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流传于湖南省新化县的传统武术流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梅山武术是在梅山境内与外界封闭的环境中产生的,具有不同于其他武术流派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保留着古朴实用的传统。传统的梅山武术分为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套路繁多,套路多以地名或步法的形状命名。
历史渊源
梅山武术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远古氏族部落,成型于两个典型环境。一是内部环境。新化境内多悬崖峭壁,猛兽成灾,梅山先民必须操功习武与猛兽搏斗获取生存。二是外部环境。梅山地域宽广,特产丰富,历代王朝常发兵征剿,梅山先民不得不奋起抵抗。在漫长的征服自然与对外抗战岁月中,逐渐形成了格杀型、实战性强的武术流派。在早期的梅山武术中,蚩尤被认为是梅山武术的创始人。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梅山开邑建县后,梅山武术有三位代表性传承人物,分别是被后人尊称为上、中、下三峒峒主的符天锡、李天华、赵天祥。晚晴时期,梅山武术发展至顶峰。民国时期,梅山武术得到继续发展,新化县城成立了国术馆、举办培训班和擂台比武。
新中国成立之后,梅山武术由格杀型转为娱乐性表演与竞技项目,武术套路得到了完善,民间武术活动日益繁荣,涌现出了民间老拳师晏西征、陈益球、杨育本,梅山武术学者陈永辉、杨志华、陈勤,梅山武术传人陈利武、刘明军、陈朝阳等。
武术特色
套路种类
梅山武术套路短小精悍,动作朴实,一招一式,直来直去,手法多变,多拳法,善用掌,分为徒手拳术和器械套路两大类。
徒手拳术
梅山武术的徒手套路有86路,即:梅山拳、工字桩、梅花桩、丁字桩、六步桩、大红桩、飞桩、斗手、猛虎下山拳,新六步、白鹅拳、七步赶、八步追、祖师拳、一路九点飞、二路九点飞、八虎、十字桩、三步归、满堂红、七星拳,交合拳、右虎拳、五虎下西川、黄狗恋窝、烈马回头、半边吊猪、猿猴摘果、月里攀桃、仙人撒网、双合印、三陈拳、五马破曹、五雷破阵、白虎拳、黑虎拳,朝天三炷香、六合散手、十杀手、三意拳、八虎拳、黑虎下山拳,猛虎坐堂碰撞,双龙出洞、仙人指路拳,梅花拳等。
梅山拳套路,结构紧凑,有“拳打卧牛之地”(即活动场地仅卧牛之地大小)的特点,其动作朴实稳健、拳掌并用、攻防兼备,利于近身短打。各种套路从始至终无翻滚和跌扑动作,无虚招、花架,招招式式讲究技法。攻时迅猛异常。闪时灵敏严密,招式多变、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虚实相间,刚猛凌厉。
梅山拳勇猛刚烈。手法多变主要体现在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等几个方面。手型以三角拳、钻子拳、柳叶掌等为主。《梅山拳谱》 记载:冲拳为三角,挑拳似牛角;相对紧逼前,拳法似刀镰;好打前后打,左右开弓打两边,上用打,下用穿,上打雪花盖顶,乌云罩地,雷火烧天,下打古树拔根,席地而扫,连根而拔。梅山武功的技击要点依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而变化,并结合刚、柔、直、横、斜、虚、实七种劲力而运用。讲究“上护胸,下护裆,进攻连三声,出手三不归”,有“来如暴风骤雨,去似风卷残云”之说。
梅山拳拳谐套路的命名,颇具形象性。如:
起势:将军观林(屈时两手叉腰),接为:鹭鸶伸脚(上步左横铲腿)、云长义兄(并步拱手)、霸王卸甲(双拳平拉)、猕猴献桃(双掌对砍)、双龙归洞(双拳怀抱),双龙出洞(并步双冲拳)、双龙下海(两拳从胸前向下剔压)、惊天动地(震脚砸拳)、美女梳头(右插花右削掌、左插花左削掌、下插手)、如封似闭(马步双摆掌)、吴刚砍桂(弓步砍掌)、童子拜佛(丁步抱拳)、收势等。
器械套路
梅山武术的器械五花八门,其源头与晚清团练时期的各家各户自备兵器有关。器械套路可分短器械、长器械、软器械几大类。短器械有:铁叉(七星叉、梅山叉、四门叉、打虎叉),铁尺,双锏(赵公锏、龙凤锏、四门锏、六合锏)等;还有单刀、单剑、匕首、八齿钩、铜锤等。长器械则有:棍、耙、板凳、梭标、方天画戟、长烟筒等。软器械包括:绳鞭、流星、花柱、腰带、九节鞭、三节棍、梅山双神鞭、梅山花鞭等。
梅山武术不论是徒手套路还是器械套路,均体现出“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着着催魂,招招夺命”的格杀猛力。其运功、运力以“神、气、意”三者结合“气沉丹田,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桩固势稳, 出手泼辣,发劲凶狠,吐气扬声”。
文化特征
古梅山人信奉梅山教,梅山人许多的风俗习惯都来自于对梅山教的信仰,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据史料载:古梅山洞主符天赐、李天华、赵天祥武艺高强,狩猎本领高,死后被奉为梅山祖师。以后的猎人进山,必先拜祖师,求其保佑平安。梅山教没有成文的宗旨教义,主要利用符咒授徒苦练耙、棍、刀、剑等武术,尤以枪法、剑法以及配置弩药为主,籍以制服猛兽和敌人。在梅山武术套路中,一些武术动作仍然保持着梅山教的渊源。如在梅山叉和流星锤的套路中,结束动作就叫“朝天三柱香”,喻以驱邪逐魔,慰藉人类的灵魂,构成了宗教形态的梅山武术活动。
梅山武术套路繁多,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既可在开阔地施展功夫,更有“拳打卧牛之地”(场地狭小)的特点。动作朴实威猛,拳掌并用,攻防兼备,无虚招、花架,招招式式讲究攻防技法。攻时迅猛如电,守时密不透风,虚实相间,敏捷而刚猛。
梅山武术手法勇猛多变,身法正直灵活,步活桩固,十趾抓地稳如山,腿法少,善用冷腿,动作简朴,刚劲有力,演练起来精神贯注,劲力充沛,刚柔相济,形态逼真,气势非凡,使人观后有剽悍勇猛之感。它重于技击,攻防兼备,对健身有特别效果。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梅山武术系统庞杂,难、繁、大、博以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决定了梅山武术的练习周期长,难以短期取得效果,与注重“高难新美”的现代竞技武术相比,梅山武术注重桩功的南派功法更是显得毫无新意。梅山武术拳谚“四十天功夫三十天桩”、“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拜师学艺40天,先练桩功30天,每天都要练,一日不练就前功尽弃。梅山武术讲究“拳打卧牛之地”而少腾挪跳跃,注重习练者的功力积淀而缺乏现代竞技体育的审美元素,为迎合现代竞技体育的审美糅杂以“腾空转体”之类的难度动作无异于削足适履,尤其是梅山地区逐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大批外出务工等因素导致梅山武术传承主体流失,这是梅山武术生存的现实困境。
传承人物
晏西征,男,汉族,1947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传承人。
陈益球,男,出生于中国武术之乡湖南省新化县王爷山武术世家,“梅山拳”传人,中国武术家。
伍玉躲,男,梅山武术第二十代传人,师承晏西征。
保护措施
1982年,晏西征在新化开办了改革开放后湖南第一家武馆——兴武拳社。
1983年,陈益球参加省、市、县武术挖掘工作,编著并出版了《梅山武功》一书。
2000年开始,新化县委、政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全县梅山武术比赛、武术培训班和“全民健身日”活动。
2011年,湖南省新化县开展“梅山武术进中小学课堂”工作,在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中加入梅山武术内容,并通过中小学的梅山武术竞赛提升中小学生对梅山武术习练的热情。
2011年6月18日,毕生致力于梅山拳传承、整理的陈益球先生,发起创建了娄底市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暨蚩尤文化艺术团。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化县梅山传统武术协会获得“梅山武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新化县梅山传统武术协会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主要价值
1.梅山文化研究价值。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代表作,也是本土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了解和研究梅山地区的历史、人文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2.是中华南派武术中的重要流派。影视巨星李连杰的老师吴彬大师说:梅山武术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武术。梅山武术是中华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具有人类发展及民俗文化的研究价值。梅山自从有史以来,武术活动始终伴随着梅山部落民族的生存、繁衍与发展。梅山武术最初形成的大众普及型文化现象,深刻影响到梅山先民的农耕、医学、饮食、民居、民谣及其他民俗文化生活。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1978年8月,江苏、江西两省体育代表团来新化鹅塘乡参观,该乡组织有3000人的拳术、500人的棍术、300人的刀术、100人的对练表演,梅山武术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2001年,在美国武术家哈哥德邀请下,晏西征率梅山武术代表团赴美访问交流。
2012年,受文化部和湖南省体育局委派,作为中澳文化友好交流年重要节目,晏西征组织弟子赴澳大利亚进行了25场表演,在澳掀起“梅山功夫”风暴。
2019年,第三届梅山武术节在新化举办,为期3天,包括梅山武术展演、1000人梅山太极拳展示、梅山武术(非遗)及段位拳千人展示等活动,共吸引了全省几十个门派、1000余人来到新化交流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