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古城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城江北,梅州古城自宋朝筑城以来,历经元、明、清,城址不变,形成了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老城风貌区,并且分布了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群。老街街道的命名具有历史文化气息。据有关史料考证,梅州老城区以历史名人命名的街道不少。在老街,比较有名的是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中山路和纪念辛亥革命著名将领邓仲元的仲元路。另外,还有纪念明代修建梅州古城功臣叶文保的文保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的周增路。元城路是为纪念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的,在北门城楼还有一座纪念他的“铁汉楼”。凌风路是为纪念南宋末丞相文天祥,并且南门城楼也改称为“凌风楼”。江北老街作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代表。
基本简介
梅城是座古城,建筑始于宋
皇祐四年(1052),城垣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位于
梅江、
程江交汇处。明、清两代城区有所扩展。民国21年(1932)开始拆除城墙,扩辟街道,建筑店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梅州古城自宋朝筑城以来,形成了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老城风貌区,分布着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群。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江北老街作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
骑楼文化代表。尤其是在中山路和凌风路等街区内,保存了为数众多的中西混合骑楼式
客家民居,其中不少建筑是由华人华侨出资兴建。
梅州老城以今仲元路和凌风路为两条东西向的横路,并以南北走向的泰康路、和平路、义化路、元城路—民主路和中山街等五条道路共同构成“两横五纵”的空间格局,旧时的城,分别以东门(今东门塘处)、西门、北门(今梅州岗)和南门(今义化路与凌风路交汇之处)为四界,有衙署、城隍、学宫居于其中,邻水的南城门还接近梅江和江岸码头建筑。古时,这一带所形成的聚居区是城市的繁华之地。
近百年前,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这个过程在老街商业建筑特色中呈现出来。因而,这些古建筑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在老街区,有许多散布在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老行当,是客家人记忆里浓墨重彩的风情照,也是民间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
为保护好这片文化历史街区,梅州市政府制定的《梅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中,就明确划定了重点保护修缮的历史城区范围,即北至广梅三路、梅州大道、公园路、侨新路、岗子上路北侧,南至梅兴路、金利来大街、梅江,西至广梅路,东至东山大道,总面积2.64平方公里。
为保护好这片文化厚重的街区,梅江区近期按照《梅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规划,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试点泰康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据了解,有关部门接下来还将对油罗街、中山路、文保路、元城路、仲元路、凌风路和周增路等进行修缮升级,恢复老街区的历史风貌。
根据规划方案,之后店铺的招牌将进行统一设计;并在门窗上添加客家元素,通过增加铺装来提升商业品质;同时还将对街区的行车道、停车位等进行规范。以此形成以商埠文化、骑楼文化、侨乡文化串联的文化景点,街区里的历史文化、风俗、建筑空间形态将得以重现。
2017年8月,梅江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围绕“一条路一种个性,一条街一个情怀”的宗旨,在保留百年骑楼建筑群原貌的基础上,对城市实施“微改造”更新模式。
近年来,梅江区投入约1.2亿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民国骑楼进行外立面修缮、店铺招牌规范、管线收纳等工作,如今,泰康路、东湖路、中山路、油罗街、凌风东西路等13条主要街道已完成改造。
2021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37处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梅州市
梅江区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成为梅州市首个上榜的历史文化街区。
2023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第四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梅江区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
历史沿革
“市小山城寂,船稀野渡忙;金暄梅蕊日,玉冷草根霜。”在杨万里《咏梅州》一诗中,描画了一幅往来穿梭、繁华忙碌的梅州老城画面。
北宋之前,在今梅城江北一带仍是一片开阔之地。直到北宋皇祐四年,即1052年,因防御戒备所需,才开始筑建梅州古城,从而结束了数百年间府县无城的局面。
据记载,一开始筑建土城之时,整个城内的面积只有450丈,折算成如今的单位面积,为0.75平方公里。之后,由于历代地方管理的需要,古城在一次次修缮中不断扩大。从开始建设时的450丈,到民国拆城前的985丈,梅州古城面积扩大了近一倍。
在北宋时期,“梅州城”便已修建。面积仅0.75平方公里的古城里,居住着不少南迁而来的客家人,州署、学院、宗祠、民居店铺等应有尽有,这里几乎承载着“老梅州”的全部记忆。据记载,梅州古城共有5座城门,东至水巷,东门塘在城外;西门在仲元西路中段西箭角;南门有两个,上南门和下南门西临程江河;而北门则在元城路北端杨屋附近。
在梅州古城刚建成不久,时人称“殿上虎”的刘元城便在城内创建了梅城书院。后人为纪念他的兴学功绩,将其改为“
元城书院”。元城书院之后,知州滕元发又在州署的右侧不远处建了一座学宫,里面设有文庙、明伦。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孔子庙”。
据记载,明洪武十八年,叶文保上疏朝廷,慷慨捐银十万(两),筑西北城垣578丈,并置石扇、南口、梅塘屯田三处,为守城官兵费用。其中,叶文保所捐资足可建一半城墙。这个举动感动了当地居民,便尊称他为“半城公”。“叶半城”的名号由此而来。
早在光绪二年(1874),就有人专门作过普查:全城总计各朝代累建的祠宇仅85座。其中,东、西、北三面城多为民居,中央及南部多祠宇、官廨。商务以州署前大街最盛,西面多工作店,东门只有小贩而已。
自光绪之后,在各姓氏祠宇方面的建筑虽不多,但商旅经营之店铺建设则增加了不少。在城的东、西门外两处则为农副产品交易集市点,因此有东门外为“下市”、西门外为“上市”的旧称。据张翼珍编的《梅县地理·区域沿革》记载,城外店铺最多的时候,有1500多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梅州古城面积较小,已渐渐不再适应当地发展的需要。据记载,1932年,时任县长的彭精一认为县城狭小、街道狭窄,连官街也只有8尺宽,不利于行车之用。每逢年过节,街道更是熙来攘往,连商贸发展也受到局限。
民国时期,政府提倡民众集资建筑公路,一时风起云涌,包括梅松、兴梅2条公路,共修建有10多条之多。这些公路的起点大多集中在县城,作辐射状通达到各个乡镇。当时,梅州古城的官员目睹这番情形后,产生了拆城墙以发展交通的想法。
“一开始计划将城墙的东西南三面全拆掉,保留北门铁汉楼到东边朱衣亭的古迹,作为纪念。”侯永泰介绍,最终经过讨论后,决定拆除的是西门南城井头街和东南门一带的城基。
古城墙拆去后,当地政府便开始拓宽街道,建起了店铺,还在两旁骑楼建了人行道。据统计,新建扩建街道里巷有20多条,增加商铺2000余家,凌风路、泰康路、义化路均建成街道。
考古发现
2024年10月,梅江区博物馆收到了上海古籍收藏家向澄先生捐赠的一块“元丰甲子”纪年城砖(残砖)和三块纹饰古砖。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对这批捐赠品进行了初步鉴定,确认其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北宋“元丰甲子”纪年城砖再现梅城,以“出土文物”有力证明了梅州古城的筑城历史确系近千年之久,也是梅城迄今发现和保存下来的最古老城砖,距今940年,距离1932年拆城发现该城砖也有92个春秋。另外捐赠的3块纹饰古砖,其中一块是并蒂莲纹,两块是叶脉纹。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研究,推测并蒂莲纹砖年代为
唐代可能性较大。而叶脉纹砖常见于六朝时期砖室墓,与梅州地区博物馆藏“晋泰始”铭文砖、2024年梅江区东郊月梅村“颍川钟氏”南朝墓出土墓砖纹饰相似。
根据嘉应古城研究学者所著《嘉应古城兴替考》的考证:北宋“元丰甲子”城砖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最古老城砖,其次是明洪武年间的“叶文保”城砖,再就是明万历年间古城砖,其砖多薄,再往后则是清代城砖。清代城砖中又以康熙年间的城砖规格最大最厚实,规格为41×21.5×12.5(单位:厘米)。道光二十九年重修时的古砖遗存最多。“元丰甲子”古城砖在梅州历史上有三次明确记载的发现:
第一次发现在道光戊申(1848)至己酉年(1849)之间,由时任知州文晟(江西萍乡人,曾任嘉应知州,后在抵抗太平军攻陷嘉应州时战死)主持修葺城垣时,在北城发掘所得;
第二次是民国彭精一老县长的回忆录《一九三二年梅县拆城记略》一文中所载:“公元1932年拆城时得获火砖若干,印‘元丰甲子’字样,显然为宋时所造,其形体大于现今砖数倍,颇有古物之态,择其数块完整者置于民众教育馆中。”据相关史料所载,1932年拆城改建时找到“元丰甲子”古城砖一事,满城惊喜,时人梁国基(字子侨,岁贡生,官从化县教谕,著有《绍衣堂诗草》)曾作《梅州元丰甲子古城砖歌》;
这一次发现属有记载的第三次,距离1932年拆城时发现整整过去92个春秋。
古城老街
五街二十巷
5街:中山油罗街、凌风路、仲元路、泰康路、金利来大街;
20巷:树湖坪、李屋巷、吴屋巷、陈屋巷、陈家祠巷、洪屋巷、林屋巷、戴屋巷、罗屋巷、南门短巷、黎屋巷、考院前、民主路、凌西后巷、西箭角巷、珠条街、和平路、石牌巷(上石牌、下石牌)、梁屋巷、水巷。
元城路
元城路是为纪念北宋谏议大夫
刘元城而命名。他铁面无私,敢于直谏皇帝,因此得罪奸佞,被谪迁梅州,苏东坡称其为“真铁汉”。在梅州期间,倡办教育,开梅州文教之先河,梅州人为纪念他,在北门城楼建“铁汉楼”以崇祀,后又将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称为“元城路”。
凌风路
凌风路是为纪念南宋丞相
文天祥而命名。他曾写下许多诗,其中《咏梅州》集句中有“楼阁凌风迥,孤城隐雾深”,梅州人为纪念他,将梅州南门沿江一条街命名为“凌风路”,因这条街最长,后来又以南门为界,将西向至十字街段称为“凌风西路”;将东向至东桥(梅江桥北端)段称为“凌风东路”。
文保路
文保路是为纪念明代建城有功的
叶文保而命名。明洪武初,因古梅州城年久失修,坍塌过半,政府为避寇乱,拟倡修城,但无能为力,时叶文保带头捐献巨资,并动员民众协助,终把城墙修复。其中,叶所捐资足可建一半之城墙,深受官府及民众赞赏,被誉为“叶半城”。后人为纪念他,将北门一条街命名为“文保街”。
中山路
中山路是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而命名。孙中山祖籍原属长乐(五华人)忠坝公馆村。后人为纪念他,将今十字街口西平安桥一条街称为“中山路”。
仲元路
仲元路是为纪念辛亥革命著名将领
邓仲元而命名。邓仲元,梅县丙村人,跟随孙中山革命,南征北战,屡立大功,任广东军政府参谋长等职,1922年被反动派暗杀,后人为纪念他,将老县政府门口横街命名为“仲元路”,因此街道较长,后以县政府门口为界,西向至中山路止称为“
仲元西路”;东向至泰康路止称为“
仲元东路”。
周增路
周增路是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周增而命名。周增,字能益,梅县松口人,后人为纪念他,将仲元东路末横街(今梅州市人民医院体检门诊部后面)一段路命名为“周增路”。
重点街区
梅江区江北古城保护开发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保护开发梅州梅江区江北古城,包括攀桂坊、文化公园广场周边、凌风路历史文化街区等。
梅县区梅州古城建设项目,总投资40亿元,打造集客家文化体验、民俗文化表演、市井生活消费、主题娱乐互动、生态度假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客家风情小镇。
在历史城区保护方面,重点保护好梅州古城,凌风东西路、
金山顶、中山路三片历史街区,西街(
红杏坊)、东街(
攀桂坊)、福禄岌、约亭顶、璇螺湖五片历史文化风貌区。
江北老城重点街区可分成二大板块:
第一板块攀桂坊
攀桂坊位于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即梅城江北东门城墙外至梅江河边、周溪河沿岸的小溪唇、下市角、杨桃墩、张家围、东街、月梅一带,是古时梅江河水运的一个重要码头和人、货集散重地。该区域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先后涌现有进士9名、举人46名以及将军、艺术家、教授、学者一大批,颇具特色、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的古民居有“人境庐”、“椿荫堂”、“留馀堂”、“中将第”等,其中黄遵宪书斋500多平方米、荣禄第600多平方米、恩元第1400多平方米等名人故居可用来集中开发利用。
第二板块历史文化街区
梅州历史文化街区东至东山大道,西至广梅路,南至梅兴路、金利来大街,北至广梅三路、梅州大道、公园路、侨新路、岗子上路北侧,面积2.64平方公里,是民国时期商业、人文、客家历史相互融合的骑楼建筑。
特色景点
凌风路风情街
江北老城区凌风路,始建于1932年,街区内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客家风情。2000年8月4日,
凌风东西路骑楼式传统商业街建筑群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梅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风路风情街,计划投资20亿元,围绕民国风情、花园街区主题进行风貌整改,打造为风情慢行街区。街区不断向南北民居拓展渗透,以线带面,拉大街区骨架。主要发展文化博览、精品购物、美食餐饮、都市娱乐等产业。吸引梅州当地企业将产品旗舰店、企业博物馆前置到街区,用泛博览的手段集中展示梅州的产业成就,形成兼顾博览、旅游、商务功能的产业街区。
客都美食街区
客都美食街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北历史文化街区,在梅江区的历史进程中,以油罗街为代表的老街逐渐成为客家传统美食街,汇集了许多老字号美食。加上近年来该区实施的老城“微改造”项目,对江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老街再次焕发新的光彩,成为“网红打卡点”。
客家菜博物馆
客家菜博物馆在梅江区原嘉应酒楼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装修和设计,打造集教育、参观、服务、展示于一体的开放式、多功能、专业化的文化类综合体,既展示客家菜的种类和介绍,又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客家菜的制作技艺,将设VR互动体验区、创新研究室、品尝区等,结合现代化科技展示手法,让参观更具互动性。
中国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客家匾额馆、华侨馆、梅州名人廉吏馆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是一日读懂客家的必经之处,是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梅州学宫
梅州学宫坐落在老街南门,又称孔子庙,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当时梅州的最高学府。2006年,破败的梅州学宫成功修缮,辟为历代文人生平陈列馆,使梅州又增加了一个旅游新亮点。
古代书院
梅州崇文重教,在清代成为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市县之一,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市县之一。众多士子蟾宫折桂,当归功于星罗棋布的书院和私塾。在清代,梅州城区的标杆性教育场所当属三大书院,这三大书院分别是培风书院、东山书院、崇实书院。
东山书院建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时任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创建,已有270年历史。据载,东山书院建成后,学生的主要课艺是八股文和策论,从1746至1903年,共为当地培养了700多位举人、100多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东山书院现由梅县东山中学管理使用,并对外开放。2008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百花洲
“百花洲畔水悠悠,无数闲人放游艇;夜半歌声犹未歇,琵琶弹破一江秋。”这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竹枝词。在海运未通之前,
潮汕一带人士上北京或到中原各地,都要经过此地。百花洲成为当时商旅歇脚休憩之地,历史上是茶楼酒肆迁客骚人汇集之地。彼时此地风景如画,被列为梅州八景之一,谓“花洲远眺”。且紧邻梅州文教“心脏”地带攀桂坊和望杏坊,带动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商贸和文化的兴盛造就了名噪一时的
百花洲。
攀桂坊
攀桂坊坐落在广东梅州梅江河畔,它毗邻梅江,被
周溪河与原护城河的水系围绕。在梅州的历史长河中,攀桂坊这片客家人文秀区孕育出了近百名科举才秀及多位颇具影响力的历史名人,因此,攀桂坊自古就有“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之称。
红杏坊
红杏坊的范围是指梅江区西郊街道十甲尾、黄泥墩、月影塘、禾好塘、更楼下一带。该地曾经有一个货运码头,因此带旺了周边的商业。红杏坊里有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民居里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传说故事,在那里还有曾经繁华喧嚣的骑楼,骑楼里承载了许多老梅城的青春回忆。
十里梅花长廊
十里梅花长廊建设项目从饶公桥至状元桥全长4.7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该项目以“一带两轴三片区”为设计理念,打造主题为教育文化的十里梅花长廊景观带,结合慢行步道的文化轴及植物生境的生态轴两条轴线,以及客家公园片区的“颂梅忆乡音”、高级中学至农校区域的“闻梅有书香”、周溪村区域的“寻梅识农耕”三个片区。
古代坊表
梅州的坊表,从宋至今,共有27座。其中,建于梅州城区21座,城外6座。最早的一座牌坊为建于1259年的“童魁坊”。据相关资料统计,旧时梅城的牌坊共有20多座,除却老梅城两侧的
攀桂坊和
望杏坊外,还有
德泽坊、童魁坊、五马坊、登云坊、凌云坊、朝天坊、文魁坊、古梅州郡坊、东社学坊、棂星门、圣域坊(太史开天坊)、贤关坊(元魁接武坊)、大成文庙坊、人文秀区、古程乡邑、绣衣坊、铸屋巷节孝牌坊、山川亭节孝牌坊,以及纶音宠锡坊、社稷坊、雷雨山川坊、厉坊等。由于历史原因先后被毁,无一遗存。
古城庙会
金山庙会是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北老城的一项民俗活动,金山庙会活动包含舞龙舞狮、花车巡游、游园活动、特色表演,灯迷竞猜、闹八音、拜孔圣人等项目。市民既可以观看舞龙舞狮、花车巡游、客家服饰秀和武术表演,又可以参与猜灯谜、逛庙会、吃汤圆、赏花灯、品民俗戏曲、拜孔圣人等活动,全方位体验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江北老街作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代表。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期间,梅江区举办了“逛古城、赏非遗、品美食”——梅江区“嘉应古城美食节及非遗文艺演出活动”。2023年11月3日-4日在凌风西路、凌风东路西段、
义化路、
元城广场开展。开展了品尝客家美食,逛历史文化街区,游“非遗”老字号一条街观赏文艺表演、醒狮锣鼓、汉服巡游、旗袍秀等活动。