦途繁忙、精力有限所致,另一方面是受到明永乐至成化年间盛行一时的
台阁体的影响。
历史评价
杨子器:此奇士也。(《通议大夫应天府府尹黼庵柴公行状》引)
陆深:惟公以经济之才,该博之学,茂有乡誉,为时名臣。(《通议大夫应天府府尹黼庵柴公行状》)
邹守益:颖敏而纯厚,胸无城府,言无粉绘,行无机穿。(《黼庵遗稿序》)
轶事典故
童子披氅
柴奇早年在昆山的清真观里读书,到了夜里二更时分,月色明亮如同白昼。突然,他看见五个童子披着鹤氅,挥动着羽扇,从空中降落下来,表演起了回旋波浪般的舞蹈,并且边跳边唱着歌。
善治饮病
柴奇擅长治疗因饮酒导致的泄泻、腹胀、吐痰、作呕、口干等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脾胃气虚所引起的。首先,他采用
六君子汤并加入神曲来治疗,痰和呕吐的症状得以缓解。接着,他使用
补中益气汤并加入
茯苓和
半夏,泄泻和腹胀的症状也痊愈了。对于此类病症,如果是由湿热壅滞引起的,应当使用葛花解酲汤来分别消除湿气。湿气去除后,如果泄泻仍未停止,则需要再次使用六君子汤加入神曲,以强健脾胃并化解酒积。然而,尽管这些症状是由饮酒引起的,但根本原因其实是脾胃虚弱,不能单纯归咎于湿热。柴奇的旧同事钱可久长期饮酒,面色赤红,痰多,大便不实。这是肠胃湿痰壅滞的表现。柴奇用
二陈汤加上
黄芩、
黄连、
栀子、
枳实、干葛、
泽泻、
升麻,一剂药下去,钱可久吐出大量痰,大便也开始变得坚实。此后,他每天用三钱黄连泡水喝,身体逐渐康复。
阴虚之症
柴奇在仲夏时节患病,面色晦暗且略带浮肿,身体发热并感到烦躁,痰涎不由自主地流出,小腹部位感觉阴冷坚实,手脚逆冷(即手脚冰凉),右关脉(中医脉象术语,指右手关部脉象,与脾胃相关)涩滞不畅,两尺脉(中医脉象术语,指两手尺部脉象,与肾相关)微细无力。
薛己说:“这是阴虚的病症。王太仆曾说:‘身体本应有大热却反而不热,这是体内无火的表现,病情绝对无法好转。’”柴奇恳求薛己为他治疗。薛己给他用了一剂大温补的药物,虽然流涎的症状停止了,但患处没有好转,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柴奇著有《石池稿》《嘉树轩纪闻》《黼庵集》。
史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