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苗族壮族乡,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地处河口瑶族自治县东北部,东南与越南猛康县接壤,西、北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相连,距河口瑶族自治县城区78千米,区域总面积165.0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户籍人口为19831人。
历史沿革
清朝时,属开化府安平厅逢春里、永平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安平厅设置老卡和新店2个对汛,专管防务和外交。
民国时期,分别由河口对汛督办公署所辖。
1949年12月,桥头解放。
1950年,为河口市桥头镇;同年5月改为桥新卡区。
1951年,改为第二区,原属桥头的小坝子、田湾另设小坝子街道办事处。
1954年10月,小坝子街道办事处改为第四区。
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
1959年,小坝子划入马关县。
1962年,改为桥头区。
1969年,改为桥头公社。
1984年,桥头公社改为桥头区。
1988年1月28日,置桥头苗族壮族乡。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辖桥头、老汪山、东瓜岭、老街子、下湾子、簿竹箐、竹林寨、中寨8个行政村,下设116个村民小组、105个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桥头苗族壮族乡辖8个行政村:桥头村、下湾子村、老街子村、东瓜岭村、中寨村、老汪山村、薄竹箐村、竹林寨村,乡人民政府驻杰园小区旁(桥头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桥头苗族壮族乡地处
河口瑶族自治县东北部,东南与越南猛康县接壤,西、北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马关县相连,距河口瑶族自治县城区78千米,区域总面积165.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桥头苗族壮族乡地处河谷地带,地形狭长,地势东低西高,属中山峡谷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嶂,境内最高点放马哨主峰,海拔1654米;最低点位于岔河峡谷,海拔340米。
气候
桥头苗族壮族乡属暖温带(海拔800—1100米之间)、亚热带(海拔340—600米之间)山地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极端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3℃,年均气温19℃;年平均日照时数1616.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916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1月,也是气温较高的时期。
水文
桥头苗族壮族乡境内河道属珠江流域红河水系,流域面积138.5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三级河桥头河1条,境内长27.2千米;四级河盐水河1条,全长23千米;境内最大河流为桥头河,从马关县流经境内,出境流向马关县堡堡寨,主要支流有盐水河、田房河等。
自然灾害
桥头苗族壮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冷冻、旱灾、山体滑坡等;低温灾害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11月—次年2月。山体滑坡对当地影响较大,已导致多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严重的一次低温灾害发生在2010年11月和2011年1月,桥头苗族壮族乡受灾影响较为严重,导致玉米、甘蔗、香蕉、美人蕉和其它蔬菜等作物受灾面积共50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2466万元。
自然资源
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有耕地22977.28亩;可利用草地面积3.4万亩,林地3.9万亩。桥头苗族壮族乡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金、铅、锌、锑等,尚未开发;有桫椤、蜂猴、穿山甲、野猪、猴子等国家级野生保护动植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总人口有1821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43人,城镇化率11.8%;另有流动人口110人。总人口中,男性9131人,占50.1%;女性9086人,占49.9%;14岁以下3000人,占16.%;15—64岁14447人,占79.3%;65岁以上770人,占4.2%;以苗族为主,达5582人,占30.6%;壮族3001人,占16.5%;彝族1026人,占5.6%;其它民族8608人,占47.3%。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人口出生率8.68‰,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3.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3人。
截至2017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常住人口为19472人。
截至2018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户籍人口为19811人。
截至2019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户籍人口为19831人。
经济
综述
2006年,桥头苗族壮族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54万元,比2005年增加197万元,增长10.1%;二、三产业收入463万元,占总收入21.5%,比2005年增加78万元,同比增长20.3%;农民人均纯收入1072元,比2005年增加109元,增长11.3%。
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地方财政收入115万元,比2010年增长35.3%;一般预算支出2223万元,比2010年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元。
农业
2006年,桥头苗族壮族乡种植业收入931万元,占总收入43.2%,比2005年增加111万元,同比增长13.5%;林业收入147万元,占总收入6.8%,比2005年增加20万元,同比增长15.7%;畜牧业收入609万元,占总收入28.3%,比2005年减少12万元,同比降低2%;渔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0.2%;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716吨,比2005年增加26吨,同比增长0.4%;人均有粮421公斤,比2005年增加4公斤,增长1%;有经济林果面积10452亩,实现年产值232万元,其中经济林面积8081亩,水果面积2371亩。2006年,桥头苗族壮族乡生猪存栏11911头,出栏10339头;家禽存栏43260只,出栏47576只;大牲畜存栏4229头(匹),出栏72头(匹);肉类总产量764.2吨,禽蛋产量15.6吨。
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农业总产值3721万元,比2010年增长11%。桥头苗族壮族乡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生产粮食7410吨,其中水稻2940.84吨。桥头苗族壮族乡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等。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甘蔗种植面积130亩,产量87吨;花生种植面积80亩,产量10.6吨。桥头苗族壮族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家禽为主。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生猪出栏2.21万头,年末存栏22205头;家禽出栏7.1万羽,年末存栏7.99万羽;牛出栏272头,年末存栏4325头。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生产肉类1619吨,禽蛋产量66.5吨;畜牧业总产值1508万元。
工业
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490万元。
商贸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有商业网点136个,职工165人。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9万元,比2010年增长10.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16万元,比2010年增长6.8%。桥头苗族壮族乡临近边境一线的有老卡口岸和纸厂口岸(省级口岸),老卡口岸与越南猛康县花龙乡相连,纸厂口岸与越南猛康县猛康乡连接,两个口岸是该乡对外通商的口岸,每蓬赶集日有近几十人到边境集市(口岸)经商。
金融业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家金融机构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为5560万元,比2010年增长27.3%;各项贷款余额2333万元,比2010年增长8.9%。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20人,专任教师4人;中心完小1所,村完小学8所,在校生1500人,专任教师1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2%;初中1所,在校生956人,专任教师5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5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教育经费达0.0838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0338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0838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0.024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58.6%、23.5%、58.6%;15.7%;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7.6%,比201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有文化站1个,图书室1个,藏书2000多册;有民间文化艺术队20支,人员达200多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有体育场地35处;每年定期举办“兴桥杯”篮球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9%;有广播喇叭12只,通响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数为526户,地面卫星接收天线5座,村村通(卫星直播)3027套,边境沿线有线广播电视40套。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开通了数字电视,有112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数字电视用户313户。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有乡级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个;设病床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6张,固定资产总值8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6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27/10万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6078人,参合率98.57%;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6‰、12‰、8‰。
社会保障
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69户,人数120人,支出25.2万元,月人均174.8元;城市医疗救助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0人次,支出0.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012户,人数3899人,支出383.7万元,月人均82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3人,支出1.5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82人次,支出35.2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815人次,支出64万元;农村临时救济510人次,支出9.38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9146万元,比2010年增长12%。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新增就业人员32人,有2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69.3%。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桥头苗族壮族乡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个,乡村通邮率达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3万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3万笔,国内异地特快专递信件完成1000余件,全年征订报纸6万多份、期刊600册;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180户;移动电话用户1万多户;光缆线路总长达25.7千米,主干电缆达600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256个,其中占用端口总数230个,宽带接入用户230户。
交通运输
2011年,桥头苗族壮族乡客运总量4万人次,货运总量80万吨;客运总量4万人次,货运总量80万吨;境内有省道1条,即S209;县道1条。
历史文化
桥头苗族壮族乡因清嘉庆七年(1802年),者果民众集资在河上修筑“公安石桥”,后改为者果桥头。
桥头苗族壮族乡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唢呐抬酒、轱辘秋、打陀螺、芦笙舞等;老董寨下寨布依族唢呐抬酒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特产
桥头苗族壮族乡名优特农产品有巴西菇、美人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