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是指发生在校园中的舞台戏剧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校园中的业余戏剧活动,即是由非戏剧专业的大学生所组成的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我国的校园戏剧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话剧艺术诞生的摇篮,钱理群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三十年》中指出:“中国人演话剧是从教会学校学生的业余演出开始的。”戏剧普遍衰微后,校园戏剧却如一支奇葩在校园里蓬勃兴起。从最初学生自发组织的零星小剧团发展到颇具影响的“校园戏剧热”,校园戏剧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发展道路。
校园戏剧的历史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
欧阳予倩等)在
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的第三部,开始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和创造。1909年南开大学的学生演出了由校长张伯苓自编自导的《用非所学》。随后的很多大学剧团都有过广泛的社会影响,如20年代的南开学校南开剧团的戏剧演出,不但形成了学校优良的戏剧传统,而且培养了像周恩来总理这样的戏剧大师。40年代,上海复旦大学的复旦享誉全国。80年代中期创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的
北国剧社,更是造就大量的现代观众队伍和培养了一批颇具专业水准的戏剧人才。 而在广东各高校中,校园戏剧的发展没有北方热烈和盛行,相对而言有影响的有下面一些校园剧社: 华南理工大学
笃行剧社
主要形式
校园话剧校园舞台戏剧
新文化运动以来,话剧成为在校学生喜闻乐见的舞台表演形式。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更加成为反应社会现实、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载体。而中国传统戏剧、曲艺形式,艺术境界很高。需要极高的艺术功底和很强的舞台表现力。话剧比起相声、京剧等具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表演形式,更加活泼、更加具有时代感和新鲜感。校园话剧表演方式丰富,在中国这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他借鉴的表演形式很多。
——摘自陈真《为了艺术而联合》
爱国校园话剧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里来进入了屈辱的近代。而有识青年正是利用这样的形式在校园内利用话剧的表演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反应和宣传进步思想和理念。《新村正》是天津话剧舞台上当时的新兴剧目,它尖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也是五四运动后期乃至新文化运动后期学生成为主流革命动力的里程碑式的剧目。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学生作为无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国家的安危哪怕流血牺牲,也要推动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实现。也正是1936年12月9日西安爱国学生在临潼华清池牌坊与张学良的对话(据当时爱国学生领袖子女回忆)从一个侧面促成了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最为广泛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赢的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1977年北京大学排演话剧《惊雷》是反应要为四五事件平反的意愿。也说明了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学生也成为了主要动力。
——摘自陈真《为了艺术而联合》
当今的校园戏剧
我国以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剧团都是由学校组织的主流剧团,因而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与专业的剧团相提并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校园剧团的数量在激增。据粗略统计,2017年,我国大概有两百多个大学剧团(仅
武汉大学就有四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剧团)。这些学生剧团活跃在各大高校里,所有的演出程序,从剧本、舞台、音乐到演员,全部都由大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校园戏剧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到了燎原之势。校园戏剧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批已经逐渐远离了戏剧的人们。
校园戏剧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它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校园戏剧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这是它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以前大学的主流剧社总是把目光放在经典或者说重大剧目上,九十年代是个缺乏经典的年代,专业戏剧不景气,很难找到可供学生演出的剧目,《雷雨》之类从前学生演员最热衷的经典反而常常引来笑声,因此,学生自己的创作成了校园戏剧演出剧目的主要来源。学生们自己写剧本,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人生,演绎学校生活,表达当代学生对于人生、青春、爱情、成长、友谊等等问题的困惑及思索。更有一些剧团把经典剧目重新解构编排,创造出与经典剧目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正因为校园戏剧的内容十分贴近大学生活,因而能够吸引大批的学生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其次,校园戏剧由于受其内容的影响,风格清新活泼,与社会上的专业剧团的演出相比,少了几许商业味,而多了一份浓浓的学生气。处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里,专业戏剧的无奈就在于必须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必须考虑到观众的口味。而校园戏剧在这点上要相对自由得多。它不需要去承担商业风险,可以无所顾忌地演出学生热爱的剧目,甚至可以演出许多实验剧目。从而保持一种清新的校园风格,可以尽情地体现青春的不羁和骚动。
校园戏剧对自身的定位是它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校园戏剧的演出绝大部分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它对观众的定位十分明确,是针对大学生来进行演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生活已经日益丰富多彩了,但是相比较校园外的社会而言,学生生活显得要单调许多。在学习之余尚有大把时间的学生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校园戏剧。课余看戏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休闲方式之一。武汉大学
青骑士剧社在上演《雷雨》时,整个礼堂座无虚席,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所倡导的实验剧,在社会上反响平平,观众很少会掏钱去看一场看不懂的戏剧。而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一般比较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快,具有欣赏的基础,因而在学校里上演实验剧,观众的反应大多比较热烈,与实验剧在社会上所遭受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由于校园戏剧对自己有着清楚的定位,因而它可以在众多剧团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枝奇葩。
校园戏剧的“小”和“空”的特点也是它不断壮大的原因之一。所谓“小”,就是指剧本短小,内容集中,演出范围小,特点鲜明。学校的校园戏剧,一般都只有两到三幕,演出背景的更换很少,场面集中,演员数目也不多,道具的运用也很少。所谓“空”,就是无论是在学校礼堂内的表演也好,还是在任何一个空余场地的表演也好,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舞台,整个舞台空旷简单,背景清晰,每个戏都可以根据自身内容想象、演绎、延展它的空间,舞台的可塑性极大。鲁迅说过,中国的旧戏,几乎没有什么背景,很像民间的剪纸,或类似绘画中的白描,线条简洁明朗,很值得借鉴。更主要的是,这种舞台可以随时转移,极大地方便了演出。基于校园戏剧的“小”和“空”的特点,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耗资少。相比专业剧团演出耗资的巨大,搭建大舞台的困难,校园戏剧以其易于演出、短小精悍、耗资小等优点占尽先机。
校园戏剧诞生于校园中,也繁荣于校园中,它的表演者和观看者都是同一类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不断增强,不同于从前那样根据上级的指令或者形势的需要来排演一个热门的戏,当下的学生戏剧更多的是出于参与者自我内心的需要。一个大学生在《南方周末》号的那组校园戏剧笔谈中写道:“拒绝放弃拥有梦和理想的权利,以自己的身体为工具,去对抗,去诠释,去体验,去创造,以自己的方式,以最为原始最为质朴的语言,以令人敬佩的勇气,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这群人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种强大的、活泼泼的生命力。这大概就是戏剧的真谛。”从这段话大概可以看出校园戏剧在九十年代焕发蓬勃生机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我们欣喜于校园戏剧的这种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校园戏剧所存在的许多隐患。校园戏剧的组织者、演员都是学生,他们凭借的是一股对戏剧的热情来从事创作和演出,专业素养还不算高,对于表、导演、舞台美术等都很陌生。当然学生剧团也不乏有专业的戏剧人才,但毕竟是少数。校园戏剧还处于业余水平。校园戏剧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校园剧团的绝对数量是很少的,全国的大学生数量占全国人口比例本来就很少,而且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成立学生剧团,因此,校园戏剧的影响还很有限。如何让校园戏剧能更好的发展下去,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学校的小范围走向社会的大天地,是我们应该冷静思索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可以在大学里开设有关戏剧实践的课程,尤其是那些超越了剧本分析,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戏剧课程,以此来指导学生剧团的创作和实践,这未尝不是一个使校园戏剧向专业化迈进的好办法。同时,校园戏剧的眼光应该更开阔一些,不能单纯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东西,而要放眼社会,更多的探讨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兼容的关系,探讨社会发展对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影响。题材的广阔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而不只是在学校范围内形成影响。
从“五四”时期开始,校园戏剧经历了一个从辉煌到没落,从没落到重新崛起的过程。校园戏剧以它独特的姿态活跃在校园里,培养了许多新一代的戏剧表演者和创作者。作为一种新生的力量,我相信校园戏剧在今后会发展得更好。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戏剧给予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据调查,学生剧社的积极分子在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往往更有创造性,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更容易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对社会而言,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给现今处于低谷的戏剧以很好的启发。如何让戏剧走向现代化是戏剧界热烈讨论的话题,校园戏剧的发展道路也许可以给他们一些启示。例如可以在中小学校里成立剧团,从小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戏剧内容更贴近生活、短小精悍一点;戏剧要针对不同观众的需要,有的放矢;可以面向广大的农村去寻求发展等等。国家已经把
戏剧教育列入了素质教育的范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校园戏剧一定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获得更大的发展。
语言文艺形式
校园话剧是属于学生的语言文艺形式
2008年11月24日在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语言艺术社团,这个社团是有陈真、王胜超、陈志伟、黄家新等喜爱语言艺术的学生筹备成立的。其主要的业务范围就是、相声、校园话剧、演讲辩论主持。2008年12月10日话剧《朝》公演。这是一部反应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话剧。它具有参与人数多、锻炼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本领的集体项目。从而我认为话剧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为有力的,既能表现爱国主义、团队主义,又能锻炼写作能力、对事物观察体味能力、组织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伟大的实践活动。
发展的困难
校园话剧
当前大学校园、或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有些淡化,新生的街舞、轮滑、跆拳道等业余文化生活对话剧的冲击很大。例如: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些著名的爱国事件的具体内容。再有话剧的创作、排练难度很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话剧的参与人数多、排练时间长、布景道具的要求极高,这也制约着话剧或是校园戏剧的发展。同时校级社团受到各二级学院的限制、受到学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再有就是没有大胆、细心、责任心和艺术修为的有志青年。还有话剧或是校园戏剧应该具有适当的舞台和演出时间,不应在晚会中唱配角。因为话剧或是校园戏剧的表演应当具有灯光、音响等设备的配合。由封闭的演出环境。因此需要大家的联合。
——摘自陈真《为了艺术而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